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塘村

亭塘村

亭塘位於浙江省東陽市城區北郊,是吳寧鎮北郊辦事處駐地。與市經濟開發區僅一江之隔。村北黃泥塘弄山平緩山坡上,已發現南朝磚室石墓10餘處,萬餘平方米的地表,散布較多錢紋磚。全村有耕地783畝,其中田735畝,自流灌溉面積100%。有茶園約百畝,年產茶4000公斤,山林800畝,竹林10畝,水果主產西瓜、香瓜、葡萄、柑橘。年產鮮魚1200公斤,鮮藕14500公斤,魚種10餘萬尾,除供應市內,還銷至鄰縣。

基本信息

亭塘村亭塘村一角
亭塘位於浙江省東陽市城區北郊,是吳寧鎮北郊辦事處駐地。與市經濟開發區僅一江之隔。村北黃泥塘弄山平緩山坡上,已發現南朝磚室石墓10餘處,萬餘平方米的地表,散布較多錢紋磚。主姓陳(五代後晉遷入)、張(宋末元初時遷入)、盧(清末遷入),雜居有華、王、潘、金、周、李、胡、吳、虞、沈、駱、趙諸姓。1992年底共326戶、1152人。《亭塘陳氏宗譜》載,陳洪(後晉進士,錢塘富春人)任東陽教諭,暮年定居長塘之濱。長塘也稱十里長塘。

基本簡介

亭塘村亭塘村
村前,東陽江宛如晶瑩玉帶自東而西蜿蜒而過。流水、沙灘、青柳、翠竹,為人們提供取之不竭的財富。十八塘居於村東,水域面積約113畝(現屬亭塘村所有約51畝)。宋、元時此地建有飛雨亭、風香亭、翠花亭、詩林亭、玉雪亭、秋色觀、山館、琴堂、山莊、絕唱軒、小元暢樓等諸多建築和庭園。塘中備有游漾之小舟。今存東陽舊志,錄入多篇當時文人墨客情景交融的詩文。人事幾經滄海變,不見遺亭見水湄,這兒一直是水產基地。1959年東陽首家國營魚種場創辦於此(現移至北莘塘)。村西的湖塘,邑人稱西湖。1954年以原山塘為基礎,修建成庫容15萬立方米之小(二)型水庫,灌溉面積590畝。村後有馬鞍山、谷山(也叫銀谷山)等。元朝學士陳樵當年採藥銀谷,著書少霞隱居於此。他終身不仕,銳筆捷書,文風獨特,冠蓋南北,門人遍世,群儒佩下,被喻為挺立孤松。一生所著收入《四庫全書》的有《鹿皮子集》、《飛花觀小稿》;收入《經義考》的有《太極圖說》、《洪範傳》、《孝經新說》、《四書本旨》,此外還有《易象數新說》、《通書解》、《經解注》、《答客問》、《石室新語》、《聖賢大意》、《性理大明》、《淳熙糾繆》、《郡醫纂集》、《貞暄野錄》等。時宋濂、楊鐵崖對其學術造詣極為推重。鄭善世《經世要言》贊其經學有獨到之見。浪坑口水庫(屬小〈一〉型水庫,距村2.5公里)渠水灌溉村北谷地。全村有耕地783畝,其中田735畝,自流灌溉面積100%。有茶園約百畝,年產茶4000公斤,山林800畝,竹林10畝,水果主產西瓜香瓜葡萄柑橘。年產鮮魚1200公斤,鮮藕14500公斤,魚種10餘萬尾,除供應市內,還銷至鄰縣,義烏商販上門購貨者不少。1993年始發展珍珠養殖。畜牧業以養豬為主。1992年糧食產量588噸。

