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齋記

苦齋記

本文出自《誠意伯文集》,是明代文學家劉基為朋友章溢的書齋所作的記。是一篇頗為別致的書齋記。本篇著眼在一個“苦”字,人處苦地,動植物亦具苦性,在無往而不苦中,主人卻樂在其中。文章最後揭示原因,說明了苦樂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樂,具有辨證的觀點。並進一步點明:“天之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則更深一層上說明了命名“苦齋”的深意。文短意豐,見解獨特。

基本信息

苦齋記

苦齋者,章溢先生隱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2】,覆之以茆【3】,在匡山之巔。匡山在處之龍泉縣西南二百里【4】,劍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蒼石【5】,岸外而臼中【6】。其下惟白雲,其上多北風。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
於是鮮支、黃櫱、苦、側柏之木【7】,黃連、苦杕、亭歷、苦參、鉤夭之草【8】,地黃游冬、葴、芑之菜【9】,櫧、櫟、草斗之實【10】,楛竹之筍【11】,莫不族布而羅生焉。野蜂巢其間,採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謂之黃杜,初食頗苦難,久則彌覺其甘,能已積熱【12】,除煩渴之疾。其檟荼亦苦於常荼【13】。其泄水皆齧石出【14】,其源沸沸汩汩【15】,瀄滵曲折【16】,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魚,狀如吹沙【17】,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遠,惟先生樂游,而從者多艱其昏晨之往來,故遂擇其窊而室焉【18】。攜童兒數人,啟隕籜以藝粟菽【19】,茹啖其草木之荑實【20】。間則躡屐登崖【21】,倚修木而嘯,或降而臨清泠。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22】。人莫知其樂也。
先生之言曰:“樂與苦 ,相為倚伏者也【23】,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於樂,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今夫膏粱之子【24】,燕坐於華堂之上【25】,口不嘗荼蓼之味【26】,身不歷農畝之勞,寢必重褥【27】,食必珍美,出入必輿隸【28】,是人之所謂樂也,一旦運窮福艾【29】,顛沛生於不測,而不知醉醇飫肥之腸,不可以實疏糲【30】,籍柔覆溫之軀,不可以御蓬藋【31】,雖欲效野夫賤隸,跼跳竄伏【32】,偷性命於榛莽而不可得【33】,庸非昔日之樂【34】,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35】。’趙子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36】。’彼之苦,吾之樂;而彼之樂,吾之苦也。吾聞井以甘竭【37】,李以苦存【38】,夫差以酣酒亡【39】,而勾踐以嘗膽興【40】,無亦猶是也夫?”
劉子聞而悟之【41】,名其室曰苦齋。作《苦齋記》。

