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扶桑級戰列艦

日本扶桑級戰列艦

扶桑級戰列艦,是日本建造的第一級“超弩級”戰艦,即無畏艦。該級共有兩艘,扶桑號(Fuso),建於吳縣海軍造船廠,1912年3月11日開工,1914年3月28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竣工。山城號(Yamashiro),建於橫須賀海軍造船廠,1913年11月20日開工,1915年11月3日下水,1917年3月31日竣工。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日本扶桑級戰列艦日本扶桑級戰列艦

扶桑級戰列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一型戰列艦。是日本建造的第一型“超弩級”戰艦,即超級無畏艦。原計畫建造4艘,最後只完成了扶桑號(ふそう)及山城號(やましろ)。設計者為近藤基樹海軍造船少將。扶桑級戰列艦,是日本建造的第一級“超弩級”戰艦,即無畏艦。扶桑級戰列艦共有兩艘,首艦扶桑號(Fuso),以日本古代別名“扶桑”命名,建於吳海軍船廠,1912年3月11日開工,1914年3月14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竣工。二號艦山城號(Yamashiro),以古國名“山城”命名,即日本畿內五國的山城國,建於橫須賀海軍船廠,1913年11月20日開工,1915年11月3日下水,1917年3月31日竣工。由於財政的拖延,二號艦山城號之後,計畫中的三、四號艦得以大幅修改設計方案成為伊勢級戰列艦。山城號是日本自行設計的第二艘戰艦,雖然改良了扶桑號的缺點,但是整體而言仍舊不理想,是故完成後原本還有兩艘同級的姊妹艦被重新設計為伊勢級戰艦。日本海軍造艦史上有許多因設計不良而浪費資源與付出人命的例子,山城號只是其中一例而已(龍驤號航母可說是另一例)。
扶桑級的主炮採用與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相同的360mm主炮,但由四座雙聯裝增加為六座雙聯裝,火力增加50%,防護也比金剛級增強了不少。作為代價,航速降低到22節。同舊式戰列艦區別,其炮塔採用中央軸線布置。一號二號炮塔在艦橋前方;三號炮塔在一號煙囪前;四號炮塔在一號和二號煙囪之間;五號六號炮塔在後主桅後方。這樣布置的缺點是沒有改造的餘地。後來在三號炮塔上布置水上飛機彈射器時發現可利用的空間十分狹窄。山城號的彈射器布置在四號炮塔上。1935年大改造之後,取消了一號煙囪。在一戰之後,日本海軍總結英德日德蘭海戰的教訓,發現在遠距離艦隊炮戰中,甲板的裝甲防護十分重要。但是扶桑級的甲板比較薄,這是一個致命弱點。1935年倫敦海軍裁軍會議失敗,以及1936年華盛頓條約期滿作廢之後,日本海軍開始對舊戰列艦進行改造。

