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由物理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及海洋遙感研究所有機組合而成。學院現設5個本科專業:海洋技術、物理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基本資料

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建立,可以追朔至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在學校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物理系始終是學校的重點系科,先後有蔣德壽、王淦昌、王普、郭貽誠、束星北、周北屏、楊有樊等知名物理學家在此講學、任教。1958年夏,山東大學遷至濟南,物理系部分留在青島作為組建山東海洋學院的基礎學科,並於1959年3月組建了海洋物理系,這是山東海洋學院組建時設立的最早的五個系之一。

學院概況

隨著學校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海洋物理繫於1992年調整為物理系與電子工程系。1994年,再次調整、充實組建技術科學學院,1999年更名為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設有物理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和海洋遙感研究所,已由原來的單一系科,發展成為擁有海洋信息探測與處理(原海洋物理)、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和計算機套用技術3個博士點,物理學、光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及物理海洋(海洋技術)、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攝影測量與遙感等17個碩士點,電子與通信工程、計算機技術、計算機軟體工程和光學工程4個工程碩士點,以及物理學、海洋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7個本科專業的學科特色鮮明,專業結構合理,具有現代信息科學與海洋高新技術融合、交叉之優勢的學院。學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餘名,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600餘名,繼續教育學生1000餘名。學生以基礎理論紮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好而深受社會歡迎,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連年在97%以上。

學院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58名,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唯一的海洋遙感學科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崗位;有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跨世紀青年學科帶頭人各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5人,山東省、青島市拔尖人才6人,學科帶頭人9人。

現有博士生導師1
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實驗室
5名,教授、副教授占教師總數的60%。45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50%,且大部分有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

學院擁有海洋遙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電子信息系統和光學光電子兩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和海洋物理山東省重點學科,有物理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和電工電子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及一批高水平的專業和基礎實驗室。

學院科研實力較強。在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JournalofClimate,PhysicalReviewLetters,ChinesePhysics及《中國科學》等國內外權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並被20餘種國際知名SCI刊物引用。學院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50餘項,獲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等80餘項。其中,研發的水下雷射電視、雷射測風雷達、數字鋼琴、無頻閃螢光直流燈、數字全息攝影和彩虹全息、光生態膜、智慧型探測技術、海洋GIS及計算機軟體技術和產品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科研實力

“十五”期間,學院在海洋遙感、海洋光學與探測技術、海洋聲學理論與技術、海洋GIS、套用聲學、雷射全息、光電技術、光譜學及套用、非線性光學、圖像處理與計算機視覺、智慧型探測與信息處理、機器人系統集成、計算機控制、圖形化與可視化及軟體套用等領域承擔著國家973、863及國家重大項目基金、國防預研項目。學院科研經費達4000多萬元。其中,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國家863課題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人才基金2000多萬元,承擔省(部)級及青島市科研基金及高新技術項目1000多萬元及橫向課題1000餘萬元。

學院國際學術交流活躍。先後與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英國俄羅斯加拿大義大利荷蘭及歐空局等國家及組織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承擔多項政府間國際合作項目並任首席科學家。學院教師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在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發展概況

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十一五”學科發展的總體思路是:緊緊圍繞學校的“三個規劃”,以海洋探測和海洋信息為顯著特色,以教育部海洋遙感學科“長江學者”崗位和山東省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學科“泰山學者”崗位為人才高地,以海洋信息探測與處理博士點、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博士點等為學科支撐,以海洋遙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電子信息系統和光學光電子山東省重點實驗室以及未來學校和國家海洋科技中心為主要依託,構築海洋三維立體探測平台和海洋信息存儲、挖掘與共享平台,打造海洋探測技術和海洋信息技術兩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團隊,形成學科、技術、人才和區位的綜合優勢,帶動其它相關學科的快速協調發展,使學院整體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海洋技術創新基地、套用技術轉化基地和實用人才培養基地。

