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定理

人性定理

管理學第一原理,人性定理是指主體人自我肯定原理。這一定理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句話:“任何一個健康的人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是服務於他自己的目的的。”

定理內涵

1.自我意識

人性定理人性定理
即人都有關於自我的意識,深知自我是不同於他人它物的一種獨立存在,並能準確地感知自我與非我的邊界,有明確的主體我與客體他人、它物的區分和界定。

2.自我決策

即人都具有行為選擇自由,沒有什麼外在力量,可以無條件地決定主體我只能是什麼,而不能是什麼。主體我是什麼,是主體我自我決定和自我選擇的結果。

3.自我肯定

人活動的目的是尋求自我肯定。這種自我肯定表現為,任何一個健康的人,他的任何一個行為,都只是服務於他自己特定的目的,無論多么高尚的人,都不例外。自我肯定的內容包括生存需求(有)的滿足、自我價值(能)的實現和自我價值判斷(善)的實現。人自我肯定的內容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1)“有”的價值滿足:任何人都渴求其肉體肌膚的安逸和永恆——實現健康長壽。滿足了人的這一欲望,這也就是他的“有”的價值的實現。這一價值的實現也就是他生命價值的實現。這種價值實現了,一個人才能作為能走、能說、能想的一個真實人不容否定地存在。

2)“能”的價值滿足:任何人都渴求創造出他所獨有的不同來,被他人稱道。滿足了人的這一欲望,這也就是他的“能”的價值的實現。這種價值實現了,他才能使他感到自己活得有意義,使其生命獲得超越於生命本身的社會價值。這裡的能又包括兩個不同的內容:一是只能滿足人們好奇心的能,比如徒手攀登上海金貿大廈,騎腳踏車飛越長城。二是能給他人帶來福利增加的能,比如袁隆平的水稻雜交研究,孟德斯鳩的三權制衡理論。很顯然後一種能體現了一種更高的社會價值的實現。人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就是體現在對他人有用上。對他人沒有用,也就是對他人沒有價值。對所有人都沒有,也就是對社會沒有價值。對社會沒有價值,也就是沒有社會價值。很顯然,前一種能對他人有用的程度低,所以其社會價值就低;後一種能對他人有用的程度高,所以其社會價值就高。

3)“善”的價值滿足:任何人都渴求自己的思想觀念被他人認同和接受,能把表現為他的價值判斷的意志,奉為圭臬遵循。滿足了人的這一欲望,這也就是他的“善”的價值實現。這種價值實現了,他才能感到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活得有份量。

4.自我中心

人都以自我為中心,並視世界萬事、萬物為與主體我對立的客體。它們的意義和價值都是由主體我賦予的,是它們能夠被用作主體我自我肯定的工具,服務於自我肯定的目的。

5.欲望無限

人在確知生存需求(有)的欲望,不可能永恆地滿足時,開始轉向自我價值實現(能)、自我價值判斷實現(善)的追求,並力求通過這兩種欲望的滿足,來獲得生存的意義和價值,通過精神生命的獲得,來延長短促的肉體生命。這後兩類種欲望,不會像吃飯一樣有飽的滿足。

6.自我異化

人作為一種動物,總又嚮往安逸,在沒有外部環境壓力的作用時,會沉醉於動物本能滿足的肌膚之利,而銷熔自我,使對自我肯定的尋求,異化為一種自我否定,像吸毒者一樣,為了片刻的虛幻體驗,毀掉自己的身體健康。

只有虛偽的人言,沒有不尋求自我肯定的行為。

從管理學的這個原理中不難發現,人既是偉大的,又是渺小的;既是高尚的,又是卑鄙的;既是真誠的,又是虛偽的。但這並不是說,人性是如此的矛盾和不可協調。而是說人在面對不同的環境時,會有不同的選擇。但有一點是確定不變的,這就是任何一個健康人的任何一個行為,都只是服務於他自己特定的目的,即自我肯定。精神失常的人和理智不清的傻子可以例外,他們不是健康的人。

