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科研的重鎮之一,目前已形成從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流動站到教師培訓、本科函授、研究生課程班等系統的教學、科研體系,涵蓋哲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一級學科,是培養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和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研討會研討會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科研的重鎮之一,目前已形成從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流動站到教師培訓、本科函授、研究生課程班等系統的教學、科研體系,涵蓋哲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一級學科,是培養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和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學院各專業均具有雄厚的教學和科研實力,有些專業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歷史沿革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成立於1953年的政治教育系。1979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以原政治教育系哲學教研室、哲學史教研室、邏輯教研室、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教研室為主體,整合相關部門,組建起了哲學系,這是新中國高等師範院校中的第一個哲學系。1988年,政教系併入哲學系。1994年,中學思想政治課研究中心及《思想政治課教學》雜誌社併入哲學系。2003年,在原哲學系的基礎上,整合相關學術資源,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院長講座院長講座

機構設定

學院設有3個系:哲學系、思想政治教育系、社會學系;13個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外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倫理學與道德教育研究所、美學與美育研究所、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人類學研究所、輔仁國學研究所;兩個實驗室:社會數據調查實驗室、科學技術與套用美學實驗室;兩個雜誌社:教育部組織的《中國高等學校文摘:哲學》(英文版)、教育部委託的《思想政治課教學》。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7個跨學科交流的研究中心:科學與人文研究中心、民意調查事務研究中心、過程哲學研究中心、企業管理文化研究中心、俄羅斯文化研究中心、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哲學社會科學傳播與交流中心。

學科發展

學院擁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自主設定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3個本科專業:哲學、社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經過學科融合,學院獲得了全國重點學科1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學科進入“211”二期建設,以學院為主要依託建設了“985”工程“價值觀與民族精神”哲學社會科學國家重點創新基地。

隊伍建設

在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湧現出齊振海、袁貴仁、韓震、楊耕、張曙光、周桂鈿、鄭萬耕、李景林、楊壽堪、楊百順、吳家國董志鐵廖申白、劉清平、沈小峰王德勝、賀允清等一大批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著名學者。目前學院教職員工58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14人,副編審1人,講師11人。專任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44人(其中4人為歐美國家博士學位獲得者),有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1人,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入選者2人,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6人,北京市“百人工程”入選5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教師獎”1人。另外,學院還聘請了羅蒂、杜維明、安樂哲、池田大作等知名學者為客座教授。

人才培養

學院通過本科生課程體系改革,實現了本科生自主學習的新模式。學院從以本科生培養為主轉向本科培養為基礎,研究生培養為重點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研究生與本科生之比約為2:1。研究生生源質量和研究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學院形成了系統有效、豐富多彩的學生工作模式,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學院在校學習的全日制本科生196人,碩士生298人,博士生114人,在站博士後9人;另有進修學者7人,教育專業碩士48人,函授生116人。

學術研究

學院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色和學術傳統,在認識論、價值哲學、人的哲學、生存哲學、儒家哲學、中國傳統政治哲學、易學哲學、人本主義、西方歷史哲學、普通邏輯、科學技術哲學等領域,獲得了豐碩成果。“十五”期間,學院實現了我校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方面零的突破;並且還獲得了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學院教師獲得的科研經費累計超過700萬元,哲學學科的人均論文產出量在校內名列前茅。從2003年起,學院教師每年都有論文在SCI或SSCI和A&HCI系統刊物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 、《哲學研究》、《社會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新華文摘》等國內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增長迅猛。學院積極加強學術交流,多次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派出多位教師到國際知名大學訪問進修。國際知名學者理察·羅蒂、約翰·培里、杜維明、約翰·柯布、戴維·格里芬等先後到學院開展了學術交流。

社會服務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擁有深厚的學術傳統和人才資源,這為我們參與社會、服務社會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理論研究是我院的重點,教師和研究團隊的著作、論文和研究報告等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有的則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提供了參考。我院還整合各學科,舉辦豐富多樣的課程研修班和學術講座,做好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我院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支持學校組織的各種支教活動,先後有數百人次參加,為貧困地區、偏遠地區以及西部開發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專業介紹

哲學系

北京師範大學已經走過了一百年的風雨歷程。從最初開設國學算起已經有了將近百年哲學研究和傳播的歷史。中國近代哲學啟蒙者梁啓超曾任北京師範大學的董事長,嚴復、李大釗、魯迅等都曾弘文勵教、傳授哲學智慧、評點中西文化。20年代,美國哲學家杜威曾應邀到北京高師講學。受新文化運動和杜威教育思想影響,師生成立平民教育雜誌社,“研究宣傳及實施平民教育”。

1953年北京師範大學成立政教系,哲學教研室是政教系的主要組成部分。1979年,政教系的哲學教研室、哲學史教研室、邏輯教研室和校屬自然辯證法教研室、蘇聯哲學研究室聯合成立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經過24年的努力,目前哲學系已經發展成為學術基礎雄厚、學科門類齊全、教學與科研人才薈萃、在全國處於比較領先的地位。

哲學系從1979年起開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成為改革開放後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1990年被批准建立博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系現有一個哲學本科專業,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科學技術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等7個碩士學位授予點,還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2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國家級重點學科。2000年成立的“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是全國百所重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之一。哲學系經歷20多年的發展歷程,先後培養了一千多名本科生和數百名哲學各學科研究生,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優秀的哲學理論工作者和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特別是在培養哲學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方面做出了貢獻。

建立哲學與社會學學院以後,我們還將努力增設外國哲學、倫理學等學科的博士點和宗教學的碩士點,同時積極申報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建立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逐步形成從本科、碩士、博士一直到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通道。

