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之藥

不死之藥

不死之藥又稱不死,漢族傳說中一種能使人長生不死的藥。古代統治者總希望自己長生不死,一些方士就玩弄騙術,用硫酸等化學物品製成的假藥來矇騙。《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釋臣。這個侍衛讓人向楚王解釋說:“我問傳遞的人,他告訴我說是可以吃的,所以我才吃了它。巴寡婦清也是化工的探索者,是一個養生家,還是一個軍需物資的供應商,丹砂有軍需物質的需要。

詞語

【詞目】不死之藥

【拼音】bù sǐ zhī yào

【示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史記·孝武本紀》:“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

《戰國策》

原文

《戰國策》∶“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是客欺王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釋臣。”王乃不殺。

譯文

有個給楚王獻長生不死的藥的人,傳遞的人拿著藥走到宮裡。宮裡有個侍衛看見後問道:“這東西可以吃嗎?”傳遞的人回答說:“是可以吃的。”侍衛於是搶過來吃了下去。楚王非常憤怒,就要殺死這個侍衛。這個侍衛讓人向楚王解釋說:“我問傳遞的人,他告訴我說是可以吃的,所以我才吃了它。這事我沒有罪,有罪的是傳遞的人。並且客人所獻的是長生不死藥,我吃了藥,大王殺了我,這就是致人死地的藥,這就顯示是客人欺騙了大王。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表明有人在欺騙大王。還不如放了我。”楚王就沒有殺他。

字詞解釋

重點詞語解釋

有獻不死之藥於(給)荊王(楚王,疑為頃襄王)者

因(於是,就)奪而食之

中射之士(中射之士,指皇帝的近身侍衛)使(讓)人說王(勸說荊王)曰

臣故(所以)食之

是(這)臣無罪

謁者操(拿)以入謁者:掌管引見賓客和傳達通報的官吏

不如釋(放)臣

可食乎(吃)

是死藥也(這反而是致人於死地的藥)

王乃(就)不殺

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大王生氣了,讓人殺了侍衛)

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大王殺了沒有罪的大臣,就說明有人在欺騙大王)

“之”的意義

謁者操之以入(代詞,指藥)

因奪而食之(代詞,指藥)

使人殺中射之士(這個)

臣故食之(代詞,指藥)

且客獻不死之藥(的)

臣食之而王殺臣(代詞,指藥)

王殺無罪之臣(的)

而明人之欺王也(代詞,指藥)

注釋

不死之藥:傳說可以使人長生不老的藥。

荊王:即楚王。荊,楚國的別稱。

謁者:專門為天子傳達命令的官員。謁:拜見。

中射之士:宮廷中的侍衛官。

於:給。

因:於是。

明:表明,說明。

說(shuì):勸說。

釋:放。

啟示

1.中射之士是一個聰明,能言善辯,正直,睿智,善於思考,忠心耿耿的人,

2.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發展,總是要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但歷史上總有些人妄圖長生不老,到處尋求不死之藥。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不死之藥是沒有的,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具有自然性。(追求真理)

3.不死藥可以說是一種人生觀的體現,生老病死,天理循環。刻意的去追求不老,不如接收歲月洗禮,順其自然。活好每個年齡段,活出自然精彩

簡述中射之士使人說王的兩個理由:

1.臣問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2.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是客欺王也。

相關出處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較為全面,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6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作者相關

