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武體育會

上海精武體育會

上海精武體育會是民間武術社團。1910年3月,因英國力士奧皮音在滬挑釁擺擂,有識人士北上邀請霍元甲來滬打擂,奧皮音懾於霍的威名不戰而遁。後在虹口的日本技擊館武士亦挑戰摔跤,霍接連取勝,振奮人心,轟動上海。於是,上海有識之士敦請霍及其徒劉振聲留滬授武。遂由陳其美、農勁蓀、陳公哲等於6月發起並組織集資在閘北王家宅(今交通路會文路附近)舉辦精武體操學校,由霍、劉教授武術。未幾,霍因病醫治無效,於同年9月14日不幸逝世,學校停辦。1910年3月3日,由陳公哲、姚蟾伯、盧煒昌等借鐵路旱橋堍房屋舉辦中國精武體操會,熔各派武術於一爐,聘任各派名家為教員。首任會長為農勁蓀。

上海精武體育會上海精武體育會
上海精武體育會是民間武術社團。1910年3月,因英國力士奧皮音在滬挑釁擺擂,有識人士北上邀請霍元甲來滬打擂,奧皮音懾於霍的威名不戰而遁。後在虹口的日本技擊館武士亦挑戰摔跤,霍接連取勝,振奮人心,轟動上海。於是,上海有識之士敦請霍及其徒劉振聲留滬授武。遂由陳其美、農勁蓀、陳公哲等於6月發起並組織集資在閘北王家宅(今交通路會文路附近)舉辦精武體操學校,由霍、劉教授武術。未幾,霍因病醫治無效,於同年9月14日不幸逝世,學校停辦。1910年3月3日,由陳公哲、姚蟾伯、盧煒昌等借鐵路旱橋堍房屋舉辦中國精武體操會,熔各派武術於一爐,聘任各派名家為教員。首任會長為農勁蓀。

概述

上海精武體育會上海精武體育會之霍元甲
1910年成立時,它就是以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為宗旨的體育教習所,歡迎一切武術門類加入,沒有派別之分。精武會把武術分為長江、黃河、珠江流域派,、手、槍、刀、空手入白刃都有人教授,在繁榮時期甚至還包括田徑、球類、騎馬舉重、溜冰、書法、繪畫、雄辯旅遊、醫學、弦樂、京劇等一切能想到的娛樂。“我們為國家隊輸送了很多隊員。”賈瑞寶說,李富榮張燮林都曾經在這裡練球。
精武會的正堂供有霍元甲的半身像,他作為公認的創始人被電影演繹得恍若神人,可是其後代和精武會並不領情。賈瑞寶叮囑記者說:“你得寫上我們對電影《霍元甲》很不滿意,李連杰來過我們這裡不止一次,明明知道歷史是怎樣的,偏偏把霍元甲拍成了只知道打打殺殺,日本人倒是姿態很高。”霍元甲在精武會成立後的幾個月就咯血而死,而他的形象,在創始人之一的陳公哲的描述中,“髮辮盤束頂上,灰土布短衣、布靴,北方土佬裝束,高五尺八寸,腰圍橫闊,面色赭黃,熊腰虎步,約二百磅”。

歷史沿革

上海精武體育會上海精武體育會之相關圖1
在紀念精武會10周年編撰的《精武本紀》上,明確寫明霍元甲是被日本人謀殺。日人技擊館挑選了十幾名柔道高手來上海挑戰,在日方一再要求下,先是劉振聲上場,日本人用撐肚拋撻法,先運氣在肚子上,等對方用力時猛一松使其摔倒,但劉振聲馬步扎得很穩,輕鬆取勝。接下來霍元甲與柔道會教師較量,將日本人推入天階,使其右手骨折。霍元甲有咯血病,日本醫生秋野賣仁丹給霍治病,兩周后霍元甲逝世。經過公立醫院的檢查,“此慢性爛肺藥也”。
霍元甲突然去世後,精武會蕭條如古剎,會員如入定老僧。經過幾次搬遷,會員為了維持,甚至有人典當衣物。為了籌集基金,精武會還曾向社會公開募捐。

精武體操會在1916年改為體育會,以陳公哲捐出私宅為分水嶺,開始壯大繁榮,《精武本紀》還是孫中山作的序,李宗仁是漢口精武分會的名譽會長。1920年,派遣了陳公哲、陳士超等“五特使”下南洋,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都成立了精武會。

