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坪村

茅坪村

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大南山鎮,人口498人,另有湖北、安徽、福建等地有同名村莊。

基本信息

1、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大南山鎮茅坪村

茅坪村地處廣東省普寧市大南山鎮大南山“望天石”山下,在錫坑老寨西南方向13公里處,也是有名的革命舊地,徐向前、彭湃、古大存、方方等革命先驅曾於此留下光輝足跡,也湧現了李順古、李亞有、鍾亞告等一批名垂普寧革命鬥爭史的本村籍英雄兒女。

民居民居

茅坪村戶籍人口498人,黨員16名,“兩委”幹部共4人。由於地處深山,經濟落後,交通不便,村內青壯年村民大多數外出打工,目前在村內居住的村民不足200人。留守村民以耕山種果為生,茅坪鳳梨、油甘是遠近聞名的特產。雖然如此,但由於受自然條件制約,村民收入不穩定,整體生活水平還是相對較低。

2、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東石鎮茅坪村

茅坪村位於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鎮。在東石鎮東南部,離東石鎮政府駐地(東石圩)8公里。轄石角、崗上、神崗、角四、角五、人民、外漢、上園、橋田、五斗、下園、天門岌共12個村民小組。全村村民均居住在一個茅坪村。有李、劉、馬、鄒四姓。全村602戶、農業人口2257人。漢族,均講客家話。

茅坪村北面鄰太陽村的大坪里,西面是壩頭東興村委會轄區白泥坑、鄧舉塘居民點、南面和本鎮蕉留村相鄰,東面是山林與中村山林相連。省道S332線從北至南經過茅坪村,村道2.6公里已實現水泥路面,交通便利。

據傳當時來茅坪開居的人們艱苦創業、蓋茅草房居住從事生產和生活,且全村地勢較平坦,而取名“茅寮坪”,後人逐步簡稱為“茅坪”,一直沿用下來。茅坪地勢東部高山,其餘為丘陵地帶。

茅坪村有耕地941畝,山林面積1108畝。農產水稻為主,兼程花生、玉米、黃豆,也產茶葉。農業人口人均年收入3385元。村民在農業生產之餘上山打制耐火石銷售。
茅坪村(2張)

茅坪村境內設有茅坪中學、茅坪中心國小各一間。茅坪村原為較乾旱地區,解放後修築了小水庫4座,後又修建了鍋水庫,把水引至茅坪村灌溉,茅坪旱情得到了解決,正常年份不再受旱,村民大部分已飲用山泉水和自來水。

茅坪村山上的耐火石質量上乘、儲量豐富,是煉鐵爐、煉鋼爐、水泥材料煅燒生產的重要材料。茅坪耐火石知名度高,暢銷省內外。

茅坪村上村李秀藩,民國時期曾任廣東陸豐縣縣長,下村馬駿遷,民國時期曾任海南澄邁縣縣長。

行政村簡介【角里】(jiaoui)距村委會址0.5公里,在村委會址的東部。本居住地村民全部李姓,據查考李氏開居祖守正公開居至今已傳至第27代。現有92戶,365人。農業以水稻為主,兼種花生、黃豆、水果、茶葉等。村民在不誤農業生產的同時,打制耐火石銷售。居民聚落一部分依山建房,一部分建在田段旁。有水泥路面村道和省道S332線相連線。據傳該地在李氏遷來之前有郭姓人居住,後遷走,故名“郭里”後諧間為角里。

【五斗里】(wudaoli)距村委會址0.3公里,在村委會址的東南部。居住著李姓人,現共有34戶,129人。開居祖至今已傳至27代。農產水稻為主,也種黃豆、花生。村民農業生產之空餘時間打制耐火石銷售。民房一部分依山腳建房,一部分在田段中間,老房多為堂屋結構,新建的是水水泥磚混結構。

地名來歷查無出處,歷史沿用。本居住地有要村道連線省道S332線。

【石角陂】(shijiaobi)距村委會址2.5公里,在村委會址的南部。有劉、馬兩姓人共居。劉姓人家開居至今,已傳至第13代,馬姓人家開居至今,已傳至第23代。現有72戶281人。村民房屋多為依山腳建房。老房子多為堂式屋結構,新房是水泥、磚混結構。農產水稻、黃豆、花生、也種水果和茶葉,村民農業生產之空餘打制耐火石,該處山上有耐火石資源。

因該居住地有一水陂叫石角陂而得名,歷史沿用。省道S332線經過該地,交通便利。

【天門岌】(tianmenyin)距茅坪村委會址3公里,在村委會址的東部。居住李氏人家,共17戶72人。因該地交通不便,村民已全部遷回茅坪地東部天門岌茶,食味較好。該地山上有耐火石資源,村民在農業生產之餘打制耐火石銷售。

該居住民房原建在天門岌山腰而得名,該山地勢較高,古時東石通往蕉嶺縣的驛道通過於此,上到岌頂如登天門故名。

【神崗】(shenggang)別名狗神光,距茅坪村委會址1公里,在村委會址的東南部。據調查,該地劉姓人家是明朝嘉靖年間遷來居住的,今傳至第19代。現有70戶,267人。村民農業以水稻為主,兼種花生、黃豆,農業生產之餘打制耐火石銷售。有村道和省道S332線相連。村民房屋依山腳建造,老屋多數是堂屋結構,新房是水泥磚混樓房。傳說為紀念一條神狗,該處建有一個神壇叫狗神壇,而得名狗神光,諧音為神崗,歷史沿用。

