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鼎派

丹鼎派

丹鼎派:又稱金丹道教,是對道教中以鍊金丹求仙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丹鼎派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發展而來。丹鼎派流傳至今的早期理論著作是《周易參同契》,該派奉為萬古丹經王,對後世煉丹家影響極大。魏晉時,葛洪進一步發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對其作了理論上的總結。南北朝隋唐,丹鼎派以煉外丹為主要特徵。宋元以後,由外丹轉向內丹。全真道南北宗都屬修煉內丹。丹鼎派從追求長生不死的目的出發,推動了我國古代化學冶煉、氣功養生學的發展。

(圖)丹鼎派丹鼎派

丹鼎派又稱“金丹道教”,是道教中重要的支派之一。丹鼎派是對道教中以鍊金丹求仙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發展而來。丹鼎派早期理論著作《周易參同契》。魏晉時,丹鼎派進一步發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並對其作了理論上的總結。

簡介

並非實有的教派。而是相對於符籙派,對道教中以鍊金丹求仙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又稱金丹道教。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發展而來。

丹鼎派分外丹與內丹外丹,指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藥物,以配製可服食的長生不死的金丹,盛行於隋唐前;內丹,大體上指把人的身體當成“爐鼎”以自身的精、氣為藥物,用神去燒煉,為神氣相交結成之物,宋元以後取代外丹,流行至今。

爐鼎

(圖)煉丹爐煉丹爐

“爐鼎”指借用煉外丹的爐與盛藥物的容器鼎來比喻煉內丹的過程。就是說練氣功的部分(或精或氣或神)是爐,或者說練功要轉化的東西,即意念所在之處,使此處氣機發生變化,此處即爐;變化以後的收處叫做,或者說意念再集中,把它提高一步的叫做鼎。這是北派清修的功法。具體又分:

1、小爐鼎:指下丹田(臍、命門以下)為爐,從臍到建里(臍上二寸)為鼎。亦有以會陰為爐,氣海為鼎者。在爐內燒火,元神、意念注守之即火。爐一熱即為煉精化氣,氣煉出後提上來到鼎,叫做採藥歸鼎(或曰採藥歸壺)。中一說法為丹田氣足後循督而上,自任而下至鼎,氣再足即去運周天。

2、大爐鼎:大爐鼎指鍊氣化神之部位,以腹為爐,以頭為鼎,即煉精化氣之後,精沒有了,都是氣,此時中、下二田合一,項下為爐,鍊氣化神(結胎),再上升至上田至鼎。

3、天地爐鼎:天地爐鼎是以天地大自然為爐,以練外氣,以人為鼎,將氣收入人體。過去練人天混化的靜功即以天地為爐鼎。現在練內氣外放,外氣內收,也屬於此種類型,目的是與大自然之氣更好地結合。練此種功法,初期可以治病,到高級階段要引天之真陽來點化體內之陰氣。

4、身心爐鼎:以身為爐,以心(神)為鼎,心身結合,不一不二,丹乃成,身心爐實際上就是神與形合,形神莊功法即屬此層次。練功時形體產生氣,使之與神結合,以神御氣即神與形合。一般在丹道門派煉到結胎,出陽神,胎兒出生後再收回丹田養育,使丹田充斥周身各部以至毛孔毛竅,此時全身可放金光。這是高級層次的情況。

5、太虛爐鼎:以無形無象、無涯無際的虛空為爐,以心性(無形象的祖性)為鼎,以外在的無限充實身體的主體的無限,最後人與虛空等體。對此須待祖性玄關竅門開後才能理解。

發展與影響

(圖)葛洪煉丹圖葛洪煉丹圖

丹鼎派流傳至今的早期理論著作是《周易參同契》,該派奉為萬古丹經王,另有兩晉出現的《黃庭經》也是丹鼎派的經典,對後世煉丹家影響極大。魏晉時,葛洪進一步發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對其作了理論上的總結。他著有《抱朴子》專論煉丹方術。北宋張伯端的《悟真篇》也是重要的內丹修煉理論著作。

全真道即屬修煉內丹。丹鼎派從追求長生不死的目的出發,推動了中國古代化學冶煉、氣功養生學的發展。

(冥紙灰註:實際上現在的丹鼎派與符籙派已多所融合,丹鼎派也重“齋醮禱禳,富國利民”,符籙派也重“內鍊金丹,外用符籙”,不應再以此分派別,也不應存門戶之見。正如當代道教學者、全真龍門十九代居士圓純子《道教與養生》所言:“清淨煉養〈指丹鼎派〉與符籙科教〈指符籙派〉皆道教修養方法,不能以此分道教派別。修煉自己的性命,以至得道成仙,乃是各派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 哲學卷》

《道教與養生》

《宗教詞典》任繼愈主編

《中國道教史》任繼愈主編

《道教大辭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