注釋

【1】章溢:字三益,龍泉(今浙江龍泉縣)人。元末不受官,隱居匡山。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2】楹:這裡指房間,屋一間為一楹。【3】茆:同“茅”,茅草。【4】處:指處州府,治所在浙江麗水縣。龍泉縣屬處州府管轄。【5】崿(è):山崖。【6】岸外而臼中:謂其山四邊高中間低。【7】鮮支:即梔子,常綠灌木。果實可入藥,味苦。黃櫱(bò):又名黃柏,落葉喬木,可作染料,又可供藥用,味苦寒。苦楝:又名黃楝,落葉喬木,可入藥,味苦。側柏:常綠喬木,可供藥用,味苦澀。【8】苦杕(dì):不詳。亭歷:也作“葶藶”,草本植物,子可入藥,味苦。苦參: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實可入藥,味苦。鉤夭:又名鉤、苦芺,菊科宿根草,味苦。【9】地黃: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藥,味苦。游冬:菊科植物,一種苦菜。葴(zhēn):即酸漿草,也叫“苦葴”。芑(qǐ):一種苦菜。【10】櫧(zhū):常綠喬木,種子可食。櫟(lì):落葉喬木,俗稱柞櫟或麻櫟。草(zào)斗:即橡子。草,同“皂”。【11】楛竹之筍:即苦竹筍。楛,這裡同“苦”。【12】已:治。【13】檟(jiǎ)荼:苦茶樹。荼,“茶”的古字。【14】齧石出:從石縫間穿石而出。齧,同“齧”,咬。【15】沸沸:水騰湧的樣子。汩汩:水急流發出的響聲。【16】櫛滵(jié mì):水疾流的樣子。【17】吹沙:魚名。似鯽魚而小,常張口吹沙,故名。【18】窊(wā):低洼地。【19】啟:開闢,掃除。隕籜(tuò):落下的筍殼。藝:種植。菽(shū):豆類。【20】茹啖(rú dàn):吃。荑(tí):草木始生的芽。【21】躡屐(niè jī):踏著木底有齒的登山鞋。【22】拊(fǔ):擊打。【23】相為倚伏:互相依存。《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24】膏粱之子:指富家子弟。膏,肥肉;粱:美谷。膏粱謂精美的食物。【25】燕坐:安坐。【26】荼蓼:指野苦菜。荼,陸地上的苦菜;蓼,水生的有辛辣味的野菜。【27】重:雙層。【28】輿隸:古代把人分為十等,輿為第六等,隸為第七等。《左傳.昭公》七年:“皂臣輿,輿臣隸。”這裡指僕役。【29】艾:盡,停止。【30】疏糲(lì):指粗劣的飯食。【31】御:用。蓬藋:謂用蓬蒿、藋草來墊蓋。【32】跼(jú):曲,屈。【33】榛莽:指草木叢生的地方。【34】庸:豈。【35】“故孟子曰”五句:語見《孟子.告子下》。【36】“趙子曰”三句:語見劉向《說苑.正諫》:“孔子曰:‘良藥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孔子家語.六本》亦謂孔子語。本文作“趙子曰”,未知所本,或字有誤。【37】井以甘竭:《莊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38】李以苦存:《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39】夫差:春秋時吳國國君,闔閭之子,為報父仇,曾大敗越兵。後沉湎酒色,為越王勾踐所攻滅。【40】勾踐以嘗膽興:春秋時,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後臥薪嘗膽,圖謀復仇,終於攻滅吳國。【41】劉子:作者自稱。

作品後續

本文選自《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卷六,是一篇頗為別致的書齋記。古人一般的書齋記,大都寫其環境之優美清靜,主人之閒適高雅,而本篇卻著眼在一個“苦”字。不僅位處苦地,而且連四周的動植物都具苦性,在無往而不苦中,主人卻樂在其中。文章最後揭示原因,說明了苦樂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樂,具有辨證的觀點。並進一步點明:“天之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則更深一層上說明了命名“苦齋”的深意。

作品翻譯

苦齋,是章溢先生隱居的住所。用茅草覆蓋的室二廳,坐落在四面高中間低形如筐子的筐山之巔上,筐山在今浙江省的麗水縣,山角下有溪水流出。山的四面峭壁拔起,崖石皆蒼石,山下多白雲,山上多北風。由於風從北來,柔和的少,硬朗的多,所以,生長於此的植物其味甚苦,而苦味的植物們卻能在這苦的環境中生長的快樂。

於是,黃柏、苦楝、側柏之樹,黃連、苦參之草,地黃、游冬之菜,草斗、苦竹之筍,同類的植物莫不到處分布,羅列生長。而野蜂的巢就築在其間,採花粉為蜜,其蜜的味道也是極苦的。山中土人方言稱此蜜叫黃杜。開始吃的時候,口感特別的苦澀,稍會,才能感受到它的乾甜,能消暑去熱,且能除去燥熱心煩這個病。儘管,這裡的樹產出的茶葉非常的苦,但人們卻喜歡飲用它。儘管,這裡的由溪水中出產的一種花紋小,模樣甚醜,吃起來味苦且辛辣,但可以醒酒。

由於,此山離人們居處的地方甚遠,章溢先生又熱愛居住於此,使得喜歡同先生交往的友人,深感早出晚歸之艱苦和勞累,所以,他們便攜帶上自己童僕,擇室居住。在這裡,他們吃在山中收積的脫落的筍殼和自己種植的一些豆類,及一些樹草的嫩芽。在這裡,他們或是登山,或是臨溪,或是圍坐在修長的大樹下高歌嚎叫。如遇著了唱著歌從山林中出來的樵夫,他們會用石塊擊打岩石和著歌唱。這些人的所做所為給他們自己所帶來的快樂,是我們這些常人所無法理解的。

