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避位第三表

乞避位第三表

歐陽修其人及其詩文,幾百年來一直是古典文學研究、特別是宋代文學研究的一個重點,產生過許多研究成果,其作為一代文宗,博學多才,詩、詞、文創作和學術著述都成就卓著,為當時和後世所欽仰。歐陽修的文學創作成就,以散文為最高,其次才是詩和詞。《歐陽修集》選歐陽修詩55首,詞45首,文40篇。

基本信息

【名稱】《乞避位第三表
【年代】北宋
【作者】歐陽修
【體裁】
【出處】歐陽修集 卷九十二 表奏書啟四六集卷三

主要內容

【乞避位第三表】
臣某言:近以雨水之災,再上表待罪,蒙降批答不允,仍斷來章者。陰沴乾時,聖心軫慮
明詔一下,群臣震惶。況居任責之司,敢為倖免之計!臣某〈中謝。〉伏惟皇帝陛下,身膺眷命,光紹丕圖,總覽萬幾之繁,講求三代之治。旰不遑食,勵文王之小心;行之以勤,躬伯禹之盛德。固已生民受賜,品匯蒙休,
宜召至和,以來嘉應,而善氣未效,時災荐臻。惟天聰明,異不虛出,示人警戒,咎必有歸。所以三事之臣,連章瀝懇。況臣最為濫竊,尤玷寵榮。方平日以屍居,不知引分;及敗官而宜罰,其敢逃刑?伏惟皇帝陛下,俯抑至慈,深思大譴。退其不肖,以為修政之先;不以空文,庶得應天之實。

作者簡介

歐陽修

(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試學士院,充館閣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責諫官高若訥,降為峽州夷陵令。四年,移乾德令。寶元二年(一○三九)。遷武成軍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館閣校勘。慶曆三年(一○四三),知諫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四年,為河北都轉運使。五年,慶曆新政失敗,因力為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韓琦杜衍等申辯,貶知滁州,徙揚州、潁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權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六年,進參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罷為觀文殿學士,轉刑部尚書知亳州。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對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病逝潁州汝陰,年六十六。縊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書》、《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傳。宋胡柯編有《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

歐陽修詩

歐陽修詩,以《四部叢刊》影元本《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為底本。參校宋慶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簡稱周本,藏北京圖書館)、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簡稱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圖書館)及明正統刻《居士集》(有元曾魯考異,簡稱曾本、曾本校)。底本系年原注目錄下,今移至正文題下。底本孫謙益等所作校記,除刪去少數異體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證及續添校記,亦以續校名義補入正文。另輯得集外詩句,附於卷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