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經

丹經

講述煉丹術的專書。晉葛洪《抱朴子·金丹》:“凡受太清丹經三卷,及九鼎丹經一卷,金液丹經一卷。”南朝梁江淹《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詩:“廣成愛神鼎,淮南好丹經。”明張居正《軒皇問道治世長生頌》:“彼異端者流,掇虛崇誕,謂軒皇受丹經,傳九品,及服食金液之術,豈不淺之乎闚聖閾哉。”清孫枝蔚《房衍公每以治生養生相勸因有贈》詩:“出門尋羽士,拭幾展丹經。

基本信息

閱讀丹經

歷代丹經數量巨大,可稱浩瀚,如何才能高效閱讀,是有志于丹道研習者的一大難題。對此,本人有一些個人感受,供大家參考。

閱讀研習

有效閱讀丹經,對於研習丹道,至少有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明理解惑。這是解決“我們在做什麼”的問題,明確丹道的旨趣所在。二、辨法修真。這是解決“我們該尋求什麼”的問題,幫助大家辨別正邪,直入真途。但是,對真正有志實踐丹道者來說,閱讀是不能取代實際修習的。丹道是一門必須身體力行的學問,除了實修,別無登真之路。
總而言之,有效的閱讀丹經,對研習丹道大有裨益。

閱讀範圍

理論上,我們應該閱讀儘可能多的丹經,但廣泛閱讀必須與重點閱讀相結合。廣泛閱讀就是以解析的方法,快速了解丹經的關鍵內容,了知其大略,可以增長見識,提高鑑別能力,也是修性之一途。解析丹經的方法,將在下一節討論,大家可以參考。而重點閱讀,則是要精研某些丹經,反覆誦讀,最好能爛熟於胸,以供修習之用。所以,所謂應該閱讀哪些丹經的問題,實際是指應該重點閱讀哪些丹經。
選擇丹經閱讀,是個相對來說比較個性化的問題。因為個人喜好不同,又或傳授不同,也有其它原因,都可能導至大家選擇的結果不同。我們提供的只是一種方案,同時也會給出我們的理由。
大體而論,除《周易參同契》外,丹經當以宋元為正(包括五代時期),明清為輔。宋元丹經大都宗承古意,含蓄積淳,讀來饒有意味,是我們最為推薦的,當然明清丹經也不應忽略。宋元丹經大都存於《道藏》之中,也有個別失收的,如趙友欽《仙佛同源》。有的朋友認為宋元丹經晦澀,我們的理解則不同。上一節我們提到說,丹道的理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框架-套用”模式。在一個框架下,可以產生幾種不同的實際套用。這一點,丹道與中醫是類似的。實際上,二者同受數術之學的影響,“框架-模型”的特點,正是稟承其質。既然是框架,就必須具備足夠的包容性。因此越重要的丹經,往往越不會直說其事,最明顯的莫過於《周易參同契》和《悟真篇》了。“參同”一詞,不是很有些“框架-套用”的味道嗎?這些丹經的重點,在於傳道,即丹道之框架。在這裡,我們給研習丹道的朋友們一個建議,不要急於追求什麼下手法,應該多參詳丹理,領悟丹道之博大精深處(甚至不少丹經詩詞,其本身的文采,也是甚為可觀的),之後再尋法訣,自然得心應手。
宋元以前的道書丹經,《道德經》、《陰符經》和《周易參同契》是必須重要研讀的。宋元丹經,我們推薦一些主要的如下:
《悟真篇》
《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
《金丹大要》(上藥、妙用、須知諸章要用心看)
《金丹四百字》(其序非常重要)
《還源篇》
《丹髓歌》
《紫清指玄集》(玄關顯示密論、修仙辨惑論、謝陳仙師寄書詞首段、必竟恁地歌、快活歌可作重點)
《翠虛篇》(紫庭經、丹基歸一論著眼)
《規中指南
《中和集》
《鍾呂傳道集》
《西山群仙會真記》
以上宜熟研,另外《呂公泌圓春丹詞》、《崔公入藥鏡》、《破迷正道歌》、《周易參同契發揮》、《悟真篇注釋》、《悟真篇註疏》、《悟真篇三注》等可以同參。
明清丹經,可以先看如下幾篇:
大道論(《張三豐先生全集》)
玄膚論(《方壺外史》)
修真辨難(《道書十二種》)
悟真直指(《道書十二種》)
三車秘旨(《圓嶠內篇》)
這些都是丹經主流,歷代都很重視,基本已囊括丹道大端。《道藏》中還有很多丹經,各有其價值存在,可作為下一步研習的內容,以領略丹經的變化萬端,於中尋見其宗,也是一大樂事。
最後,建議大家可以備兩本《道藏提要》(最新版是第三版)、《中國道教史》(四卷修訂本)之類的工具書,以便隨時檢索。