章溢先生說:“樂與苦,相互依託。人們只知道樂為樂,而不知道苦也能為樂,人們只知道樂,而不知道苦也是由樂帶來的,實際,苦與樂,距離又有多遠呢!今有富貴之弟,他們安坐於華美的屋中,口不嘗苦菜之味,身體不經農作之勞,睡覺蓋的是厚的被褥,吃的是山珍海味,進出由僕人抬著,他們這樣的所有經歷,正是人們所說的樂吧。可一旦他們的好運到頭,福氣停止,跌倒到生活困頓的時候,他們就不知道他們醉於醇酒、飽於肥肉的腸子已不可以承載和充填粗劣的食物。他們早已習慣柔軟被子的軀體,早已不可以穿戴逢草編織的衣物。雖然,他們也想過著正常的大眾人的生活,可但他們會在這種生活面前顯得局促不安。他們想像苦的樹木那般生活,可但他們卻喪失了苦樹般的生存能力。這不正是由於過去太貪圖享樂,而為今天帶來的痛苦嗎?所以孟子曰:‘天之將降大任於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莫名氏又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你能吃苦,就是我的樂,而你只知貪圖享樂,則就是我的苦。我聽說甘甜的井先乾涸,緊挨路邊而沒採摘的李,多是苦李。夫差以酒色亡國,而勾踐以嘗膽興幫,無一不是這樣的例子嗎?”

聽完這些話,我悟出了許多,所以名其室曰苦齋,作《苦齋記》。

作品注評

苦齋者,章溢先生隱居之室也。 ……者,……也:古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構。“者”用於主語後表提頓,“也”用於謂語後表判斷。章溢(1314——1369),明初大臣,字三益,號匡山居士,龍泉(今浙江省龍泉縣)人。元末組織地主武裝,助元將石抹宜孫,鎮壓農民起義軍。以功授浙東都元帥府僉事,辭不赴,退隱匡山。朱元璋取處州後,與劉基、宋濂、葉琛同被聘請重用。授營田司僉事,巡行江東、兩淮等地,按田定租,民以為便。繼為湖廣按察僉事,興辦屯田。後調往浙東,使其子存道率舊部助李文忠取福建。官至御史中丞兼贊善大夫。隱居:退居鄉野,不出來作官。室:房屋。○起筆緊扣文題,點明苦齋之所屬。 室十有(yóu)二楹(yíng), 有:同“又”。用在整數與尾數之間的連詞。楹:廳堂前的柱子。又為計算房屋的單位,房屋一間稱一楹。 覆之以茆(mào), 覆:蓋。茆:通“茅”,茅草。 在匡(kuàng)山之巔(diān)。 匡山:山四面高中間低,其形似匡,故名匡山。匡,古代盛飯用具,通作“筐”。巔:山頂。○寫苦齋的格局與坐落。 匡山在處之龍泉縣西南二百里, 處:處州府,治所在括蒼(今麗水縣)。轄境相當今浙江省麗水、縉雲、青田、遂昌、龍泉、雲和等縣地區。 劍溪之水出焉。 劍溪:匡山下的一條小河。出:發生,發源。焉:於是,這裡。○寫苦齋坐落之匡山的位置。“二百里”,見離縣城之僻遠,其“苦”意亦含其中。 山四面峭(qiāo)壁拔起, 峭壁:象牆一樣陡的山崖。峭,陡直。拔起:高起,突起。 岩崿(è)皆蒼石, 岩崿:山崖。“岩”與“崿”同義復用。蒼:青色。 岸外而臼(j?ù)中。 即外岸而中臼,外面高,中間低。岸,高貌。臼,舂米的器具,用石或木鑿成,中部凹下,此指其形如臼。○此寫匡山之地勢形貌,見苦齋環境險惡之“苦”。 其下惟白雲, 其:它的,代詞。惟:只有。 其上多北風。風從北來者,大率(shuái)不能甘而善苦, 大率:大抵,大概。不能甘而善苦:意思是不能使受它吹拂的植物長出甜味而容易使它們長出苦味。善,容易。 故植物中(zhòng)之, 故:因此,連詞。中:到。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樂生:樂於生長。焉:於是,在這裡。○寫匡山氣候之惡劣與所生植物之特徵,直接點出“苦”意。“而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一語,既收束上文,又開拓下文。

