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八景之仰山積雪

宜春八景之仰山積雪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這裡寫下了《祈雨告仰山神》的祭文,表達了他對仰山的敬畏。 “梯田”一詞,最早見於范成大遊覽仰山的日記中。 仰山神廟‍仰山,古代視為“州之鎮山”。

仰山積雪

‍

‍韓愈詩云“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二千二百多年悠久歷史的宜春城,是江西最早置縣的三大古城之一,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袁州治所。“宜春八景”一詞的歷史稱謂始於明代。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袁州推官徐之孟對袁州珠泉倍加賞識,便在泉上建亭、甃池建橋,從此把一泓清泉闢為觀賞勝景。萬曆末年,袁州知府黃鳴喬重修樓台,創建珠泉寺,“軒豁深窅,為宜巨觀”。至此,遂與宜春台、化成岩、盧洲等連成一氣,形成“宜春八景”:【春台曉日、化成晚鐘、釣台煙雨、南池涌珠、盧洲映月、袁山聳翠、雲谷飛瀑、仰山積雪】 逝者如斯夫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古時“宜春八景”今安在?登上宜春台,面對四周的高樓大廈,已不能心生把酒對歌的豪氣;走近化成岩,再也聽不到悠揚的鐘聲;震山腳下原深數米的溪流早已淤塞上十年,無法重現“釣台煙雨”之詩情畫意;而就在宜春火車站南側的南池路上,很不容易找到“南池涌珠”,但已深藏一隅,只有“立宗元僧造建”幾個字留下歷史的烙印,可以讓今天的人們發思古之柔情。當代宜春畫家嚴興河老師在其宜春台書畫院繪製了“宜春八景圖”。

八景賦詩

‍【登春台,觀曉日,彩霞滿天。聽化成晚鐘,餘音裊裊;望雲谷飛瀑,素練飄飄;瞻袁山聳翠,佳景如畫。回溯昔日:高士留名,劉成建台,灌嬰築壩,李相謫居,陳重美德,群賢輩出,繼鹹燕市捐軀,光照日月。 攀仰山,賞積雪,銀光耀眼。瞰盧洲映月,沉璧瑩瑩;臨南池涌珠,玉泉滾滾;看釣台煙雨,雅境迷人。緬思歷代:韓愈講學,盧肇奪魁,易重折桂,雲台賦詩,執中勤學,英才踵至,澤東袁州會議,力挽狂瀾】

地理位置

‍“仰山積雪”景點在仰山,座落於武功山脈的一條支脈上,距宜春城區約40里,因其山勢“高聳萬仞,仰不可攀”而得名。入夏,雲氣冒其巔,雨立至。山水奇勝,石徑縈迴,飛瀑湍奔,白雪皚皚。這裡氣候獨特,孟春、仲春也有下雪現象,常積雪數十天不化。一進入冬天,仰山微陰即雪,每當雪霽雲開,海拔1034米的集雲山峰一帶,皓雪晶瑩,經久不化,形成高山瑰麗的雪景,令人賞心悅目。

‍
‍
‍

歷史記載

‍仰山的神奇幽美川得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杏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這裡寫下了《祈雨告仰山神》的祭文,表達了他對仰山的敬畏。中唐名相李德裕,為它寫下了《山鳳凰賦》的華章,寄託著他對巍巍仰山的嚮往。到了宋代,詩家詞人更是紛紛造訪。“江西詩派”的鼻祖、大書法家黃庭堅,在遊歷仰山神廟之後,寫下了《贈仰山簡老太師》的詩句:“簡師飛錫地,外集雲峰。拿石松根瘦。欹窗竹影濃。”傾吐出他對仰山奇偉的由衷感嘆。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不顧天氣寒冷,道路崎嶇,冒雨登山,他站在太平興國寺寺樓上,極目遠望,“層層而上至頂”的仰山梯田,蒼翠秀美,仰山雪峰,盡收眼底,不禁感嘆道“誰開仰山雲,此豈吾力及。日興千丈豪,彈指眾峰立。”一腔激情噴薄而出。南宋朱熹老夫子,在遍游仰山勝跡之後,難捨這裡的人文之盛,乾脆設席於太平興國寺的四藤閣,開壇講學,使仰山一時成為士子云集之地。 在仰山的那些林泉峭岩、隱寺塔林間,我們還可以尋找到這樣一些名字:陸希聲(晚唐宰相)、張商英(北宋宰相)、辛棄疾(南宋愛國詩人)、張軾(南宋思想家)、嚴嵩(明宰相)。對於這些歷史人物來說,仰山不僅以它青幽靈動的景致,更因它豐厚深沉的文化積澱,成為他們人生歷程中的小憩之地。 “梯田”一詞,最早見於范成大遊覽仰山的日記中。北宋時仰山因產一莖七穗之“嘉禾”而轟動朝廷。仰山“稠平”茶為歷史名茶。

典故傳說

仰山神廟

‍仰山,古代視為“州之鎮山”。漢代民間便崇祀仰山之神,建有仰山古廟。元代時,仰山神廟幾乎分布半天下。韓愈曾求其降雨。

禪宗祖庭

‍山下有宜春仰山棲隱禪寺,是禪宗溈仰宗發祥地。仰山自唐代建寺,至今有1000多年的佛教歷史,雖歷經滄桑,但香火不斷,佛事延綿不絕,著名的僧人有慧寂、光涌、佛印、希陵等,是中國禪宗五支中極具影的一支。在仰山的崇山峻岭間,散落著100多座僧人墓塔,形成南國少有的佛教塔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