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古廟

仰山古廟

又名仰山古廟,舊址在獺徑潭旁,即今大山門內水口石橋旁,祀仰山二神蕭大分、蕭隆(七郎),相傳祠宇建於漢文帝時,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夏,袁州刺史韓愈曾兩度詣廟祭祀。宋代敕祠額曰“孚惠”,香火最盛。明代萬曆年間,袁州知府鄭典、汪若水先後修葺。此後香火漸趨寂寥。目前,隨著寺院建設的推進,孚惠古祠有待修復。

基本信息

簡介

仰山仰山

早在西漢文帝劉恆在位時,就有“仰山古廟”,即是古時聞名遐邇的仰山龍王香火地,又是全國各地龍王菩薩的發祥地。魏晉時,相傳道教祖師葛玄、葛洪曾先後在仰山集雲峰修仙煉丹。唐會昌元年,我國佛教禪宗五派之一溈仰宗創始人慧寂禪師在仰山創建棲隱寺(太平興國寺)。自此,該寺1000多年佛事活動綿延不息,溈仰宗風遍傳天下,成為中國古代佛教叢林勝地,印度、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日本等海內外僧人前來參學問道,遊覽觀光者不可勝數。現在其遺址前後兩側,已發現唐、宋、明、清時期禪僧墳塔一百餘座。

歷史

山景gg山景gg

又稱仰山古祠或孚惠古祠,位於仰山南麓的古廟村,是舊時名播遐邇的仰山龍王香火地,也是周圍府縣大大小小龍王菩薩的發祥地。仰山之神是傳說中的二條神龍。早在漢文帝時便有祠廟立於仰山之阿,是祠俗稱"古廟",《宜春縣誌》載:"仰山龍王天功廣博,在山為龍,出則為人。仰山古廟側有獺逕潭,又稱龍潭、靈潭、潭水泓清澄深,極冷,盛暑亦不可濯,是仰山神龍之所宅也。"在唐朝會昌間始敕建"仰山古廟",到北宋,最高統治者提高了它的身價,開始封它為"王",元符二年(1099年),又賜名為"護國孚惠真人",黃庭堅揮毫為它寫有"孚惠"榜書匾額。

舊時仰山龍王是"一方蒙雨露"之神,以後又有御書在那裡,名氣很大,因此,仰山成了宜春郡或袁州府的鎮山。明文規定:每年春秋二季,郡府首腦照例要去仰山龍王廟致祭兩次。府官來宜春上任,或遇水旱災害也得前往燒香磕頭祈禱。如韓愈於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來袁州任刺史後,曾多次去仰山祈神求雨,並撰《仰山祈雨文》、《謝雨文》。前來宜春的達官顯宦、文士郢客,都會上仰山游古廟,有的甚至還作文賦詩,道觀感,述情懷。

由於仰山古廟地處偏遠,城裡人祈禱不方便,唐朝代宗廣德年間(763-764年),袁州刺史閻瑜又分香火至距城南三十里的堵田立"南廟",又稱"仰山正廟"。宋代仰山正廟敕額"孚惠",故又稱"孚惠正祠"(或孚惠正廟)。然而,城裡人去南廟仍感不便。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犯宜春城,說見二神著黃衣,持兵器,騎白馬,往來城牆與金兵對打,金兵嚇得魂飛魄散,屁滾尿流,因而人們說這是二龍王顯靈。於是,南宋紹興(1131-1162年)初年又在宜春台建有"仰山行祠",淳熙元年(1174年)又改祠為殿,即今宜春台山頂建築物的前身。

自此,文人士子要對龍王飛筆走墨,多以行祠為對象。

仰山神歷代賜名

岩壁石刻神獸岩壁石刻神獸

1)唐懿宗鹹通年間(860-873),敕封仰山神為"文昌郎"。2)唐昭宗天祐年間(904-907),晉封為侯爵。3)南唐時封蕭大分為廣惠公並贈太保銜,封蕭隆為昭靈侯並贈司徒銜。以後分別再晉封為威烈王,靈顯公、二神的"配偶"李氏,潘氏亦贈"夫人"。4)宋大中祥符二年(1099年)封仰山二神分別為靈濟王明顯公,稍後俱封王,即靈濟王,康濟王,其配偶李、潘二氏俱加妃號。5)元符二年(1009年),又加仰山二神"護國孚惠真人"封號,敕仰山神廟額"孚惠"。6)熙寧八年(1075年),大觀四年(1110年)曾兩次加尊號,到政和七年(1117年),仰山二神尊號已增至8個字,即"祐德顯仁福善靈濟王",“敷德威仁英顯康濟王”。7)紹興初年,在城內宜春台建孚惠祠,以便官民隨時祭祀、祈福禳災。8)元皇慶元年(1312年),仰山太平興國禪寺寺內不僅供奉仰山佛教開山祖師慧寂禪師,同室還供奉仰山二神神像。9)元仁宗詔封慧寂禪師為"慧慈靈感昭應大通正覺禪師"的同時,敕仰山二神尊號曰"顯德仁聖忠祐靈濟廣慶王","福德聖仁忠衛康濟順慶王".10)明代,稱仰山二神為"大仰山之神",官民仍保持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之望日祭廟的典儀,謂之"春祈秋報".11)清代,朝廷未加仰山神尊號,而地方官吏參加仰山神廟春秋二祭儀式之事亦鮮見記載。

