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緙絲

中國古代緙絲

中國古代緙絲,用通經斷緯即所謂綴織法織出花紋的絲織物。用綴織法織制的緙絲,首先產生於中國。

中國古代緙絲

正文

用通經斷緯即所謂綴織法織出花紋的絲織物。用綴織法織制的緙絲,首先產生於中國。
中國緙絲的實物最早可追溯到唐代。1973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曾出土一件幾何紋緙絲帶子,長 9.3厘米,寬 1.9厘米,用草綠、墨綠、橘黃、中黃、黃棕、白等色絲緙織而成。日本正倉院保藏的奈良時代留傳下來的織繡品中,也有唐代的緙絲(圖1),其中一件異獸忍冬蓮花紋緙絲,緙織技藝已較成熟。

中國古代緙絲中國古代緙絲
北宋時期,緙織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如傳世的北宋緙絲一等紫鸞鵲譜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高131.6厘米,寬55.6厘米,系由嘴銜如意靈芝草、穿插飛翔於花叢中的成對文鸞、仙鶴、錦雞、孔雀、鴻雁、白鷳、鷺鶿、鸂鶒、黃鸝與各種花卉組成,並在紫地上用藏青、淺藍、月白、土黃、淺黃、淡黃、翠綠、淺綠、深綠等色退暈配色,再以淺黃或淺綠線條勾勒,構圖嚴整,是一件北宋極有代表性的緙絲精品。
南宋時期出現了朱克柔、沈子蕃等緙絲藝人,專門摹緙名人書畫,創造了許多表現書畫筆致和暈色變化的緙織方法,從而把緙絲手工技藝發展到一個高峰(圖2)。

中國古代緙絲中國古代緙絲
中國古代緙絲中國古代緙絲

據朱啟鈐《清內府藏刻絲書畫錄》一書所收宋代緙絲品目就有113件,現有70件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其中沈子蕃、朱克柔等人的作品,不僅緙技精巧,而且對畫稿的審選也極為慎重,體材悉取院體書法、繪畫(圖3),根據不同的形象,選用不同鬆緊粗細的絲線,靈活處理緯絲的鬆緊,表現畫面形狀的轉側起伏,再在某些局部以少量添筆描畫,把原作摹緙得維妙維肖。其肌理質感之美,有時比原作更勝。沈子蕃的《緙絲花鳥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高95.7厘米,寬38厘米,本色地,緙織雙鳥栖於迎風含露的桃技上。沈氏用勾緙、長短戧、包心戧、滲和戧、刻鱗等織法,將原作寫實、沉靜的風格表達出來。對花、葉輪廓的處理,採用黑、藍、淺綠等不同色緯絲分別勾緙,再在鳥的背、頸等部以墨筆潤飾。幅右下緙“子蕃墨書”款,“蒼巖”、“棠村審定”章。又沈子蕃的《緙絲青碧山水圖軸》(故宮博物院藏),高88.4厘米,寬37厘米,白色地,經密每厘米20根,緯密每厘米64~66根,經粗0.15毫米,緯粗0.15~0.2毫米,以藍、月白、湖色、藍綠、綠、艾綠、淡綠、香黃、沉香、褐、淡青、白、古銅、墨色等十餘種色絲,用勾緙、長短戧、木梳戧、結緙、慣緙等多種技法緙織人物山水,近景陂樹卷潤,遠山雲煙出岫,配色豐富典雅。女緙絲藝人朱克柔緙織的《緙絲牡丹》 (遼寧省博物館藏),高23.1厘米,寬23.8厘米,磁青地上有一枝姣艷的牡丹盛開,暈色如畫。色有藍色兩種,黃色四種,綠色四種,朱、白各一種,經用捻絲,緯用松線,牡丹花瓣的暈色是利用織梭伸展的長短變化,使深淺色緯長短相錯,形成空間混合的暈色效果。
元代緙絲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緙絲八仙拱壽圖軸》和《緙絲東方朔偷桃圖軸》為代表,造型簡練豪放,一反南宋細膩柔美的風尚。
明代初期緙絲只用於敕制、誥命、船符等小件作品。宣德年間重新摹緙名人書畫。明代中後期,出現了巨幅作品,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緙絲瑤池集慶圖軸》,畫心寬 205厘米,高260厘米;明《緙絲趙昌花卉圖卷》長 244.5厘米,高44厘米。緙絲還用來緙織龍袍及巨幅佛像畫(唐卡)。此時緙絲原料大量用金線及孔雀羽線和極細的雙股強捻絲線。常用鳳尾戧等緙法,也少量加彩繪補筆。造型莊重,氣質純厚,色彩濃艷。
清乾隆時,緙絲大量用來緙織御製詩文、書畫、梵經佛像、服裝及室內陳設等。手法細膩,創造了雙面透緙技術和緙絲加繡。也有用絲線緙織地紋,毛線緙織花紋的作品。
清晚期,配色上出現同一種色由深到淺推移的“三藍緙絲”和“水墨緙絲”、“三色金緙絲”等。由於商品性生產,也出現只緙織圖像外輪廓,其餘完全手繪的粗劣商品。