劉向(約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鏇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 。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劉向歷經宣帝 、元帝 、成帝三朝;歷任散騎諫大夫、散騎宗正、光祿大夫等職。曾屢次上書稱引災 異,彈劾宦官外戚專權。成帝時受詔命校書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劉歆續成。官終中壘校尉,故又世稱劉中壘 。劉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經傳 、 諸子和詩賦 。典校時,又撰有《別錄》。其後,劉歆以《別錄》為基礎,撰成《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原書已佚。東漢班固因《七略》而成《漢書·藝文志》,從中可以見到《七略》的梗概。據《漢書·藝文志》載 ,劉向有辭賦33篇 ,今僅存《九嘆》一篇,見於《楚辭》。劉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劉向的散文敘事簡約,論理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還編著了《新序》、《說苑》、《古列女傳》3 部歷史故事集 ,是魏晉小說的先導 。明代張溥輯有《劉中壘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新序》是劉向採集舜禹以致漢代史實,分類編撰而成的一部書,原書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鞏校訂,記載了相傳是宋玉對楚王問的話,列舉了楚國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陽阿》、《薤露》等,說是“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2、 《說苑》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 3、《列女傳》: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舜父頑母嚚。父號瞽叟,弟曰象,敖游於嫚,舜能諧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愛象,舜猶內治,靡有奸意。四岳薦之於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厥內。二女承事舜於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瞽叟與象謀殺舜。使塗廩,舜歸告二女曰:“父母使我塗廩,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廩,乃捐階,瞽叟焚廩,舜往飛出。象復與父母謀,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從掩,舜潛出。時既不能殺舜,瞽叟又速舜飲酒,醉將殺之,舜告二女,二女乃與舜藥浴汪,遂往,舜終日飲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憐之,與二嫂諧。父母欲殺舜,舜猶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號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茲,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篤厚不怠。既納於百揆,賓於四門,選於林木,入於大麓,堯試之百方,每事常謀於二女。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封象於有庳,事瞽叟猶若初焉。天下稱二妃聰明貞仁。舜陟方,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純而行篤。詩云:“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謂也。

楚王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熊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楚國地理位置

楚國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國君姓氏】熊楚武王(約前740年至前690年)楚文王(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楚王

楚王敖(約前674年至前672年)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楚穆王(前625年至前614年)楚莊王(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楚共王(前590年至前560年)楚康王(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後)楚王郟敖(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楚靈王(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楚平王(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楚昭王(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後)楚惠王(前488年至前432年)楚簡王(前431年至前408年)楚聲王(前407年至前402年)楚悼王(前401年至前381年)楚肅王(前380年至前370年)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楚懷王(前328年至前299年)楚頃襄王(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楚考烈王(前262年至前238年)楚幽王(前237年至前229年)楚哀王(前228年)楚王負芻(前227年至前223年)昌平君(前223年)楚義帝(前208年至前206年)

關於楚王的故事

楚王問鼎

楚國的王族來自中原。西周前期,居於江漢的楚國甚弱,不聞於諸侯。西周后期,楚國始大,周王在楚國北部漢水之陽設立姬姓諸國,以遏制楚國向北發展。春秋時期,王室衰微,楚國開始開疆拓土,公元前704年,楚君熊通自立為武王,斷絕與周王室的朝貢關係。接著歷代楚王勵精圖治,荊蠻之地盡為楚有,漢陽諸姬或降或滅。齊桓公時,率諸侯伐楚,楚成王使大夫屈完與諸侯會盟於召陵,諸侯退兵。齊桓公卒,宋襄公欲謀霸,召楚成王,楚王大怒,率軍破宋,俘獲宋襄公而後釋之。不久,晉、楚大戰於城濮,楚師敗績。公元前626年,楚太子商臣逼死楚成王而即位,是為楚穆王。十二年後,穆王卒,其子旅即位,是為楚莊王。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大臣伍舉、蘇從進諫。伍舉說:“有鳥停於高岡,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說:“三年不動,將定意志;不飛,將長羽翼;不鳴,將覽民則。”又說:“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於是莊王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國人大悅。國內大治後,楚莊王開始與各諸侯強國逐鹿中原。在他即位的第六年,楚軍大敗晉軍於北林(今新鄭);次年,楚王助鄭國大敗宋國於大棘(今睢縣南)。公元前606年,為周定王元年,楚莊王八年。莊王親征,討伐陸渾之戎。陸渾之戎是姜戎的一支,是不同於華夏族的少數民族。陸渾之戎原住在西北的瓜州,由於不臣服於秦國,秦國率兵驅逐之。晉獻公認為,姜戎是炎帝後裔,應與華夏族同等待之。於是把伊水中上游的山地封賜給姜戎。於是姜戎立國於伊水,熊耳山區盡為戎地。陸渾之戎成為楚國北擴的重大障礙,楚莊王決定武力剿滅。陸渾之戎生性剽悍,習於騎戰,但不習於戰陣兵法。楚軍長驅直入,大破陸渾之戎。楚軍到達洛水,楚莊王在洛水之濱舉行盛大的閱兵式,欲以威嚇天子,與周分割天下。楚軍閱兵於周疆的訊息傳到洛邑,周王室極為恐慌。周大夫王孫滿請求慰勞楚王,以觀其動靜,周定王許之。王孫滿素有賢德,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到達洛水之南,見楚軍營帳相連,甲冑鮮明,楚王居於中帳,不降階相迎。王孫滿見楚王,致天子勞師之意。楚王問:“九鼎在周,其大小輕重如何?”王孫滿見楚王問鼎,知其有滅周之心,遂從容對道:“欲一統天下,在德不在鼎。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貢,獻金九牧,以鑄九鼎。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成王定鼎於郟鄏(洛邑),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受命於天。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聞此,知取代周王室權力的時機還不成熟,於是整師而退。

