扶桑級

扶桑級

扶桑級戰列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一型戰列艦。原計畫建造4艘,最後只完成了扶桑號(ふそう)及山城號(やましろ)。設計者為近藤基樹海軍造船少將。

扶桑級戰列艦 扶桑級戰列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一型戰列艦

扶桑級扶桑級戰列艦
是日本建造的第一型“超弩級”戰艦,即超級無畏艦。

設計與建造

扶桑級戰列艦的建造計畫是舊日本帝國海軍以八八艦隊名義提出的軍艦建造計畫的一部分。1911年日本批准沿用“第三期海軍艦艇擴張計畫”中的“第三號戰艦”(扶桑號)的建造預算。扶桑級戰列艦原計畫建造4艘,最後只完成了扶桑號及山城號
扶桑級戰列艦共有兩艘,首艦扶桑號(Fuso),以日本古代別名“扶桑”命名,建於吳海軍船廠,1912年3月11日開工,1914年3月14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竣工。二號艦山城號(Yamashiro),以古國名“山城”命名,即日本畿內五國的山城國,建於橫須賀海軍船廠,1913年11月20日開工,1915年11月3日下水,1917年3月31日竣工。由於財政的拖延,二號艦山城號之後,計畫中的三、四號艦得以大幅修改設計方案成為伊勢級戰列艦。
1910年日本海軍選定由英國設計建造“金剛”號戰列巡洋艦的同時,以引進最新主力艦設計建造技術為目的派出進修人員赴英國學習。由日本自行設計的扶桑級艦體設計參考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圖紙進行戰列艦化改進。防護比金剛級增強,設計航速22.5節。六座雙聯裝主炮炮塔布置在艦體縱向中軸線上:一號二號炮塔呈背負式在艦橋前方;三號炮塔在前主桅與一號煙囪之後;四號炮塔在二號煙囪與後主桅之間;五號六號炮塔呈背負式在後主桅後方。鍋爐艙被艦體中部的主炮炮塔隔成前後兩個部分。主炮採用與金剛級相同的雙聯裝356毫米口徑主炮,16門152毫米口徑炮廓式副炮配置在長艏樓中。其布置方式的缺點是:動力艙空間受到限制,需要重裝甲帶防禦部分延伸過長,主炮齊射時炮口爆風會橫掃全艦,會對上層建築的產生衝擊以及相互干擾。由於是日本海軍第一次嘗試自行設計建造超無畏級戰列艦,扶桑級整體布局、建造技術以及經驗的不足,整體而言並不理想。而且後來現代化改裝時發現艦面被炮塔占據過多的空間,導致可利用改造的空間十分狹窄。
扶桑級戰列艦完工時是當時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戰列艦。兩艦服役之後,均加入日本海軍第一戰列艦戰隊。

現代化改裝

扶桑級戰列艦在1923年開始在前三腳桅安裝各種射擊指揮及觀測設施。1930年4月,扶桑級開始進行現代化改裝工程,扶桑號第一階段的改裝工程持續到1933年,重點強化動力和防禦系統。換裝重油專燒鍋爐以及新型主機,新式鍋爐由於數目減少全部布置在後部鍋爐艙,取消了靠近艦橋的一號煙囪;增大主炮的仰角以提高射程;針對炮戰距離的增大以及空中的威脅增強了水平防禦裝甲,艦體新增防雷縱壁,舷側面加裝了防魚雷凸出隔艙,既增強水下的防護,又為軍艦改裝增加重量提供額外的浮力,儘管經過此次改裝防護裝甲仍嫌薄弱;扶桑號在第三號主炮塔上布置水上飛機彈射器時發現空間狹窄,不得不將其三號主炮塔調轉向艦艏方向;改建高大的塔式艦橋,容納各種射擊指揮機構,由於艦橋後面的三號主炮塔的位置限制,尤其是三號主炮塔調轉方向的扶桑號,複雜的塔式艦橋顯得格外細高而缺乏安定感。同樣由於改造空間狹窄的原因,大口徑高射炮被安裝在前後上層建築距水線很高的位置上。第一階段改造工程完工,扶桑號與山城號開始有明顯的差異(如第三號主炮塔山城向後,扶桑則相反;兩艦的艦橋、飛機彈射器等也不相同),山城號1930年12月-1934年11月現代化改裝實施的項目扶桑號是分兩階段改裝完成的。1934年9月-1935年3月,日本海軍根據山城號的改裝經驗開始再次對扶桑號進行改造,將艦體艉部延長減少航行阻力。1937年開始在扶桑級上層建築見縫插針地布置小口徑高射炮,強化防空火力。扶桑號飛機彈射器從第三號炮塔頂部移到艦艉。1938年一度被編入後備艦隊,負責官兵訓練方面的任務。

戰爭經歷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扶桑級戰列艦因為航速的限制,也由於日本海軍燃油儲備緊張,均長期在柱島泊地“待機”,加上新一代的戰艦——“大和”級戰列艦已服役,很少投入第一線作戰。後曾經作為艦載機訓練的靶艦使用。中途島戰役時,扶桑號、山城號編入警戒部隊參與支援攻擊阿留申群島的任務。1943年之後到1944年9月期間,成為日本海軍各兵科學校的教育訓練艦,期間曾入塢改裝加強防空火力。
1944年10月雷伊泰灣海戰時,扶桑號和山城號編在由西村祥治指揮的第二戰隊,執行“捷1號作戰”,計畫於10月25日通過蘇里高海峽,從南面進入雷伊泰灣對美軍的登入艦隊實施炮火打擊。25日凌晨,在蘇里高海峽遭到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六艘戰列艦的伏擊,以及驅逐艦魚雷艇的魚雷攻擊,扶桑號被美軍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中後發生爆炸艦體斷裂沉沒,山城號與美軍戰列艦發生炮戰(海軍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之間炮戰)又被魚雷擊中傾覆沉沒。1945年8月31日,這兩艘戰艦從日本海軍序列中除籍。

性能數據

改造前/後對比):
標準排水量29330噸/34700噸;滿載排水量35900噸/38536噸
全長205米,寬28.65米,吃水8.7米,改裝後全長212米(水線長210m),寬33米,吃水9.4米
動力:24座油/煤混燒鍋爐,改裝後8座燃油鍋爐。主機功率40000馬力,改裝後76000馬力;4軸
最高航速:23節/24.7節;續航力:8000海里/14節,改裝後續航力11800海里/16節
武備:12門雙聯裝356毫米/45倍口徑主炮;16門152毫米/50倍口徑副炮(改裝後14門,靠近艦艏2門副炮因高速航行時受海浪影響而被拆除);4門76毫米高射炮(改裝後8門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16門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1944年90門25毫米高射炮);533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現代化改裝中拆除)。
裝甲:側舷裝甲帶(最大)305毫米,炮塔正面305毫米,炮塔頂部114毫米(改裝後150毫米),炮座203毫米,甲板64毫米(改裝中機艙頂部敷設水平裝甲51~102毫米,艦體側面加裝裝甲64~76毫米,增加防魚雷隔艙),司令塔(最大)350毫米。裝甲總重:8588噸(1915年)/12199噸(1935年)。
艦員:1193人/1396人

相關條目

軍事

日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