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賦

《超然台賦》是宋朝詩人蘇轍的作品之一。

作品簡介

超然台賦》為我國文學史上著名詞賦,為宋代散文家蘇轍所作。宋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修葺城北舊台,並由其弟蘇轍題名為超然台,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並作《超然台賦並敘》贊之。後引發蘇軾《超然台記》橫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有人評曰:“若無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優遊物外迪心智,諸城至今尋舊台”。作賦時蘇轍在濟南府任掌書記。

原文

《超然台賦》
子瞻既通守餘杭,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南也,求為東州守。既得請高密,其地介於淮海之間,風俗樸陋,四方賓客不至。受命之歲,承大旱之餘孽,驅除螟蝗,逐捕盜賊,廩恤饑饉,日不遑給。幾年而後少安,顧居處隱陋,無以自放,乃因其城上之廢台而增葺之。日與其僚覽其山川而樂之,以告轍曰:“此將何以名之?”轍曰:“今夫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漁者知澤,安於其所而已。其樂不相及也,而台則盡之。天下之士,奔走於是非之場,噶於榮辱之海,囂然盡力而忘反,亦莫自知也。而達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於物故邪。《老子》曰:‘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嘗試以‘超然’命之,可乎?”因為之賦以告曰:
東海之濱,日氣所先。巋高台之陵空兮,溢晨景之潔鮮。幸氛翳之收霽兮,逮朋友之燕閒。舒堙郁以延望兮,放遠目于山川。設金罍與玉斝兮,清醪潔其如泉。奏絲竹之憤怒兮,聲激越而眇綿。下仰望而不聞兮,微風過而激天。曾陟降之幾何兮,棄溷濁乎人間。倚軒楹以長嘯兮,袂輕舉而飛翻。極千里於一瞬兮,寄無盡於雲煙。前陵阜之洶湧兮,後平野之漫。喬木蔚其蓁蓁兮,興亡忽乎滿前。懷故國於天末兮,限東西之險艱。飛鴻往而莫及兮,落日耿其夕躔。嗟人生之漂搖兮,寄流枿於海壖。苟所遇而皆得兮,遑既擇而後安。彼世俗之私已兮,每自予於曲全。中變潰而失故兮,有驚悼汍瀾。誠達觀之無不可兮,又何有於憂患。顧遊宦之迫隘兮,常勤苦以終年。盍求樂於一醉兮,滅膏火之焚煎。雖晝日其猶未足兮,俟明月乎林端。紛既醉而相命兮,霜凝磴而跰鮮。馬躑躅而號鳴兮,左右翼而不能鞍。各雲散於城邑兮,徂清夜之既闌。惟所往而樂易兮,此其所以為超然者邪。

作者簡介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與父蘇洵、兄蘇軾三人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稱“小蘇”。仁宗嘉祐二年(1057)與蘇軾同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祐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後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陷烏台詩案入獄,他上書請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牽連被貶監筠州鹽酒稅。元豐八年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任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後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1091)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紹聖元年(1094),因反對時政,貶官知汝州、袁州,後遷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又貶循州等地。崇寧三年 (1104),蘇轍於潁川定居,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後追復端明殿學士,諡文定。蘇轍為文以策論見長,在北宋也自成一家,著有《欒城集》。蘇軾在《書子由超然台賦後》提到:“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