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禽流感

人禽流感

人禽流感,即人禽流行性感冒,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亞型的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1997年5月,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1例3歲兒童死於不明原因的多臟器功能衰竭,同年8月經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荷蘭鹿特丹國家流感中心鑑定為禽甲型流感病毒H5N1引起的人類流感,這是世界上首次證實禽甲型流感病毒H5N1感染人類。之後相繼有H9N2、H7N7亞型感染人類和H5N1再次感染人類的報導。

病原學

人禽流感人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屬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徑80~120nm,有囊膜。基因組為分節段單股負鏈RNA。依據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經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為15個H亞型(H1~H15)和9個N亞型(N1~N9)。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外,還可感染豬、馬、海洋哺乳動物和禽類。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亞型主要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對乙醚氯仿丙酮有機溶劑均敏感。常用消毒劑容易將其滅活,如氧化劑稀酸十二烷基硫酸鈉鹵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劑)等都能迅速破壞其傳染性。

禽流感病毒對熱比較敏感,65℃加熱30分鐘或煮沸(100℃)2分鐘以上可滅活。病毒在糞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個月,在PH<4.1的條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病毒對低溫抵抗力較強,在有甘油保護的情況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病毒在直射陽光下40~48小時即可滅活,如果用紫外線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壞其傳染性。

高致病性禽流感

根據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將禽流感分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無致病性禽流感。由H5N1血清型引起的禽流感稱高致病性禽流感,發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危害巨大。

傳染源

傳染源是指體內有病原體生存、繁殖並能排出病原體的動物和人。禽流感的傳染源主要是病禽和帶毒禽,包括水禽和飛禽,主要是雞、鴨、鵝等家禽,特別是雞。研究顯示,對於高致病性禽流感,1克污染的糞便中病毒的含量就可造成100萬隻禽感染。目前還不能認為人類是禽流感的傳染源。當然不排除其它禽類或豬成為傳染源的可能。

傳播歷史

1878年,Perroncito首次報導了在義大利雞群中發生的家禽疫(fowl plague,禽瘟),直到1902年其病原才被分離出,這也是第一株被證實的流感病毒。而第一株人流感病毒直至1933年才被分離出。1941年,Hirst發現了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活性。1955年,Schafer證實,家禽疫病毒為一種甲型流感病毒。對1957年和1968年人流感大流行病毒株起源的找尋促進了對動物中流感病毒生態學的廣泛研究,在此期間從禽類中分離出了許多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這才使人們意識到,禽流感病毒在禽類中分布是如此之廣,在野生水鳥中更是普遍存在。此後,又在雞和燕鷗中分離出了H5高致病株。
人們根據其毒力將禽流感病毒分為2型,高毒力性或稱高致病性(可引起家禽疫)和無毒力性(僅引起輕症疾病或無症狀感染)。少數情況下,實驗室中的低致病性病毒也可在現實生活中導致禽流感暴發(如1978年美國明尼蘇達州140個火雞養殖場的禽流感暴發),但總的來說,其發病率和病死率比高致病性病毒低得多。
近30年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下列地區的家禽中發生過暴發:澳大利亞[1976(H7)、1985(H7)、1992(H7)、1995(H7)和1997(H7)],英格蘭[1979(H7)和1991(H5)],美國[1983-1984(H5)],愛爾蘭[1983-1984(H5)],德國[1979(H7)],墨西哥[1994-1995(H5)],巴基斯坦[1995(H7)],義大利[1997(H5)],香港[1997(H5)],2003年10月以來亞洲多國的H5N1型禽流感和今年2月初美國的H7型禽流感。顯而易見,所有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皆為H5或H7亞型,而N亞型似乎與毒力無關。此外,在嚴重的家禽疫樣暴發中還曾分離出H4和H10亞型。
野禽——家禽
野禽——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
已經在人、豬、馬、海洋哺乳動物(如海豹和鯨)和禽類等多種動物體內分離出甲型流感病毒。種系發生研究不但揭示了甲型流感病毒的種特異性基因和跨種基因,而且證實感染其他物種的所有甲型流感病毒都來源於野生水禽。但流感病毒並不在野生水禽中引起致死性疾病,表明這種天然宿主已經在最大程度上適應了流感病毒。
大多數從野禽中分離出的禽流感病毒都是沒有毒力的,即使某種禽流感病毒對一種禽類有高度致病性,對其他種類的禽類也可能不具有致病性。