宣和緙絲研製所宣和緙絲研製所

中國現代緙絲

宣和緙絲研製所,屬於國際性研究機構。是全球唯一一家專門從事緙絲研製的工藝研究單位,現為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的團體會員。
中 文 名: 宣和緙絲研製所
英 文 名: XuanHe K'o-ssu Crafts Research Institute
成立時間: 1996年
機構地址: 中國江蘇省南通市
現任所長: 王玉祥
現有成員: 王玉祥、王浩然、朱曉峰

機構簡介

宣和緙絲研製所是國內唯一一家專業從事緙絲製品研究和試製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所長王玉祥早在1986年就在江蘇南通成立了一支緙絲研製組,後於1996年在通成立了該所前身“三和緙絲研製所”。該所是依託於南通三和經貿有限公司的民間研究機構,研究機構的經費來源也完全屬私營贊助。 該所成立宗旨就是為了弘揚中國傳統緙絲工藝,開發創造新的緙絲技藝 ,培養傳承有思想的緙絲藝術家,並做好緙絲的非物質遺產保護和相關文獻文物保護工作。
宣和緙絲研製所-陳列室宣和緙絲研製所-陳列室

所內設備

宣和緙絲研製所-研製實驗室宣和緙絲研製所-陳列室單動式雙綜雙躡固定緙絲機10台
單動式雙綜雙躡手織緙絲機10台
單動式四綜四躡緙絲機5台 空引緙絲織機2台
絲線染色器皿2套 木製經粑2副 管卷器4套 繡繃1架
各種規格的齒筘、撥齒和木梭若干等
所藏文物
宣和緙絲研製所-研製實驗室宣和緙絲研製所-研製實驗室

國內自主研製的第一條引箔緙絲織品(1985年)
單動式雙綜雙躡緙絲機機械部件圖(1986年)
日本木製單動式雙綜雙躡緙絲機1台(江戶時代晚期)

機構歷程

唐花—入選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作品1979年 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始籌建緙絲腰帶試製工作小組;
1983年 在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正式成立緙絲工藝研究專向課題組;
1985年 完成國家級專項研究課題“引箔緙絲技術的復原試製及套用”;
1985年 國內自主研製的第一條引箔緙絲織品試製成功;
1986年 日本京都戶田株室會贈送了江戶晚期木製單動式雙綜雙躡緙絲機;

唐花—入選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作品唐花—入選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作品

王玉祥、王浩然參加纖維藝術展
1986年 成功繪製了單動式雙綜雙躡緙絲機機械部件圖;
1992年 戶田株室會與研製所交流本緙絲的製作實驗成功;
1993年 緙絲研製課題組併入南通吉業經貿有限公司(三和經貿有限公司前身);
1996年 在江蘇南通正式成立三和緙絲研製所;
2001年 雕鏤緙絲、絲絨緙絲研製成功;
2003年 與日本西陣綴織大師つづれおり見面作學術交流;
2004年 與日本京都西陣織研究所成為友好合作機構;
2005年 贈緙絲作品《漢瓦當》給南通博物苑;

王玉祥、王浩然參加纖維藝術展王玉祥、王浩然參加纖維藝術展

2007年 本所正式更名為:宣和緙絲研製所;王玉祥和作品(模特:劉多)
2007年 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專家李榮啟教授題詞“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貢獻”;
2007年 與四川德格印經院合作保護佛教繪畫藝術——緙絲唐卡;
2008年 緙絲與上海凌雅莉原創大師工作室合作“緙絲面料研發”;
2008年 故宮博物院嚴勇等服飾織繡品專家,對本所作品《緙絲范曾蘇子吟嘯圖》給予肯定;
2008年 與清華纖維藝術研究中心進行學術討論會,林樂成教授題詞“緙形織意,經天緯地”;
2008年 作品《唐花》入選“從洛桑到北京——第五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
2008年 與中國第一奢侈品品牌NE·TIGER合作開發緙絲華服。

