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州謝上表

潁州謝上表

四年,移乾德令。 康定元年(一○四○),復館閣校勘。 六年,進參知政事。

出自何處

【出處】:歐陽修集卷九十 表奏書啟四六集卷一

潁州謝上表潁州謝上表乞洪州第三狀

主要內容

【潁州謝上表〈皇佑元年三月十三日〉】


臣修言:伏蒙聖恩,就差臣知穎州軍州事,臣已於三月十三日赴上訖者。規
求安閒,坐享榮祿。雖大君之德曲示含容,而為臣之心豈自遑處?臣某〈中謝。
〉伏念臣材能淺薄,性識昏蒙。偶自弱齡,粗知學古,謂忠義可以事國,名節可
以榮身。自蒙不次之恩,亦冀非常之效。然而進未有纖毫之益,已不容於怨仇;
退未知補報之方,遽先罹於衰病。神與明而並耗,風乘氣以交攻。睛瞳雖存,白
黑才辨。蓋積憂而自損,信處世之多危。伏蒙尊號皇帝陛下,造化陶鈞,高明覆
載。閔其孤拙,未即棄捐。付以善邦,俾從私便。所冀療治有驗,瞻視復完。則
及物之仁,荷更生之大賜;使身不廢,猶後效之可圖。

作者簡介

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號醉

潁州謝上表潁州謝上表謝賜慶曆七年曆日表
翁,晚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試學士院,充館閣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責諫官高若訥,降為峽州夷陵令。四年,移乾德令。寶元二年(一○三九)。遷武成軍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館閣校勘。慶曆三年(一○四三),知諫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四年,為河北都轉運使。五年,慶曆新政失敗,因力為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韓琦、杜衍等申辯,貶知滁州,徙揚州、潁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權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六年,進參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罷為觀文殿學士,轉刑部尚書知亳州。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對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病逝潁州汝陰,年六十六。縊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書》、《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傳。宋胡柯編有《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
歐陽修詩,以《四部叢刊》影元本《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為底本。參校宋慶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簡稱周本,藏北京圖書館)、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簡稱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圖書館)及明正統刻《居士集》(有元曾魯考異,簡稱曾本、曾本校)。底本系年原注目錄下,今移至正文題下。底本孫謙益等所作校記,除刪去少數異體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證及續添校記,亦以續校名義補入正文。另輯得集外詩句,附於卷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