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苦六辛

五苦六辛

“五苦六辛”一詞出自《漢書·方技略》,古代醫書中都未對其有過詳細記載,現代醫家比較推崇張子和對其所作出的解釋,即“五苦者,五臟為里,屬陰,宜用苦劑,謂酸苦涌泄為陰。六辛者,六腑為表,屬陽,宜用辛劑,謂辛甘發散為陽。”

解讀

《儒門事親》中明確指出“五苦六辛”一詞出自《漢書·方技略》,但閱遍古籍找不到對它的解釋,文中記載:“曰:五苦六辛,從來無解,蓋史家閥其疑也。一日麻征君以此質疑於張先生,先生亦無所應。行十五里,忽然有所悟欣然廻告於麻征君。以為五苦者,五臟為里,屬陰,宜用苦劑,謂酸苦涌泄為陰。六辛者,六腑為表,屬陽,宜用辛劑,謂辛甘發散為陽。此其義也。征君大服其識見深遠,鑿昔人不傳之妙。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

中醫套用

1、指導遣方用藥

楊氏按語指出:張氏(張子和)認為五、六系指臟腑而言,苦辛系指藥物性味而言。從而將藥物之升降浮沉作用與陰陽學說、臟腑學說密切結合起來。這種見解對醫者在辨證論治中遣方用藥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理論聯繫實踐,是張子和一貫之學風。子和五苦六辛理論的發揮,重點落實在了臨床指導用藥,這尤顯彌足可貴。子和明確指出:夫五者,五臟也。髒者,里也。六者,六腑也。腑者,表也。病在里者屬陰分,宜以苦寒之藥,涌之泄之;病在表者屬陽分,宜以辛溫之劑,發之汗之。此五苦六辛之意也。一一五積六聚,其用藥亦不外於是,夫五積在髒,有常形,屬里。宜以苦寒之藥,涌之泄之。六聚在腑,無常形,屬表。宜以辛溫之藥,發之汗之。與前五苦六辛亦合。亦有表熱而可用柴胡之涼者,猶宜熱而行之;里寒而可用姜附之熱者,猶宜寒而行之。

2、現代學者對五苦六辛不同的看法

有現代中醫藥學者,經過對《神農本草經》所載藥物的系統分析,提出五苦:指苦味的藥物有寒熱溫涼平五種性氣。六辛:指辛味的藥物有寒熱溫涼平五種性氣之外,還有大熱一味,故稱六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