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列為重要內容。展望今後五年中國經濟“新版圖”,“四大板塊”總體格局基本穩定,各區域比較優勢將進一步凸顯,區域間協調性將持續增強。

簡介

環渤海環渤海
長江三角長江三角
20世紀90年代末期起,中國陸續出台了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區域發展戰略。但中國地域範圍廣大、地理差別明顯,為了使這些戰略能夠更好地落到實處,產生更大的成效,近兩三年來,中國政府先後
海西海西
批覆涉及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天津濱海新區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包括陝西、甘肅兩省部分地區的關中-天水經濟區、中國圖們江區域黃河三角洲等、橫琴新區、安徽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等10多部區域規劃和檔案。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0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扶持革命老
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
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自主
珠三角珠三角
發展能力,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2010年6月1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決定取消和下放184項行政審批項目。《規劃》在國家層面將國土空間劃分為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並明確了各自的範圍、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國家最佳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率先加
振興東北振興東北
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提升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發揮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作用;國家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增強產業和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推進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
沿海格局沿海格局
逐步建成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和全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增長極;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等農業主產區要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努力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生態屏障、
中部崛起中部崛起
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和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等生態系統、關係全國或較大範圍區域生態安全的國家限制開發的生態地區,要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範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
國土整治國土整治
公園、地質公園和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等1300多處國家禁止開發的生態地區,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嚴禁各類開發活動,引導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2011年6月8日,中國政府網全文刊載我國首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規劃》按開發方式將國土空間劃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規劃》推進實現主體功能區主要目標的時間是2020年,規劃範圍為全國陸地國土空間以及內水和領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區)。《瞭望》:“頂層設計”國土空間 《瞭望》:功能區土地政策“一省一策” 《瞭望》:主體功能區戰略台前幕後 2011年6月9日,為了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國務院日前批准在江蘇省連雲港市設立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並正式批覆《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總體方案》。

“四大板塊”格局

2010年10月《國務院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正式出台,被認為是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的又一著

區域經濟版圖區域經濟版圖

“妙棋”。根據這份檔案,國家將在財稅、金融、投資等多方面給予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支持,力促中西部地區成為產業轉移的首選地。
“十一五”以來,中央在區域發展的“棋盤”上頻繁落子,加緊布局。
東部地區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到中部地區黃河三角洲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再到西北東北地區關中-天水經濟區遼寧沿海經濟帶,我國區域規劃和相關指導性意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出台。
“僅去年以來,國務院就先後批准了10多個區域規劃,如果在地圖上標註出來,基本覆蓋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陳秀山說:“這樣做相當於進一步細化了業已確定的區域發展‘四大板塊’格局。”

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這些戰略的實施成效明顯。但中國地域範圍廣大、地理差別明顯,為了使這些戰略能夠更好地落到實處,產生更大的成效,近兩三年來,我們陸續制訂了一些區域規劃和區域性的政策檔案。”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司長范恆山說。
一系列區域規劃的出台使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更加清晰,“四大板塊”找到各自準確定位:東部地區努力在技術、人才、資本、開放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等方面繼續保持領先水平;中部地區充分發揮地理優勢“聯東帶西”;西部地區把大力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提到戰略高度;東北地區致力於傳統產業與技術的升級。
與此同時,我國區域間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也在進一步提升。

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不久前在福州召開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上,僅集體簽約項目就達到100個,投資金額達390.11億元。泛珠論壇已成為涵蓋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區、橫跨閩粵、贛湘桂瓊和雲貴川三個梯級的區域間交流平台。
目前,全國已建成數以百計不同規模、不同層次、不同覆蓋範圍的區域合作組織,不少國內頂級企業布局不再局限於一個省份,東中西相互促進正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特點和趨勢。
“地區合作進一步深化,統一市場建設繼續推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張軍擴說,“十一五”以來,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和深化。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間,地方政府對於區域開發戰略表現出空前高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實施方案日前公布。作為江西省第一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這一規劃既體現了鄱陽湖地區的區位特點,又體現了國家的戰略需要。“十一五”期間,像這樣的區域規劃不在少數。
這種‘自下而上’的趨勢與以往大不相同,堪稱新時期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陳秀山說,“各級地方政府已經深刻認識到區域合作的必要性,‘統籌區域發展’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有了實實在在的客觀需求。”

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區域協調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成長“新引擎”
今年9月召開的第十九屆中國烏魯木齊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上,國外展位數量首次過百,比上屆增加60%。與此同時,來自商務部的統計數字顯示,今年1至9月,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一度是中國經濟“窪地”的西部地區,在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後,對外經貿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氣象。“領跑”中國經濟的“接力棒”正自東向西傳遞著。
“十一五”期間,我國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傳統經濟成長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經濟成長正從主要依靠東部地區“單一推動”向各大區域“多級推動”邁進——
東部地區,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步伐明顯加快,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仍然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區域;
中部地區,“三個基地、一個樞紐”建設穩步推進,今年上半年,中部六省經濟增速穩居“四大板塊”之首;
西部地區,優勢能源資源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成渝、關中―天水、環北部灣經濟區正成為西部地區三大“增長極”;
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加快推進,逐步走向統一市場的東北板塊經濟競爭優勢明顯提升。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外向型經濟一度受到嚴重影響,東部地區許多企業陷入海外訂單銳減、開工不足的困境。

