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蔗栽培史

甘蔗有3個原始栽培種:中國種(又稱竹蔗,Saccha-rum sinensis)、熱帶種 (S.officinarum )和印度種(S.barberi) 中國是中國種的原產地。栽培歷史悠久。關於中國古代甘蔗栽培技術,漢代以前缺乏具體記載。三國以後直至唐代主要栽培春植蔗,已能根據品種的特性,因地制宜地分別栽培於大田、園圃和山地,並已注意到良種的繁育和引種。宋元以後,隨著甘蔗加工利用技術的發展,甘蔗在農作物中的地位有所提高,栽培方法也更加進步。在耕作制度方面採用與穀類作物輪作為主的輪作制,有的地方種穀三年再回複種蔗,以恢復地力和抑制病蟲害。種蔗土地強調“深耕”、“多耕”。

中國甘蔗栽培史

正文

甘蔗有3個原始栽培種:中國種(又稱竹蔗,Saccharum sinensis)、熱帶種 (S.officinarum)和印度種(S.barberi)。 中國是中國種的原產地。栽培歷史悠久。竹蔗及其野生種割手蜜(甜根子草,S.spontaneum)在北起秦嶺、南至海南島的地區內均有廣泛分布。 公元前4世紀後期《楚辭·招魂》中提到“柘漿”,公元前2世紀司馬相如《子虛賦》有“諸柘”一詞,“柘”和“諸柘”都是甘蔗的古稱,說明中國很早已知食用蔗漿。甘蔗還有其他古稱,如、、、藷蔗、竿蔗等,都是從甘蔗最早的利用形式──“咀咋”時的音義演化而來的。中國古代還用甘蔗作祭品,《太平御覽》引東晉盧諶《祭法》中有“冬祀用甘蔗”的記載;范汪《祠制》中有初春祭祀用甘蔗的規定,也都反映出中國是最早利用甘蔗的國家之一。
栽培的發展 中國的甘蔗栽培經歷了從華南地區逐步向北推移的過程。漢代以前已推進到今湖南、湖北地區,到唐宋時代,甘蔗已分布於今廣東、四川、廣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區,且已有商人進行運銷;明、清時,甘蔗分布北進至今河南省汝南、郾城、許昌一帶,範圍更加廣泛。
關於中國古代甘蔗栽培技術,漢代以前缺乏具體記載。三國以後直至唐代主要栽培春植蔗,已能根據品種的特性,因地制宜地分別栽培於大田、園圃和山地,並已注意到良種的繁育和引種。宋元以後,隨著甘蔗加工利用技術的發展,甘蔗在農作物中的地位有所提高,栽培方法也更加進步。在耕作制度方面採用與穀類作物輪作為主的輪作制,有的地方種穀三年再回複種蔗,以恢復地力和抑制病蟲害。種蔗土地強調“深耕”、“多耕”。選種強調“取節密者”,以利多出芽。在灌溉方面也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如元代《農桑輯要》提到栽蔗後必須澆水,但應以濕潤根脈為度,不宜澆水過多,以免“渰沒栽封”,即要防止澆水過多,破壞土壤結構。到明代時,甘蔗栽培技術又有發展。如《天工開物》提到下種時應注意兩芽左右平放,有利於出苗均勻;《番禺縣誌》述及棉花地套種甘蔗,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蔭蔽地面,抑制雜草;《廣東新語》介紹的用水浸種,待種苗萌芽後栽種,以及剝去老葉,使蔗田通風透光等經驗,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加工利用的進步 至遲在戰國時,已從直接用口咀嚼莖稈而吸飲其汁,發展到用簡單工具榨取蔗漿,作飲料或用於烹調、解酒。以後進一步把蔗漿加工濃縮為“蔗飴”、“蔗餳”和“石蜜”。前兩者仍屬液態糖,後者已是固態糖。漢代《異物志》說石蜜“既凝,如冰,破如博其(應為博碁,即棋盤)”,可知石蜜應是片糖之類的加工品。《西京雜記》曾述及“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說明公元前3世紀以前,中國已能生產“石蜜”。湖南省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簡牘有“唐(糖)一笥”的記載;出土的竹笥中也有“糖笥”木牌。當時的糖能貯放在竹笥中,說明應是固態蔗糖。
關於砂(沙)糖的產生,歷史上有過長期的爭論。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中曾引茂德的話,認為“沙糖中國本無之,唐太宗時外國貢至,……自此中國方有沙糖”。此後談論中國蔗糖歷史者,多以此為據,認為中國蔗糖製造始於唐太宗時代,而製造技術則從當時外國摩揭陀傳入。但另外也有文獻可證,漢代已出現“沙糖”一詞,東漢時引仲景曾用以調製“青木香丸”。南北朝時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則有“取(蔗)汁為沙糖甚益人”的記載。均說明在唐太宗以前中國早有砂糖生產,可能是唐太宗時派人學習摩揭陀的先進制糖技術,使中國砂糖的質量得到了提高。白砂糖的記載,始見於《舊五代史》,《天工開物》則詳細地記載了白糖的生產方法。
冰糖又名糖冰或糖霜,宋代王灼《糖霜譜》認為冰糖的製造方法是唐大曆年間由僧人鄒某傳授給遂寧蔗農的。宋代冰糖生產已很普遍,而以遂寧地區最為著名,生產的大塊冰糖重達10~15千克。
中國古代除用甘蔗製糖外,還用來釀酒、造醋、造紙、制香料等。《隋書·南蠻傳》有赤土國“以甘蔗作酒”的記載。利用蔗渣造醋,見於《糖霜譜》中,說明這種利用方式至遲在12世紀以前已經產生。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