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第一村

敖漢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南部,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南與遼寧省毗鄰,東與通遼市接壤,總土地面積8300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蘇木,總人口58.3萬。

敖漢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南部,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南與遼寧省毗鄰,東與通遼市接壤,總土地面積8300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蘇木,總人口58.3萬。

特產

敖漢旗是以農為主,農牧林結合的經濟類型區,綠色資源是一大優勢,2002年6月4日,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環境獎”,2003年2月19日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敖漢旗“再造秀美山川先進旗”稱號,是全國知名的“綠色敖漢”。全旗各族人民幾十年如一日高舉生態建設大旗,堅持植樹造林,治山治水,現全旗有林面積達52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2.5%,活立木蓄積達624萬立方米,每年增加木材蓄積量28萬立方米,全旗林業產值達1.62億元,是“全國人工造林第一縣” 。人工牧草保有面積達150萬畝,被國家牧草品種委員會命名的“敖漢苜蓿”在國內市場以及國際市場上都享有盛名,是“人工種草第一縣”。全旗大小牲畜存欄139萬頭只,蛋雞存欄800萬隻,年產鮮蛋近6萬噸,有“塞外養雞第一縣”之稱,肉雞年飼養量近1000萬隻,肉羊存欄80萬隻,生豬出欄量達40萬口。全旗耕地面積253萬畝,盛產玉米蕎麥高粱穀子雜豆等綠色雜糧,年產玉米2億公斤,綠色雜糧雜豆1.5億公斤。敖漢有效積溫高,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在這種氣候下生產出的雜糧品質優良,營養豐富,素有“中國雜糧出赤峰,綠色雜糧在敖漢”的美譽。

歷史

敖漢旗歷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前,這裡就成為中國北方各民族活動的舞台,並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始終處在北方文化的中心地帶。現已發現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和墓葬4000餘處,確立的考古學文化類型有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四種史前文化類型。敖漢境內有“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興隆窪原始聚落遺址”、“城子山山城遺址”三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遺址”被中國考古界譽為“華夏第一村”,“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中有生居的城址,又有死葬的營區,被稱為“海內外孤篇”。敖漢旗博物館現有藏品5000餘件(套),在全國縣級博物館中居第一位。各具特色的文化遺址,豐富多樣的館藏精品,印證著“人文敖漢”光輝燦爛的歷史,也為敖漢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巨大的精神財富。

資源優勢

敖漢旗礦產資源豐富,蘊藏有、非金屬、能源、和水汽等礦產三十餘種,黃金是敖漢的主要礦產,年產黃金6萬多兩,是自治區第一產金大縣,此外,銅、鐵、鉬、煤、瑩石、和水泥灰岩的儲量也很豐富。以黃金、建材、飲品、農畜產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地方工業不斷發展壯大,隨著改革的深化和招商引資的拉動,外向型地方工業新格局逐漸形成,展示著“金色敖漢”的美好發展前景。
敖漢旗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近年來,以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代表的山地景觀,以小河沿鳥類自然保護區代表的水域風光,以黃羊窪草牧場防護林、黃花甸子三十二連山山地綜合治理為代表的生態治理工程,以“華夏第一村”為代表的古文化遺址,吸引了包括新聞媒體記者在內的大量國內外各界人士的目光,生態旅遊正在為敖漢的發展提供著巨大的動力。
敖漢旗交通便利,地處環渤海經濟圈,距京、津、唐、沈、錦等大中城市的距離都在500公里半徑內,京通鐵路橫貫東西,111線、305線國道交叉通過新惠鎮,為人流物流的集散創造了條件。全旗已形成良好的交通、通訊、供電網路。
在嶄新的二十一世紀,敖漢人民將按照“生態立旗、產業化強旗、工業富旗、科技興旗”的戰略部署,堅持生態建設不動搖,大力實施產業化、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科技信息化,努力實施市場化、開放化戰略,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手段,努力在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突破,獲得大發展,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學者都感到興奮的“華夏第一村”——距今約8200年的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原始村落。

走進“華夏第一村”