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然而,“東方不亮西方亮”,結合中央擴內需政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始發力,2008年上述地區經濟增速全面超過東部地區。
“‘四輪驅動’,共同發力,多年來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出的‘新引擎’助推中國經濟成功渡過難關。這足以證明國家的區域政策有多么重要。”陳秀山說。
著眼長遠,區域協調發展正在為中國經濟成長提供可持續動力。
今年以來,連線重慶、成都,帶動沿線10多個市縣的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紛紛開工興建,即將到來的“同城”時代使川渝經濟加快交融,兩地企業開始共享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巨大商機。
“兩地合作舉辦的招商會、投資會,現在一年就有三四十次,比5年前增加了好幾倍。去年我們商會會員企業在四川的投資就達到近80億元。”長期奔走川渝之間的重慶四川商會會長張民對此深有感觸。
隨著土地、資源、能源日益緊張,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各省份已無法承受各搞一套所帶來的高消耗、高成本、高投入。通過發揮地區優勢,並在一定區域最大限度集中資源,各地正逐步走上區域共同進步、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正如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小廣指出的,中國經濟正發生一個質的變化,城市化、工業化從小板塊向大板塊集聚,市場發展產生了統一的需要、產業發展產生了規模集聚的需要、資源組合產生了配置效益的需要。

4+2"戰略重構

"十五"時期中國區域政策實施的是"新三大地帶"即東、中、西部地區,作者對此作了簡要的評價,並針對當前區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未來中國區域政策調整和完善的方向。作者認為,在"十一五"規劃時期,中國區域政策應採取"4+2"的戰略,即按照西部、東北、中部和東部四大區域的地域框架統籌安排和部署全國的經濟布局;在此基礎上,按照主體功能區和關鍵問題區兩種類型區,實行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由此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魏後凱,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頒布的政府特殊津貼。
"十一五"時期中央區域政策
在"十一五"時期乃至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區域政策的主鏇律仍將是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中央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顯然,中央的這一決策具有十分深刻的科學內涵。國內外的經驗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或者增長目標應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取得,中央區域政策主要是解決公平或者空間均衡問題。
對中央政府來說,要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必須選擇合適的地域單元作為國家規劃和政策實施的基本框架。自"七五"計畫以來,中國主要是按照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帶的格局來安排全國的經濟布局,實行梯度推進的戰略。這種戰略後來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指責。由此,在"十五"計畫中,國家調整了區域發展戰略思路,提出按照西部、中部、東部的先後次序來統籌安排和部署全國的經濟布局,並將過去屬於東部的廣西和屬於中部的內蒙古納入到西部大開發中,由此形成了"新三大地帶"的地域框架。後來中央實施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最近又提出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這樣自然就形成了西部、東北、中部和東部四大區域的新的地域框架。

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從政策操作層面看,我以為,未來中國區域政策的地域框架應該區分兩個不同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劃分若干個大區,以此作為國家統籌安排和部署全國經濟布局的地域單元;第二個層次是劃分不同的經濟類型區,以此作為國家區域調控與援助的地域單元。為了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國家"十一五"規劃和政策實施的地域單元應該採取"4+2"的方案。所謂"4",就是四大區域,包括西部、東北、中部和東部地區。這四大區域是全覆蓋的,以四大區域作為地域單元,統籌規劃和安排全國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布局,將有利於國家區域戰略和政策的銜接,便於政策的實施和操作。所謂"2",就是劃分2種不同的經濟類型區,實行區別對待、分類指導,以便國家區域調控和中央區域政策的實施。一是按照地區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劃分不同類型的功能區,以此作為國家區域調控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地域單元。另一是按區域問題的性質和嚴重性劃分不同類型的問題區,以此作為國家援助和政策支持的地域單元。
統籌安排全國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布局
在"十一五"以及今後一段時期內,國家應以西部、東北、中部和東部四大區域為地域單元,統籌規劃和安排全國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布局。
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在"十一五"時期,中國西部大開發將進入到一個以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為重點的新階段。西部地區要加快工業化的進程,關鍵是要大力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在產業空間布局上,要依託主要交通幹線和中心城市,以高新區、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為重點,實行重點開發,逐步在西部形成一批具有規模效應和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帶、工業走廊和特色產業基地。
在政策支持上,為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除了進一步抓好現已開工的大型重點工程外,國家要更加重視那些直接聯繫到千家萬戶的中小型項目,如農村基礎設施、基礎教育、人居環境、醫療衛生和文化事業等。中央應將公共服務水平的均等化提到重要的戰略高度,以便使各地區居民能夠享受大體一致的公共服務水平。同時,為推進西部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中央政府需要積極引導國內外民間資本參與西部大開發。從長遠發展看,民間資本尤其是國內民間資本將是推進西部大開發的主導力量,民營經濟將是加快西部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當前國家區域戰略的重點之一,其主要任務就是實現以產業振興為核心的經濟轉型。為此,必須充分發揮東北地區在基礎設施、產業工人、人才儲備和重化工基礎等方面的優勢,依靠制度和科技創新,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大力推進新型產業基地建設。
在國家政策支持上,首先要儘快編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總體規劃》,並繼續做好東北老工業基地水利、科技、教育、人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其次,要加快推進國有企業的改制和重組,收縮國有企業的戰線,積極搞好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加快分離企業辦社會,儘快研究制定妥善解決廠辦大集體問題的具體方案,妥善解決好下崗分流職工的就業安置問題。在推進國有企業重組的過程中,中央應加大財政支持的力度。第三,對煤炭、森工、有色金屬等資源性衰退產業的退出實行援助政策,重點放在因資源枯竭而導致礦井關閉以及相關產業的援助上。政府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或者產業退出準備金,主要用於退出人員的安置、再就業培訓、社會保障以及沖銷呆壞帳。第四,加大對東北地區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最後,採用債轉股、債務打折、債務延期、債務減免息、資產置換、兼併重組、折價出售等多種途徑,加大國有企業債務重組和不良資產處置的力度。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部地區具有承東啟西的優勢,勞動力、土地、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要素價格相對較低。"十一五"期間,中部地區應立足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進一步完善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積極抓好農產品加工轉化和資源深度開發,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並依託大中城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快速發展。
實施中部地區崛起要更多地依靠中部自身的力量,要高度重視培育自我發展的內生機制。在此基礎上,國家應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實行有差別的援助政策。首先,要著重抓好糧食主產區的建設,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教育事業的支持力度,加快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加工轉化,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其次,加大國家財政和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強對中部礦山沉陷地的治理和生態恢復,實施中部煤炭沉陷區治理工程,促進中部資源型城市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第三,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做法,在國債資金、技術改造、財政稅收和金融等方面,加大對中部地區老工業基地的支持力度,推動中部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和經濟振興。第四,加大對中部老區和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並在紅色旅遊和生態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人才培養、就業培訓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
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在"十一五"期間,國家要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東部地區的持續快速增長既是實現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撐,也是支持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東部地區肩負著在率先發展中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歷史重任。可以預計,在"十一五"期間,東部地區將繼續保持全面快速增長的態勢。
目前,東部一些地區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其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日益增大。為此,在"十一五"期間,東部地區應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資源消耗小、附加價值高的出口產業,加快實現結構最佳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外向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能力,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由於目前東部地區的經濟實力已顯著增強,東部地區實現率先發展將主要依靠東部自身的力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過去國家對東部地區的一些區域性優惠政策,要根據情況的變化和體制轉軌的要求進行適當調整。