起筆交代苦青之所屬,並從其環境、氣候與植物特性的簡略介紹中,說明“苦”的由來。

於是鮮支、黃櫱(bò)、苦楝(liàn)、側柏之木, 鮮支:《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鮮支黃礫。”李善注引司馬彪曰:“鮮支支子也。”按支子即今之梔(zhì)子樹,亦稱黃梔子、山梔。常綠灌木。果實黃褐色,可入藥,性寒味苦。黃櫱:同“黃櫱”,亦稱黃柏、櫱木、黃桉欏、黃皮樹。落葉喬木。樹皮厚,外皮灰白色,內皮黃色,可供藥用,性寒味苦。苦楝:即“楝樹”,落葉喬木,種子、花、樹皮、根皮均可入藥,性寒味苦。側柏:亦稱扁柏,常綠喬木。嫩枝與葉可以入藥,性微寒,味苦澀。之:助詞,這裡用於和中心詞具有同一性的定語之後,可譯為“這一類的”,下文“之草”、“之菜”、“之實”、“之筍”的“之”與此同。○以“於是”二字緊銜上段末旬之意,寫樂生於此的味苦之木。 黃連、菩杕(dí)、亭歷、苦參(shēn)、鉤夭之草, 黃連:多年生草本,地下有長根狀莖,色黃,故得名。根狀莖可入藥,性寒味苦。苦扶:不詳。亭歷:即“葶藶”,現稱蔊(hàn)菜,草藥上稱江剪刀草。一年生草本,為原野雜草。果為短角果,矩圓形或橢圓形。種子扁小如黍粒,可入藥,稱葶藶子,性寒,味苦辛。苦參:落葉亞灌木。此處作者誤為“草”。根黃色,可入藥,性寒、味苦。鉤夭:又名鉤芙(fú)、苦芙,一種菊科宿根草。初生嫩苗可食,長大後稱苦藉,味苦。《爾雅·釋草》“鉤芙”郭瑾註:“大如拇指,中空,莖頭有台似薊,初生可食。”無花無實者名地膽草,汁苦如膽。○寫樂生於此的味苦之草。 地黃、游冬、葴(zhàn)、芑(qǐ)之菜, 地黃: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黃色,肉質肥厚。根和根狀莖可以入藥,新鮮者稱鮮地黃或鮮生地,性寒、味甘苦;乾燥後稱乾地黃或生地,性寒、味甘苦;經加工蒸製看稱熟地黃或熟地,性微溫,味甘。游冬:一種苦菜,菊科植物,莖葉折斷有苦乳汁。始生於秋末,明春莖高三四尺,經歷冬春,故名游冬。葳:即“酸漿草”。《爾雅·釋草》:“葳,寒漿。”郭璞註:“今酸漿草,江東呼日苦葳。”酸漿草又別名掛金燈,紅姑娘。茄科,一年生或多年生(栽培)草本。漿果包藏在鮮艷的囊狀花萼內,成熟時橘紅色或深紅色,可入藥,有清熱化痰的功用。芑:野菜,象苦菜。○寫樂生於此的味苦之菜。 櫧(zhū)、櫟(lì)、草斗之實, 櫧:常綠喬木。果實球形,褐色,有光澤,可食,分甜苦兩種。甜櫧子粒小,俗名面櫧;苦櫧子粒大,俗名血櫧,可制苦櫧豆腐。櫟:落葉喬木,通常見麻櫟、自櫟。麻櫟堅果卵圓形,頂端圓,脫澀後可作飼料。白櫟堅果長卵形,脫澀後可作飼料或食用。草斗:不詳。一說,櫟樹的果實。○寫樂生於此的味苦之實。 楛(kǔ)竹之筍, 梏竹:即“苦竹”,亦稱傘柄竹,稈可作造紙原料和制傘柄等;筍味苦,不可食。梏,同“苦”。○寫樂生於此的味苦之筍。 莫不族布而羅生焉。 莫不:沒有一種不。莫,無指代詞,沒有哪一種。族布:同類植物一叢叢地到處分布。族,叢聚。羅生:羅列生長。○總括一筆,概言物性之苦的植物皆樂生於此苦地。 野蜂巢(cháo)其間, 巢:做窩。用如動詞。 採花髓(suí)作蜜, 花髓:指花蜜,花朵分泌出來的甜汁,能引誘蜂蝶等昆蟲來傳播花粉。髓,此指象骨髓似的蜜汁。 味亦苦,山中方言謂之黃杜, 方言:一種語言中跟標準語有區別的、只在一個地區使用的話。此處猶言土話或土語。謂之:稱它,叫它。 初食頗苦難, 初:開始,剛。頗:很,極。苦難:指味道苦澀難於入口下咽。 久則彌(mí)覺其甘, 則:就,連詞。彌:更加,越發,副詞。能已積熱,已:止,治,消散。積熱:中醫稱長久積聚體內的炎熱。 除煩渴之疾。 煩渴之疾:燥熱心煩的病。○寫本該是甜的蜜也苦,但苦有其用,可治病除疾,不同一般。 其檟(jiǎ)荼(chá)亦苦子常荼。 梗荼“:苦茶。荼:古“茶”字。陸羽《茶經·一之源》:“其名一曰荼,二曰橫,三曰(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ān)。”《爾雅·釋木》:“檟,苦荼。刀郭璞註:“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郝懿行義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子:比,介詞。○寫茶也苦得異樣。 其泄(xiè)水皆齧(niè)石出, 泄水:指瀑布。齧石出:意思是從石縫間沖刷而出。齧,同“齧”,咬,引申為侵蝕,此處為沖刷之意。 其源沸(fè?)沸汨(gǔ)汨, 沸沸汨淚:水翻騰的樣子。沸沸,水騰湧的樣子。汩汩:水流急的聲音。瀄(左右結構)(j?é)滵(mì)曲折,瀄滵:水流急的樣子。注入大谷。注入:流入。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 其中多斑文小, 斑文:條狀花紋。文,同“紋”。狀如吹沙,吹沙:古代小魚,口大,常張開吹沙,故名。 味苦而微辛, 微辛:稍微有點辣味。 食之可以清酒。 清酒:醒酒。○寫惡水中之魚亦苦,但可“清酒”,又不同一般。