王玉祥和作品(模特:劉多)王玉祥和作品(模特:劉多)

2008年 參加2009中國國際時裝周“國色天香 2009NE·TIGER(東北虎)高級華服定製發布會”
2009年 應邀成為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的研究機構團體會員,王玉祥為個人會員;
2009年 與香港明華堂合作明制式服飾的復原工作;
2009年 與南通市工藝美術家協會一起舉辦南通緙絲研討會。

王玉祥王玉祥

所長介紹
王玉祥,男,1946年11月出生於江蘇南通,為工藝美術師。原江蘇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工藝科科長,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刺繡科、和服科成員。出身於紡織世家的他,從小就對傳統美術倍加喜愛。王玉祥在聯考中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中國美院錄取通知書意,時值上世紀的“十年動亂”不得不暫時放下心愛的美術家的夢想。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在70年代末,由王玉祥創立專門針對緙絲的研究小組,並於1985年底成功的實現了國內第一條引箔緙絲腰帶(就是將寬不到0.04cm的紙箔按照次序穿引在緙絲織物的中間,屬於緙絲中的極品)。隨後由學習了日本本緙絲的技藝,成功的將本緙絲的技藝引渡回國。日本友人慶賀他根據古代引箔緙絲殘片成功製作出緙絲品,贈送了他一台江戶時期的緙絲機。80年代末由於中國經濟體制問題而逐漸萎縮,王玉祥不願看到剛剛歸國的千年技藝淹沒在經濟浪潮下,已過不惑之年的他決定用現實的經濟市場來滋養這千年的中華絕技。在他的商業夥伴和國際友人——戶田昌伸先生的幫助下在港閘區城閘路123號成立了南通三和經貿有限公司,同時他也在公司內成立了宣和緙絲研製所。在日本手工業內對南通緙絲很看重,把南通緙絲傳承人王玉祥和蘇州的王金山尊稱為中國當代緙絲界“二王”。南通博物苑百年慶典時,緙絲傳承人王玉祥的“仿漢瓦當紋飾工藝品”被博物苑收藏。

素地摹緙范曾蘇子吟嘯圖(軸)素地摹緙范曾蘇子吟嘯圖(軸)

研究方向
⑴ 緙絲機械的改良;
⑵ 戧藝的創意研究;
⑶ 絲線品種的創意研究;
⑷ 緙絲、緙毛和緙棉的比較性研究;
⑸ 緙絲與中國織繡;
⑹ 緙絲相關歷史文獻的整理;
⑺ 日本緙絲方面的文獻整理及價值;
⑻ 緙絲現象;
⑼ 緙絲與唐宋市井生活;
⑽ 明清緙絲;
⑾ 緙絲生產地的現狀;
⑿ 南通緙絲生產及技藝的突破;
⒀ 傳統緙絲與創意產業。

黑地緙金釋迦牟尼佛唐卡黑地緙金釋迦牟尼佛唐卡

試製方向
⑴ 緙絲新品種的研發;
⑵ 戧藝的創新研發;
⑶ 緙絲搭梭技法的研發實驗;
⑷ 絽及絽綴的產品研發;
⑸ 引箔緙絲與押花引箔緙絲技法的研發;
⑹ 絲絨緙絲的研發實驗;
⑺ 摹緙素描、白描、書法和工筆繪畫;
⑻ 摹緙水墨山水、人物和花鳥;
⑼ 摹緙版畫、水彩和油畫;
⑽ 摹緙唐卡、浮世繪。

綠地緙絲白度母唐卡綠地緙絲白度母唐卡

研究成果
《宣和物》(暫命名,未出版。關於緙絲的一部研究專著)
《南通緙絲的藝術特點》(已發表)
試製成果
國內第一條引箔緙絲腰帶試製成功 試製年份: 1985
絲絨緙絲試製成功 《貓》 試製年份: 2001
摹刻寫意水墨人物畫 范 曾 《簡筆高士》 試製年份: 2006
摹刻寫意水墨花鳥畫 張大千 《花 鳥》 試製年份: 2007
摹刻黑唐卡 《釋迦牟尼佛》 試製年份: 2008
人才培養
該所致力於緙絲行業的人才培養,並努力提供合適的發展空間。相關緙絲資料請點擊互動百科詞條“宣和緙絲研製所”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