中國新區域經濟版圖初定

在“十二五”規劃緊鑼密鼓地制定之際,一個新的區域版圖規劃已率先噴薄而出。 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四大板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八大經濟圈,再加上已經通過的西藏和新疆等振興規劃,以及正在醞釀中的成渝經濟

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區和京津冀都市圈等,中國版圖幾乎全部貼上了區域大發展的標籤。
在尋求經濟結構轉型時代的大背景下,區域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躍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而此舉的意圖不僅是培育各地新的經濟成長極,從更深層次來說,也是在於試圖扭轉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過度依賴外需的外向型發展模式,探索節能環保生態人文全面發展之路。
剛剛過去的2009年,也被稱為“區域規劃之年”。因為從5月到12月,短短7個月,9個區域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數量幾乎是過去4年的總和,出台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2009年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措施。這包括在產業方面,相繼制定了鋼鐵、石化、紡織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在區域方面,則密集地批覆實施10餘個重點區域的發展規劃。”中國區域經濟研究會秘書長陳耀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除了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西南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玉鳴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扭轉區域發展不平衡也是區域規劃密集出台的主要原因,“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區域不均衡的現狀。中央為了縮小東部和中西部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以及振興欠發達和落後地區,同時,中西部地區也有振興的內在衝動,在以上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區域規劃密集出台。”
在2009年年底召開的全國發展改革系統地區經濟工作會議暨區域合作座談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介紹,這些區域性規劃除了最佳化沿海戰略布局外,還更加注重培養中西部地區的新增長極,以及區域協調互動。
有專家表示,非均衡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新的發展方式正在躍躍欲試。有別於前30年東部地區以點狀或線狀開發為特色的非均衡發展模式,未來30年將會以一種新的、動態均衡的網狀方式走出一條各地爭雄、百花齊放的發展道路。
吳玉鳴認為,從80年代設立經濟特區到90年代西部大開發,再到今天,經過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摸索,中國經濟已經具備了網路化均衡發展的條件。現在又通過各地的發展規劃,將這種網路式的開發在各個地方鋪開,實現一體化的

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國家級區域規劃與以往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許多規劃的空間尺度都在一個省區之內。如江蘇沿海經濟帶規劃僅包括江蘇省南通到連雲港[6.62-0.60%]的一片區域;遼寧沿海經濟帶規劃包括遼寧省以大連為中心的沿海6個城市的範圍;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主要包括長春市、吉林市和延邊州等“長吉圖先導區”。
陳耀表示,“這種空間尺度的縮小,一方面表明這些特定地區戰略地位的重要,具有從國家層面來考慮支持其發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這些特定區域的規劃也是為了培育‘次增長極’,解決特定區域的發展問題,從而促進各區域之間及其內部的協調發展。”
此外,與此前的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國家戰略自上而下方式不同的是,這次獲批的區域發展規劃大多是先由地方政府主導,然後上報國務院,經國務院批覆後實施。
“這種程式上的變化反映出一些地方發展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需要得到國家政策支持的強烈願望。同時,通過上下互動出台的這些區域規劃不僅使得地方的目標獲得科學發展,而且中央部門也負有監督規劃實施的責任。”

新區域經濟版圖漸成

《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正在履行報批程式,《成渝經濟區規劃》初步成型年底向國務院報批,河南正在加緊制定《大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近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正在醞釀或出台的訊息相繼傳出,各地方爭相要國家往自家門口圈地定策。

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事實上,區域發展規劃密集出台的趨勢自去年就開始,僅2009年一年,國家批准了11個區域發展規劃,數量幾乎是過去4年的總和,去年至今,13個區域發展規劃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根據已經批覆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包括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環渤海、海峽西岸、東北三省、中部和西部,再加上剛剛獲批的黃三角,我國新的區域經濟版圖逐漸成型。
布局新一輪區域改革密集“規劃”
“隨著區域發展中城際鐵路和高速鐵路網的建設,全國將形成六個核心經濟圈帶”
近日,重慶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後中國第三個國家級新區,將享受國家給予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的政策。至今,中國已有數個城市陸續進行了大手筆調整行政區劃,除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廈門等核心城市外,部分大中城市也著手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
新一輪的區域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躍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並從過去以行政為主導轉變為以經濟發展的規律和各地特點制定規劃目標。