此段文字由上段末句生髮而來,具體寫樂生於此地的“物性之苦者”——木、草、菜、果、蜜、、魚等物之苦,從實物方面說明苦齋命名之來。

山去人稍遠, 去人:指離開人居住的地方。去,距離。 惟先生樂游,而從者多艱其昏晨之往來, 艱:以……為艱,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昏晨:早晚。 故遂(suì)擇其窊(wā)而室焉。 遂:就,於是,副詞。窳:地勢陷下,此指低洼的地方。室:築室,用如動詞。○言主人亦喜苦中之樂,承首段補說建苦齋於此的原因。“從者艱其昏晨之往來”與前文“匡山在處之龍泉縣西南二百里”呼應。 攜童兒數人, 童兒:年歲小的僕人。童,“僮”的本字,謂奴僕。 啟隕(y?n)籜(tuò)以藝粟(sù)菽(shū), 啟:開,掃開,掃除。隕:墜落,脫落。籜:筍殼的俗稱。藝:種植。粟:北方通稱穀子,去殼後叫小米。古代也稱禾、稷、谷、亦為糧食的通稱。菽:本謂大豆,引申為豆類的總稱。 茹(rú)啖(dàn)其草木之荑(yí)實。 茹啖:吃。二字同義。荑:茅草的嫩芽。○寫其種植吃食之樂。 間(jiàn)則躡(niè)屐(jī)登崖, 間:間或,有時。躡:踏,穿著。屐:鞋的一種,通常指木底的,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此處指登山用的木底有齒的鞋。《宋書·謝靈運傳》:“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 倚(yǐ)修木而嘯(xiào), 倚:靠著。修木:高大的樹。修,長,高。嘯:此指嘯詠,嘯歌,吟詠,歌唱。 或降而臨清泠(lín)。 降:向下走。臨:到。清泠:清爽寒涼之意,此處指清涼的溪水。 樵(qiáo)歌出林, 樵歌:此指打柴人唱的山歌。出林:指樵歌的聲音傳出樹林。 則拊(fú)石而和(hè)之。 拊:擊,拍。和:跟著唱。○寫其遊山玩水之樂。 人莫知其樂也。 莫:沒育誰,代詞,○總寫一筆,直以“樂”字點出。

承前段補述建苦吝的由來和記述苦齋生活的概況與樂起。前段寫“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此段就有點“人性之苦者亦樂生焉”的意味了。