生活水平

村中設有鄉衛生院1所,個體診所2家,另有糧站、供銷社、信用社、郵電所等。80%以上的農戶建有新房,人均占有住房面積20平方米以上。
古代有縣城至杭州官驛通過,也為嵊縣、巍山至金華必經之地。村里河頭埠為船筏運輸時東陽至義烏航線主要埠頭。現東陽至諸暨、杭州和東陽至廿三里、義烏公路沿村而過。城區至亭塘地段公路,均為水泥路面。市21路公車通達,此外還有過路班車。腳踏車代步極為普遍,戶均2~3輛。有各類機車10多輛,汽車1輛,中型拖拉機2台,手扶拖拉機11台。汽車、拖拉機專營運輸業。
郵路暢通,省、市(地區)、縣(市)報紙當日可見。抗日戰爭時期,村後馬鞍山遞步哨所分站,傳遞公文。1991年村內電話實行自動撥號,1992年村民裝程控電話12門。
村民習飲井水,洗滌用塘水。1981年村里集體投資埋設管道,汲引東陽江水,始用自來水。1991年,集體投資於村邊開挖115米深井,建水塔,重埋管道,改為飲用深井水。
為方便村民攤曬穀物,村中建有曬場多處。1992年集體投資30萬元,投工7000,在村東、北、中修建水泥鋪面大曬場各1處,總面積6681.6平方米,人均5.8平方米。每年村集體包映電影多場,請戲班演戲1~2次,每次3~7天不等。1992年,將原泥石結構露天戲台改建成亭榭式戲台,且配有3間化妝室
1950年前有南雜貨店鋪3家,中藥鋪1家。1950年10月始設亭塘供銷社。80年代起,個體店鋪漸增,1992年有副食兼日雜、家電、車輛修理、理髮、飲食、服裝加工等各類個體店鋪15家。設有鮮肉、豆腐、蔬菜、水果鋪(攤)等。因近距義烏小商品市場發源地廿三里,村里人經商者頗多。在外或設夫妻攤,或設父子攤,或設婆媳店、兄弟店。也有因生意興隆,全家合力經營之全家店。全國各大中城市,西南、西北、東北等邊境地區,幾乎皆有亭塘村人設的攤位。1992年有外出經商者400餘人,占全村成年人數的48%。
1949年前有磚瓦廠1家,家庭釀酒作坊5家。清末以降,村民一度興製作泡米糖,主銷杭州1949年後,曾發展蠶桑、竹編。80年代起,戶辦、聯辦家庭工業漸多,產品隨市場需要更換。現多生產男女各式服裝、童裝、針(絲)織品、婦女用品、床上用品、皮鞋等。此外還有茶葉製作、糧食加工、木雕等廠。1993年始辦絲織廠,現有綢機60台。

教育事業

亭塘村亭塘村
宋時,陳氏先祖於長塘之濱築書樓,建學館,請師興教直至元末,累世不廢。元末遭兵燹,僅房屋就燒毀二百餘間,家道衰弱,元氣大損。清中葉村中僅有私塾3~4所。1911年合併村中私塾改辦儆業初小。北閥戰爭後,陳希豪、盧文泉創辦亭塘完全國小,教師8人。3年後由村民集資興建新校舍落成使用,改校名為崇福代用中心國小。抗日戰爭時,部分校舍被毀。現名十八塘國小。1992年教學班5個,教師8人,學生221人。1978年,村里撥地26畝,於村西建鄉辦初級中學,將原在塘表之亭塘國中遷至此。1992年教學班15個,教職工42人,學生96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1974年,村中始設幼兒班,1993年入學幼兒46名。1989年成立老年協會。現老年活動室擁有樓房11間,活動室前後辟有游息場。
代代相承的耕讀之風,培育了不少人才。陳鎬,宋度宗時官拜吏部尚書,陳取青為宋國學進士,陳樵(號鹿皮子)為元著名學士。民國以降,留學生4人,大專院校畢業生30人,中專畢業生12人。現有高級職稱者12人。陳希豪,為國民黨一大代表,第一、二、三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及休會期間駐會委員,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949年後,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民革上海市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著作有《社會民生學》、《國民黨三十年黨史》《瓜豆集》等。此外還有陳季豪、盧炳普、張琢如、陳宜生、盧培根、陳壽熾、盧賢松、胡望琪、華啟滏、華啟洪、張治周等。後起之秀有碩士研究生張子龍、張麗英。張麗英1992年赴美留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