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對照之前的經驗,區域發展前景可期。自“振興東北”戰略提出後,遼寧、吉林、黑龍江的GDP跟6年前相比翻了一番,2009年遼寧省利用外資158億美元,全國排名第三。《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也掀起了中部地區今年上半年經濟發展的新高潮,增速最快的山西省,全省GDP完成4200億元,同比增長17%,增速高出全國約6個百分點。
據了解,目前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經濟區域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首先是由國家制定單獨成型的區域規劃,包括北部灣、珠三角、江蘇、遼寧、橫琴、關中—天水等區域。其次是由國家制定區域性政策的,包括長三角、海西經濟區、濱海新區等。再次是國務院批准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包括浦東、武漢、長株潭、成都、重慶以及深圳等。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表示,隨著區域發展中城際鐵路和高速鐵路網的建設,全國將形成六個核心經濟圈帶。
楊認為,在沿海區域,除環渤海經濟圈將得到提升和拓展外,分別依託於長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珠江三角洲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東海經濟圈、南海經濟圈也將加速形成;而內陸則將形成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區、昌九地區為依託的長江中上游經濟帶,以中原地區、關中地區以及國家能源基地為依託的黃河中游經濟帶和沿京廣線經濟帶。
內因借規劃打破發展不平衡
“一些地方提早籌劃把發展目標凝鍊形成規劃,希望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中”
如此眾多數量的區域發展規劃密集出台,不禁讓人深思背後的原因。
“這是國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培育更多區域增長極、擴大內需應對金融危機的需要。”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說。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研究區域經濟的專家吳迎新副教授表示,區域發展是打破行政壁壘,按經濟功能劃分的一種發展思路。專家們認為,國家密集出台區域規劃,主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主體功能不突出的問題。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經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認為“不平衡”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區域發展的利益問題,例如上游城市為經濟利益,縱容企業污染嚴重,下游經濟發展受環境影響。二是區域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在同一個區域合理配置產業鏈,避免重複建設、資源浪費。三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合理配置問題。
廣東省社科院巨觀經濟研究所所長成建三認為,不但東西部發展不平衡,一些沿海地區內部發展也不平衡,受行政壁壘束縛,區域一體化期望通過發達中心城市帶動規劃區域周邊發展。
還值得留意的一個細節是,2009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即將開始制訂“十二五”規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必須提前搞大的區域規劃,再制訂“十二五”規劃,才有可行性。“一些地方認為這是特別重要的砝碼,所以提早籌劃把發展目標凝鍊形成規劃,希望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中,以謀求有更大發展。”著名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表示。
擔憂區域戰略布局遍布全國
“國家沒有那么多資金支持如此多的區域規劃,容易成為撒胡椒粉”
目前,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布局“全面開花”,覆蓋了幾乎所有國土面積,中國新一輪的區域改革試驗也由此進入到一個深化的階段。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嚴法善教授等專家也質疑:“如果區域規劃遍地開花的話,會不會等於沒有規劃?”
以東北地區為例,三個戰略規劃分屬三個省,劍指東北亞經濟圈的規劃目標又頗為相似。綏芬河綜合保稅區的目標定位是,“將進一步擴大綏芬河口岸在東北亞經濟圈中的區位優勢,從而實現對俄經貿合作戰略升級,對活躍東北亞各地區的經貿往來意義重大”。按照吉林省的思路,將爭取使“長吉圖開放合作區”成為帶動和輻射大圖們經濟圈及東北亞區域的引擎。
一些專家指出,這樣的全覆蓋式的規劃,未免過於粗放,往往在微觀的制度安排上不能落實到位。現在這種粗放式的戰略規劃在今年思路上已經出現了調整,即出台“細分式”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開始在關鍵性的突出“亮點”,以點帶面,盤活全國經濟版圖。
“地方拉動經濟,每個省可以集中搞一兩個點,但遍地開花肯定不行,區域之間錯位競爭,一定要結合當地優勢,有自己特色。”嚴法善說,“如果通過一味依靠國家資金扶持,國家沒有那么多資金支持如此多的區域規劃,容易成為撒胡椒粉。”
“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就很可能獲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傾斜,各地肯定會爭相制定類似的區域政策。”吳迎新則表示,雖然遍地開花,但在功能上還是有所區別,否則中心太多就不突出了。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司長范恆山在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國家區域規劃戰略的規劃或者政策性檔案大體來源於兩個方面的依據,決不是地方有一個構想,就可以變成國家戰略。
“中國面積廣大,區域功能完全沒有重複是不可能的,國家內需量大,同一個產業也不可能只需要一個中心”,成建三認為,只要合理布局,出現重複定位並不能等同於產能過剩的重複建設。估計“十二五”規劃出台後,全國區域經濟版圖會基本穩定下來。
關鍵規劃能否突破行政壁壘
“協調區域發展的管理體制、機制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重大的問題需要破解”
目前的區域規劃不是計畫經濟時代的規劃,沒有要求具體的指標。雖然有利於減少盲目短視思想,實現區域長期協調發展,但與長期層級嚴密、架構相對完善的行政體制相比,這樣的區域發展規劃能否突破行政壁壘還有待考驗。
專家們呼籲,打破行政壁壘政府要避免管得過多過細,要善於放手。丁力指出,很多行政壁壘其實是涉及政府利益,因此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要從利益競爭中退出來,讓市場來解決,政府更多地充當利益矛盾的協調角色。
國家出台的區域發展規劃大多是一個中長期的目標,並沒有涉及量化操作層面。但成建三留意到,一些省級政府為了把目標執行到位,自己量化一套指標,並要各市縣按時間表具體執行,且納入政績考核標準,“這樣很可能是雙刃劍,一個是給當地帶來壓力,加快所規劃產業的發展,另外也可能導致各地各自為政,為個體利益犧牲了整體協調”。
與地方政府間還存在協作障礙相對,國家層面上的統一協調管理卻未能到位。
國家發改委巨觀經濟研究院張慶傑指出,我國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基本形成。但在協調區域發展的管理體制、機制方面仍存在著一系列重大的問題需要破解。國家層面上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目前還沒有設立專門的區域開發基金;基於主體功能區劃分的區域配套政策建立尚待時日。
據了解,在一些西方國家,除了地方架構的政府行政體系,在同一個發展區域、城市群裡面還有議會、城市聯盟、並制定區域協調法,將協調的職能和法律規範化。吳迎新認為,雖然區域議會的模式在我國的現有體制下難以實現,但可以借鑑城市聯盟的做法,在橫向上通過召開市長聯席會議加強溝通協調。
他建議,在縱向上,按照大部委改革的總體方向,我國宜單獨設立區域管理機構。