仰山景區

仰山棲隱禪寺 >>仰山棲隱禪寺 >>

以禪宗文化、民俗風情為主要特色的仰山景區;以珍稀植物,叢林野趣為主要特色的玉京山景區以及以溫泉療養、度假、休閒、娛樂為主要特色的溫湯溫泉度假區。

擁有800多年歷史的溫湯地熱溫泉,溫泉分布在溫湯集鎮0.8平方公里範圍內,地熱溫泉中心海撥168米,從地下470米深處花崗岩中湧出,日出水量7000噸,水溫常年保持在68℃-72℃,無色無味,水質細膩,不含硫,具有低礦化度,低納、富、偏矽酸含量高等特點,為國內外罕見富硒溫泉,經國家鑑定檢測和中國醫防科學院試驗分析,該泉屬於大出水量,高溫度優質礦泉,可飲可浴,口感純正。溫泉含有近20種對人體十分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顯著的防癌抑瘤保健作用,同時對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統也有明顯療效。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韓愈、鄭谷、陸希聲、張商英、辛棄疾、范成大、黃庭堅、朱熹、徐霞客、嚴蒿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遊覽明月山水,他們或參神祈雨、或掛冠歸隱、或尋幽探源、或訪友講學、或考察山川地貌,留下諸如唐朝大文學家韓愈"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我行宜春野,四顧多奇山",明末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觀日景如金在冶,遊人履步彩雲間"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動人詩篇。此外,明月山還是紅色革命勝地,1936年4-5月間,中央湘贛省委書記兼軍政委員會主席和湘贛游擊隊政委潭余保同志率省委機關、教導隊、特務隊及萍(鄉)宜(春)安(福)中心縣委一起轉戰來到明月山,進駐瑞慶塔下的瑞慶寺、辟場練兵、擴大武裝、抗擊敵軍,取得輝煌戰果,有《瑞慶塔聯》詩云:游觀碧名山,探奇景、賞風光、當登瑞慶天然塔;瞻仰紅軍駐地,論戰功,懷壯烈,應立崔巍紀念碑。
雲谷飛瀑系袁州舊八景之一,位於溫湯鎮潭下村東南3公里處,飛瀑高160餘米,寬6.7米,全程共分三疊,最下一疊高70多米。瀑布的源頭是獅子岩,遠遠望去,活像一頭雄獅,稱為“獅子噴泉”。人處其境,縱是盛夏酷署,也有寒氣襲人之感,是避暑、遊覽的理想之地。
烏雲崖位於兩山峽谷之中,絕壁高達100多米,山谷綿延1000餘米,由於山高谷深,終年嵐霧飛騰、雲煙四起,置身其谷,有置身於無際雲海中之感。谷西側有一條千丈瀑布,撞擊崖底,響聲如雷。峭壁縫隙生長著形態各異的千年古松,為烏雲崖增添了不少韻味。
瑞慶塔位於太平山東面2公里處,塔周長約四十米,高近百米,成寶塔形,古樸巍峨,獨立於群山懷抱之中,像一把利劍直插藍天。
天然石景群集中於十八排一帶,玲瓏剔透,形態逼真。“三僧拜佛”、“群仙聚會”、“諸葛行舟”、“孤掌難鳴”、“玉筍穿雲”、“雙仙對弈”、“金猴觀海”、“母子獻桃”、“飛來塔”等形態各異,維妙維肖,構成了一幅幅如詩如美景
仰山是中國古代著名佛教勝地,佛教七大禪宗之——偽仰宗的發源地,唐會昌年間此地建“棲隱寺”,“仰山小釋迦”慧寂禪師在此開堂說法,形成獨特的“仰山門風”。宋初,該寺奉敕改稱“太平興國寺”,為江右名剎。因歷史久遠,歷朝建築多遭毀壞,僅存100多座墓塔。
普月塔位於明月山峰北2公里處,坐北朝南,原為和尚圓寂後放骨灰的墳塔。塔高3.6米,寶蓋下嵌一平面石碑,書刻“普月塔”三字,現金剛寶座和塔頂部均保留完好。
天然植物園位於玉金山北坡,面積約為1500畝,植物種類達1000餘種,有竹柏、青線柳、山牡荊、沿水樟、穗花杉等國家保護樹種及全國唯一的珍稀樹種——華木蓮、明月山全緣紅花油茶,集中代表了袁州區植物品系。
在贛西重鎮宜春市的西南30公里處,有一群巍峨的山峰。這裡峰巒青翠,白雲繚繞。這些山峰如一彎新月優雅地排開,人們給它取了個美麗的名字明月山。公元1194年,宋代理學家朱熹應邀到明月山四藤閣講學。當走到這一片蔥蘢的山野時,這位不太容易激動的老人放慢了腳步,凝神良久,喟然長嘆,吟出一行詩句:我行宜春野,回顧多奇山……