傳播途徑

遷徙的野禽可以長距離攜帶病毒(病毒在其腸道內進行複製),從糞便和其他分泌物中排出大量病毒,沿途感染家禽。被野禽污染同時又有家禽分布的水源是重要的傳播鏈之一。水源性傳播也為禽流感病毒年復一年的存在提供了可能。Ito等從阿拉斯加的湖泊中分離出了大量禽流感病毒,而這些湖泊正是許多候鳥的繁殖場所。

私藏或走私珍稀禽類(如鬥雞等)等人類行為也可導致禽流感病毒的地理性播散。
家禽之間的傳播
禽流感很容易在同一個養殖場的家禽之間和不同的養殖場之間傳播。由於病禽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中含有大量病毒,飼料、飲水、設備和籠子等都可能受到污染,這就促進了病毒的擴散和在家禽之間的傳播。污染的設備、運輸工具、飼料、籠子或衣物(尤其是鞋子)可造成病毒在養殖場之間的傳播。動物(如嚙齒類)也可攜帶病毒,擔當傳播疾病的“機械性媒介”,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蒼蠅也是機械性媒介。
禽類——哺乳類
傳染到豬
迄今為止,已經從豬中分離出H1、H3、N1、N2和N7等各種亞型的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從人傳給豬也已有多次報告,且皆為H3亞型。在歐洲,禽H1N1病毒和人H3N2病毒自1979年起就共存於豬中,最終在豬中產生了一種重組病毒,其HA和NA基因為人H3N2病毒來源,其餘部分為禽H1N1病毒來源。該病毒後來還感染了荷蘭兒童,表明在豬中進行的禽與人流感病毒之間的遺傳學重組,可導致有人類致病能力的雜交株的產生,目前循環於歐洲的豬H3N2病毒就是該重組病毒的後代。對於具有導致人類流感大流行可能的人-禽重組株的產生,豬可充當“混合器”的作用。1992年,Brown等從英格蘭的豬中分離出了一種罕見亞型h1n7,其NA和M基因來源於馬,其他來源於人。豬對禽類和哺乳類動物的許多流感病毒都易感,應將其作為檢出具有大流行特性病毒的早期警報系統的一部分,進行定期監測。
Ito等發現了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當禽H1N1病毒從禽傳給豬後,病毒在豬體內複製時其受體特異性發生了改變。禽H1N1病毒識別NeuAcα23Gal連線,但1979-1984年從豬中分離的H1N1病毒同時識別NeuAcα23Gal和NeuAcα26Gal,而1985年以後從豬中分離出的H1N1病毒僅識別NeuAcα23Gal(類似於人流感病毒的受體特異性)。該現象表明,禽流感病毒在豬體內循環時,獲得了感染人類所必需的HA特性。
傳染到馬

1989年3月,中國吉林和黑龍江的馬群暴發了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病死率達20%,種系分析顯示其為H3N8禽流感來源,且未發生基因重組。1990年4月,黑龍江的馬群再次暴發流感,發病率為48%,無病死率,其病毒分離株與1989年吉林分離株極為相似,其病死率的下降可能由於該地區的馬獲得了對該病毒的免疫力所致。

傳染到海豹
1979年以來,多個研究小組從死於嚴重呼吸系統感染的斑海豹(港海豹)體內分離出了禽來源的H7N

7、H4N5、H4N6和H3N3流感病毒株,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海豹並不是偶發事件。
傳染到鯨和水貂