逐步成型

新華網濟南12月3日電(記者滕軍偉、鄧衛華)國務院日前正式批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今年批覆的第8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
專家表示,加上之前出台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我國區域經濟版圖已形成東、中、西部並行、東部沿海地區較為集中的新區域經濟版圖。按照《規劃》,黃河三角洲將成為環渤海地區具有高效生態經濟特色的重要區域,成為我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特色產業基地、後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區域。
山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廣傑說,國務院批覆《規劃》,不僅實現了山東省沒有區域進入國家戰略層面的歷史性突破,對完善我國沿海布局和區域經濟版圖也有重要意義。
從我國沿海發達區域來看,黃河三角洲還不是一個實力雄厚的經濟區域,經濟總量與青島市相當,但除去以勝利油田為龍頭的石化產業和以濱州魏橋集團為代表的紡織產業外,其餘產業大多處於起步發展階段,規模以上產值項目少、產業鏈不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認為:“和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相比,黃河三角洲面臨發展與轉型的巨大壓力,要在生態和發展兩方面協調發展,找出一條發展和保護雙贏的道路。國務院批覆《規劃》,為黃河三角洲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今年以來,國務院先後批覆了《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等7個規劃。今年批覆的區域經濟規劃數量幾乎是過去4年的總和,出台速度前所未有。
李文華說,一個地區和周圍有密切的關係,比如說交通、人居環境等,如果只從很小單位來規劃,難免有很多局限性,強化以區域為單位的綜合開發,打破傳統的行政劃分,集中力量推動區域的經濟、社會、生態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
李廣傑說,國家通過發揮區域優勢,促進特色板塊崛起。今年8個區域發展規劃各有特色,如遼寧沿海經濟帶起到拉動東北地區經濟發展作用,江蘇沿海地區的發展有利於提升江蘇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縮小蘇南蘇北發展差距。他說:“國家已經正在推動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加上近年出台的區域發展規劃,我國已經形成東、中、西部並行,東部沿海地區較為集中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增速接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國慶節前,內蒙古準格爾旗十二連城鄉興勝店村村民郭亮兵喜遷新居:“過去我們幾代人住的都是土房子,現在政府為我們蓋的新磚瓦房夠幾代人住了。”
今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全面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城鄉低保五保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孤兒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擴大城鎮廉租住房保障範圍。
“我們的目標是使這六項指標達到甚至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表示,今後,內蒙古將不再追求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全國第一,而是努力使經濟成長真正建立在結構最佳化、效益增加、老百姓得實惠的基礎上。
“十一五”以來,中央更加重視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扶貧開發資金進一步向老少邊窮和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傾斜。中西部各地也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的投入力度。
從長遠戰略角度看,這必將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陳秀山說。

“十二五”中國經濟舞台“重頭戲”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相關負責人日前齊聚上海,共同研討今後五年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決定全力組織實施長三角區域規劃、務實推進重點專題領域合作、進一步完善區域合作機制。
“十二五”尚未開局,各地已紛紛著手謀劃新時期區域發展之策。
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指出,在新形勢下推動區域經濟加快發展,是積極擴大內需、努力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的現實要求,是加快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舉措。
剛剛出台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列為重要內容,提出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可以預見,區域發展仍將是“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舞台上的一場“重頭戲”。
今後五年區域發展將呈現怎樣格局?全國政協委員繆合林認為,“四大板塊”格局不僅不會改變,而且會進一步突出。
繆合林強調,東部地區要在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上下功夫,中部地區要在建設“三個基地、一項樞紐”上加力度,西部地區要在發揮資源優勢和發展特色產業上有強度,東北地區要在老工業基地尤其是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上顯成效。
談到“十二五”期間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專家認為,儘管地區差距仍然很大,東部地區經濟總量仍將占據全國半壁江山,但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具備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的良好基礎,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將持續增強。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給予特殊政策支持,同時強調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
有專家指出,這是對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部署作出的調整和完善。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為了保增長,一切向東部地區傾斜,讓東部地區先發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輸出了大量資源、資金、人力,作出了貢獻。”陳秀山認為,現在必須著手在區域效率與公平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發展改革委也表示,縮小地區差別是今後五年的重要工作,涉及人與環境的協調、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經濟和社會等多個方面,有必要落實到一些更有實質意義的指標上,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收入、公共服務均等化等。
阿拉伯國家聯盟前駐華大使穆罕默德·薩特基說,中國未來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貧富差距拉大。他預測,隨著中國政府著手調整政策,通過實施區域開發等方式促進落後地區經濟發展,中國貧富分化的狀況可能在今後10年內有改觀。
今年,國務院通過《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在國家層面將國土空間劃分為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
剛剛發布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也強調,要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完整戰略格局。
“今後五年將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重要實施階段。”陳秀山說:“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方竹蘭認為,“十二五”規劃建議更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地方經濟要發展就要找到適合本地資源條件、人力條件、資金條件的獨特產業。

區域經濟發展

早在本世紀初,中央就開始著手勾畫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藍圖,到“十一五”初期基本完成總體戰略布局,內地形成了以“四大板塊”為主體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即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加快發展。

東部經濟區

中國的經濟版圖上已經出現了三個強大的城市群:第一個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國際上已經把它列為世界六大城市經濟群之中。它們分別是:以波士頓華盛頓為核心的美國東北部城市帶;以多倫多芝加哥為核心的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大湖城市帶;以東京為核心的從東京、橫濱到大阪的日本城市帶,以倫敦為核心的從倫敦到曼徹斯特的英國城市帶和以阿姆斯特丹魯爾區巴黎為核心的西北歐城市帶,還有就是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上海帶動下的長三角包括了浙江、江蘇大約7000萬人口。第二個城市帶就是以北京天津為雙核的大北京都市圈,包括了大約4000萬人口;第三個華南經濟圈,即以粵港為中心的大珠三角地區,輻射4000萬人口的城市圈。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這三個經濟開發區分別是這三大城市群的引擎或新的增長點。