【下園湖】(xiayanghu)即村委會所在地附近,住李姓人家共64戶256人。開居祖至今,傳至第27代。村民種水稻、黃豆、花生等,農業生產之餘村民打制耐火石銷售,本居住地山上有耐火石資源。

本居住區老祖屋門口有一園型魚塘而得名園湖,又為和“上園湖”老祖屋以示區別,稱作“下園湖”。

【下園湖】(shangyanhu)距村委會所在地0.2公里,在茅坪村委會的東北部,住李姓人家64戶271人。農產水稻為主,兼種黃豆、花生,村民農閒上山打制耐火石銷售。因該居住地老祖屋門口有一園型魚塘而稱“園湖”,為區別於“下園湖”而稱“上園湖”。

省道S332線從該地通過,交通便利。該居民區住房大多數建在村中田塅里,小部分依山腳建房。老屋是上下堂土木結構,新房多是水泥磚混結構[1]。

3、湖北省襄樊市保康縣歇馬鎮茅坪村

歇馬鎮茅坪村位於該鎮東部,地處沮河流域中心地帶,305省道穿境而過,交通、通訊十分便利。全村版土面積14.6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m,轄5個村民小組,234戶,892人,現有耕地面積1424畝,其中水田674畝,旱田750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58萬元,人均純收入2705元。

茅坪村勞動力資源和土地山林資源豐富,近年來,該村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袋料食用菌、生豬養殖和勞務輸出等多項產業,產業發展所帶的經濟效益日益凸顯。各項基礎設施在產業的推動下也在穩步推進,公路、沼氣、安全飲水行等工程已在紮實推進,特別是沼氣建設,目前全村大部分農戶用上了沼氣。

4、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古碑鎮茅坪村

茅坪村位於西南部,與古碑鎮和槐樹灣鄉接壤,轄12個村民組,700多戶,2500多人。總面積為22.1平方公里,境內水資源豐富,有兩座水庫,5座電站。茅坪是個綠色的山川,盛產葛粉、板栗、茶葉、茶苗,茅坪茶葉高科技示範園是江北最大的茶葉示範基地;茅坪是個紅色的地方,茅坪萬人墓是後人緬懷抗日烈士的好場所,被烈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茅坪是個與時俱進的新村,是首批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點,2008年新建的農民文化廣場是六安市第一個農民文化廣場。“辦法總比困難多,不為失敗找理由,只為成功找方法”的村兩委一班人,團結務實,開拓創新,成功打造了西淠河岸邊第一村[3]。

5、福建省三明市沙縣虬江街道茅坪村

茅坪村位於縣城南,有6個村民小組,224戶,816人。林地2268畝,耕地609畝,常年菜地350畝,果地189畝,其他特種產業用地54畝。2006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851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7705萬元,農業產值8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77.2元,村財收入25.6萬元。投資5.8萬元,完成120米村道路面水泥硬化。村內開發仙武工業小區,現有企業3家[4]。

6、湖北省宜昌市五峯縣五峰鎮茅坪村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茅坪村位於五峰鎮東南部,緊鄰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距縣城10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全村有10個村民小組,830個農戶,2775人,1450個勞力。耕地面積5296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810萬元,人平純收入達到2004元。蔬菜現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2006年,全村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平均每畝產值3000元,蔬菜銷售總收入600萬元,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74%。

2007年,該村才被鎮電腦農業辦公室納入電腦農業示範村,該村仔細分析當地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種植習慣,認真研究產業發展戰略,最後確定把蔬菜產業作為該村產業重點發展。依託電腦農業專家系統,充分發揮電腦農業培訓室的作用,紮實有效地開展電腦農業培訓工作,做到了三個結合:一是培訓內容與主導產業相結合;二是培訓課程與農時相結合;三是室內理論培訓與田間實踐指導相結合。

今年以來,茅坪村已開展電腦農業培訓12期,到田間指導技術176人次。通過對農民進行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的培訓和指導,有效地解決了菜農生產上的技術難題,提高了菜農種菜的科技含量,增加了經濟效益,促進了無公害蔬菜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2007年,該村無公害蔬菜面積已達3000畝,平均每畝產值預計達3200元,蔬菜銷售總收入預計可達到960萬元。人均蔬菜收入可達3459元。

在茅坪村無公害蔬菜產業不斷壯大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菜農需要學習新的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怎樣滿足這么多菜農的學習需求呢?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茅坪村電腦農業辦公室走出了一條網路推廣的路子,即以茅坪村電腦農業辦公室為核心,培訓40個科技示範戶,每個科技示範戶負責幫帶2個蔬菜生產大戶,每個生產大戶負責發展帶動10個普通生產戶。依託電腦農業推廣套用這一途徑,使得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在茅坪村得以迅速推廣,有力地促進了茅坪村無公害蔬菜生產規模的迅速壯大,確保了菜農經濟收入的穩步提高。2007年,已湧現出蔬菜年收入3萬元以上的生產大戶128戶。