丹經武學

丹經丹經

周潛川先生對傳統中醫藥學的描述。

周潛川先生在《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緒言中講過這樣一段話:此古人對“靜”的作用,首先在呼吸上發現了所謂“眾妙之門”、“天地之根”的道理,體會出一呼一吸,一升一降,上會眩中,下沉丹田,氣脈運行,周遍全身的“景象”。更精細地體驗和觀察,統計呼吸與循環作用,“一呼一吸,脈行六寸”,“一晝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通,脈行八百一拾丈。”……因練氣而影響全身的循環作用,這叫做“修脈”……統計全身共有“二十部奇正相因”的脈道。每一條脈道又有轉折曲屈和大會小交的地方,這些地方叫“穴道”……這樣的脈道在人體內遂產生了“陰陽水火相推”,“如環無端,莫知其紀”,“周天運行”的作用……古人又發現了“氣脈”在“陰陽十二時中”,運行流轉,各有旺時,互相傳遞承授,自寅時由肺經起運,到丑時肝經終止,叫做“子午流注”……古人摸清了活著的人在清靜休息中,從呼吸一直到臟腑的氣脈運行情況,從而掌握了它的規律,於是創造出了光耀古今的“氣化論”,“經絡論”。研究這種學問古人叫做“內景”,用“練氣修脈”的方法,主動地支配人體氣脈的平衡,叫做“內景功夫”……這也是祖國醫學理論出發點的基礎。

丹經丹經

周潛川先生是峨嵋臨濟宗十二代掌門,精通丹法醫事內功武學,於一九七一年辭世。生前任職于山西省中醫研究所,著有《峨嵋十二樁釋密》、《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和《峨嵋天罡指穴法》,並有多卷手本《丹醫語錄》等。

周潛川先生的這段話講的是什麼內容呢?主要是講的丹道與醫學的關係。周先生此論有什麼依據嗎?其實,周先生講的中醫藥學的本質所在,也是幾千年中醫藥學的本來面貌,是與歷史上的中醫經典一脈相承的。只不過由於現代醫學的繁榮和發展,而使今天的人們對這些問題有些陌生罷了。要弄懂周先生的這段話,還是要多下點功夫,費些周折的。

一、中醫藥學的基本知識

經絡論、氣化論——經絡論、氣化論是中醫藥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所謂經絡論,是說人有十二經脈、奇經八脈、還有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這些脈絡各有功能和特點,於人體的健康方面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並且這些脈絡將人體的臟腑和體表以及整個人身全部勾連和流通,無所不達,所謂氣化論,是說人是靠元氣生存的,元氣通過脈絡在內臟和體表中輸布流注,通達全身而使人具備了無限的活力,元氣在運行中有升降開合等各種變化和規律。

現代醫學將人體分成各種系統,如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這些系統於人體健康各有影響,但真正決定人體健康的是經絡。《黃帝內經》中說:“經脈(即經絡)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從小處講,人的各種疾病都是經絡出了問題,從大處講,經絡是決定人的生或死的關鍵所在。所以說,經絡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對人類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人的生存需要空氣、水分和各種養分等,但真正決定人的生命質量的是元氣。同樣,氣化論也是給予人類的非凡的貢獻。經絡論與氣化論共同詮釋了人體百態、人與人之間的素質差別以及種種面貌和作用等。

“一呼一吸,脈行六寸”,“一晝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通,脈行八百一拾丈”——這是氣化論的細緻內容,主要講元氣在體內的運行規律,在中醫的經典之中都有詳細論述。二十部奇正相因”的脈道——主要指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和八脈總數是二十。穴道——即通常講的穴位以及所屬的經脈。