專業設定

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學院物理系舊址

(1)、海洋技術

本專業以海洋探測與通信技術和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為主要方向,培養數理基礎紮實,具備海洋科學基本知識,掌握現代信息處理技術,能夠勝任海洋高新技術開發研究、海洋資源開發以及海洋工程建設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海洋科學導論、聲學基礎、水聲技術、電子技術、感測器技術、海洋遙感、信息處理技術、海洋調查與觀測技術等。

畢業生主要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家海洋局、海軍所屬單位等從事海洋科學研究、海洋資源調查與開發、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管理、海洋探測與監測儀器及其它與電子信息、聲信息相關的技術、開發等工作。

(2)、物理學

本專業以凝聚態物理、光學光電子理論與套用、光電功能材料開發為主要方向,注重理工結合,著重培養數學基礎堅實、科學素質良好,能系統掌握物理學基本理論和基本實驗方法,具備相應的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和光電技術,能夠在物理學尤其是在材料物理學、光學光電子學領域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固體物理、計算物理基礎、凝聚態物理基礎、實驗物理、光電技術、近代光學、雷射原理與技術、信息光學、感測器技術等。

畢業生主要去向為讀研深造,或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政府機關、環保部門以及與現代科技、光學工程、電子信息有關的企業,從事教學、科研、技術開發、產品開發、技術管理等工作。

(3)、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本專業以電子信號及信息的採集、傳輸與處理為主要方向,培養具有堅實的數理基礎、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及其相關領域以及海洋信息探測與處理領域從事研究、開發和設計的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電子技術基礎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基礎系列課程、信號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通信原理、數位訊號處理、圖像處理、計算機網路技術、光電技術、電子設計自動化(EDA)以及與海洋信息探測與處理相關的專業課程等。

畢業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可從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的教學、科研、工程設計、研究開發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4)、電子信息工程

本專業以電子信息工程和現代聲信息技術理論及其套用為主要方向,培養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實踐、創新能力,能夠在電子和聲信息工程及其相關領域從事研究、開發和設計工作的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電子技術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聲學基礎、聲信號處理、現代音頻技術、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網路工程、感測器技術、聲多媒體技術、環境聲學等。

畢業生主要從事電子和聲信息技術領域的工程設計、產品研發、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5)、通信工程

本專業側重信號與信息傳輸的研究、通信系統的集成與工程套用,培養掌握通信系統基礎理論、組成原理及設計方法,具備通信工程實踐的基本技能,能夠在通信工程領域從事研究開發、設計製造、系統調測和運行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電子技術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微波技術、光電技術、通信原理、計算機通信、光纖通信、程控交換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等。

畢業生主要到通信系統研究開發部門、通信產品設計製造企業和通信服務行業,從事通信系統網路集成、調測以及系統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6)、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本專業培養具有堅實的計算機科學理論基礎、較強的程式設計和程式分析能力,掌握現代計算機系統的組織、體系結構及計算機軟體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電腦程式設計和分析能力及軟、硬體系統開發能力,能從事計算機軟、硬體系統設計、開發與套用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離散數學、程式設計語言、計算機網路、軟體工程、計算機專用晶片設計等。

畢業生主要到各類企事業單位、高新技術研究開發部門,從事計算機軟硬體的開發、設計、維護及管理工作,或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從事計算機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7)、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本專業依託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和青島市重點實驗室—光學光電子實驗室,培養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掌握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熟練使用計算機,能夠勝任信息光電子器件、光通信系統和光信息系統設計的研究與開發以及光通信網的研發、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雷射原理與技術、信息光學、光電感測技術、光纖通信、光電技術、套用光學、光纖通信實驗、雷射實驗、光信息處理實驗等。 

畢業生主要到通信、廣電、信息光電子、光電控制等信息產業和研究單位、高新技術公司等部門,從事信息光電子器件、光通信系統和光信息系統設計的研究與開發以及光通信網的研究、設計、建設和維護管理等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從事相關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還可從事光學工程及電子信息工程等其他專業的相應工作。

