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點螟

二點螟為昆蟲綱鱗翅目螟蛾科,作物害蟲。又名粟灰螟、甘蔗二點螟、穀子鑽心蟲。主要為害粟、甘蔗等。

基本信息

二點螟

正文

昆蟲綱鱗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作物害蟲。又名粟灰螟、甘蔗二點螟、穀子鑽心蟲。主要為害甘蔗等。成蟲體長8~10毫米,翅展18~25毫米。淡黃褐色。前翅略呈長方形,中室頂端及中脈下方各有1個黑點,外緣末端有7個黑點。老熟幼蟲體長15~23毫米,乳白至黃白色,背部有茶褐色縱線5條。
分布和為害 中國的分布範圍在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廣東、廣西及台灣等地。朝鮮、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國也有分布。中國北方的粟田二點螟除主要食害粟外,偶也取食黍稷玉米高粱。狗尾草和谷莠子是其早期產卵的寄主植物,但因莖稈細瘦,幼蟲逐漸轉移至粟苗為害,鑽蛀苗莖,形成枯心苗;抽穗後蛀莖,造成穗小粒秕,或出現白穗。通常在少雨乾旱的地區或年份為害最為嚴重。中國南方蔗區二點螟幼蟲為害蔗苗,形成枯心。甘蔗成長後莖部被蛀,影響生長,甚至斷莖,並可引起赤腐病。
生活史和習性 一年發生世代數隨緯度或海拔高度而有不同。長城以北一年發生1~2代;黃淮海地區一年發生3代;黃土高原的河谷盆地一年發生2代;海拔高的山地一年只發生 1代。北方以幼蟲在田間遺留的谷茬里越冬。幼蟲為害盛期為6~8月。成蟲有趨光性,多喜選擇較高的深色植株中下部葉片背面產卵。卵成塊,每塊有卵約20粒。幼蟲多在葉鞘和谷株基部取食,蛀孔地位較玉米螟為低,蛀孔外蟲糞較少。3齡前群棲莖內,3齡後轉株分散為害,老熟後於谷莖基部化蛹。春季缺雨和低濕可延遲越冬幼蟲化蛹。幼蟲對低濕乾燥有忍耐力。越冬代成蟲產卵和第1代卵孵化的適宜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為75%。不同粟品種的被害程度有顯著差異。通常株色淺、莖稈細硬、葉鞘茸毛濃密、分櫱力強和後期早熟的品種受害輕。甘蔗葉幅寬而葉下垂的品種著卵多,被害重;蔗莖軟、纖維成分少的也適於幼蟲蛀食。此外,一般是播期早的著卵量大,被害重。天敵主要有螟甲腹繭蜂螟黑紋繭蜂、赤眼蜂及黑卵蜂等。

防治措施 及時處理粟茬,收蔗時從低砍斬,以消滅越冬蟲源;輪作、倒茬,以惡化二點螟營養條件;調節播種期,使第1代產卵盛期與粟苗受害生育期錯開;設定早播誘集田,集中殲滅;選育和種植抗螟豐產品種;掌握螟卵盛期撒施殺蟲劑,在粟田可用對硫磷螟蛉畏或殺螟松等。在甘蔗苗期可用巴丹、殺蟲脒或敵百蟲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