此外,依託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在科學研究上,我們還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與傳統文化研究所、西方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倫理學與道德教育研究所;還將整合校內外科研資源,組建科學美學與網路藝術實驗室和科學與人文研究中心等若干研究機構,搭建新的交叉學科的研究平台,逐步形成幾個在國內有影響的學術創新團隊,一方面推進學術理論研究和社會現實問題的套用研究,另一方面促進對外交流與合作。

哲學具有反思和批判的功能,同時與社會現實有著重要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它一方面是一種自由探索的事業,另一方面也要對現實問題進行哲學反思。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增強,哲學將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產生越來越強烈的滲透和互動,也越來越要求哲學家與科學家和其他人文社會學者結成聯盟,實現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交流與融通。

建立哲學與社會學學院以後,通過學術資源的合理整合,在全院教師的精誠合作和積極進取下,哲學系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也必將在21世紀為中國哲學和中國學術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哲學系現任系主任為韓震教授,副主任為劉曉力教授、李祥俊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系

思想政治教育系,前身是成立於1953年的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政教專業,在全國高等師範院校中成立最早、影響也最大。直到1979年,我系各項工作一直處在北京師範大學的前列。1979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思想政治教育系分為哲學系、政治經濟學系(現經濟學院)和馬列所(現法政所),在哲學系下設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教研室。1981年,在哲學系成立《思想政治課教學》編輯部,創辦《思想政治課教學》雜誌。1984年,以哲學系思政教研室為基礎,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中學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思想政治課教學》編輯部同時併入該中心。1985年,《思想政治課教學》編輯部改為《思想政治課教學》雜誌社。1986年,學校再度成立北京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系。1989年,政教系併入哲學系,成為哲學系政教專業。1994年,中學思想政治課研究中心及《思想政治課教學》雜誌社又併入哲學系。2003年,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成立,原哲學系政教專業撤消,成立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系。50年來,政教系培養了一批管理幹部、政工幹部、思想宣傳工作者、中學政治課教師、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科研骨幹,其中許多擔任廳局級以上的領導幹部或成為特級教師、博士生導師,在全國有廣泛的影響。

目前,我系現有思想政治教育1個本科專業,有課程與教學論(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共2個碩士點,有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2000年獲得批准)1個博士點,並招收教育專業碩士。同時,中學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及《思想政治課教學》雜誌社同我系關係密切。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生導師有唐偉、王德勝、劉曉力、廖申白等;碩士生導師有劉孝廷、王慶英等;課程與教學論(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生導師有許惠英、莊永敏等;教育專業碩士導師有劉孝廷、崔新建、吳向東、晏輝、王慶英、許惠英、莊永敏等。

思想政治教育系今後的發展,將根據學院的整體布局,有效地完成對現有各種資源的一體化組合,與《思想政治課教學》雜誌社加強合作;在學科建設上,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博士點為依託,進一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鞏固我校在該學科的領先地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特別是注重高水平、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利用人才和研究優勢,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科研、宣傳融為一體,在大、中學校相關課程的教師培訓、教材推廣方面多做工作,建設成全國一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系。

思想政治教育系現任系主任為崔新建教授,副主任為程光泉副教授。

社會學系

2003年4月,隨著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的成立,作為正式建制的社會學系終於得到恢復重建。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學科有著悠長的歷史。1919年5月13日,社會學作為研究生課程正式設立,標誌著社會學在北京師範大學近百年歷史的開端。1920年,李大釗來校講授社會學。1930年9月,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社會學系正式成立,第一任系主任為黃文山;1931年9月,黎錦熙代理系主任;1931年10月,馬哲民擔任系主任。1933年6月,社會學被迫停止招生。此後,在1939年成立的國立西北師範學院設有家政系。北京師範大學的家政系一直延續到1950年代。而在1952年併入北京師範大學的輔仁大學,也早在1929年就設立了社會經濟系,培養社會學和經濟學人才,1943年,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獨立。趙錫禹曾擔任輔仁大學社會經濟系系主任,著名社會學家李景漢則在1950年擔任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輔仁大學的社會學學科雲集了一批名家,也培養了優秀人才。曾經在兩校社會學系任教的名家有李大釗、黎錦熙、許德珩、黃文山、施復亮、許仕廉、馬哲民、李景漢、袁方等,李達則是兩校培養的優秀社會學人才的傑出代表。兩校在社會學學科發展上,堅持高標準、國際化。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曾同時聘任9名外籍教授,法國人類學家雷冕則擔任了12年系主任(1937--1948)。

1950年代-——1970年代,中國的社會學學科被取消,北京師範大學的社會學發展也受到影響。在1980年代,社會學學科恢復不久,北京師範大學的社會學教學和科研就迅速恢復發展起來。經過20餘年不同院系所社會學同仁的卓絕努力,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學科得到迅速壯大,在民俗學、教育社會學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社會政策、家庭社會學、社會工作領域都取得了不俗成果,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養機制,擁有一個博士點(民俗學),兩個碩士點(社會學、民俗學),一個本科專業(社會工作)。

社會學系的恢復重建,為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學科發展奠定了一個新的平台。目前社會學系處在恢復重建初期,僅擁有兩個碩士點,一個本科專業,與社會現實對社會學學科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社會學系熱切期望社會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一如既往給予關心幫助,熱切期望各位系友出謀劃策,熱忱歡迎有志於社會學研究的同仁加入我們的行列。

社會學系現任系主任為趙孟營副院長(兼)。

繼續教育

在職碩士

社會心理學方向
社會學人力資源管理
社會學專業—公共事務管理方向

在職博士

國學博士
管理哲學博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