新序

《新序》是劉向採集舜禹以致漢代史實,分類編撰而成的一部書,原書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鞏校訂,記載了相傳是宋玉對楚王問的話,列舉了楚國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陽阿》、《薤露》等,說是“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2、《說苑》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3、《列女傳》: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舜父頑母嚚。父號瞽叟,弟曰象,敖游於嫚,舜能諧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愛象,舜猶內治,靡有奸意。四岳薦之於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厥內。二女承事舜於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瞽叟與象謀殺舜。使塗廩,舜歸告二女曰:“父母使我塗廩,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廩,乃捐階,瞽叟焚廩,舜往飛出。象復與父母謀,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從掩,舜潛出。時既不能殺舜,瞽叟又速舜飲酒,醉將殺之,舜告二女,二女乃與舜藥浴汪,遂往,舜終日飲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憐之,與二嫂諧。父母欲殺舜,舜猶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號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茲,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篤厚不怠。既納於百揆,賓於四門,選於林木,入於大麓,堯試之百方,每事常謀於二女。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封象於有庳,事瞽叟猶若初焉。天下稱二妃聰明貞仁。舜陟方,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純而行篤。詩云:“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謂也。

丹砂

不死之藥

丹砂素稱“不死之藥”,巴寡婦清理應是擁有“不死之藥”,又掌握“不死之術”的巫醫。“不死之藥”和長生之術,迎合了秦始皇追求長生不死的願望,這可能就是秦始皇對巴寡婦清禮遇褒獎的歷史真相。 秦始皇禮遇巴寡婦清的謎底。秦始皇陵地宮至今保存的大量水銀,很可能來自巴地,是由巴寡婦清提供的丹砂冶煉而成的。

春秋戰國是中國養生長壽文化從原始蒙昧狀態向醫藥科學發展的轉型時期,丹砂養生藥用價值的發現,為丹砂採集冶煉提供了巨大的社會需求。巴渝沿江河床的丹砂含量和武陵山區的汞礦富集,為采丹煉丹提供了天然條件。巴渝(主要是三峽)地區是人類早期文明發祥地,以鹽、丹、酒為基石的巫醫文化,為巴寡婦清掌握醫術提供了技術基礎。

巴寡婦清

秦始皇為巴寡婦清所築的女懷清台,就在今重慶市長壽區江南鎮龍寨山。按照中國歷代王朝表彰傑出人物,往往於其老家建立紀念性建築物(如牌坊、墓園等)的傳統,則長壽區理當是巴寡婦清的籍貫歸屬。

巴寡婦清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她有多重身份,是一個企業家,是一個丹砂礦業族。丹砂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名字叫不死之藥,吃了以後長壽。巴寡婦清也是化工的探索者,是一個養生家,還是一個軍需物資的供應商,丹砂有軍需物質的需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