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始第一村

概述:

安徽省蒙城縣許疃鎮畢集村東200米,有一處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史前建築遺存。這就是被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的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
尉遲寺遺址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10萬平方米左右。自1989年起,對這裡先後進行了10多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上萬平方米,清理出五千年前的紅燒土房56間、墓葬200多座及灰坑、祭祖坑、獸坑、活動廣場等遺址,出土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玉器等珍貴文物上萬件,發現了大型廣場和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時期原始人居住過痕跡,1994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燒土房:史前豪宅
尉遲寺遺址成為考古界公認的“中國原始第一村”,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這裡首次發現了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房屋遺址。這裡出土的紅燒土房,為當時人類最豪華的住宅。每間房子均由牆體(主牆和隔牆)、房門、室內樁、房頂、居住面、灶址等部分組成,建造時均經過挖槽、立柱、抹泥、燒烤等工序。
紅燒土房製作工藝複雜,先用粗木和泥土混合物搭建出牆體和屋頂,再用火烘烤,直至整個房屋變成紅色。紅燒房是原始人燒制的最大最硬的一件陶製品,這樣的房屋冬暖夏涼,堅固美觀。
為全面尋找當時的村落規模,2001年考古專家對中國原始第一村進行了第二階段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兒童瓮棺葬、陶杯、陶器、紅燒土排房等文物,並在村落中央發現一個總面積達1300平方米的大型中心廣場,圓形,用紅燒土粒鋪設而成,表面光滑,厚10厘米,從剖面可明顯看出人工鋪墊的跡象。這次清理出的15間紅燒土房,面積從2平方米到20多平方米不等,總長度達75米,與先前出土的幾間紅燒土房相對接。整個村落呈現為由3排平行主體房屋組成的“豐”字型格局,表明這個村落在建設前有過統一規劃,加上村落中央的大型廣場和外圍大型的環形濠溝,形成一個宏大的整體格局。
中國建築史學會會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楊鴻勛說,尉遲寺遺址重要遺蹟就是這些房子,在中國史前建築保存得如此之多、如此完整的不多。這些紅燒土排房不但是一次性建成的,而且有可能因為自然災害或戰爭,整個村莊又一次性被遺棄,從而使遺址保存得如此完整。
鳥形神器:驚天發現
2002年春對尉遲寺遺址進行的考古發掘又有驚人發現,考古工作者在大汶口文化層首次發現了一尊被專家稱為“驚天的發現”的陶製鳥形神器。
鳥形神器為陶製品,出土於尉遲寺遺址大型廣場的東部的地層中。該器物經復原由3部分組成,最底層為圓柱形,中間是圓錐形,圓錐大頭向下反扣在圓柱上,同圓柱連為一體,在圓錐的兩邊還有兩個酷似雞冠的飾物,圓錐的頂端是一隻像鳥一樣的東西。整個器物通高59.9厘米,底徑16厘米,上徑20厘米,採用手工工藝,紅褐色器表有燒制時氧化的灰褐色斑塊,頸部以下為空體,器形像瓶,又像一個長頸背水壺,主體的象形造型與附加的抽象造型合為一體,結構合理。
考古專家結合現場發掘情況分析,鳥形神器應當不是一件實用器具,而是一件象徵性器物,很可能是一種與聚落有關係的鳥圖騰,是權威的象徵,擺放在固定的神台上,供村民敬仰和膜拜。
鳥形神器是尉遲寺遺址出土的器物中最高檔的、最有代表性的、最有特點的、最有典型意義的一件器物,成為代表中國原始第一村的一個標誌物。在尉遲寺遺址和其他地方的大汶口遺址的發掘中,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圖騰,屬首次發現,對史學界研究早期的陶器史、聚落考古史、宗教圖騰等方面都有典型的意義。
稻殼容器:透露文明
尉遲寺遺址出土的農作物遺存、動植物資料及文化堆積層和出土的動物骨骼表明,距今5000年前,這裡河湖相通,平原山地相間,植物茂盛,為古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自然環境與古代文化、古代農業的發展及與人類經濟生活,密不可分。史前農業的起源和發展,受制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和文化傳統的影響,又決定了農業經濟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水平。在尉遲寺遺址房基倒塌的牆體中,發現了較多的稻殼拌泥痕跡,還發現粟類浮選標本,證明五千年前這裡有肥沃的土地,加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資源豐富,給農業生產提供了可能。在農作物的種植上,當時的農業文化已經進入到了迅速發展時期,當時的尉遲寺人由於受到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影響,最早起源於北方的粟類作物向南方傳播;南方的稻作文化向北傳播,並在皖北地區形成交融。在遺址周圍發現大米和小米,正是尉遲寺遺址中農業文化的一個新內容。
從遺址中出土的大量水器、容器分析,這類器物與釀酒和飲酒有關。只有糧食有剩餘才能進行釀酒,尉遲寺大量酒具的存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和生產水平。當時尉遲寺農業發達,人們不僅吃有好米,喝有美酒,還可以狩獵捕魚,食有魚肉。
尉遲寺遺址的發掘和保護引起國人的關注,有關方面正積極對遺址進行復原,籌建國家級大型博物館,重現輝煌的中華史前文明。 (符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