全國區域經濟

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西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經濟區發展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目前,我國新的區域經濟版圖逐漸成型,將包括以下經濟區域: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環渤海海峽西岸東北三省中部西部。沿海經濟區將連成“金項鍊”
改革開放後,我國沿海地區得到了迅速發展,上世紀80年代,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帶火”珠三角;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浦東新區的開發拉動長三角;21世紀後,濱海新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建立,則為環渤海地區和北部灣兩地都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今年批覆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中,進一步保持了“面朝大海”的趨勢,江蘇沿海經濟區遼寧沿海“五點一線”經濟帶橫琴海西經濟區等4個經濟區都是對我國沿海經濟布局的進一步完善。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棟生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珠三角長三角北部灣經濟區海西經濟區江蘇沿海地區黃河三角洲經濟區,到包括遼寧沿海區域濱海新區在內的環渤海區域,加全國沿海將連成一串漂亮的“金項鍊”,到2020年我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時,沿海的整體經濟框架將形成。除了繼續關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還批覆了關中-天水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圖們江區域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旨在推進我國東北、西部和中部的協調發展。如今,各地新提出的區域經濟規劃如雨後春筍。淮海經濟區時隔20多年後再被提起,環渤海地區的唐山灣也正在醞釀,“西三角經濟圈”的概念今年第一次被提出。此外,今後可能獲得批准的山東“藍色經濟區”,海南國際旅遊島、重慶“兩江新區”、安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海南國際旅遊島規劃以及成渝經濟區規劃都已向國務院申報。

新經濟區簡介

江蘇沿海

地區發展規劃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

江蘇沿海江蘇沿海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和《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
會議指出,江蘇沿海地區地處我國沿海、沿長江和沿隴海蘭新線三大生產力布局主軸線交會區域,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優勢獨特,土地後備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勢下加快江蘇沿海地區發展,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最佳化升級和整體實力提升,完善全國沿海地區生產力布局,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強我國與中亞、歐洲和東北亞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強調,加快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要統籌城市與農村、陸地與海洋、經濟與社會發展,堅持科學布局、合理分工、保護環境、開放合作。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把加快建設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和促進海域灘涂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作為發展重點,著力建設我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沿海新型工業基地、重要的土地後備資源開發區和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區,將江蘇沿海地區建設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成長極。
為此,一要最佳化城鎮、農村和生態空間布局,加快連雲港、鹽城和南通三個中心城市建設,集中布局臨港產業,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產業和城鎮帶。二要重點加強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電網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區域發展支撐能力。三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生產,做強特色優勢農業,提高現代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基地。四要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積極發展以風電和核電為主體的新能源產業。五要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縮小城鄉和南北地區差距,促進協調發展。六要加強海域灘涂資源開發。圍填海域灘涂要依法科學進行,並優先用於發展現代農業、耕地占補平衡和生態保護與建設,適度用於臨港產業發展。七要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強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重要濕地、飲用水源地保護;嚴把環境準入門檻,強化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治理,切實加強環境監管。八要推進體制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會議要求,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和完善支持江蘇沿海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督促指導。江蘇省及有關地區要強化組織領導,認真落實各項任務措施,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

時間:2009年12月
地域範圍:山東省東營和濱州兩市全部以及與其相毗鄰

黃河三角洲黃河三角洲

主要內容:將依託東營、濱州、濰坊、萊州四個港口,重點規劃建設四大臨港產業區.同時,將在區域內加快港口、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發展循環經濟,發展適宜鹽堿地區的養殖業、原鹽業、灘海油田、風能和海水淡化.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標誌著我國最後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正式進入國家戰略層面予以推進。
多年醞釀期盼終破繭 
黃河三角洲地區位於京津冀都市圈與山東半島的結合部,與天津濱海新區最近距離僅80公里,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隔海相望,是環渤海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向西可連線廣闊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達長江三角洲北翼,向東出海與東北亞各國鄰近,還是山東省對接濱海新區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前沿和樞紐地帶。 
長期以來,黃河三角洲地區開發建設一直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支持,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並做出重要批示。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黃河三角洲開發就被山東省委、省政府列為兩大跨世紀工程之一。而進入新世紀以來,“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更是連續被列入國家“十五”計畫和“十一五”規劃綱要。 
最近幾年,山東省委、省政府適時啟動新一輪的黃河三角洲開發,將其作為山東全省重大發展戰略的建設重點。2008年省政府編制《山東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並出台《關於支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加大對黃河三角洲地區開發建設的支持力度。 
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組成聯合調研組實地調研,在山東省《規劃》建議稿的基礎上,組織開展規劃編制工作。經多方徵求意見並多次修改完善,10月,國家發改委將編制完成的《規劃》(送審稿)報國務院,11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覆《規劃》。 
4市或獲得國家循環經濟試點
值得注意的是,黃三角也是目前進入國家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中首個以“高效生態經濟”為突出功能定位的區域板塊。
這將意味著,山東要探索把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的發展方式,以實現國家對黃三角“率先建成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冀望。
黃三角的規劃範圍包括東營、濱州兩市,濰坊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樂陵、慶雲縣,淄博市的高青縣以及煙臺萊州市,共19個縣(市、區),面積為2.65萬平方公里。
相關人士表示,在空間布局上,《規劃》將黃三角分為核心保護區、控制開發區和集約開發區。
與高效生態經濟的功能定位相適應,黃三角在集約開發區內,構建起以高效生態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重點、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高效生態產業體系,開創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
四點,即東營、濱州、濰坊港和萊州港區,建設四大臨港產業區,形成西起德州樂陵、東至萊州的環渤海南岸經濟聚集帶。
據悉,東營、濱州、濰坊和萊州均有望獲得支持建設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城市。
探索大河三角洲開發新模式 
在黃河三角洲開發潛力巨大的背後,是脆弱的生態。這裡許多土地鹽鹼化程度較高,淡水資源匱乏。這要求黃河三角洲的發展只能走一條“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新路,要在這片中國最年輕的大河三角洲上探索開發新模式。   從此次批覆的規劃來看,國家賦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功能定位是: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依託山東,對接京津冀,服務環渤海,面向東北亞,統籌經濟社會和生態一體化發展,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特色產業基地、後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區域。 
而為實現這樣的目標,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發展將分兩步走: 
第一步,到2015年,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節能減排成效顯著;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循環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基礎設施趨於完善,水資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得到加強,人民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第二步,到2020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高度融合,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形成競爭力較強的現代生態產業體系,開放型經濟水平大幅提高,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率先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