自1978年以來,多個研究小組從鯨中分離出了禽來源的H1N3、H13N2和H13N9流感病毒。Klingeborn等報告,在1984年10月發生流感暴發的瑞典南部的家養水貂中分離出了禽來源的H10N4病毒,而此前的實驗室研究顯示,水貂可以通過呼吸道感染來自人、豬、馬和禽的多種流感病毒,通過接觸感染H3N8、H11N4、H7N7、H8N4和H5N3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
上述例子都證明,禽流感病毒無需改變其遺傳學特性就可以在自然界的哺乳動物中致病。
傳染到人
一般來說,禽流感病毒不能在人體內進行有效複製,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是罕見事件。例如,Beare等的研究顯示,足夠大量的禽流感病毒才能在人類志願者體內產生可檢出的病毒複製。但1996年以來,在英國、香港、荷蘭、甚至今年在越南及泰國已出現了數次不同類別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暴發)。下面就20世紀較大規模的流感流行的起源進行介紹,以示禽流感病毒在人類流感大流行中的作用。
西班牙流感 由於缺少病毒分離株的緣故,對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H1N1)病毒的生物特性一直不甚了解。20世紀90年代初,種系研究和考古血清學研究顯示,該病毒在遺傳學上與H1N1禽流感病毒非常相近。1997年,Taubenberger等套用RT-PCR技術,對這次大流行中1名死者的肺組織樣本中分離的病毒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編碼該病毒HA、NA、NP、M1和M2蛋白的基因序列和人H1N1病毒及禽H1N1病毒都具有遺傳學相關性。在今年2月5日線上出版的Science上,Skehel等和Wilson等的2項研究通過對該H1N1流感病毒株HA結構的研究再一次證實該病毒為禽流感病毒來源。
亞洲和香港流感 引起1957年亞洲流感(H2N2)和1968年香港流感(H3N2)的病毒具有下列2個共同特徵:①首先出現在亞洲東南部,②其抗原與當時循環於人類中的流感病毒不同。遺傳學研究和生化分析結果顯示,這2種病毒皆為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組的產物。1957年病毒(H2N2)的PB1、HAH2和NAN2基因為歐亞禽病毒來源,其餘基因皆來源於當時循環於人類中的人H1N1病毒。1968年病毒(H3N2)則為禽病毒的PB1和HAH3基因和其他6個來源於人H2N2病毒的基因的重組產物。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人H1N1病毒和人H2N2病毒都分別在這2次暴發之後消失了。雖然有許多人在這2次流感大流行中死亡(原因可能為人類缺乏對這2種病毒的免疫力),但這2種病毒的致病力都弱於
1918年H1N1病毒株。

俄羅斯流感 規模較小,主要易感人群為1950年以後出生的兒童和青少年。引起1977年俄羅斯流感的H1N1病毒與20世紀50年代在人類中循環的病毒幾乎相同,很可能該病毒在某種動物宿主體內潛伏了20年而沒有發生變化。這次大流行的死亡率相對較低,原因在於20歲以上人群已經對該病毒存在免疫力。
傳播途徑
(1)經呼吸道飛沫與空氣傳播。病禽咳嗽和鳴叫時噴射出帶有流感病毒的飛沫在空氣中漂浮,易感者吸入呼吸道而發生禽流感。
(2)經消化道感染。進食病禽的肉及其製品、禽蛋,病禽污染的水、食物,用病禽污染的食具、飲具,或用被污染的手拿東西吃,而發病。

