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帶

緙絲帶

唐代作品。1973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緙絲織成條帶用作女舞俑的束腰帶。幅寬1厘米,被剪成9.5厘米長的一段。草綠地,顯大紅、桔黃、土黃、海藍、天青、白色、沉香等八彩織成的四葉形圖案。圖案採用唐代建築壁畫上常用的分段退暈方法,織出花紋、色暈層次。

簡介

唐代作品。1973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緙絲織成條帶用作女舞俑的束腰帶。幅寬1厘米,被剪成9.5厘米長的一段。草綠地,顯大紅、桔黃、土黃、海藍、天青、白色、沉香等八彩織成的四葉形圖案。圖案採用唐代建築壁畫上常用的分段退暈方法,織出花紋、色暈層次。織法是通經斷緯,至少用彩色不同的八隻小梭子在花紋的各個局、部挖花織成。過去認為我國緙絲起源於五代,盛行於兩宋。

現狀

現在看來,我國的緙絲至少在七世紀中葉就已出現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