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八仙祝壽圖

緙絲八仙祝壽圖

緙絲八仙祝壽圖是南宋時期的一幅八仙祝壽圖,現藏於遼寧博物館。

簡介

緙絲八仙祝壽圖緙絲八仙祝壽圖

年代:南宋

館藏地:遼寧博物館
南宋緙絲中難得的珍品,對研究南宋的緙絲工藝和水平有重要意義。
這件緙絲《八仙祝壽圖》軸,縱38.3厘米,寬22.8厘米,為南宋緙絲中的精品。此緙絲在牙白色的底色上,緙織了八仙仰面迎接壽星的生動畫面。上面有“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御書房鑑藏寶”等四個印款。

畫面上方有一個乘著一隻飛翔的仙鶴的老人,面帶微笑,拱手向下張望;下方有八位仙人在迎接。仙人中以赤著雙腳的鐵拐李最為顯眼,他背向側身,昂首仰視,嘴角露出一股笑意,雙手高舉著碩大的酒壺,仿佛要為壽星獻酒。其餘各仙有的微笑拱手相迎,有的手持禮物準備獻給老壽星,雖姿態各異但都表情和氣。

八仙形態表情都栩栩如生,特別是鬍鬚和眉毛明顯下了一番苦功。畫面故意突出了張果老的漁鼓,以及何仙姑的荷花,從而給人一種喧鬧的感覺,突出了當時的熱烈的氛圍。在緙織方法上,主要採用了齊緙、搶緙和套緙,同時還創造性地運用了齒狀構緙和線紋構緙,從而使緙絲完美地表現了畫面內容,繪繡合一。

緙絲緙織精細,色彩明快多變,構圖巧妙,確實是南宋緙絲中的珍品。

傳說

有關八仙過海的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泛的道教神話故事了,幾乎是老幼皆知。他們是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關於他們的完整說法始於元朝,到明朝才正式定形。

而關於他們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八仙過海”,故事說:有一位神仙邀請八仙去他那裡參加宴會並觀賞牡丹花,回來時,他們遭到東海龍王的阻撓,結果雙方以及他們的盟友分成兩大集團,展開一場鬥法較量,最後八仙和他們的朋友分別拿出自己的法寶,獲得勝利,順利地越過大海。
八仙過海的傳說是中國古代最動人的傳說之一,現在已經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和典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即由此而來。在民間,它的影響是很廣泛的,由此引申出來的一些風俗習慣,甚至流傳到日本的沿海地區。
緙絲是中國傳統的絲織工藝品。它起源於7世紀中葉,隋唐較盛行,到了宋代套用已相當廣泛。緙絲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其織物是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經克緯,圖案上只看到彩色的緯線,不露經線,緯絲並不貫穿整個畫面,花紋與地紋的交接處形成了明顯的空隙,稱為“水路”。視其整幅圖畫,具有雕紋鏤刻的立體效果,所以緙絲也叫克絲或刻絲。緙絲的編織法不同於刺繡,刺繡是在絲織品上用針穿引花線,繡出的紋飾高於織物表面,而緙絲織出的圖案與底子完全平齊。緙絲織品的主要產地為蘇州。
緙絲技法至明清兩代仍繼續發展創新,特別是清代的作品在工藝上除了沿用宋代通經斷緯的技法外,又在一定範圍內線的組織數比宋代增加了密度,每平方寸經線120支、緯線300支,非常細密。
此件佚名緙絲群仙祝壽圖軸是清代的傳世作品,它的主題為八仙及壽星等共祝西王母壽辰。作品的上方以絳紅色調為主,緙織出西天王母跨彩鳳,眾仙女姿態婀娜手捧壽桃掌麾扇緊隨左右,騰雲駕霧,飄然而至的情景。圖中右上方隱約可見透露於雲端的玉樓瓊宇,掩映在遠山深處,福海碧波蕩漾,麻姑與仙女乘槎而來,滿載蟠桃前來祝壽。瑤台之上鶴髮童顏的壽星老人身穿道袍,手拄壽杖,神采奕奕。地面上正行走的八仙人形態各異,各持寶物。

傳說中寶物法力無邊,具有“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的作用,它被人們視為吉祥的象徵,被廣泛套用在藝術品的裝飾上。與八仙同行的東方朔肩扛蟠桃笑容滿面,表情生動逼真,尤其是鬍鬚眉毛纖細入微。作品下方“和合二仙”
手持蓮花圓盒(取和諧好合之意)手指瑤台意欲前往。仙桃累累的樹枝、蒼松翠柏、壽山福海、仙鶴、靈芝、蟠桃等象徵長壽的景物貫穿整幅畫面,突出了祝壽的主題。
這幅精雕細刻的群仙祝壽圖軸雖為緙絲織品,卻具有水墨山水畫的章法。作者以梭代筆,採用高、平、遠、深相結合的技法,賦予作品極強的立體感。其中運用了齊緙、搶緙、套緙、緙鱗等多種技法,使緙制的人物肌膚、服飾以及相配的飾件形象逼真,人物神態惟妙惟肖。

海水、祥雲、鳳凰、仙鶴等都具有綽約的動感。同時,又具有水墨畫中皴、擦、點、染的藝術效果,視之猶如一幅花紋圖案熱烈繁茂的設色山水畫,其精湛的技藝堪稱清代緙絲品中的上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