(3)經損傷的皮膚和眼結膜感染流感病毒而發病。

人——人
禽流感病毒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極為有限和少見。1997年香港H5N1禽流感暴發期間,接觸H5N1患者的醫護人員和家庭成員H5N1抗體陽性率顯著升高,提供了人與人之間傳播的證據,但都只提供了血清學資料,未見人與人之間感染的臨床病例。2003年荷蘭H7N7禽流感暴發期間,3例未接觸過病禽的家庭成員的發病提示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不過,如果正如美英科學家日前的報告,造成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H1N1病毒為禽流感病毒,那么這次流感期間的人與人之間的傳播病例數就應當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1918年西班牙流感為禽H1N1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類所致。1957年亞洲流感為歐亞禽流感病毒(PB1、HA和NA基因)和人H1N1病毒的重組產物,此後H1N1病毒從人中消失。1968年香港流感為歐亞禽流感病毒(PB1和HA基因)和人H2N2病毒的重組產物,此後H2N2病毒從人中消失。1977年,H1N1病毒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暴發,該病毒與1950年在人類中循環的病毒幾乎相同。目前,H1N1和H3N2流感病毒共同存在於人類中。

1918年全球大瘟疫竟是“禽流感”

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1918年至1919年期間造成全球5000萬人死亡的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與目前在亞太地區流行的禽流感H5N1病毒存在同樣的基因變異,從而說明H5N1型禽流感病毒完全有可能成為與“西班牙流感”一樣具有殺傷力的世界性超級病毒。根據病毒的遺傳基因序列,科學家還首次復原了“西班牙流感”病毒,並揭示其危害性巨大的秘密所在。

先在鳥類身上發生

美國軍事病理研究所的病理學家傑弗瑞·陶本伯傑博士帶領的研究小組於10月6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報告指出,1918年至1919年肆虐的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其實是禽流感病毒的一種類型,與目前在亞太地區肆虐的禽流感H5N1病毒一樣,都是先在鳥類身上發生。而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突變後傳染給人類,產生人傳人的能力,從而一發不可收拾。
陶本伯傑博士說:“這一發現表明H5N1病毒也有可能發生突變,從而具有在人類之間傳播的能力,這大大增加了禽流感演變成全球流行疾病的風險。”他指出現今的禽流感H5N1病毒還沒有突變,但是病毒要突變是很迅速的,很快就能發展出具有當年傳染威力的形式。
在陶本伯傑博士研究成果的指導與幫助下,另一個由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完成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的復原工作,他們的科研成果將刊登在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流感病毒有8個基因片段,陶本柏傑之前已經找出了其中5個,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科學家們完成了剩下的3個。為了復原這種致命病毒,科學家提取了埋葬在阿拉斯加永久凍土帶下一名患病女死者遺體的肺組織樣片。通過把從這些樣片和存放於福馬林中的活體解剖組織中提取的非功能基因注入細菌中,讓它們組合成完整的病毒基因組,再將病毒基因組注入人或動物的細胞內,讓其生成病毒蛋白質,這樣製成了功能完整的病毒。

病毒特徵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複製的這3個基因片段對於了解當年的禽流感病毒如何突變成適應在人體傳播相當關鍵。科學家將複製的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注入鳥類的受精卵,病毒殺死了受精卵,這一特徵與禽流感H5N1病毒一樣,而現今其他人類流感病毒則不會有這種能力。另一個是病毒的血凝素表面蛋白(HA)基因突變,讓病毒複製較快,有了它,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致命性高,但是這種基因被替換後,就瓦解了病毒的攻擊性。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主任葛柏汀女士說,揭開H1N1“西班牙流感”病毒面紗,“讓我們解開了部分秘密,有助於預測下一次大流感的發生,並且做好準備”。倫敦瑪莉皇后學院病毒學家奧克斯福教授警告,報告暗示了病毒有潛力不須先與人類流感病毒結合就能在人類間傳染,讓它更具威脅性,“這份研究給我們更多警告,有必要更嚴肅看待H5N1病毒”。
H5N1病毒引發的禽流感在東南亞地區已造成至少65人感染死亡,目前病毒尚未出現突變而在人際間交叉感染。儘管如此,科學家們仍最擔心這種病毒變異後在人際間傳播,屆時將造成災難性後果。世界衛生組織已多次警告,由於缺乏充分的準備和應對計畫,如果禽流感病毒發生變異在人際間傳播,可能會造成上百萬人喪命。來自6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衛生專家和官員將從6日起在華盛頓舉行為期兩天的會議,討論建立國際合作機制交流信息和集中資源,以共同對抗由H5N1型禽流感病毒變異而可能會引發的人類流感疫情。

