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台煙雨

釣台煙雨

釣台煙雨位於市區東郊下浦境內,一在距城3公里許的大塘村雷潭,稱雷潭釣台;一在距城5.5公里許的堪力上村震山,稱震山釣台。1984年5月,兩台皆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位於市區東郊下浦境內,有兩個釣台:一在距城3公里許的大塘村雷潭,稱雷潭釣台;一在距城5.5公里許的堪力上村震山,稱震山釣台。1984年5月,兩台皆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描述

雷潭,在袁河轉彎處北岸邊,山丘由北而南,止於河邊,形成岩壁。為一盤形岩石平伸於河中,苔痕滿磯,石面平坦,正可垂足坐釣。石下袁河洄旋處,形成深潭,水清澄碧,有如翡翠,故稱雷潭。石西北側,有古寺寶庵,古樹叢生。清光緒年間,知縣楊火昆命石工於石後之岩壁上刻“釣魚台”三大字。據民國《宜春縣誌》:“雷潭上路側石壁亦鐫有石刻,不可復認。唯‘嘉泰’、‘開禧’年號暨郡之曾儼書‘陳日休來’數字可辨”。又有“舊傳有龍潛於此,上有峭壁石罅,龍鱗印苔成痕。潭邊有寺,今改多寶庵。旁石亦名釣魚台,竹木陰森稱勝境。”由於它位於袁河之濱,“山形所以然江來,吐納半江碧。”此地江天寥廓,勝景環繞。乾隆間知府陳廷枚《釣台煙雨》詩有云:“一抹江天白鷺飛,中流若個釣魚磯。眼前勳業誠餘事,竿上絲綸聊樂飢。騷客偶留江畔醉,漁人空趁夕陽歸。蒲帆十幅來何暮,煙雨桐江似此非。”

震山,別名顏山,在浙贛鐵路南側、南河河邊。懸岩峭壁,刻有唐狀元盧肇《震山岩記》(見《藝文》卷),雖年深月久,猶有80餘字可辯識。山腳小河——游溪(即南河)之濱,有兩石似船形伸入河中。兩石之後有一石室,約30餘平方米,稱岩洞,又稱顏洞。石前溪流原深數米,現已淤塞。唐彭構雲曾垂釣於船形石上,故稱征君釣台,又名震山釣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