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性貨幣需求

交易性貨幣需求

社會公眾出於交易的目的形成的貨幣需求。在經濟社會中,社會公眾的收入和支出行為往往不是同時發生的。個人或家庭的貨幣收入一般是定期取得,企業收入也是按生產或流轉周期取得,但支出則是經常進行的,包括個人購買商品、勞務和企業支付生產(流轉)費用。為應付這類經常性支付的要求,個人、家庭、企業都需要在收入與支出的間隔時間內持有一定的貨幣量,這部分貨幣需求即稱為交易性貨幣需求。

相關理論

交易性貨幣需求交易性貨幣需求

馬克思的交易性貨幣需求理論

馬克思的交易性貨幣需求理論集中反映在他的貨幣必要量公式中。其理論的假設條件是完全的金幣流通。在此條件下,馬克思進行如下論證:

1、商品價格取決於商品價值和黃金的價值,商品價值取決於生產過程,所以商品是帶著價格進入流通的。

2、商品數量和商品價格的多少決定了需要多少金幣來實現它。

3、商品與貨幣交換後,商品退出流通,貨幣仍留在流通中多次媒介商品交換,從而一定數量的貨幣流通幾次,就可相應媒介幾倍於它的商品 進行交換。

這一論證用公式表示就是:

執行流通手段的貨幣必要量=商品價格總額 / 同名貨幣的流通次數

M = PQ / V

這一公式表明:在一定時期內,執行流通手段的貨幣必要量主要取決於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速度兩類因素,它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

馬克思的交易性貨幣需求理論的重要理論意義在於:反映了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這一基本原理。我們在掌握這一理論時需要注意:

1、本論斷適用於金屬貨幣流通,而在紙幣或信用貨幣流通條件下,商品價格水平會隨貨幣數量的增減而漲跌。

2、直接運用本公式測算實際生活中的交易性貨幣需求還存在很多困難。

3、僅反映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需要量。

凱恩斯的交易性貨幣需求理論(流動偏好理論)

凱恩斯研究影響交易性貨幣需求的因素時假定對貨幣的需求出於三個動機,即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

交易動機是人們 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而在手頭保留一部分貨幣。因交易動機而產生的交易性貨幣需求與收入同方向變動。

謹慎動機也叫預防動機,是人們需要保留一部分貨幣以備未曾預料的支付。因謹慎動機而產生的交易性貨幣需求,也與收入同方向變動。

投機動機是指由於未來利息率的不確定,人們為避免資本損失或增加資本收益,及時調整資產結構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投機性交易性貨幣需求同利率的高低呈反方向變化,是利率的遞減函式。

由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而產生的交易性貨幣需求一般用於商品或勞務交易,稱為交易性交易性貨幣需求,用L1表示,是收入Y的遞增函式,即 L1=L1(Y) ;

投機性交易性貨幣需求L2則與利率有關,是利率的遞減函式,即 L2=L2(i) ;

貨幣總需求L由交易性交易性貨幣需求和投機性交易性貨幣需求構成,即L=L1(Y)+L2(i)

表明對貨幣的總需求是由收入和利率兩個因素決定的。

貨幣術語

薩繆爾森在其名著《經濟學》有關貨幣的章節中,引用了金·哈伯特的一句名言:“在一萬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貨問題,而我們每天都碰到它。”由此看來,貨幣貌似簡單,實際上卻極其複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