臨床特徵

人禽流感人禽流感症狀
(一)流行病學史

發病前1周內曾到過禽流感暴發的疫點,或與被感染的禽類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觸者,或從事禽流感病毒實驗室工作人員。目前不排除與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人有患病的可能。

(二)臨床表現 

1、潛伏期 一般為1~3天,通常在7天以內。

2、臨床症狀急性起病,早期表現類似普通型流感。主要為發熱,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熱程1~7天,一般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和全身不適。部分患者可有噁心、腹痛、腹瀉、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症狀。重症患者病情發展迅速,可出現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肺出血、胸腔積液、全血細胞減少、腎功能衰竭敗血症休克及Reye綜合徵等多種併發症。

3、體徵 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實變體徵等。

(三)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細胞總數及淋巴細胞下降。

2、病毒抗原及基因檢測取患者呼吸道標本採用免疫螢光法(或酶聯免疫法)檢測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及禽流感病毒H亞型抗原。還可用RT-PCR法檢測禽流感病毒亞型特異性H抗原基因。

3、病毒分離從患者呼吸道標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氣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細胞)中分離禽流感病毒。

4、血清學檢查發病初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體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於回顧性診斷。

(四)胸部影像學檢查

重症患者胸部X線檢查可顯示單側或雙側肺炎,少數可伴有胸腔積液等。

(五)預後

人禽流感的預後與感染的病毒亞型有關,感染H9N2、H7N7者,大多預後良好;而感染H5N1者預後較差,據目前醫學資料報告,病死率約為30%。

影響預後的因素除與感染的病毒亞型有關外,還與患者年齡,是否有基礎性疾病,治療是否及時,以及是否發生併發症等有關。

高危及易感染人群

根據衛生部發布的《人禽流感診療方案(2005版)》,一般認為,人類對禽流感病毒並不易感。儘管任何年齡均可被感染,但在已發現的感染病例中,13歲以下兒童所占比例較高,病情較重,其屬於易感人群。

從事家禽養殖業者、在發病前1周內去過家禽飼養、銷售及宰殺等場所者以及接觸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實驗室工作人員為高危人群。

人禽流感的傳染源主要為患禽流感或攜帶禽流感病毒的雞、鴨、鵝等禽類,特別是雞;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傳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傳播途徑

人禽流感的傳播途徑有三種:一是經飛沫在空氣中傳播。病禽咳嗽和鳴叫時噴射出帶有H5N1病毒的飛沫在空氣中漂浮,人吸入呼吸道被感染髮生禽流感。二是經過消化道感染。進食病禽的肉及其製品、禽蛋,病禽污染的水、食物,用病禽污染的食具、飲具,或用被污染的手拿東西吃,受到傳染而發病。三是經過損傷的皮膚和眼結膜感染H5N1病毒而發病。

診斷與鑑別診斷

人禽流感人禽流感診斷
(一)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排除其他疾病後,可以作出人禽流感的診斷。

1、醫學觀察病例有流行病學史,1周內出現臨床表現者。

與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史,在1周內出現臨床表現者。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標本採用甲型流感病毒和H亞型單克隆抗體抗原檢測陽性者。

3、確診病例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從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標本中分離出特定病毒或採用RT-PCR法檢測到禽流感H亞型病毒基因,且發病初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體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者。

(二)鑑別診斷

臨床上應注意與流感、普通感冒、細菌性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巨細胞病毒感染、衣原體肺炎支原體肺炎等疾病進行鑑別診斷。

