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記》

《超然台記》

蘇軾調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復了一座殘破的樓台,其弟蘇轍為之起名“超然”。蘇軾便寫了這篇《超然台記》,《超然台記》以表明超然物外、無往而不樂的思想。

蘇軾對此超然台名十分讚賞,親自寫了一篇散文《超然台記》。何謂"超然"?就是超出塵世之意。樂天知命,與世無爭,是蘇武一生的精神支柱,故而蘇軾深受此台,更愛其名"超然"。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

《超然台記》《超然台記》
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為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盡之矣。彼游於物之內,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鬭,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歳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完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台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廬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台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於物之外也。

譯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飢。依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人們之所

《超然台記》《超然台記》
以要追求幸福,避開災禍,因為幸福可使人歡喜,而災禍卻使人悲傷。人的欲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欲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醜惡的爭辯在胸中激盪,選取和捨棄的選擇在眼前交織,那么能使人快活的東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這叫做求禍避福。追求災禍,不要幸福,難道是人們的心愿嗎?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們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馳騁在事物之外;事物本無大小之別,如果人拘於從它內部來看待它,那么沒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橫在我們面前,那么我常常會眼花繚亂反覆不定了,就象在縫隙中看人爭鬥,又哪裡能知道誰勝誰負呢?因此,心中充滿美好和醜惡的爭辯,憂愁也就由此產生了;這不令人非常悲哀嗎!我從杭州調移到密州任知州,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牆壁雕繪的華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遠離杭州湖光色的美景,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剛到之時,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有,案件也多不勝數;而廚房裡空蕩無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飢,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可我在這裡住了一年後,面腴體豐,頭髮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我既喜歡這裡風俗的淳樸,這裡的官吏百姓也習慣了我的愚拙無能。於是,在這裡修整花園菜圃,打掃乾淨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縣的樹木,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以便勉強度日。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牆築起的高台已經很舊了,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台觀覽,在那兒盡情遊玩。從台上向南望去,馬耳、常山時隱時現,有時似乎很近,有時又似乎很遠,或許有隱士住在那裡吧?台的東面就是盧山,秦人盧敖就是在那裡隱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關,隱隱約約象一道城牆,姜太公、齊桓公的英雄業績,尚有留存。向北俯視濰水,不禁慨嘆萬分,想起了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功,又哀嘆他不得善終。這台雖然高,但卻非常安穩;這台上居室幽深,卻又明亮,夏涼冬暖。雨落雪飛的早晨,風清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裡的,朋友們也沒有不在這裡跟隨著我的。我們採摘園子裡的蔬菜,釣取池塘里的游魚,釀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讚嘆:“多么快活的遊樂啊!”
這個時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賦,並且給這個台子取名“超然”,以說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大概就是在於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評析

蘇軾調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復了一座殘破的樓台,其弟蘇轍為之起名“超然”。蘇軾便寫了這篇《超然台記》,

《超然台記》《超然台記》
以表明超然物外、無往而不樂的思想。這實際是政治失意後精神苦悶的自我排遣。蘇軾因不同意王安石變法中某些措施而自請外調,仕途坎坷不平,思想上產生了歸向老莊的傾向。所謂超然之樂,實際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蘇東坡既不能擺脫官場,又要尋求超然之樂,正是內心世界矛盾的體現。唯其有這種矛盾更使這篇文章委宛多姿,意味深長。文章寫景生動,說理透闢,語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體現了蘇文灑脫自如、縱橫不羈的特點。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寫作背景

超然台,是諸城著名古蹟。它座落在縣城西北城牆上,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任密州(治諸城)知州時,於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所修。該台原是城牆上的土台,蘇軾復加棟宇。作為登眺之所。他愛弟蘇轍(當時為齊州[今濟南]通判)命名為超然台。蘇轍深知兄長的性格和情感,還特地寫了一篇《超然台賦》,夸其"高台凌空"。他在諸城寫下的一些名篇中,每每提及超然台並津津樂道。他在《超然台記》中讚美說:"台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他在政務之餘,邀同僚,會朋友,歡聚台上,或遠眺諸城名勝古蹟,"南望馬耳常山……北俯濰水",憑個弔古;或席地而坐,引吭高歌,抒發個人的情感;或詩或詞或歌或賦,寫出了很多富有諸城特色的佳作,聞名於世。萬人傳誦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就是蘇軾在熙寧九年中秋節登超然台賞月,歡飲達旦,大醉後一氣呵成的。還有他在台上眺望密州城裡,一覽無餘,盡收眼底,寫下了《望江南》詞:"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用他那生花妙筆,把諸城描繪得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再如,在深冬登台觀望雪景所寫的《雪夜書北台壁》一詩:"試掃北台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這些動人詩篇,都是在台上所作,都是以台為依託的,由此可見蘇軾愛台之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