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塘村

茅塘村

茅塘村位於興寧城西五公里,屬半山區村,原名茅塘鋪,設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初時有個亭子,亭子附近有店鋪,人站在該地一望,上看一片茅草,下看一片低洼水塘,故名茅塘鋪,有興寧西大門之稱,205國道穿村而過,經雞嫲頸不遠就是五華縣境,省道225線、226線、官汕線都在茅塘交匯,廣梅汕鐵路橫貫村西,鐵路貨場建在村東國道旁;902車隊在村內設有站點售票及上落旅客。公路交匯的圓盤地段有商鋪二百多家,商旅旺盛,是興寧乃至梅州各區、縣進出省城的交通咽喉地段。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截止至2005年底,茅塘村有農業人口1072人,332戶,18個隊組,分別為:解一、解二、朱一、朱二、井頭、參振、老李、鄒一、鄒二、饒屋、下吳、上一、上二、紅星、石寨、高一、高二、大窩。全村有鄒、饒、彭、李、吳、陳、賴、羅、曾、王、劉、何、董等13個姓氏居住。

經濟狀況

農民素以種植水稻為主,其它經濟作物極少,故除農業生產外,過半農戶都從事其它產業,如運輸、做生意、木工、泥水建築等,成為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2005年人均收入3390元,對比興寧市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4400元,仍屬低水平。據1961年茅塘生產大隊分配方案資料,總人口902人,10工分報酬是0.22元,主勞力口糧每月是41.6斤稻穀,每人每月平均口糧僅有稻穀23斤,當時主要勞動力每人每年3000工分左右,算起來只有66元,以每戶三個主勞計,合家總收入也不到200元。

基礎建設

茅塘村解放前最大的自然環境特點是被河床高過屋頂的懸河洪溪橋河段河、仙人庵河、石寨河三面環繞,只有西面是山地,房舍和耕地都處在低洼的盆地里,還有一大片是水深過膝的低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山洪一浪高過一浪,漫堤、崩堤,頃刻汪洋一片。20世紀30年代,在蛇子壟低壟地段,開通了仙人庵河穿河涵,浮出了近二百畝的低壟田,全村水流得到了疏導,內澇問題初步解決了。

村暢通工程村暢通工程

解放後五十年代,斷崩崗、築谷坊、封山育林,修建了石寨和鑒塘兩個山塘,區政府修建了曾坑水庫,鄒屋也開通了邊陂小河穿河涵,既可防洪、更有利灌溉,也解決了洪澇問題,保證有種有收。如下大雨,村民也可安心睡覺了。

1975年秋冬,上級政府下大決心進行曾坑河全線改道,裁彎取直,河道由曾坑水庫順沿山邊,穿過鄒屋側、饒屋、吳屋門前南下,接仙人庵和石寨兩小河而東流入福興地段河,再經西溝注入寧江,有利於行洪與灌溉,徹底解決了懸河的水災大害,變害為利。曾坑河的改造、不僅完全改變了茅塘村的面貌,福慶、福民、洋崗、管嶺等村也受益極大。舊河道浮出了大片可供開發利用的土地,洪溪橋周圍也因此而公路四通八達,新開店鋪數百家,成為一個繁華的商貿集散地。洪溪橋也因此而成為沒有橋的“洪溪橋”地名。

2006年7月15日,受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及低壓槽影響,出現自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降雨量(253毫米),百年一遇的特大疾風暴雨造成曾坑河鄒屋段全長100多米漫堤,仙人庵河多處崩堤和石寨河徑里段100多米崩塌,造成鄒屋、朱陂、解放圍,上吳、下吳、紅星、石寨各隊近200畝農田受浸,崩堤處的農田變成了沙壩、泥壩,解放圍、朱陂內澇嚴重,村舍有的水深過膝,形勢危急,各級幹部多次動員村民撤離轉移,以防曾坑河決堤,並妥善組織人員及時抗災救災,幸無人員傷亡,把損失降到最低。

歷史文化

茅塘村雖然人口較少,但人傑地靈,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小村。茅塘鋪是古“官道”、“驛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由廣州經龍川、五華等地到興寧,一出茅塘鋪,真是另有一番天地呈現在眼前:一馬平川、廣闊開朗。因為是“官道”,商旅和官紳來往眾多,騎馬坐轎的“大人物”也不少,因此茅塘鋪信息靈通,得風氣之先,較易接受新事物,嚮往外面精彩的世界。村民多崇文重教,女的在家耕織,男的往外經商或從政從軍,多有成就。

