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黃螟

甘蔗黃螟

甘蔗黃螟,昆蟲名,為鱗翅目,小捲葉蛾科。分布廣東、廣西、海南、台灣、福建、浙江、雲南等省。寄主於甘蔗。與二點螟相似,苗期形成枯心苗,生育中後期蛀害莖部,影響生長或倒折。

基本信息

甘蔗黃螟甘蔗黃螟

學名

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 異名Argyrop10ce schistaceana Snellen 鱗翅目,小卷葉蛾科。別名甘蔗小卷葉螟。分布廣東廣西海南台灣福建浙江雲南等省。

寄主

甘蔗

為害特點

與二點螟相似,苗期形成枯心苗,生育中後期蛀害莖部,影響生長或倒折。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5—9mm,翅展5—8mm,深灰褐色,斑紋複雜。複眼大,具青色光澤。前翅中央具一Y型斑紋。後翅暗灰色。卵長1.2mm,扁橢圓形,白色至乳黃色,近孵化時現赤色斑紋。末齡幼蟲體長22mm,淺色,頭赤褐色,前胸背板黃褐色,兩頰生有楔狀形黑色紋,部、部背面具沈狀小突起,突起上有毛。蛹長8—12mm,黃褐色。

生活習性

廣東、廣西年生6—7代,海南台灣7—8代,無明顯休眠期。世代重疊,終年為害。廣東珠江三角洲3月中下旬成蟲產卵,5月迅速增加,6月進入產卵盛期,7月中下旬漸減,8—10月很少,11—12月卵量又趨回升,田間出現枯心苗。廣西全年可見6—7次高峰,其中3—6月發生量大,為害宿根蔗和春植蔗的蔗苗。福建則於8、9月出現2個為害高峰,為害相當嚴重。成蟲白天棲息在蔗葉上或葉鞘處,黃昏後活動,午夜1—3時交尾。雌蛾把卵產在蔗株基部60cm處以下,苗期則把卵產在葉片或葉鞘上,拔節剝葉後多產在蔗莖表面。幼蟲喜在中午孵化,初孵幼蟲下爬潛入葉鞘里,逐漸下移從蔗芽或根帶處嫩的部位侵入或為害,把芽眼吃空。老熟幼蟲在蛀孔處做繭化蛹。天敵有黑卵蜂、姬蜂等。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①選用閩糖69/421、閩選703、華南56/21、平沙68/22等抗蟲力較強的高產品種。⑨合理布局。冬、春植甘蔗不要安排在秋植蔗田附近,減少該蟲傳播蔓延。②提倡因地制宜進行稻蔗水旱輪作。④留宿根蔗田,低斬蔗莖,及時處理蔗頭及枯枝殘莖,消滅地下部越冬幼蟲。⑤適時剝葉。(2)生物防治。釋放紅螞蟻。也可在1、2代產卵期釋放赤眼蜂各2次,甘蔗伸長期1次或2次,每667m2每次放1萬頭,安排5—6個釋放點。全年放蜂8—9次。(3)利用性外激素誘殺 在南方蔗田每667m2安放一誘捕盆,放入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可誘殺大量前來交配的雄蛾,致雌蛾不能交配。(4)用3%克百威顆粒劑每667m24—5kg或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5—6kg、3%映甲顆粒劑(克百威、甲基異柳磷合劑)4—5kg、5%殺蟲雙5kg,分別在下種後且施足基肥情況下,均勻地施用上述農藥之一種即可。(5)掌握在卵孵化盛期往甘蔗莖節處噴灑90%晶體敵百蟲500一800倍液或50%殺螟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殺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殺蟲雙水劑200倍液、50%易衛殺可溶性粉劑100g,對水40一50kg。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