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是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領導下,由從事青藏高原研究和建設的科技工作者自願結合併依法登記成立的全國性、學術性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是發展中國青藏高原科技研究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

基本信息

學會介紹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成立於1990年3月,是在中國青藏高原研究已經進行多年工作並取得豐碩成果的基礎上,為更快地推進青藏高原的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加強青藏高原研究的學科交叉和部門聯合,由全國許多知名科學家發起並得到包括政府部門領導等多方面支持的綜合性學術團體。

建設宗旨

以青藏高原為研究對象,促進青藏高原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結合,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廣大會員和技術工作者服務,為青藏高原經濟建設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貢獻。

組織機構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的最高權利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代表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其任務是:決定本研究會的工作方針和任務;制定和修改研究會章程;選舉理事會;審查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收支情況。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常設領導機構,並負責推選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會推選理事長、副理事長和秘書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的日常辦事機構為秘書處,秘書處辦公室在其掛靠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秘書長主持秘書處的日常事物。研究會在第一屆理事會(1990-1994)、第二屆理事會(1994-1998)、第三屆理事會(1998-2003)、第四屆理事會(2003-2008)和第五屆理事會(2009-2014)的領導下,不斷發展壯大。現在為第六屆理事會領導組成如下:

名譽理事長:

孫鴻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院士)
鄭度(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院士)
理事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院士)

副理事長:

鄧本太(藏)(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委副書記)
崗青(藏)(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副書記、廳長)
侯增謙(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洛桑·靈智多傑(藏)(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幹事)
於貴瑞(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
張人禾(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朱立平(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

秘書長:

歐陽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學會活動

全國性和國際性學術研討會

青藏高原資源 • 環境 • 發展學術研討會(1990 • 北京)

西藏一江兩河及尼洋河流域資源開發與經濟學術討論會(1991 • 北京)

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研討會(1993 • 成都)

青海資源環境與發展學術研討會(1995 • 西寧)

青藏高原國際科學研討會(1998 • 西寧)

青藏高原橫斷山區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1999 • 昆明)

西部地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2000 • 成都)

中國山地研究與發展研討會(2000 • 成都)

西部開發與西藏發展戰略高層研討會(2001 • 拉薩)

青藏高原資源、環境與發展研討會(2002 • 蘭州)

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學術討論會(2003 • 北京)

第四屆青藏高原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 • 拉薩)

科學考察與國際合作

中日雅魯藏布江科學探險考察(1993)

中日藏北地區野外科學考察(1995)

青藏高原國際科學研討會會後科學旅行考察(1998)

中日西藏普莫雍錯湖泊沉積考察(2001,2004)

第四屆青藏高原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考察(2004)

第四次珠穆朗瑪峰綜合科學考察(2005)

人才培養與科學知識普及

聯合西藏自治區、中央電視台舉辦“我心中的西藏”知識競賽節目(1991)  

西藏自治區圖書館新館捐贈大批圖書(1996)

與浙江電視台合作完成大型電視系列片“地球之巔”(1996)

組織“首屆中國大學生世界屋脊夏令營”(1997)

協助撰寫記實文學作品《青藏蒼茫—青藏高原科學考察50年》(2000)

向西藏自治區捐助大批二手電腦並舉辦使用方法培訓(2001)

參與撰寫大型系列畫冊《中國藏族》(地理環境篇)(2001)

參與撰寫青藏高原系列叢書《青藏高原水資源》(2002)

組織青藏高原科考專家撰寫《追尋青藏的夢》-野外考察記實故事(2003)

組織編寫青藏高原科普叢書,完成第一輯《神奇的青藏高原》(2004)

科學諮詢與建議

西藏昌都地區發展戰略諮詢報告

關於西藏自治區跨越式發展的若干建議

把握青藏鐵路建設機遇,加快西藏社會經濟發展

關於加速西藏農牧結構調整與發展的建議

關於加速西藏農牧結構調整與發展的建議

關於加強青藏高原綜合科學研究的建議書

人才培養與科技獎勵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 ;