20世紀30年代,蛇子壟李岱雲先生任興寧縣縣長,兩年後調任饒平縣縣長。在舊軍隊中有不少將校人員,解放軍中也有多位團級幹部,還有處級、廳級領導幹部。20世紀50年代中期,石寨隊僅有幾戶的貧寒農家,就出了三個大學本科生,後來成了高級工程師和軍醫、專家。恢復高考後湧現了更多戶的同胞兄弟或姐妹雙雙先後考上大學的美事,成為後學青年的榜樣,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居住在台灣和海外美國加拿大等地的還有一批博士、工程師、企業家多人。茅塘村按比例來說是人多田少,勞動力外出到和平、連平等地經商的較多。解放後農業合作化時期,集體辦過紡紗、織布、織帶、彈棉的手工副業,也辦得有聲有色。大躍進時期,生產隊分紅低,生活極度艱苦,一部份年青力壯的社員另謀生路,搞副業,利用有利的自然地理環境,靠山吃山,有石山辦石場,有公路找出路,搞運輸,用雞公車、腳踏車載運角石、碎石到城鎮和農村販賣賺點錢,一部分交大隊集體,一部分用於維持家計。從事這一行業的社員有近百人,緩解了困難的生活,這成了當年茅塘社員創收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號召,村中湧現了一批守法經營,帶頭勞動致富的萬元戶,受到了上級表彰。此後經商的多了,尤其是鐵路建設開通和公路擴建後,更多的村民出外打工,經商、創業,興旺發達的人多了,“百萬富翁”也有,新樓房多,村民生活提高,村容村貌改善,民眾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信心更足了。

茅塘鋪舊時有個五穀亭,百姓為求五穀豐登,香火鼎盛。20世紀30年代五穀亭曾經拓寬加建,開辦茅塘國小,村童得到啟蒙教育。解放後國小遷到麥園,原學校改為敬老院,後因開山造田拆了。五穀亭側山邊曾經樹立有“太平軍戰事紀念碑”,已蕩然無存,老年村民依稀還記得“五穀亭”。茅塘鋪往西約一公里的“官道”旁,原有一座仙人庵,是有百多年的古寺,寺廟不大,但信眾們不少,文革時變為民居,也時有信眾奉香祈福,“仙人庵”的大石碑仍在。

歷史故事

古時候,洪溪河上曾有過一座小小的木橋洪溪橋,公路通了變為大木橋,以後又變為鋼筋水泥橋。家鄉的橋,是通向外面精彩世界的連心橋。

洪溪橋,國道205線從這裡通過,省道225、226線,興合線都在這裡交匯,鐵路進村,貨場建在公路旁。這一帶有綠草如茵,花團錦簇的花壇圓盤,有高架的路燈,有高聳的八層大樓,有寬闊的廣場及數百間商鋪,四通八達的交通構成商貿旺盛的“金三角”寶地,洪溪橋名揚四方。

洪溪橋,有902車隊上落售票點。設有交警中隊,商鋪多為交通汽車配件,修理、飲食,貨物倉儲及中轉服務行業。服務性設施齊全,既有幼稚園、國小、更有中學(原先是興寧市職業高級中學,後為長嶺中學,興寧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銀行、衛生站、水上樂園,還有公共汽車站,趕早市的肉菜場。年節和黃金假期,來往旅客眾多,更顯熱鬧繁忙。

歷史沿革

解放前,茅塘村屬新陂區公所福慶鄉的一個保,解放後早期成立農會,當時的三家村唐曾屋劃歸茅塘,土改複查後又劃歸福興,1954年成立新陂第二個農業初級社紅光社,稍後成立高級社,1951年11月至1958年11月為茅塘鄉,公社化時期稱茅塘大隊。

1961年6月分為茅塘、先聲兩個大隊。1968年文革期間改名為茅塘大隊革命委員會。1978年3月屬長嶺公社,1983年撤消長嶺公社,歸屬新陂區,1984年3月改稱茅塘鄉人民政府,1989年9月稱茅塘管理區辦事處,1987年4月起稱村民委員會。

辦公地點早期在朱陂彭屋、解放圍,後遷至現在的茅塘橋上30米的國道旁,1992年因國道擴寬改造,辦公地點新建並遷於205國道旁解放圍入口往西50米的新辦公樓,距興寧城5公里,距鎮府4公里。

清遠行政區劃百科

清遠市是一座年輕而充滿魅力的城市。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地域最大的地級市和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清遠地級市,同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