提及內蒙古,我們會聯想古詩中那些“陰山胡騎、單于獵火、大漠窮秋、孤城落日”,一派絕域荒涼的詩句,但當我們走進這個草原文明的殿堂時,會被它那多姿多彩、燦爛奪目的古文化所震撼。別說幅員遼闊的內蒙,就面積僅有8000多平方公里的敖漢旗就接踵發掘了“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等史前考古學文化。其中,深深打著“興隆窪文化” 烙印的“華夏第一村”就坐落在敖漢旗東部寶國吐鄉興隆窪村東約1.5公里的坡地上。
自1983年至1994年,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先後經過7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揭露總面積3萬餘平方米,清理出房址180餘座、窖穴400餘座、居室墓葬30餘座,同時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及動植物遺骸資料,由此提出了“興隆窪文化”的命名。通過對房址內出土的木炭標本進行碳14年代測定,該遺址距今8200—7500年。
興隆窪遺址分兩期,其中一期聚落布局規整,秩序井然,是經過統一規劃才建設而成,這是中國迄今所知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經過全面考古發掘的惟一一處原始村落。聚落外圍有完整的壕溝,平面呈橢圓形,西北側有1個出入口。圍壕內共分布有房址近100座,均為長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建築,沿西北—東南向排列,共有11排。最大的兩座房址並排位於聚落的中心,面積各達140餘平方米,其餘房址的面積多為50—80平方米。地穴四壁較直,多為黃褐色生土,少數房址毀於火災,壁面被燒烤成紅褐色。灶址位於居室的中部,平面呈圓形,灶壁和底部經過抹泥,被燒烤成紅褐色,個別灶址底部鋪墊了一層石塊。柱洞排列較規整,分為內、外兩圈,內圈呈圓形,分布在灶址周圍;外圈呈長方形或方形,分布在四周穴壁內側。房址均未發現門道,從居住面西南側居住面踩踏較嚴重的現象看,出入口應在西南側。
在“華夏第一村” 還發現成批的居室墓葬,這是中國史前時期最奇特的埋葬習俗,具有鮮明的宗教祭祀意義。墓穴呈長方形,分布在居室的特定位置。有些房屋埋入墓葬後,該房屋即被廢棄;也有些房屋埋入墓葬後,該房屋被繼續居住。興隆窪聚落分兩期,每期聚落人口在300—500人左右,而居室墓葬的總數僅有30餘座,可見埋在居室內的死者僅限於少數特殊人物。118號墓葬的主人是一位50歲左右的男子,其右側葬有一雌一雄的兩頭整豬,均成仰臥狀,占據墓穴底部近一半的位置,豬腿有明顯的捆綁痕跡。在以狩獵—採集經濟為主的興隆窪文化時期,豬是當時人們獵取的主要動物之一,該墓葬是祭祀祖靈和獵物靈魂合二為一的真實見證,具有圖騰崇拜的意義。另外,墓葬內出土的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磨光真玉器,是探索中國玉文化起源最寶貴的實物資料;墓主人腰部的蚌裙,是中國史前時期最完整的服飾資料。
興隆窪文化遺址即“華夏第一村”的考古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學術界的震驚。近幾年來,美國、日本、俄羅斯、法國、澳大利亞、韓國、英國、德國、以色列、匈牙利等國家以及台灣等地區的專家、學者都對興隆窪文化十分重視,多次到興隆窪遺址進行考察研究。興隆窪文化遺址也被評為1992年和“八·五” 期間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發現之一,並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憾的是,因敖漢旗是一個國家級重點扶貧縣,缺乏開發建設的經濟實力,致使已發掘出來的興隆窪文化遺址,只好再埋上土保護起來。

“華夏第一村”不只一處

在興隆窪遺址西北約13公里處,又發掘了一處目前所知規模最大的興隆窪文化二期聚落,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布在興隆溝村西南側的坡地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1800平方米,清理出興隆窪文化房址11座、居室墓葬10座、灰坑12座,出土一批具有典型特徵的陶、石、骨、玉、蚌器及動物骨骼、植物遺骸資料。
興隆溝遺址發掘的房址均為長方形半地穴式建築,地穴系在淺黃色生土上直接挖成,房址排列十分整齊。地表調查共有房址150餘座,均呈東北—西南向排列,布局規整,明顯分為東、中、西三個區。5號房址的四角均堆有長方形或方形的熟土台,室內平面呈“亞”字形;13號房址的西北角發現弧形暗道式出入口,成年人能從暗道爬出。“亞”字形房屋和暗道式出入口在我國東北地區史前時期房址中系首次發現。從出土遺物的特徵看,已發掘的東、中區房址間無明顯的年代差異,聚落布局經過統一規則,推斷為一次性建設而成。在當時能有這樣氣勢壯偉、整齊劃一的村落,表明中華民族文明史還要從8000年向更久遠的年代延伸。
在對該遺址的發掘中,還發現村落里居住的先民存在等級之分。22號房址的主人身份就明顯高貴,不僅房址保存最完整,而且出土的遺物也最多、最有考古價值:除在灶址的兩側發現4個對稱排列的柱洞外,還在房兩側穴壁內各發現有2個立柱,這一最新發現是研究當時聚落布局及建築技術的寶貴資料;出土的3件小型玉器飾品是迄今我國年代最早的真玉器,由此將我國琢磨和使用玉器的年代上推至新石器時代中期;該房址出土的鑽孔蚶類貝殼是興隆窪文化遺址中首次發現的海里貝殼,這是興隆溝先民與沿海地區先民直接或間接交往的實物佐證;房址有20餘件立置或扣置的成組陶器“面世”,還有2件大型磨盤和磨棒出土,這有助於復原當時室內空間布局及生活場景;在房址居住面的西北角發現4具人骨,在居住面上埋葬多位死者的習俗在興隆窪文化中尚屬首次發現,通過DNA檢測可了解當時人們的家庭結構。另外,在22號房址中還發現4個額頂正中有鑽孔的動物頭骨、2件人頭蓋骨牌飾和1件三角形鑲嵌蚌殼的石質人面飾,這是研究8000年前先民們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資料和證據。
近年來,敖漢旗境內還發現草帽山積石冢群和城子山祭祀遺址群,分別屬於距今5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和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草帽山遺址發現罕見的紅山文化石雕人像,城子山遺址發現巨型石雕豬首像,它們均為中國史前藝術寶庫中的石雕珍品。
敖漢旗境內輝煌燦爛的遠古文化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國內外學者和遊客,自2000年開始,每年都有近百名日本各界朋友包專機到興隆窪和興隆溝遺址參觀。隨著遺址保護工程的順利進行,興隆窪和興隆溝遺址蘊涵的遠古文化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