舉辦以“青藏高原研究”為主題的全國青年科學家論壇;

推薦兩院院士。

著作成果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選》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青藏高原科技文獻目錄大會》 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氣象出版社,1995

《西藏自治區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中部流域地區資源環境開發與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

《青藏高原環境與發展概論》 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

《世界屋脊之迷》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青海省資源、環境與發展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北京:氣象出版社,1996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eijing: Academy Press, 2000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與發展》 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追尋青藏的夢》 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青藏高原隆起與環境效應》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在“八五”國家攀登計畫與中國科學院重大基礎項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環境變遷與生態系統研究”的支持下,主要由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會員參加編寫的《青藏高原研究叢書》,於1998年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該套叢書共分5冊,它們分別是: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與發展》(孫鴻烈、鄭度主編)、《青藏高原岩石圈結構演化和動力學》(潘裕生、孔祥儒主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與環境變化》(施雅風、李吉均、李炳元主編)、《青藏高原近代氣候變化及對環境的影響》(湯懋蒼、程國棟、林振耀主編)、《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及最佳化利用模式》(李文華、周興民主編)。 該套叢書出版得到了廣東優秀科技專著出版基金的資助,並被評為1999年中國國家圖書獎。

設立獎項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也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歷程。經過幾代人努力奮鬥,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鍛鍊與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隊伍。青藏高原號稱地球第三極,在地學、生物學和資源環境科學研究中占有獨特地位。因此,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研究不論是對我國還是對於全人類將是一個永恆的研究課題,這種研究工作需要不斷延續,不斷深化,不斷有新的科學發現。為了使老一輩科學家所開創的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事業後繼有人,吸引一代又一代更多的年青科學工作者投身到這一事業中來,為鼓勵我國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獻身於青藏高原地區社會經濟進步和科技發展事業,促進青藏高原科技人才的成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於1995年特決定設立“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此獎項為社會力量設立的面向全國科學技術獎。

本獎勵旨在表彰思想進步、學風良好,在青藏高原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年齡在40周歲以下的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奮發進取,獻身於青藏高原科技事業,促進青藏高原科技人才的成長。

本獎勵的設立由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經理事會討論決定,並相應制定了該獎的評定條例和細則,根據條例每兩年評獎一次。該獎項設立評審委員會,孫鴻烈院士任主任,委員有鄭度院士、李文華院士、孫九林院士、李廷棟院士、丁國瑜院士、滕吉文院士、肖序常院士、姚檀棟研究員、劉紀遠研究員、格勒研究員、潘懋教授、何希吾研究員等。評審委員會將評選結果報常務理事會審批。對獲獎者除頒發獎勵證書外,並發獎金。獎金由原“中國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獎勵基金中支付。

會員構成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的會員包括團體會員、個人會員、外籍會員、名譽會員。他們主要來自有關青藏高原研究與建設的研究機構、教育部門、企事業單位。同時包括從事或支持青藏高原研究的國外科學家和人士。

會員管理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會員包括團體會員、個人會員(包括資深會員)、外籍會員、名譽會員。申請加入中國青藏研究會的個人或組織,經批准後均可成為個人會員或團體會員。一、申請加入本會的會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擁護本會的章程;
2.有加入本會的意願;
3.從事或支持青藏高原研究、建設的科技、文化、教育工作者以及管理人員;
4.凡承認本會章程,履行本會會員義務,從事或支持青藏高原研究的國外科學家和人士,可接納為外藉會員;對有貢獻者,可授予名譽會員稱號。
二、會員入會的程式是:
1.提交入會申請書或網上提交;
2.經兩名以上會員介紹或單位推薦;
3.經理事會討論通過;
4.由理事會發給本會會員證。
三、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1.本會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2.參加本會舉辦的活動;
3.取得本會服務的優先權;
4.對本會工作的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
5.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四、會員履行下列義務:
1.執行本會的決議;
2.維護本會合法權益;
3.完成本會交辦的工作;
4.按規定交納會費;
5.向本會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
五、會員退會應書面通知本會,並交回本會頒發的證明其為會員的材料。會員如果1年不按規定交納會費或無故不參加本會活動的,視為自動退會。
六、會員如有嚴重違反本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研究通過,予以除名。
七、申請入會的個人和組織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提交入會申請,但必須同時提交申請書的書面檔案。中國青藏研究會收到申請材料後,將以電子郵件或書面形式將結果以及今後聯繫的方式通知申請者。