仰山棲隱禪寺

座落於江西省宜春市東南20公里處的洪江鄉境內。宜春悠久歷史耀古爍今,眾多人傑燦若星辰。宜春的鐘靈毓秀,蘊藏了豐厚的文化積澱,尤以唐宋以來,佛教禪宗文化在宜春這片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一誠長老欣然題詞---“宜春是禪宗聖地”。東漢以降,仰山以祭拜山神著稱。晉代大醫藥家葛洪曾於仰山集雲峰頂(即仰山的最高峰)煉丹。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也曾于山麓神祠為地方百姓祈雨祝福。靈驗之事,枚不勝舉,香火連綿不絕,文人騷客豪情墨跡充塞山崖。

歷史沿革

唐代會昌年間(841年—843年),當時著名高僧慧寂禪師,為避社會大動盪與戰亂,從湖南溈山來此隱居。數年後,開闢佛教道場,由當時的宰相裴休和江西觀察使韋宙大力支持建設,於仰山大行禪法,領眾修行,法炬明耀,從者雲集,盛極一時,遠播高麗、日本,仰山遂成一大禪林,“仰山慧寂”名威四海,傲立佛門。朝庭表彰其教化功德,唐宣宗元年,宣宗親筆題“棲隱寺”,賜於仰山道場作為寺額,慧寂禪師圓寂後,朝廷追賜諡號為“智通禪師”。佛教界也因其教化之德尊稱為“小釋迦”,譽為佛祖釋迦牟尼佛在世。慧寂禪師、仰山和仰山棲隱禪寺名噪天下。
溈山靈佑禪師與仰山慧寂禪師師徒唱和,相互默契,禪法與眾不同,因其源於溈山,完成於仰山,後人尊稱之為溈仰宗。這是禪宗“一花五葉”的第一葉,其後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雲門宗相繼出現,形成了天下寺院“十寺九禪”的局面,“禪”在中國成了佛教的代名詞。
作為禪林五家七宗第一家的溈仰宗祖庭――仰山棲隱禪寺,及其開山祖師慧寂禪師的思想和遺蹟,在整箇中國禪林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是人們瞻仰勝跡和休閒遊憩的美妙去處。古往今來,凡到宜春的文人墨客,沒有不登仰山遊覽興嘆的。

景色

棲隱禪寺背靠的集雲峰也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明月山的群峰之一,“仰山積雪”為宜春八景之一。山麓一片開闊的坡地,小溪沿坡地兩側淙淙而下,最後在坡地前的一個峽口匯流,再穿過山峽奔流而出。坡地前沿,原本建有山門,山門內原有照,地勢依次飛升的五進大殿,層層高聳,富麗堂皇,如瓊樓玉宇,似西天梵宮。歷史上,集雲峰一向是宜春縣乃至全袁州府的風水名勝之地,也正是僧俗追求清淨隱居修禪的極好處所。

名人名師

宋太宗趙炅太平興國年間,棲隱寺奉敕改名為“太平興國寺”。此時的太平興國寺已不再是單一的溈仰宗道場了,而是隨著溈仰宗的衰微,也就不管屬於哪個派系,只要是有德望的高僧,都可以被請來擔任住持。因此,在宋代,臨濟宗的楚圓禪師、曹洞宗的仰山禪師、雲門宗的佛印禪師、黃龍派的行偉禪師……,等等著名高僧,都曾住持過太平興國寺。宋代著名文人黃庭堅、張商英、范成大、辛棄疾、朱熹等等,也都慕名造訪過該寺。宋代的太平興國寺不僅本身興旺發達,而且帶動整個仰山興起了大批的“衛星”寺廟。其中有些寺院都達到了海內外聞名的程度。
由於宋代仰山人口大增,有些百姓來此墾山開田,當年的著名文學家范成大在其《驂鸞錄》中記載:“嶺坂上皆禾田,層層而上及頂,名梯田”。“梯田”一詞,就是起源於此。
元朝,太平興國寺由著名的希陵禪師住持。希陵禪師曾應元世祖忽必烈之召進宮講經,因此,朝廷屢次給他加賜佛號。忽必烈賜給他“佛鑒”之號,元成宗又賜給他“大圓”之號。大德七年冬(公元1304年初),該寺一度毀於火災。但在希陵禪師的艱苦努力之下,新的寺宇於8年後又在原址矗立起來,而且“廣員倍於舊而加美焉”。江西行省將寺宇繪圖上報朝廷,元仁宗親題“大仰山太平興國寺”匾額一塊,又給老禪師加賜“慧照”之號,並且命大臣程鉅夫撰寫《大仰山重建太平興國寺記》,由大書法家趙孟頫書丹,勒石立碑於寺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