子午流注——十二經脈的循行有其嚴格的規律,各經脈之間有“運行流轉,各有旺時,互相傳遞承授”的運行規律,一晝夜在體內運行一周,稱為“子午流注”。十二經脈依次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是:從寅時開始由手太陰肺經起運,卯時運行至手陽明大腸經,辰時行至足陽明胃經,巳時至足太陰脾經,午時手少陰心經……子時行至足少陽膽經,丑時至足厥陰肝經,寅時又運行至手太陰肺經,周而復始。這種運行規律稱為“子午流注”。

陰陽十二時——一晝夜二十四小時,分為十二時辰,以地支紀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若按時辰論,前六時辰為陽,後六時辰為陰;十二經脈分為六陽經和六陰經,若按經脈的“子午流注”論,則子、卯、辰、未、申、亥六時辰運行陽經,其餘的時辰運行陰經。

陰陽水火相推——腎為坎水,心為離火,心腎相交,人才健康祥和;心腎不交,人將大毀。元氣的運轉陰極生陽,陽極生陰,並且陰陽交注,推動元氣運轉的動力是先天腎水。

如環無端,莫知其紀——“如環無端”,指氣脈的運行周而復始、轉運不息;“莫知其紀”,是說諸氣脈各司其職、沒有輕重緩急之分,並且分不清哪是開始,哪是結尾。這與老子說的“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的意思是一樣的。

與丹道修煉相關聯的知識

眾妙之門——此語出自《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眾妙之門”包括兩玄,即“無”與“有”。一是天地之始名為“無”,一是萬物之母名為“有”,“無”與“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同出而異名);弄懂其中一玄還要弄明白另一玄(玄而又玄),才能進得眾妙之門。

這眾妙之門也離不開宇宙之演化,“無”是天地生成之前,通常稱作先天、無極、太虛呈象、混沌、鴻蒙……“有”為萬物之母,一般稱作後天、太素生形、有極、太極、太極闡化……(關於此“無”與“有”的內容,李兆生先生著作中有詳盡地闡述,在《真元寶笈》中的《太素鍊形法》的原序及又序,《老子三清大法》中《三清漫筆》之附文中講得尤為詳細而透徹)

丹經作者:周立德

古人為什麼要將宇宙演化規律分辨得如此清晰而明確呢,是為了弄明白玄學之內容;弄懂了玄學,就可進入“眾妙之門”;也就進入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境界,那么一切玄妙、神奇將通通不在話下了。

天地之根——也出於《道德經》:“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穀神”即道,道有生生不已之用——因為道生萬物,又“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並且“有無相生”(《道德經》),所以說“穀神不死”;“天地之根”同於“天地之始”為“無”,所以“玄牝”和“玄牝之門”都屬“無”,仍然與宇宙演化有關。

內景——語出自《太上黃庭內景經》《黃庭經》,由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傳世。千餘年來,《黃庭經》對中華民族的諸多領域的影響是很廣泛和全面的。內景是丹道家之專持,傳統中的許多學識都是內景學識。如果有了內景學識,就會對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學說理論有一個嶄新而直接的認識。

內景是一種專有景象,通常的方法是不可能見到的。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這“視之不見名曰夷”即是內景。把這些東西放到眼前,常人也不可能看到,丹道家把它稱為“夷”或“內景”。關於“內景”先談到這裡,再來看看“聽之不聞名曰希”。

呂洞賓曾作有《內丹百字吟》,後人將之勒之石上,又叫《百字碑》,中言“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張紫陽的《石橋歌》中也說:“景堪羨,吾暗喜,自斟自酌醺醺醉。醉彈一曲無弦琴,琴里聲聲教仔細。”這“無弦曲”和“無弦琴”也都是丹道家之專持,只有丹道修煉有成者才有可能聽到“無弦曲”或“無弦琴”,常人是不可能聽到的,丹道家把它稱為“希”。陳摶老祖又號“希夷先生”,說明陳摶老祖在“內景”和“無弦曲”“無弦琴”方面的修為是不同凡響的。另外,“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與莊子的《逍遙遊》有沒有相通之處呢?這其中還是大有深意的,值得深入探討。

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這三者我們現在可以一一對上號了。大音希聲是無弦曲或無弦琴,大象無形是內景,道隱無名是對“道心惟微”(參閱《孫悟空做醫生給了我們什麼啟示》一文)的一種解釋,但它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並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天地母為先天,則“道”與“大”都是指先天,即為“無”。這裡要注意,老子講的“大”是與“道”相同的,都為“無”,而非“有”。“大音”、“大象”是如此,還有“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這些都是講的“無”。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就是“大智若愚”之意。