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

時間:2009年11月
地域範圍: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部分區域和延邊州為核心地區

圖們江圖們江

主要內容:提出四大戰略定位,即圖們江區域成為中國沿邊開放開發的重要區域,面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東北亞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平台,東北地區新的重要增長極.
《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此舉標誌著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迄今唯一一個國家批准實施的沿邊開發開放區域。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目的只有一個——加快東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旨在推進長吉圖開發開放,促進我國與東北亞國家資源互補合作,挖掘對外開放合作的潛力,形成具有發展活力的新的增長區域,必將極大提高這一區域的整體經濟實力,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進一步推動東中西聯動發展,在全國形成協調互動發展的良好局面中發揮重要作用。
圖們江區域是我國參與東北亞地區合作的重要平台。國務院在批覆中指出,以吉林省為主體的圖們江區域在我國沿邊開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加快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是新時期我國提升沿邊開放水平、促進邊疆繁榮穩定的重大舉措。
分析人士指出,與中國政府批覆的其他區域發展規劃不同,新的圖們江區域開發規劃賦予了規劃區域以沿邊開放的先行先試權,鼓勵其在對圖們江區域的沿邊開放中進行探索

天津濱海新區

天津天津

關於調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
時間:2009年11月
地域範圍:天津市
主要內容: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標誌著濱海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早在2006年,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批准濱海新區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是,依託(北)京(天)津冀(河北)、服務環渤海、面向東北亞.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
時間:2009年6月

天水天水

地域範圍:陜西省西安、銅川、寶雞、鹹陽、渭南、楊凌、商洛部分縣和甘肅省天水所轄行政區域
主要內容:關中-天水經濟區與成渝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並列成為中國西部大開發的三大重點區域,成為西部經濟新增長極.
關中—天水經濟區將依託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大學科技園區等,大力扶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把西安建設成為科技、資源統籌的示範基地.
關中—天水經濟區獲批 陝川渝共謀打造西三角
位於中國西部的重慶、成都和西安3座城市剛好圍成一個指向東北的等腰三角形。有分析人士指出,關中—天水經濟區獲批後,使之前陝川渝共推“西三角經濟區”、打造中國經濟成長第四極的構想有望成為現實。
25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正式發布,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該經濟區與成渝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並列成為中國西部大開發的三大重點區域,將成為西部經濟新增長極。
定位內陸經濟開發戰略高地

天水天水

在25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陝西省省長袁純清表示,關中將重點發展航空航天、裝備製造、資源加工等產業集群,建設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並以西安都市圈為龍頭,加速推進西(安)鹹(陽)一體化,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帶動關中城鎮群快速崛起,力爭到2020年把關中建成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甘肅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馮健身表示,按照《規劃》,天水經濟區將力爭2020年實現經濟區生產總值達到1855億元,年均增長19.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91億元,年均增長23.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72元,年均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9610元,年均增長13.2%。
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範圍包括西安、鹹陽、銅川、渭南、寶雞、商洛部分縣、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甘肅省天水市所轄行政區域,總面積7.98萬平方公里,人口2842萬。按照《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作為我國西部大開發的三個重點區域之一,2020年經濟區的經濟總量將翻一番,占到西北地區經濟總量的1/3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比2008年翻兩番以上。關中—天水經濟區被定位為“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全國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全國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
西安將推統籌科技資源改革
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副司長李應明表示,中央支持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政策中,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支持西安統籌科技資源改革。中央財政將對關中—天水地區技術研發及引進技術再創新等方面加大引導性投入,同時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加大引進高端人才的力度。對於基礎設施、能源、交通、水利、產業發展等重大項目的建設,同等條件下優先在經濟區布局。同時支持西安研究設立陸港型的綜合保稅區。
與此同時,甘肅將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甘肅省常務副省長馮健身說,甘肅號稱世界風庫,太陽能能源也很豐富,清潔能源的建設工作正有序開展,到2020年,甘肅的風電基地開發將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成為“陸地三峽”。

橫琴總體發展規劃

--
時間:2009年6月
地域範圍:廣東珠海市橫琴島

橫琴橫琴

主要內容:將橫琴島納入珠海經濟特區範圍,對口岸設定和通關制度實行分線管理.要通過重點發展商務服務、休閒旅遊、科教研發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鼓勵金融創新,實行更加開放的產業和信息化政策等.
珠海市橫琴島地處珠江口西岸,毗鄰港澳,與澳門隔河相望。推進橫琴開發,有利於推動粵港澳緊密合作、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和維護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會議決定,將橫琴島納入珠海經濟特區範圍,對口岸設定和通關制度實行分線管理。要通過重點發展商務服務、休閒旅遊、科教研發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鼓勵金融創新,實行更加開放的產業和信息化政策等,逐步把橫琴建設成為“一國兩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深化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的先行區、促進珠江口西岸地區產業升級的新平台。會議要求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廣東省加強指導和協調,明確分工,完善機制,落實責任,共同做好規劃組織實施工作。

海西經濟區

--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

時間:2009年5月

海西海西

地域範圍: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
主要內容:要求福建省發揮其獨特的對台優勢,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發揮獨特的對台優勢,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適應兩岸直接"三通"的需要,提高發展保障能力等.