第一推論

人性定理人性定理
人在可以懶的時候,不會不懶

這裡的懶,不是不行動,而是放縱自己,毫無約束,沉溺於肌膚之利的滿足,不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尋求自己的更大、更長遠利益,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肯定。

在現實中,人之所以會懶,正是因為有這種可以懶的條件和環境。

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曾經介紹過這樣一個典型:在大西北農村,有些農民窮得只能主要靠政府的救濟過日子。每年過冬都要救濟棉衣,但每年過冬又都沒有棉衣穿。冬天來了,給他們救濟一套棉衣。到了春天,他們就把棉花抓去變成袷衣。進入夏天,天熱了,他們又把袷衣剪開,變成兩件襯衣。之所以他們會如此,是因為他們相信,冬天來了,政府還會再給他們棉衣。

鑒於這種情況,政府調整了救困扶貧的思路,給困難戶輸給“造血功能”。對於特困戶,無償提供二十隻綿羊,讓他們放牧後賣羊毛致富。可有人從縣城領到羊後,還等不及回家,在路上就宰了一隻吃了。他們為什麼會如此?因為他們堅信,這二十隻吃完了,國家會再給二十隻。

企業內部的管理也是如此,任何一個人只要他能夠懶、放縱自己、為所欲為,並可不承擔任何後果,他就不會向上發揮自己的潛能、奉獻自己的智慧。

第二推論

人性定理人性定理
人在勤勞無益時,不會不懶

所謂勤勞無益,就是指一個人付出艱辛和努力,並不能為他的利益和欲望帶來什麼滿足,他的活動也僅僅是毫無回報地服務於他人,奉獻於他人的“學雷鋒”。如果是這樣,他就肯定不會付出努力。在中國農村過去的大集體和國有企業,為什麼在改革開放之前,懶人多,效率低下,就是因為這一原因。乾多乾少一個樣,乾好乾壞一個樣,誰還會付出努力乾多、乾好?

在80年代,到過一些機關和工廠,有些領導老抱怨他的下屬工作不積極、做事怕吃苦。這個錯不在於你的下屬,而在於你自己。你的下屬付出努力和勤勞之後,你不能及時地給他以酬償,為他們的利益和欲望提供滿足,他為什麼要努力?在現在的企業中,這個問題也仍然存在。員工做了付出,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他也就不會再做這種努力了。相反,如果員工為企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你能及時地給他提供相應利益和欲望的滿足,對他的努力和貢獻及時給以反饋,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就會相對充分地發揮出來。

海爾管理中經常講到毛宗良的故事。講廣東潮州有一個客戶給海爾寫了一封求購“瑪格麗特”洗衣機的信。海爾總部要求下屬企業海爾梅洛尼公司,按照既定承諾在四十八小時內把洗衣機送到客戶家裡。一台海爾“瑪格麗特”洗衣機由青島運至廣州後,駐廣州的安裝人員毛宗良租了一輛車,專程把洗衣機送往客戶家。到下午兩點時,在離潮州還有近一半的路程時,所租車因手續不全被交警扣留了。而被扣車的地方又前不著村,後不把店,離最近的海峰城也還有四五公里地。毛宗良拚命地攔車,但汽車司機一見大體積的洗衣機都不願拉。攔了十多輛車都沒有結果,到了下午三點多,毛宗良決定不再等了,找了一條繩子,把150多斤重的洗衣機捆在身上,在溫度高達攝氏38度的烈日下,餓著肚子走了兩個多小時,達到海峰城後,才另找車上路,按承諾把洗衣機送到客戶家。

在這裡,毛宗良是在學雷鋒嗎?不是,完全不是。海爾企業管理規範,任何一個員工只要為企業做出了貢獻,都會得到他應有的回報。

企業的規範化管理,也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讓員工白乾白付出,保證讓員工付出多少、貢獻多少,就一定能獲得多少回報,並讓這種回報嚴格與貢獻成比例。