新建成時的山城號1910年日本海軍選定由英國設計建造“金剛”號戰列巡洋艦的同時,以引進最新主力艦設計建造技術為目的派出進修人員赴英國學習。由日本自行設計的扶桑級艦體設計參考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圖紙進行戰列艦化改進。防護比金剛級增強,設計航速22.5節。在艦體中後部增加兩座主炮炮塔,六座雙聯裝主炮炮塔布置在艦體縱向中軸線上:一號二號炮塔呈背負式在艦橋前方;三號炮塔在前主桅與一號煙囪之後;四號炮塔在二號煙囪與後主桅之間;五號六號炮塔呈背負式在後主桅後方。鍋爐艙被艦體中部的主炮炮塔隔成前後兩個部分。主炮採用與金剛級相同的雙聯裝356毫米口徑主炮,16門152毫米口徑炮廓式副炮配置在長艏樓中。其布置方式的缺點是:動力艙空間受到限制,需要重裝甲帶防禦部分延伸過長,主炮齊射時炮口爆風會橫掃全艦,火炮射擊時會對上層建築的產生衝擊以及相互干擾。由於是日本海軍第一次嘗試自行設計建造超無畏級戰列艦,扶桑級整體布局、建造技術以及經驗的不足,整體而言並不理想。而且後來現代化改裝時發現艦面被炮塔占據過多的空間,導致可利用改造的空間十分狹窄。扶桑級戰列艦完工時是當時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戰列艦。兩艦服役之後,均加入日本海軍第一戰列艦戰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海軍總結英、德日德蘭海戰的教訓,發現在遠距離艦隊炮戰中,甲板的裝甲防護十分重要。但是扶桑級的甲板裝甲比較薄,這是一個致命弱點。
兩艘戰列艦服役之後,均加入日本海軍戰列艦第一戰隊。1927年,山城號進行了第一次的現代化改裝工程,完工之後,曾支援了多次的中國侵略作戰:如澎湖、秦皇島、舟山群島青島旅順大連及高雄港均曾出現她的蹤跡。1935年第二次改造工程完工,山城號與扶桑號開始有明顯的差異(如第三號主炮山城朝後,扶桑則相反)。1938年一度被編入後備艦隊,負責官兵訓練方面的任務。
二戰初期,由於日本海軍燃油儲備緊張,均在柱島泊地“待機”。後曾經作為艦載機空襲的練習靶艦使用。中途島之役時,山城號曾參與北上支援阿留申群島的攻擊任務,之後到1944年9月以前,她成了日本海軍各兵科學校的教育訓練艦,期間曾入塢加強防空火力,防空機槍多得驚人。戰爭中期,由於日本海軍航母損失慘重,曾經計畫將這兩艘戰列艦同伊勢級一樣改裝成“航空戰艦”,但最後未果。1944年雷伊泰灣大海戰時,扶桑號和山城號均加入西村艦隊,預備於10月25日通過蘇里高海峽,對美軍在雷伊泰灣的登入艦隊實施炮火打擊。於25日凌晨在蘇里高海峽口遭到奧登多夫指揮的美國海軍賓夕法尼亞、馬里蘭、加利福尼亞、田納西、西維吉尼亞和密西西比共六艘戰列艦的伏擊,以及驅逐艦、魚雷艇的魚雷攻擊,分別於1944年10月25日0430時和0419時沉沒。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山城號多半擔任支援作戰的任務,很少投入第一線作戰。最主要的理由是扶桑級戰艦在二次大戰爆發後,已屬於老舊的艦艇,航速太慢,加上新一代的弩級戰艦——大和級戰艦大和號已服役(武藏號正在興建、信濃號將準備開工,最後一艘正在籌備中),扶桑級戰艦早已從弩級戰艦的地位中除名。
1945年8月31日,這兩艘戰艦從日本海軍序列中除名。

性能數據

日本扶桑級戰列艦日本扶桑級戰列艦

標準排水量 30600噸/34700噸
滿載排水量 35900噸/38536噸
主炮 六座雙聯裝360mm主炮
副炮 16座150mm火炮
吃水深度 8.69米
長度 202.69米/213米(全長)、192米/210米(水線)
設計功率 40000馬力/75000馬力
設計航速 22.5節/24.7節
艦員 1193人/1396人
續 航 力 8000海里/14節

武備:山城號12門雙聯裝356毫米/45倍口徑主炮;16門152毫米/50倍口徑副炮(改裝後14門,靠近艦艏2門副炮因高速航行時受海浪影響而被拆除);4門76毫米高射炮(改裝後8門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16門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1944年90門25毫米高射炮);533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現代化改裝中拆除)。

裝甲:側舷裝甲帶(最大)305毫米,炮塔正面305毫米,炮塔頂部114毫米(改裝後150毫米),炮座203毫米,甲板64毫米(改裝中機艙頂部敷設水平裝甲51~102毫米,艦體側面加裝裝甲64~76毫米,增加防魚雷隔艙),司令塔(最大)350毫米。裝甲總重:8588噸(1915年)/12199噸(1935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