NGO組織之環境保護協會二

NGO,是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指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 組織。雖然從定義上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但該名詞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

自然之友
中國地理學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北京麋鹿苑
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
昆明野地環境發展研究所
“大地之愛·母親水窖”項目
大自然保護協會
百萬森林
北京林業大學山諾會
香港地球之友
中國核學會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
清水同盟
樂活家園網
婦女環境小組
綠點廣州
盤錦黑嘴鷗保護協會
野草文化傳播中心
濕地聯盟
未沙衛環境網
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
中國地質學會
中國地震學會
雲南生態網路
北京林學會
中國公園協會
北京市環境科學學會
北京市環境衛生協會
中國長城學會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
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
中國鍋爐水處理協會
中國海洋學會
濕地國際-中國
中國化工環保協會
中國環保機械行業協會
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

中國綠色食品協會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
自然景象環境保護協會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
中國生態經濟學會
綠色生活體驗驛站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
中華環保聯合會
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北京水利學會
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
成都觀鳥會
瀚海沙
北京交通大學學生資源與環保協會
河南大學綠色聯盟協會
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
綠色網路聯盟
陝西省“媽媽環保”志願者協會
雲南大學喚青社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中國植物學會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
環境與發展研究所
中國節能協會
綠色龍江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
中國原子能農學會
低碳網
中國沼氣學會
綠色北京
大連野鳥協會
北京市水務局團委
天津市農學會
中國水利學會
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
綠家園
NPO信息諮詢中心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河北綠色知音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
中國土地學會
北京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協會
貴州師範大學社區保護與社區發展研究中心
國際綠色產業聯盟
中國化工節能技術協會
濟溪環境交流網路
北京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北京清華NGO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
北京市園林綠化企業協會
綠色紅河
中國高校動物保護聯盟
北京土地學會
北京師範大學白鴿青年志願者協會
北京大學清潔發展機制研究會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OUR PART我們的貢獻
新疆自然保育
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人文環境保護委員會
濟南“走進自然”環保志願者協會
珍·古道爾(北京)環境文化交流中心
北京地球縱觀環境科普研究中心
貴州PRA網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噪聲與振動控制委員會
農業生物多樣性
廣西醫科大學綠色沙龍
中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資料研究中心中國經濟林協會
北京腐蝕與防護學會
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
北京花卉協會
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助學中心
北京環境與發展研究會
中央民族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
北京環境誘變劑學會
長春社香港環保團體
中國農業節水技術協會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

草海農民自然保護協會
北京節能學會
中國太陽能學會
北京蘭花研究會
北京天恆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北京再生資源和舊貨行業協會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綠島環境保護協會
北京市公園學會
中國再生資源商業行業協會
綠色和平北京聯絡辦公室
北京市朝陽區達爾問環境研究所
清華大學學生綠色協會
天津環境科學學會綠色教育助學委員會
天津市植物學會
天津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助學中心
天津市土地學會
天津市園林學會
天津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
天津市災害防禦協會
天津市節能協會
天津市核學會
北京市順義環境保護協會
天津市資源綜合利用協會
天津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環保產業協會環境工程服務中心
天津市環境科學學會
天津市林學會
天津市能源研究會
北京市通州區環保產業協會
天津市生態學會
天津津南環保產業協會
天津市水利學會
天津市寧河縣環保協會
北京市延慶縣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北京市宣武區環境保護學會
北京市醫院污水污物治理技術協會
北京土壤學會
中國草原學會
北京科技大學綠盾環協會
中國自然保護區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