先生之言曰: ○承上引苦齋主人之言發表議論。 “樂與苦,相為倚伏者也, 相為倚伏:互相依託轉化。相為,同“相與”,副詞性結構,互相。《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倚,依託;伏,隱藏。意思是說,禍是福依託之所,福又是禍隱藏之所,禍福可以互相轉化。 人知樂之為樂, 樂之為樂:樂是樂。主謂短語作“知”的賓語。“之”用於短語的主謂間以取消其獨立性。“也”錶停頓。之,助詞。而不知苦之為樂,而:卻,連詞。 人知樂其樂, 樂其樂:把他的樂當作樂。前一個“樂”用為動詞,意動用法。 而不知苦生於樂, 苦生於樂:苦從樂中產生,意謂樂極生苦。 則樂與苦相去能幾(jǐ)何哉! 則:那么,連詞。相去:相距,相隔。去,距離。幾何:多少。○闡明“苦與樂,相為倚伏”的關係,頗帶有辯證觀點。 今夫(fú)膏粱之子, 夫:那些,代詞。用在作主語的名詞短語之前,起指示作用。膏粱之子:富貴之家的人。膏粱,精美的食品。《孟子·告子上》:“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趙歧註:“細粱如膏者也。”按朱熹注,以膏為肥肉,粱為美谷,亦通。子,泛指人。 燕(yàn)坐於華堂之上, 燕坐:閒坐,安坐。燕,通“宴”,安閒。華堂:華麗的廳堂。 口不嘗荼(tú)蓼(liào)之味, 荼:苦菜。蓼: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葉有辣味,俗名蓼辣,也稱水蓼。 身不歷農畝之勞, 歷:經歷。農畝:農田。 寢必重(chóng)褥(rù), 重:多,多層,厚。褥:寢臥墊身使溫軟之具。 食必珍美, 珍美:精美的食品。 出入必輿(yú)隸(Iì), 輿隸:僕役。輿和隸,都是我國古代對一種奴隸或差役的稱呼。 是人之所謂樂也, 是:這,這些,代詞。 一旦運窮福艾(ài), 一旦:有一天。運窮:運盡。運,命運,氣運。艾:止,盡。 顛沛生於不測, 顛沛:跌倒,引申為處境狼狽,生活困頓。不側:意外。 而不知醉醇(chún)飫(yù)肥之腸, 醉醇飫肥:酣飲味道濃厚的酒,飽餐肥美的肉食。醉,酣飲。飫,飽食。醇,酒質濃厚。肥,肥美。“醇”和“肥”在這裡都用作名詞。 不可以實疏糲(lì), 實:裝滿。疏糲:粗劣的飯食。疏,糙米。糲,粗米。 籍柔覆溫之軀, 籍柔覆溫:鋪著柔軟的墊褥,蓋著溫暖的被子。籍,通“藉”,以物鋪墊。柔、溫,都用如名詞。 不可以御蓬藋(diào), 御:用。蓬藿:此處指用蓬草、藿草編的衣物。 雖欲效野夫賤隸, 雖:即使,連詞。效:摹仿,師法。野夫:指農夫。古時稱四郊之外為“野”,野夫是指在“野”的農業生產者。 踞(jù)跳竄(cuàn)伏, 跼跳:指避難時的慌張樣子。跼,曲身,彎腰。竄伏:奔逃隱藏。 偷性命於榛(zhēn)莽而不可得, 偷:苟且。榛莽:此指草木叢生之地。榛,樹叢。莽,密生的草。 庸(yōng)非昔日之樂, 庸:豈,難道,副詞,表示反問。昔日:往日,從前。 為今日之苦也耶? 也耶:嗎。語氣詞連用,表示加強反問的作用。○批評膏粱之子只求安逸享樂,一旦遇到逆境就不能生活;承上文之議論,說明“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於樂”之意。 故孟子曰: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著作有《孟子》。下面引文見《孟子·告子下》。 ‘天之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降:降下,交給。大任:重任。是人:這個人。是,這。這是一個表時主謂短語,用作狀語。“之”用於短語的主謂間以取消其獨立性。 必先苦其心志, 心志:心意。苦:使……困苦,使動用法。 勞其筋骨, 勞:使……勞累,使動用法。 餓其體膚。’ 餓:使……飢餓,使動用法。體膚:身體。○引孟子之言,說明在困境中經受磨練,可以去苦就樂。 趙子曰: 劉向《說苑·正諫》:“孔子曰:‘良藥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孔子家語·六本》引亦作“孔子曰”。本文引作“趙子曰”,不詳其本。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忠言:忠誠正直之言。逆耳:刺耳,不順耳,聽起來不好受。逆,牴觸,不順。再引趙子之言,說明接受苦口之藥、逆耳之言,“知苦之樂”,亦可去苦就樂。 彼之苦, 彼:他,他們,指膏粱之子,代詞。 吾之樂; 判斷句。 而彼之樂,吾之苦也。 判斷句。○直接表明自己與膏粱之子相對立的苦樂觀。 吾聞並以甘竭, 井以甘竭:《莊子·山木》:“直木先伐,井甘先竭。”以,因為,介詞。竭,乾涸。 李以苦存, 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第六:“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日:‘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夫(fū)差(chāi)以酣(hān)酒亡,夫差(?——前473),春秋時吳國的國君,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因為沉湎於酒色,終為勾踐所滅。酣:暢飲,痛飲,此指飲酒作樂過度。 而勾踐以嘗膽興, 勾踐(?——前165),春秋時越國的國君,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曾被夫差大敗,屈服求和。後臥薪嘗膽,刻苦圖強,任用范蠡(lì)、文種等人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繼而成為霸主。興,興盛,復興。無亦猶是也夫?”猶:如,同。是:指示代詞,這。也夫;語氣詞連用,表示在感嘆中帶有反問的語氣。○連引數典,一反一正,形成強烈對比,闡明自己苦樂觀的正確。