“道隱無名”告訴我們的究竟是什麼呢,道是無處不在的(道生萬物),卻又可用可不用(寂兮寥兮);可是若離開了道,又會處處碰壁、牽絆羈留、難以順暢(人心惟危);這道又似乎是須臾不能暫離的。道是什麼,真是難描難畫,難以用語言說的清楚。而“道心”呢,又微微渺渺,捉不住摸不著,難留而易逝。如何能達到朱熹說的“微者著”和“道心為一身之主”,如何能進得“眾妙之門”呢?所以說“道隱無名”。也才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我們再來看看《道德經》中這段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狩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華麗的色彩可以令人賞心悅目,但它卻使人看不到內景;華美的樂章可以令人心曠神怡,但它卻使人聽不到“無弦曲”和“無弦琴”;美麗佳肴是人人都喜愛的,但它卻使人飲不到長生酒;競技拼力之類可以令人興奮激動,但它卻使人迷失心智;奇珍異寶、極具價值之物品可以震撼社會,但它卻常常使人陷入無邊的災殃之中。五色、五音、五味……都是人心為用,而致道心無立足之地,所以既不能看到大象,也不會聽到大音,更不會有“自斟自酌醺醺醉”……的“逍遙”之狀態,距離“無”之“大”會越來越遠。

佛家也有此類內容,《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都屬“人心惟危”,又稱為六賊。祛褪六賊就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道心惟微”。《西遊記》中是烏巢禪師授予唐僧《心經》的。在這之前的《心猿歸正,六賊無蹤》一回中,描寫六賊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而在四十三回,悟空就很明白地對唐僧說到:“老師父,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謂之祛褪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捨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嗅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

乾隆皇帝在雍和宮有一幅題聯“法鏡交光六根呈慧日,摩尼真境十地起祥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呈慧日”是佛家的大乘高渺之境界,由此聯而知乾隆皇帝的修為層次是非同凡響的。祛褪六賊是丹道修煉,則西天見佛取經也是丹道修煉了。這牽涉到《西遊記》的寫作本旨,應當作為專門議題單獨加以討論。佛家的《心經》和道家的《道德經》講的都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則佛道兩家的宗旨是一致的。

由周潛川先生提到的“內景”,牽涉到這許多的內容。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還是需要下大功夫去識其“廬山真面目”的。內景功夫——指內景專修功夫。是在有了傳統武學的築基功、必修功的基礎以後而專門修習的一種傳統功法。李兆生先生的著作中關於內景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尤其在《真元寶笈》中就專門談到《淺談內景觀法》、《內景揭秘詩十二首》、《內景剖析》以及《氣功中的內景與幻覺》等,於內景修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很廣泛全面的剖析。

內景功夫與氣功潮流中的“開天門、開天目”……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內景功夫是由“搏之不得名曰微”入手達到“至道在微”、“至微玄”而進入“眾妙之門”的真實景象;而“開天門、開天目”……卻是古人批評的“夢得千金、火燃空釜、曇花一現”……種種幻覺幻象,是要戕害人的生命、致人早夭的。周先生說得很明白,中醫藥學的基礎知識——經絡論、氣化論、子午流注、經脈穴道……都是內景功夫的成果。

周天運行——很顯然,這與天體的運行有關。《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說人的氣脈運行能與天體的運行相合,人就可以不僅健康長壽,而且還能夠享盡天年、無疾而終,這是“人天合一”的具體內容。天體運行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是“日月經天”,李兆生先生在《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有《〈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之篇,內中談到“日月經天循丹體”。

人的經絡如何與日月經天相共振呢?宇宙天體按照其固有軌道運行,有公轉與自轉。人的元氣循經,也有縱為經,橫為絡,如環無端的循環。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人的氣血循經如何與宇宙日月經天相共振,如何合於天行健的軌道,在宗風脈傳當中把握著這種合於人天的途徑。“大氣流我”,是實現了通過修持人的真元之氣達到氣化循經。宇宙的生成由遠古一團元氣,一片虛無的物象,“太虛呈象”經過震動而進入“太素生形”,從而有一氣分陰陽,陰陽交感而產生了萬物。日月成為宇宙的陰陽,地上的陰陽為水火。人的陰陽為任督二脈。宗風的修習,是首先讓人在後天當中啟動先天的本能,放下塵念,神光寂然觀照自我,思想意識上回到先天陰陽未判太虛境界。繼而有諸種鍊氣修脈的專修,實現元氣的公轉與自轉。在內功丹法術語中稱為“太乙循經”。太乙是宇宙中最大與最小的陰陽流變,意指人體裡諸多的氣血循環,以達到陰陽交注,使生命臻於完善。