治療

人禽流感人禽流感
1、治療原則

(1)及早使用中醫藥治療。

(2)清熱、解毒、化濕、扶正祛邪。

2、中成藥套用

應當辨證使用中成藥,可與中藥湯劑綜合套用。

(1)退熱類 適用於發熱期、喘憋期發熱,可根據其藥物組成、功能主治選用,如瓜霜退熱靈膠囊、紫雪、新雪顆粒等。

(2)清熱解毒類口服劑可選用清開靈口服液(膠囊)、雙黃連口服液清熱解毒口服液(顆粒)、銀黃顆粒板藍根沖劑、抗病毒膠囊(口服液)、藿香正氣丸(膠囊)、葛根芩連微丸羚羊清肺丸蛇膽川貝口服液等,注射劑可選用清開靈注射劑、魚腥草注射劑、雙黃連粉針劑

3、分證論治

(1)邪犯肺表

症狀:初起發熱,惡風或有惡寒,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全身不適、口乾,舌苔白或黃,脈浮數。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解表

基本方及參考劑量:

桑葉30g(先煎) 荊芥15g 菊花15g 杏仁10g 連翹15g 石膏30g(炒) 知母15g 大青葉10g 薄荷6g(後下)

(2)邪犯胃腸

症狀:發熱,惡風或有惡寒,噁心、或有嘔吐、腹痛、腹瀉、稀水樣便;舌苔白膩或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濕和中

基本方及參考劑量:

葛根15g 黃芩15g 黃連10g 木香6g 砂仁3g(後下) 制半夏9g 藿香10g 柴胡15g 蒼朮10g 茯苓10g 馬齒莧30g

上述兩種證候隨證加減:

若患者出現胸悶、氣短、口乾甚者,可加黨參沙參;若咳痰不利,加天竺黃;若肺實變,加丹參苡仁葶藶子

若患者出現喘憋、氣促、神昏譫語、汗出肢冷、口唇紫紺、舌暗紅少津、脈細微欲絕,去制半夏,加用人參炮附子麥冬五味子;亦可選用生脈注射液、參附註射液、清開靈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

(五)加強支持治療和預防併發症注意休息、多飲水、增加營養,給易於消化的飲食。密切觀察、監測並預防併發症。抗菌藥物應在明確或有充分證據提示繼發細菌感染時使用。

(六)重症患者的治療重症或發生肺炎的患者應入院治療,對出現呼吸功能障礙著給予吸氧及其他呼吸支持,發生其它併發症患者應積極採取相應治療。

預防措施

人禽流感預防人禽流感
1、儘可能減少接觸,特別是少年兒童與禽、鳥類的不必要接觸,尤其是與病、死禽類的接觸;

2、因職業關係必須接觸者,工作期間應戴口罩、穿工作服;

3、公眾要增強自防自控意識,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注意家庭和個人衛生,勤洗手,注意室內外通風,加強體育鍛鍊,不過度疲勞,增強機體抵抗力;

4、不接觸帶病或病死禽類;

5、飲食方面注意將生熟刀具和刀板分開,食品存放時也要生熟分開,少吃生食物或半熟食物;

6、當出現發熱、畏寒等異常症狀時要及時就醫;

7、對密切接觸者必要時可試用抗流感病毒藥物或按中醫辨證防治。

防治指南

據專家介紹,預防人禽流感最主要是要避免和活禽接觸。指南中指出,一是遠離家禽的分泌物,儘量避免觸摸活的家禽及鳥類。研究表明,食用了煮熟的病雞的肉和蛋,不會感染上禽流感病毒。正規市場上經過檢疫的家禽可放心食用,關鍵是要煮熟、煮透。雞蛋外殼應該用流水清洗,同時要注意洗手。二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三是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等清潔,確保排水道去水順暢。四是吃禽肉要煮熟、煮透。五是注意多攝入一些富含維生素C等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和藥物。六是適當進行體育鍛鍊。七是勤洗手

2009年國中國人禽流感病例

自2009年1月6日北京確診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之後,17日、18日、19日,分別在山西山東湖南相繼確診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從地圖上看確診時間和地點明顯呈由北向南逐漸移動趨勢。從時間和發病地點來看,也是先在北京有人感染之後,再出現有人在湖南、貴州感染(山東病例感染來源不明)。

人禽流感2009年國中國人禽流感病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