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頭黃芩

並頭黃芩

並頭黃芩主要產於內蒙古,黑龍江,河北,山西,青海等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並頭黃芩
【藥 名】:並頭黃芩
【拼 音】:BINGTOUHUANGQIN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唇形科黃芩屬植物並頭黃芩的全草。
【功 效】:清熱解毒、瀉熱利尿。
【主 治】:用於各種熱毒病症。如瘡癰、丹毒、斑疹、咽喉腫瘤等。治膀胱濕熱所致濕熱淋症。
【性味歸經】:微苦,涼。入肺、膀胱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服,9一15克。
【別 名】:頭中草(內蒙古)、山麻子(山西)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內蒙古、黑龍江、河北、山西、青海等地。
【拉丁名】:Scutellavia scordifolia Fisch
【考 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名稱

【中藥名】 並頭黃芩
【蒙藥名】 好斯一其其格特一混芩
【別名】 頭巾草、吉布澤
學名】 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ex Schrank[唇形科]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l0一35厘米。根狀莖細長,淡黃白色,斜行或直伸。莖直立,不分枝或少有分枝,四棱形,沿棱疏被上曲的微柔毛。葉對生,三角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5—4厘米,寬5—1l毫米.先端鈍,稀微尖,基部近圓形、淺心形或截形,邊緣具疏鋸齒不規則淺鋸齒,稀近全緣,上面無毛,稀被短柔毛,下面沿脈疏被短柔毛,具多數凹腺點,具l一3毫米的葉柄,或近無柄。花單生於莖上部的葉腋內,偏向一側。花萼鍾狀,二唇形,長約3毫米,果後長達5毫米,外密被短柔毛,上裂片背上有l盾片,高約l毫米;花冠藍紫色或藍色,長2—2.2厘米,外面被短柔毛,冠筒基部淺囊狀膝曲,上唇盔狀。內凹,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圓狀卵圓形,側裂片卵形;雄蕊4,前對較長,均內藏;花柱細長,先端銳尖,微裂。小堅果近圓形或橢圓形,具瘤狀突起。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

生於河灘草地、山地草甸、林緣、林下、撂荒地及路旁。

分布

除西部荒漠區外,廣布內蒙古全區。我國黑龍江河北山西青海蘇聯蒙古日本也有。

產地產量

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產量較多。

入藥部分

全草入藥。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泥土,曬乾,切段備用。

性味功能

中藥味微苦,性涼。清熱解毒,利尿。
蒙藥味微苦,性涼。清熱,解毒,清“協日”。

主治

中藥治肝炎,瘡瘍腫毒,腸癰,跌扑損傷,蟲蛇咬傷,小便不利。
蒙藥治黃疸。肝熱,蛇咬傷,“協日”病。

用量用法

中藥15—2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蒙藥單用1.5—3克,或入丸散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