日月、水火、任督二脈都是具體的陰陽,那些叫喊“陰陽五行論”連偽科學都算不上的人,是不是認為這些具體的陰陽也是連偽科學都算不上呢?天陽地陰,天地也是陰陽;人得到生命是由父精母血孕育而成,父精為陽,母血為陰(哪咤是“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而死去);不會有人連天地父母都不承認吧?若是如此又將自身置於何處?不會連自身的存在也一併否認吧?

由日月經天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繁衍了大千世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天體,如五大行星木火土金水,二十八星宿……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類的生命和生存環境。這是“人天合一”的具體內容,這些內容在《修真圖》中都有清晰明確地揭示,李兆生先生傳授的《修真圖》是諸多版本中內容最豐富、學識最全面、層次最高深的。

修脈、鍊氣修脈——都是傳統武學的主要內容,或者說是丹道武學,更精確的說是丹經武學的具體內容。鍊氣修脈是離不開經絡論、氣化論的基本知識的,武學與醫學也是血脈相連不可分割的,李兆生先生在《武通於醫》之文中於此方面有深刻翔實的揭示。

由於歷史的原因,有些人未得宗傳,只學了些外表形象的拳腳動作;或者是雖然得到過傳承,但缺少功夫的磨鍊,疏於內得修為,因而不能領略武學之要領,流於表面形式,因而有內家拳外家拳之說。時至今日,雖然有些人仍然強調自己是內家拳,卻對氣脈運行毫無知識,或者不能形成“如環無端”的“周天運行”的循經軌跡,則內家拳一詞也流於形式了。

內家拳或內功之“內”,主要是指以武學手段來改善、提高以及升華氣脈的循行質量。鍊氣修脈是武學真諦,李兆生先生出山二十餘年來,傳課授業,都是致力於此。並於1998年出版了《太極拳統真大典》三卷本,明示了宗傳之“先天太極拳三十六勢”,還太極拳的歷史原貌,並將其內涵深隱“循經內脈之纏經”以圖示明示於人。《太極拳統真大典》之文洋洋灑灑,盡泄丹道武學之真諦,直示丹經武學之內涵,無論是文還是武,兩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經典。

為了使更多的人受益於太極拳,儘快地掌握氣脈循經之要領,儘快踏上宗傳脈學之軌道,2002年李兆生先生又相繼出版了《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和《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教程》等系列教材,展示了傳統武學的多彩形象,為求學修為者洞開了方便之門。

以道成醫

李兆生先生著有《以道成醫篇》,刊載於《中國太極拳統真大典》和《〈武當修真密笈〉秘錄注本詮編》中。“以道成醫”才是中國傳統中醫藥學的本來面目。在《中國太極拳統真大典》和《〈武當修真密笈〉秘錄注本詮編》中都收錄了周潛川先生的《動功的好處》一文。文中說:“丹道家練功的宗旨,原來包括兩個目的,所謂‘自利'與‘利他',自利用練功方法,以‘祛病延年,長生久視'為宗;利他用醫藥方法,以‘救濟病苦,廣度有情'為宗。”這已經說得很清楚,做醫生是丹道家的宗旨之一。所謂丹道家是丹道修為有成者,丹道修煉成功後才“用醫藥方法,以‘救濟病苦,廣度有情'為宗”而作醫生的。這一點,當今的人們已經無從認知了。《以道成醫篇》中說:“歷代醫家名賢大哲,莫不是修真的賢者。學識之為,以神氣為上。學書通於學仙,而學醫亦是通於學仙,醫之所為多是習其道而不言其妙。”