7、雲南省文山州馬關縣都龍鎮茅坪村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馬關縣都龍鎮,地處都龍鎮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9.00公里,到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43公里。東鄰越南,南鄰越南,西鄰夾寒箐鎮,北鄰都龍村委會。轄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21戶,有鄉村人口2686人,其中農業人口2547人,勞動力153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466人。

全行政村國土面積26.79平方公里,海拔1,390.00米,年平均氣溫19.00℃,年降雨量1,123.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包穀等農作物。全行政村耕地面積4,185.00畝,人均耕地1.6畝,林地20,514.00畝。[5]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85.00畝(其中:田849.00畝,地3,336.00畝),人均耕地1.54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15753.8畝,其中:用材林6223畝,經濟林果地185.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7畝,主要種植李子、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5.00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荒山荒地16173.54畝,其他面積4043.36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行政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696戶通自來水,,有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0%)。有696戶通電,有14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0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21.41%和87.5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0人,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08戶(分別占總數的77.49%和81.67%)。

該行政村到都龍鎮道路為柏油路面;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9.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9輛,農用運輸車13輛,拖拉機3輛,機車21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20.00畝,有效灌溉率為17.2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5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0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4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0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81.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4.00萬元,占總收入的28.49%;(其中經濟作物收入53.00萬元);畜牧業收入301.00萬元,占總收入的44.2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425頭,肉牛369頭,肉羊420頭,雞12640隻);林業收入17.00萬元,占總收入的2.5%;第二、三產業收入154.00萬元,占總收入的22.61%;工資性收入191.74萬元,占總收入的28.16%。農民人均純收入2,179.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88.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17人(占勞動力的12.65%),在省內務工85人,到省外務工13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6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1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三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木本油料作物種植、養殖業等。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96戶,共鄉村人口2729人,其中男性1525人,女性1204人。其中農業人口2729人,勞動力1715人。該村以漢、苗、壯、族為主,其中苗族2022人,壯族215人。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729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890人,五保戶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3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9.00公里。該村建公廁9個,沒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僅有1個村小組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40戶,占農戶總數的34.48%。

文化教育

該行政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5,500.00平方米,擁有教師15人,距離鎮中學19.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82人,其中小學生314人,入學率100%;中學生68人,入學率99.90%。

村務公開

該行政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4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25.2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其中,2009年一事一議籌資額0元,一事一議籌勞7393個元(人均4個)。2009年末集體總收入2.185萬元,有固定資產8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財務、籌資、籌勞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1個,黨支部8個,共有黨員48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37人),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3人。該村黨支部2007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7年被評為先進集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轄10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0個,共有團員179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農業基礎設施差;二、民眾科技文化低;三、自然村環境條件差;四、交通狀況差;五、教學條件差。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民眾科技意識;爭取資金進行自然村環境整治;改善教學條件;大力發展黃牛、山羊、生豬養殖,發展板栗、柿子、核桃種植,依託口岸發展邊境貿易。

8、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楓邊鄉茅坪村

茅坪村是楓邊鄉西北面的邊遠山區,距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有5個村民小組,共109戶、總人口450人,設有一所國小,一個衛生所,還有宋朝前所建的古寺—大烏名山,居全市第一高山,宋朝宰相解晉題詞“烏山仙境”和文天祥題詞“永鎮江南”,現仍然保存完好。修通了大烏山盤山公路,各地人士紛紛前來旅遊觀光,是發展旅遊業的好景點。全村有耕地469畝,山地總面積9802畝,其中毛竹林870畝,油茶林2350畝,杉木林980畝,草地1010畝,松雜灌4582畝。我村以種植水稻為主,特產有“臘鴨”遠近聞名,還有茶油、毛竹、冬筍等,全村現有黨員17名,村幹部4名。

9、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秤架鄉茅坪村

茅坪村位於秤架鄉西山片,是革命游擊老區,總面積是28.67平方公里,全村有19個村小組265戶,共有1325人。2007年度人均純收入2537元,有貧困戶98戶,共277人。目前茅坪村公路已開通到村委會,並已進行了硬底化改造,通訊信息覆蓋率達45%,民眾合作醫療參保率達100%,全村耕地面積約1650畝,其中水田約400多畝,旱地約1250畝,由於地處高寒山區,平均海拔達750米,農民主要種植玉米、薯類、水稻和生薑等耐旱作物,結構單一,土地分散,形成不了大規模種植,民眾生活比較困難,仍然住著低矮破舊的泥磚瓦房。

茅坪村著重解決民眾行路難、吃水和用電難等問題,利用當地海拔高的山區自然氣候特點,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規模化,重點發展培育種植大戶,加大生薑、薯類和辣椒等耐旱作物的種植面積,使它成為茅坪村的拳頭產品,以帶動整村的經濟發展,使民眾早日脫貧奔康。[8]

清遠行政區劃百科

清遠市是一座年輕而充滿魅力的城市。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地域最大的地級市和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清遠地級市,同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