研究生教育

(1)、海洋信息探測與處理博士點

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學院前院長全國人大代表王寧

本學科以海洋探測高新技術為目標的套用基礎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是海洋科學中的一個特殊分支,對近代海洋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學科背景涉及物理、信息科學、計算機、海洋科學與大氣科學。基礎理論是海洋大氣介質中的波傳播及其在海洋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衛星海洋遙感、海洋光學與雷射探測、海洋聲學、海洋信息系統與理論。

主要課程設定:海洋遙感反演理論、近代海洋光學、空間海洋學、理論聲學、地球流體動力學、海洋探測隨機信號處理、矩陣分析等

碩士點主要課程設定:衛星海洋遙感、海洋光學、海洋聲學、海洋雷射探測原理、海洋探測技術專題實踐、物理海洋學等

(2)、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博士點

本學科是信息科學、海洋科學、空間技術與電子技術的交叉學科。以智慧型化海洋信息獲取技術為基礎,以海洋遙感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為優勢,以海洋地理信息系統為特色,實現海洋空間數據的採集、存儲、處理與可視化。

博士點主要課程設定:海洋地理信息系統、海洋遙感模式識別、虛擬現實技術、衛星測高與海洋地理、近代海洋光學、空間海洋學、雷射雷達技術等

碩士點主要課程設定:

地理信息系統原理、數字圖像處理、資料庫原理、衛星海洋遙感、海洋光學、GPS原理與套用、計算機圖形學、虛擬現實技術、專題實驗等

(3)、攝影測量與遙感碩士點

主要課程設定:數字圖像處理、衛星海洋遙感、海洋光學、地理信息系統原理、攝影測量原理、雷射雷達技術、GPS原理與套用、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專題實驗等。

海洋遙感研究所

海洋遙感研究所籌建於1980年。199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教育部海洋遙感開放研究實驗室。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為第一批重點實驗室,更名為海洋遙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目前,海洋遙感研究所以衛星海洋遙感、海洋光學與雷射探測為主要研究方向,新興研究方向包括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海洋探測仿真技術、水下遙感。海洋遙感研究所主要承擔國家級科技項目、政府間國際合作項目和研究生培養。海洋遙感研究所已經成為我國在衛星海洋遙感和海洋探測高技術領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

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省示範中心

實驗中心

中國海洋大學物理系始建於1930年,普通物理實驗室亦隨之興建。至上世紀80年代,經過50年的積累與建設,形成了力、熱、光、電等實驗項目齊全的普通物理實驗室和近代物理實驗室,並於1999年被山東省教委評為“山東省一類實驗室”。2000年學校獲得世界銀行“高等教育發展”項目支持,組建了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2007年被山東省教育廳命名為“山東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下設基礎物理實驗室(力熱、光、電)、近代物理實驗室、綜合設計實驗室、PASCO實驗室、物理演示實驗室、虛擬仿真與自學開放實驗室、海洋聲學實驗室、光纖傳輸實驗室、套用光學與光信息處理實驗室、光電技術與感測器實驗室。擁有固定資產1500餘萬元,實驗室面積5000餘平方米。中心有教師及實驗技術人員32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與高級工程師10名,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6名,具有碩士學位的14名,1人獲“山東省教學名師”稱號,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中心教師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0餘項,科研經費達1200餘萬元,獲國家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18項,發表論文94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系統收錄51篇。承擔省部級教學研究項目7項,校級教學研究項目11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40篇,並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山東省實驗教學與實驗技術一等獎1項以及校教學成果獎8項。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承擔全校10個學院、43個本科專業,每學年近4200名學生的實驗教學任務。中心以“培養科學精神、傳授物理知識、訓練實踐技能、鼓勵探索創新”為教學理念,將實驗分為基礎實驗、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專業實驗、研究型創新性實驗四個層次,可開出實驗276項。其中,基礎實驗93項、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41項、演示實驗72項,虛擬仿真實驗36項,研究創新型實驗34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