第三推論

人性定理人性定理
可能發生而又不應該發生的事,卻一定會發生

這裡說不應該發生的事,是從管理者的角度做出的評價,即管理者不希望發生的事。可能發生的事是從被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的,即被管理者並不樂意接受管理者給他的限定,同時又有突破這種限定的可能存在。包括做了不應該做的事,而自己並不會蒙受多大損失,或者說所蒙受的損失要小於做了不該做的事,所得到的利益和欲望的滿足。

一個企業年銷售收入超過兩億元,淨資產超過1.2億元,每年的採購任務超過一億元。為了避免採購發生漏洞,他把採購任務交由他兒子一個人承擔。沒有料到他的兒子也會吃大筆的回扣,甚至因為他兒子吃了回扣,採購的原材料價高質劣,使他企業所承擔的一個對外加工訂單,因材料質量問題而遭受退貨索賠,造成直接損失170多萬美元,加上間接損失,蒙受損失總額折合人民幣近3000萬元,這還不包括信譽品牌損失。

這個老闆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兒子也會吃回扣。他只有兩孩子,大女兒已經出嫁,他的企業最終都是他的兒子的。按照當地的慣例,外嫁的女兒沒有繼承權。並且他還告訴我,他兒子花錢,他從不吝嗇,手機差不多半年換一次,汽車已經是“大林肯”了。

我問他:“你兒子吃回扣的錢做什麼用了?”

“他拿錢在一個星級飯店包了一個二奶奶。”他說。

“這就對了,就是因為你所給的錢還沒有完全滿足你兒子的所有欲望。”

“不過該花的錢,我都給他去花了。包二奶奶這種花銷,我怎么能給他呢?”

“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你認為包二奶奶是不該的,但他卻認為是可以的。我知道,在廣東有些地方,拉車的就要包一個二奶奶。你兒子作為一個兩千多人企業的少老闆,他會沒有這種欲望和需求嗎?你說不應該,這是從你的角度做出的評價。他認為應該,而你又沒有為他提供這份花銷,他就必然會想歪門斜道弄錢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並且,你把你的兒子當作世界上最可信任的人,對他的行為不再進行任何控制,這就使他通過吃回扣,滿足包二奶奶的欲望成了可能。你認為不應該,但只要你兒子認為應該,而你又沒有堵住所有的漏洞,為他想做的事留有可能。那么他就一定會這樣做。儘管你的企業將來是他的,但現在還不是他的。對企業承擔責任的是你,享有支配企業權力的也是你。所以你的兒子就可能運用你所授予的權力為自己牟取現實的好處。你對授給他的權力沒有控制,他吃回扣也就在所難免。”

現實就是如此,只有通過規範化管理,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利益獨立,責任完全的人。誰要做不應該做的事,那就讓他付出充分的代價,使他感到做這種不該做的事不值得,那么,堵住了所有“可能”的通路,不該發生的事才不會發生。

企業實施規範化管理,也就是通過事先的制度規範約定,堵住“可能”的通路,避免不應該發生的事的發生。

管理啟示

人性定理人性定理
如何選好人才、用好人才是有效管理的重中之重。對人的管理由於涉及到心理情感、法律、文化、人力資本等範疇,變數較多,因此成為管理的難點。許多跨國企業到中國,生產、市場行銷、財務、物流等對“物”的管理比國內企業技高一籌,但對於如何管理好中國人,他們往往會望洋興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跨國公司的洋管理者無法洞悉基於中國文化傳承基礎上員工的心理情感活動。

管理的本質是“治人”,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原則是“人倫”,管理的關鍵是“得人”,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的把握。管理上若不注意研究人性,必然忽略人的重要作用,不去鼓勵人與物的配合,易犯偏重物而約束人的錯誤。所以,必須正確把握人性,正確運用人性,才能充分發揮人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實現人力資源的價值。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都是管理中國人的高手,其成功就在於能夠在洞悉中國人性的基礎上,用有中國特色的辦法來管理中國人。中國人性有什麼特點呢?從兩個方面作簡要掃描,其一是人性的假設,其二是國民性格特點。

關於人性的假設前提,中國古代思想中對人性有深刻的認知,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的性善論、法家的性惡論、道家的中性論。

