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疊紀大滅絕事件

二疊紀大滅絕事件

二疊紀大滅絕事件發生在二疊紀末期,大滅絕事件造成地球上約95%的物種滅絕,其中90%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關於二疊紀大滅絕事件的原因,科學家有不同的猜測,2011年11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在《科學》雜誌社載文稱,經考察二疊紀大滅絕由溫室效應引發。

簡介

二疊紀大滅絕事件二疊紀大滅絕事件

距21世紀初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地球上約有95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

這次大滅絕使得占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生態系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 

成因分析

在2011年之前,關於二疊紀大滅絕的原因有幾種主要的觀點,一般認為由氣候突變、沙漠範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地質變化

有些科學家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這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那時,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後,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也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有可能減少了這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岩是這場災難的證明。

隕石撞擊

二疊紀大滅絕事件二疊紀大滅絕事件

有些科學家認為,隕石或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如果這種撞擊達到一定程度,便會在全球產生一股毀滅性的衝擊波,引起氣候的改變和生物的死亡。最近蒐集到的一些證據引起了人們對這種觀點的重視。但大多數生物科學家認為這場滅絕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變化引起的。

氣候的改變

有些科學家認為,氣候的變化是造成這場大災難的主要原因。因為二疊紀末期形成的岩石顯示,當時某些地區氣候變冷,在地球兩極形成了冰蓋。這些巨大的白色冰蓋將陽光反射回太空,會進一步降低全球氣溫,使陸上和海中的生物很難適應。如果再加上海平面下降和火山爆發,這樣就會成為滅頂之災。

大氣成分的改變

有些生物學家認為,生活方式比較活躍、積極的動物,如類似哺乳類的單弓類動物需要比別的動物更多的氧氣,它們可能是因為大氣成分的改變而滅絕的。因為二疊紀末期氣溫的降低會導致海平面的下降。海床的遼闊煤層區就會暴露在外面,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就會相對減少。

火山活動

火山爆發會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塵埃進入大氣層。火山灰、塵埃不僅會使動物窒息而死,也有可能遮蔽太陽光,使全球氣溫降低。所以,火山活動也可能是二疊紀末期滅絕事件的原因之一。西伯利亞就曾經發現當時火山猛烈爆發所噴出的物質。

沙漠肆虐

二疊紀的陸塊碰撞接壤而形成了龐大的盤古大陸。來自海上的雨水和霧氣再也無法深入內陸地區。於是二疊紀的某些區域就越來越乾燥、火熱,致使沙漠範圍越來越廣,無法適應乾旱環境的動植物就滅絕了。

溫室效應

火山噴發火山噴發

2011年11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大量研究發現,“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由溫室效應引發,其滅絕速度遠超早前認識。該研究成果,被刊登在自然科學綜合期刊《科學》雜誌。
化石是生命演化最“忠實”的記錄者,研究團隊在浙江煤山、西藏及其周邊地區20地質剖面開展研究。中科院專家的研究“還原”了當時的環境:地下岩漿在經過長期的“平穩”之後,突然迎來了“活躍期”,大規模的活動造成了地表甲烷釋放以及火山噴發,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快速增加,引發強烈“溫室效應”。而“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正是“溫室效應”的後果。

在大滅絕地層層位,研究團隊發現當時的樹木大多經過燃燒,證明天氣非常乾燥,森林遭受大面積野火吞噬。正是這些綿延不絕的野火,給位於赤道地區的以大雨羊齒為代表的熱帶雨林帶來災難。森林的破壞又使得地表風化加劇,地表土壤系統快速崩潰。天氣越來越熱,海底缺氧嚴重,海洋生物也沒能逃過這次劫難。
通過化石研究比對發現,“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的滅絕速度遠超早前認識。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都認為滅絕應該是1000萬年前發生的,但中科院專家認為這一切不會超過20萬年。而且海洋和陸地生物滅絕是同時的,和之前普遍認為的海洋生物滅絕快於陸地生物的理論不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