由於中國的古人“習其道,不言其妙”,雖然傳統學識傳承延綿幾千年,但關於此“丹道家練功的宗旨”卻成為今人難以窺知的隱情。“學書通於學仙”,這是書法中的隱情,“而學醫亦是通於學仙”的隱情就是“以道成醫”。“分析過去的悠悠歲月,修真事仙是自身的自持自修。為醫弘惻隱慈悲善念,是修真學仙中‘利他'原則下產生的行動,這種行動古人曾喻之為‘三千功德'。所以濟世渡人,弘傳醫術,廣積陰德,是天下修真者之仰敬的風範。這種修真的理法在修真的隊伍中延傳,仁慈的醫學方劑則廣泛傳之於世。在無以數計的大德高真精研之下,醫之學識逐漸趨向完臻,無論是理論上的系統成熟,以及臨床實際的技術上皆盡善美。各宗師承所傳,使醫之風範別列華彩,形成諸家流派(《以道成醫篇》)。”

李時珍著有《本草綱目》等專著,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李時珍也是“修真的賢者”,這一點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說:“內景隧道,惟返觀者可照察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內景”中觀察到的經絡脈道,只有具備了能夠“返觀照察”的“內景功夫”者才能明辨清楚。李時珍沒有像周潛川先生說的那么詳細,但是他們所表達的內容卻是驚人的一致。由此可推而知之,中醫的經典之作都是丹道家的智慧結晶,是以道成醫的輝煌成果。‘《丹經》祖述黃帝,原與《內經》相表里。'……丹家修為以水火相推、坎離交媾,運化氣血以周榮身心,其法則與醫家的心腎相交、水火相調、周榮十二經、十五絡、沖流奇經八脈、通徹周身之規律相對照,兩者同筏人身之經緯,同審人身之陰陽。丹家修脈以自修來完善自我,醫家調脈以活人之術來拯治眾生。丹家自視人身陰陽,在操修中警化人生,醫家以醫術普濟社會。本來兩者不分,是時人不悟其中真諦,丹家以丹醫而濟真救苦,醫家以天真之道理,悟真省化,循自然之道,以道成醫。”這是李兆生先生在太極拳文集中的《太極拳生命中的玄奧》里所講的內容,丹醫就是以道成醫者。

周先生說的更簡單直觀:“總結練動功的好處,除了祛病延年、治療、保健的效用之外,對學習祖國醫學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尤其是針灸療法的操作,整骨折傷的接逗技術,按蹺導引的調整氣脈,非精習動功真能達到高深的造詣境界,技術水平,根本上就無法提高了(《動功的好處》)。”醫學的水平與技術是與武功修為相關聯的,武學層次沒有達到要求,技術水平也不可能提高。這同悟空說的“醫門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轉鏇”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丹經武學的修真理論

光耀古今的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代表,已經泛波海內外,形成一種時尚一種文化而普及開來,塑造著人文精神,象徵和平美好的生活。但至今研究其內在隱涵的較為玄深古奧的學識內容,還是要再三仔細審視察詮,才能洞察其真識。並不是像時人將其看作如何如何簡明單純。其中蘊涵著中華五千年之文明,囊括了中國道家至朴的天人合一觀及祖國醫學傳統系列養生哲理,通過自我行拳來積極地認識自然,健全自我,乃至健康文明,“天行健,壽而康”。

丹經丹經武學——循環太極

概言之,循經太極拳已成為人們研習丹經武學的階梯。對於丹經武學而言,並不是以武克敵。因為丹經武學是“與道合真”的寶貴經驗和珍貴的文明遺產,通過習文演武能管窺天地自然界的規律,去除人生的疾苦,頤養天年。太極拳是祖國養生家和丹道家經過千百歲月操拳演武,行血推脈,養氣柔體,總結得到的寶貴經驗。循經太極拳的循經譜文所說的“氣脈宣通十二經,養真泛武翻作拳”,意在太極拳的鍛鍊過程中,每一個動作都在影響著人身十二經的流注循環。十二經是概括人身氣脈的代詞,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毛絡孫絡等周身循纏有度的氣脈行經,標誌著人的氣血盈虧的過程,循經是太極拳的生命。而哺育循經太極拳生命的則是傳統的修真思想。即如何修持自我,淨化身心的完整理論。