儒家性善論儒家認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宋代《三字經》開篇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這一觀念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性善論深深地植根於中國人的心靈。

法家性惡論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因為人生來愛好私利,所以為爭名奪利,不知辭讓;因為人生而有缺點,所以會有陰謀詭計,因此忠實守信不存;因為人生而有耳目之欲,所以好聲色,因此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不存;如果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定會相互爭奪。

道家中性論。在老子看來,人的欲海難填,總是無止境地追逐名利財貨,老子指出:“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老子認識到,聲色犬馬,本是人的需要,過分放縱了人性,必然會帶來惡果,說明人性有惡的一面。有惡必有善, 《道德經》指出:“故大道廢,案有仁義;智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說明人性有善的一面。

由於中國古代儒家統治文化對社會影響最為深遠,因此以儒家文化中的人性學說對中國人的人性影響最大。中國文化中將人分成兩類,一類是君子,一類是小人。君子具有優秀的品質,而小人則相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如魚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是人們應該追求的榜樣,小人則相反。

基於對中國式的人性假設,中國人認為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就是如何搞好人際關係,做事就是如何提高工作績效。搞好人際關係,提高工作績效就是管理。只會做人,不會做事,是一團和氣,是和稀泥,管理上等於零。相反,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常常得罪人,他的管理也等於零。因此,要先會做人,然後會做事,這就是管理。抓住中國人性的特點,選拔人、用好人,是管理的重中之重。

作為一個管理者,需要對國民性有深刻的洞察力,有必要對國民性特點作一下研究,並以國民性為出發點,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法。中國國民性有什麼特點呢?我們簡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不一定。中國人的個性就是不一定,中國人的事情有變動性,抓住這兩句話管理就比較容易掌握住精神。中國人滿腦子都是“不一定”,中國人最喜歡說不一定。同樣一個中國人,有時候這樣,有時候那樣,不一定。中國人說一定的時候,結果也常常不一定。中國人的應變能力最強,彈性最大,適應力也最好。中國人最愛,也最擅長變來變去。中國人的基本性格,就是“不一定。”

差不多。凡事都差不多,中國人的口頭禪是“大概、估計、幾乎、相差不大。”胡適先生早年有一篇文章叫《差不多先生傳》,深刻地揭示了中國人性中的差不多性格。

要面子。中國人把面子看得很重,管理者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方能實施有效管理。不少中國人要面子,平時自己蘿蔔鹹菜省吃儉用,可是朋友來了,卻大魚大肉招待一番,勒緊腰帶花錢買個面子。

中國人是最講究面子,不管在什麼場合下,只要是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吵得不可開交,有時還會大打出手,引來大批人駐足觀看,又影響交通。吵架者認為這是為了爭個面子,其實面子丟盡了。重理重情。中國人很重理重情,這就有了“合情合理合法”之說。中國人在管理上有一套獨特的功夫,這套功夫有個“三字要訣”,即“情、理、法”原則。如果中國人遇到了什麼糾紛,總會按照這三字真言按次序進行解決。我們的辦法首先是“動之以情”,如果對方不講情面的話,那就不妨“曉之以理”;如果講理也講不通,那就只好撕破臉皮上法庭了,所以這最後一招叫做“繩之以法”。按照中國人的脾性,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輕易祭出法律武器的。這一點跟西方人似乎不一樣,他們可不顧什麼情面不情面,很多時候也懶得講理,遇到事情乾脆直接對簿公堂好了,所以在西方國家,律師這一職業是很吃香的。

除此之外,中國人性還有一些其它特點,只是不夠典型就不一一列舉。有效管理離不開文化背景,了解中國人的人性特點,對症下藥,是有效管理的基礎。

人性是難以定論的特質。無數的事實說明,人性是變動的,這些人性的光明面也好、陰暗面也好,但以上我們列舉的一些特質較為普遍存在。管理的重點是通過管好人進而管好事,如何管好人呢?前提條件是對被管理者的人性特點深入洞察,因勢利導。中國優秀的管理者,無不是抓住了國民性的特點,對症下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