國務院決定支持福建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會議指出,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於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與台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在當前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積極變化的新形勢下,應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福建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會議要求,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重點做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發揮獨特的對台優勢,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二是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適應兩岸直接“三通”的需要,提高發展保障能力。三是充分發揮後發優勢,高起點發展特色產業,提升經濟整體素質。四是統籌區域內協調發展,推動跨省區域合作,加快形成區域、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五是創新體制機制,先行試驗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繼續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對外開放的先行作用。六是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七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人居環境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地區。
會議決定,《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經進一步修改後,由國務院發布。

遼寧沿海經濟帶

發展規劃出爐 專家稱布局重心正北移
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發揮東北地區出海通道和對外開放門戶的作用。整合沿海港口資源,全面提高航運、物流等服務能力和水平。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

遼寧沿海遼寧沿海

7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至此,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並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推動力。專家認為,我國區域開發的重心正在逐漸北移。
發展規劃出爐
《規劃》從區域合作、服務、產業結構、節能環保、社會事業等方面部署了遼寧沿海經濟帶2020年前的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振興被國家賦予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完善沿海經濟布局的期待。
昨日(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發揮東北地區出海通道和對外開放門戶的作用,全面參與東北亞及其他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提升東北地區對外開放水平。整合沿海港口資源,全面提高航運、物流等服務能力和水平。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
會議還指出,規劃並完善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遼寧省社科院經濟所前所長、遼寧省區域經濟學會會長馮貴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規劃》最重要的是強調了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戰略地位,對遼寧和整個東北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起到推動作用;同時,最佳化結構調整也點出了遼寧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走向。
戰略布局重心正北移
沿海經濟帶起源於遼寧省“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五點”是指遼寧的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營口沿海產業基地、遼西錦州灣經濟區、丹東產業園區和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5個重點發展區域,“一線”是指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6市所轄的21個縣市區和12個沿海縣市組成的沿海地帶。4年後,作為《規劃》重點的“五點一線”上升為國家戰略,為中國經濟發展再次注入新動力。
“五點一線”臨港、臨海的優越位置被認為是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重要原因。馮貴盛認為,從國家戰略布局來看,開發重心正在逐漸北移,產業布局不斷調整的必然結果。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重心的北移是趨勢,而不是由政策來規劃的。
遼寧沿海經濟帶擁有資源和交通上的優勢。該經濟帶地處環渤海地區重要位置和東北亞經濟圈關鍵地帶,當地專家指出,遼寧的開放優勢在於土地資源。遼寧擁有漫長的海岸線,適宜港口建設的土地資源豐富。
區域發展整體戰略成形
區域經濟專家、遼寧師範大學李靖宇日前在其主持完成的課題中指出,遼寧省要努力帶頭把東北老工業基地質變為新型工業基地、現代裝備基地、科技產業基地、生態農業基地、農畜產品出口加工基地。
以區域經濟促發展的戰略布局並不鮮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包括珠三角、海西、江蘇沿海、天津濱海、北部灣、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等。“中、東、西、東北”四大板塊構成了國家區域發展的整體戰略。肖金成認為,國家區域發展整體戰略對不同的地區進行指導,給予不同的定位。
他認為,東三省與其他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於能源資源和產業的優勢。
一季度各省市GDP出爐後,中西部、北部地區經濟的提速被普遍解讀為“東強西弱、南快北慢”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可能重新洗牌。但馮貴盛並不認為金融危機過後,東北的經濟發展速度將走到珠三角和長三角前面。“從三者的產業基礎來看,5年之內還不太可能。”

**以下為尚在研究的區域經濟規劃**

海南國際旅遊島

時間:待定
地域範圍:海南地區
主要內容:從生態、文化、餐飲、住宿、交通、旅遊、購物和文娛八個方面對海南進行國際化改造.中央政府將在投資項目資金安排、財政和相關政策方面,對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給予支持,以加快這一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等方面重大創新試驗的進程.
將進一步擴大國際遊客的免簽範圍,並延長免簽,為遊客進出提供儘可能的方便和自由;建免稅商店,將國際航班延伸到海南;並在旅遊產業的主要領域,全面開放市場等.

其他經濟區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西部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意見--
時間:2009年9月
地域範圍: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10個省、自治區
主要內容:擴大鐵路網規模,加快幹線公路網和水運、樞紐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大力推進實施重點水利工程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特色農業,推進工業最佳化升級,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力爭用2-3年時間,基本解決西部地區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繼續增加扶貧資金投入.
--進一步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戰略--
時間:2009年9月
地域範圍: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
主要內容:最佳化經濟結構,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快推進企業兼併重組,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等.
--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

時間:2009年4月
地域範圍:上海
主要內容: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國內外投資者共同參與、國際化程度較高,交易、定價和信息功能齊備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基本建成航運資源高度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健全、現代物流服務高效,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時間:2009年1月
地域範圍: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等九個城市
主要內容:賦予珠三角發展更大的自主權,支持率先探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繼續承擔全國改革"試驗田"的歷史使命,大膽探索,先行先試.
在重大基礎設施對接方面,港珠澳大橋有望年內開工,明確對大橋主體工程出資50億元;產業對接方面,不僅局限於製造業,還包括金融、貿易、會展等服務業對接;改進創新合作方式方面,賦予廣東在推進CEPA上再先行一步之權.
--新疆區域發展計畫(研究中)--
時間:待定
地域範圍:新疆地區
主要內容:加大新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扶持地方企業發展,發展聯繫中亞地區的貿易和物流也發展等;或在目前對新疆企業部分免稅的基礎上擴大免稅範圍;增加對新疆的投資,具體投資額約為2,500億-3,000億元人民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