修真的思想與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傳統的“天人合一”觀點之上的。古人認為,在遙遠的太古歲月之前,宇宙是一個曠然無物的混沌世界。這個世界沒有上下的區別,沒有物象,什麼都不存在,只是一片虛無。古人把這個時期的運化稱為“太虛呈象”,也被稱作“混沌未開”。經過若干年的運化,世界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霧狀空間,古人喻為“太素生形”。又過了若干年,世界上了現了一種振動,即傳說中的盤古開天。盤古氏揮動巨斧,劈開了渾蒙世界,使清氣上騰凝為天,濁氣下降結為地。盤古氏的精氣形成了日月星辰的天體運化,血脈化為江河湖海,骨肉變作山脈,毛髮化為林木。這個古老的傳說是古人對宇宙擬人化的描述。古人用《易經》這部古樸的哲學史書,來認識自然界中的萬物生長變化之規律。太極生二儀,二儀曰陰陽,二氣交感,產生萬物。古人指出,天地產生之前的宇宙已充滿了“太合元氣”,亦稱“混元之氣”。天地生成之後,這宇宙的元氣則寓化在天地之中了,這時的先天之氣是陰陽未分的混元狀態。直至天下萬物成形,“太極生萬物”,元氣也有了“陰陽顯化”的運行,交注往返,這時的元氣就不再是混元之氣,而是孕育萬物的真元太和之氣。此一氣而分清濁,清者是靈光,濁者是精質,清者而成象,濁者而結形。

宇宙產生陰陽的變化,天上地下形成乾坤之象,二儀歧分之形。經過若干年月,又出現新的變化。地氣升騰,天氣下交,形成陰陽交感,呈於卦象為地天交泰。產生了生命,即古人所言的“三陽交泰產群生”。天地之氣未形成氣機交注之前,卦象為“天地否”態。祖國醫學認為,人博天地宇宙陰陽二氣而剖產性命,入乾道為男,入坤道為女。陰陽感而復生,無有窮盡。人類生成性命之後,全靠真元之氣推動腎水周流,潤澤周身,靠元氣推動血液,循經導脈。人的生命又是由先天后天兩大部分組成。先天的元精、元氣、元神是生命的前提,它孕育了後天的精氣神。氣功的修持,是以後天滋養先天。萬物水中生,是指先天腎水元氣以成人;萬物土中生,是指後天生身的水谷之養,即後天的飲食之養。

傳統的修真認為,人生大略分為三個階段。人自結胎到出生,來到這個自然界中,這個生命從成長到成熟,是童心未泯人事未涉的階段。人事未盡階段是步入成年後的歲月,為生活而忙碌,人的生命、身心、衰老、病苦,多來源於茲。人事的完結,即是人生的最後階段。這是常人所說的風燭殘年,人事已盡的晚年。

“順則凡,逆則聖”,是傳統修真積極看待人生的思想。傳統的修真理論認為,體內三寶——精氣神能聚而不散,人即可長生久視。祖國醫學指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用後天的辦法補充先天不足或後天耗散的真氣,以驅除因元氣虧損而導致的諸種疾患,使身體由五漏狀態轉為近似元真的狀態。這個過程,古人稱為“修牆補屋”。“修牆補屋”一詞是由唐代純陽真人呂洞賓提出來的。這樣,循經太極拳和丹經武學才能使人頤養天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澤提醒了人們。由內外循纏的經脈,而得知“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相互調濟溢滿……”。又得知人在動時有纏循之度,在靜時也行經子午,身中陽氣“起於子而終於亥”,並按時循環,“每日寅時起肺經”。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一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這就是“修脈”的過程。太極內煉是動中“修脈”和知脈的過程。到了這個層次,養生武學的修為便從“動以練形,靜以養氣”的形氣合一,努力達到“形神俱妙”,“內以養生,外以卻惡”的觀念由此產生。“元氣充實,外邪不侵”,這又是人所共知的常識,從此由道分出俠與醫。泛武卻惡者為俠,救命治病者為醫,兩者共存共榮,同時救人水火,保衛生命,始有“衛生”之詞出現。
這種有經緯有起始的血脈氣機,隨著功夫的演化,智者得知其真氣歸藏在小腹丹田裡面,古人將這個歸處稱作“黃庭”。“積久呈真”,每當真氣飽滿之後,會產生超常的脈道,或從腹而上升,或經背脊而上行,前後循環,或中起一線,隨日月陰陽而產生升降。這則是丹家的“丹脈”現象。體驗修脈的研究學者把這種常識稱為“內景功夫”。早在晉代,王羲之當年書寫《黃庭經》換鵝的故事就是指此(《黃庭經》全稱《太上黃庭內景經》)。