深入一層,在前面敘事的基礎上發表議論,從事理方面闡明苦與樂的相為倚伏,互為轉化的辯證關係。此為全文的重點之所在。

劉子聞而悟之, 劉子:劉基自稱。子,先生。 名其室曰苦齋, 名:命名,取名,動詞。 作《苦齋記》。

收結全文,說明作記原因。

作品解題

本文選自《誠意伯文集》。“在舊社會,士大夫階層生活優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蹕一些房舍,作為閒居讀書之所,就是通常說的書齋(zhāi)。為了表示風雅,又常常為書齋寫一些解說文字。一般稱為什麼齋記。記可以由自己寫,也可以請另別人寫。這篇文章是書齋主人章溢請劉基寫的一篇記。這種性質的文章,一般要包括兩項內容:一是齋的情況,著重寫景物布置;一是齋的意義,著重寫主人的襟懷。這篇文章就是這樣寫的。”而且“寫得比較出色”(引自《古代散文選》下冊)。齋,屋舍,一般指書房、學舍。記,記載事物的文章。此文名為“苦齋記”,顧名思義,可看出它“記”的是“齋”之“苦”——苦況與苦義。

作者簡介

劉基(1311—1375),明初大臣、政治家、文學家。字伯溫,浙江青田(今縣)人。元朝末年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不久棄官隱居。後出任浙東行省都事,因反對招撫方國珍而被革職,乃回鄉組織地主武裝,鎮壓當地起義軍。又著《郁離子》,以寓言形式批判元末暴政。元至正二十年(1360),到應天(治今江蘇省南京市),勸朱元璋脫離韓林兒,並為其籌劃用兵次第,參與機要,輔佐平定天下。朱元璋稱帝,把他比為諸葛亮。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諸大典制,均參與議定。洪武三年(1370),授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次年辭官。他性剛嫉惡,與淮西諸功臣不合,終為胡惟庸所陷,憂憤成疾而死。一說被胡惟庸遣醫毒死。諡文成。他博通經史,尤精天文兵法。詩歌雄渾而富於想像,散文風格古樸,筆意奔放,一反元末卑弱之風,有不少優秀作品,反映了元末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的疾苦,對當時社會現實的黑暗與醜惡都有所諷刺。著有《誠意伯文集》20卷及其他著述多種。

作品簡析

本文記述了苦齋的地理環境和物產,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況與樂趣、言談,從而說明苦齋命名的由來與意義,闡發了苦與樂的相為倚伏——苦生於樂,樂由苦來——的辯證關係與生活哲理,批評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樂的思想,表現了苦齋主人甘於苦中求樂的寬敞襟懷。

文章通篇緊扣一個“苦”字,環境是苦,物產是苦,人甘吃苦,故齋名苦,議論言談亦不離苦,即使寫樂談樂,仍由一個“苦”字生髮出來;苦齋生活之樂,則由苦而來,膏粱之子之樂,則由樂而生苦;所舉例證典籍,亦心與苦相關;最後說明寫作原由,也點出一個“苦”字。全文以“苦”字起筆發端,又以“苦”字收結終章,一個“苦”字,貫串始終,前後勾連,互為呼應,脈絡分明,中心突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