當人們得知這團“元氣”能起到“生死”的關鍵作用時,“培育元氣”的手段即應運而生。然而,生命中的這團元氣如何才能“久固呈真”而產生質變不再耗散,乃至於在顱腔形成“結晶”?這則是藏傳內密的“一指櫻紅”。研究這門學問的人在常識上則形成了專業體系,謂之“丹經武學”。一旦元氣凝成結晶之際,顱腔內會出現耀眼的光芒。這一景象在歷史上被稱之“慧光”的專習。因光芒如同金子閃光般地燦爛,故人們又名之為“鍊金術”,在體內形成生理與心理的變化,此謂之“內脈丹學”。以金石草木用鼎爐燒煉升華而成的物體被譽為“外丹大藥”。醫家的丸散膏湯丹劑就是這樣形成的。這也是歷史上煉丹鍊汞、金砂白雪的學識,它一直影響了封建帝制多少朝代,數百年歲月(參見《真元寶笈·[武庫遺真]之引言》)。

在動靜修為過程中又分為文武兩大脈源,文以明其哲,武以演其身。交綜而後,文感“易”而參宗玄慧稱儒宗;武練“形”乃悟徹天象言道學,追求“順天道,合人道”的理智教育。一則因形循理,“讀書修福,安分養神”;二則寓理於形,造福社會,立於人事。提出“文章行世大神仙”,“玩易以知吉凶”,以文人三絕詩書畫來體現,由傳統文人與大自然相合鳴的行動,乃至“智明達化”、“理邃三玄”。泛武者,觀文以省心性,操演以壯氣魄。與道合真而後,則是“內執丹道”以明修自我,“外顯金鋒”以善拯其渙(患、災、爭、殺)。歸隱而後,觀天地以擬自身,觀日在天照徹自我,自然天地是由智慧般的太陽照耀。拯世大儒而為良臣扶社稷,濟蒼生以醫哲弘真

羲之官拜右將軍乃武夫習文;李白少愛縱橫乃文武俠道於一身;陸游乃文人習武,學劍四十載;蘇東坡誠為儒釋合一;韓退之實儒道合一;杜甫一生只在儒家境內;伍沖虛、柳華陽為仙佛合宗;趙佶以藝為道文筆絕響;唐太宗文武泛真,參賢釋教;孫登隱石窟而食石髓延生;嵇康操琴曾師鬼魂而得廣陵散傳世;介子推孝五倫綿山被火;張三豐得白雲訣,書劍納為丹道,擅龍形大草,以武傳世;呂純陽警喻世人,“是道仍是儒,稱師亦稱祖”;張仲景身居太守而著《傷寒論》乃儒行醫道;孫思邈伏龍虎,濟蒼生,以丹醫入道,千古尊稱“藥王”;董永典身葬親,妻配天仙而得一子,取名仲舒,是為感仙濟儒;縱貫歲月,真是“神州瑞氣五千年”所呈之者,“五彩雲英仗文華”,“海潮送心音”。

史卷經傳,演倫歲納。諸種行操,概言之為完善自我,亦是古人所言之“修真”。或可說通過修整,而產生完臻之自我。讓人類從疾苦中走出來,像旭日升天照亮大地一樣,給萬物以光輝。

九鼎神丹經訣

黃帝九鼎神丹經訣》,作者不詳。二十卷。簡稱《九鼎神丹經訣》。書中認為:凡欲長生而不得神丹金液是不行的,呼吸導引、吐故納新及服草木之藥,可以延年,但不免於死,惟服神丹令人神仙度世。由是書中列舉多種煉丹方法,如玄黃法、丹華法、神符法、神丹法、還丹法、餌丹法、煉丹法、柔丹法、伏丹法、寒丹法等丹法,提出煉丹必擇明師以受訣,並引狐剛子說以證之。卷四所說「明防辟惡邪魅守神保身」,卷五「明朱成神丹必籍資道之緣」與《抱朴子·登涉》內容相類,講入山煉藥的諸禁忌和防避法。又講了許多種藥物的具體製作,如水銀、丹砂、雄黃等。為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及道教外丹術的寶貴資料。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

相關詞語


參考連結

http://www.kk163.com/html/3/3416/index.html道教丹經最新章節

http://cn.qikan.com/Article/zgdj/zgdj200602/zgdj20060218.html龍虎與丹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