在控訴負責人盧煒昌侵吞公款時,陳公哲也提了精武會的會費來源,有他的名下紗廠的利潤,有四處教武的收入,有與西貢馬戲團聯合表演賺的錢。這時的精武會管理已經出現漏洞,“三公司”之一的盧煒昌攜兩萬元款項離去,後死於獄中。陳公哲在《精武會五十年》一書中指責他是“一代偽人”,平時不煙不酒不沾女色,冬天只穿單衣,實際閉戶吸菸、單嫖獨飲,單絨袍內是上等全毛底衣,騙取會員崇敬。

《上海精武體育總會會史》的記錄中,陳、盧失和,經營失利,精武公園不得不出讓,精武體育師範學校也停辦,陳公哲退會,因此陳的立場也未必客觀,但精武會的衰落自此始。上海“孤島”時期,會所被日本人侵占,資料大部分散失。解放後公私合營,一部分會所被收歸國有,不復當年輝煌。

發展

上海精武體育會上海精武體育會相關圖2
1915年,集資自建房屋於倍開爾路73號(今惠民路荊州路口)。1916年3月4日遷入,同時改中國精武體操會為上海精武體育會。此時已有在橫浜橋福德里的第一分會一所。1919年又分別成立第二分會(在南市煤炭公所內)和第三分會(在魯班路山東會館內),倍開爾路會所改稱總會。

1910至1920年,10年中該會會員發展至1100餘人。外地亦紛紛建立精武分會並邀請上海總會派教師前往指導。如紹興(1912年),漢口(1918年),廣州佛山汕頭(1919年),梧州(1922年),南昌(1923年),廈門(1925年),四川(兩個分會,分別建於1927、1928年),以及後來的南寧嘉興松江無錫等分會。1920年7月3日,應國外華僑人士的邀請,上海精武會派了5名骨幹成員陳公哲黎惠生羅嘯敖陳士超葉書田,去香港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宣傳精武體育會的武術事業並協助建會,在精武歷史上被稱為"五使下南洋"。此後,上述國家和地區以及後來的暹羅(泰國)、澳門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相繼建立分會。最高峰時,國內外分會達42個,會員逾40萬人。

1921年,陳公哲又將倍開爾路75號的四層自有房屋獻給精武體育會,作為剛成立的聯繫外省市和國外精武體育會工作的“中央精武”辦事處。1923年,又購下福德里內一塊地產建造了精武中央大禮堂。1924年,因倍開爾路房屋財政困擾而辦事處遷入中央大禮堂辦公,即今總會所在地。

歷史事件

上海精武體育會上海精武體育會之訓練室
1909年冬,西洋力士奧皮音阿波羅影戲院露肌健美,稱華人為東亞病夫。展示肌肉在當時蔚為風氣,陳公哲等人有一張合照,著斜肩豹紋連體衣,做出各種健美的姿勢,與營養不良的國民相比,他們個個肌肉發達。同盟會會員陳其美、農勁蓀和五金行經理陳公哲等人氣憤之下開會商討,決定請個高人煞煞洋人威風。農勁蓀和當時在他所開藥棧當夥計的霍元甲實為好友,霍在河北也頗有武名,能輕鬆挑的起500斤柴,一人打得十幾個無賴跪地求饒,還嚇跑過俄國大力士。霍元甲被請到竹深居茶社暫住,奧皮音堅持用西洋規矩,手帶皮套,只擊腹圍上部,不許踢,霍元甲則要求手足並用,最後雙方同意摔跤決勝負,約好在張氏蓴味園比賽。結果那天奧皮音逃得無影無蹤,發起人失望之餘,提議眾賓可以登台比武,由劉振聲和霍元甲接招,霍元甲與海門張姓拳師的比武中,“右手執張臂,出左手攬其腰間,輕輕抱起,張某兩足離地,霍將其置於地上”。這個比武只有一個回合,遠不是影視中血肉四濺的廝殺。但霍元甲還是憑此役名聲大噪,陳其美考慮到武裝起義推翻帝制需要軍事人才,他提出:“希望十年內訓練出千萬名既有強健體魄,又有軍事技能的青年,以適應大規模革命運動和改良軍事的需要。”革命組織為了不引起當局注意,採用體育辦學的方式聚眾是常事。1905年,徐錫麟陶成章託名為清廷徵兵,在大通師範學堂購步槍50支,子彈2萬發,學生均入光復會。畢業後還能得到清廷發的文憑,背面卻印有組織暗號。生源也都是擅長狩獵、射擊的浙東山地學生,秋瑾還在該校穿男裝教過騎馬、擊劍、實彈射擊,被鄉紳群起攻之。
上海精武體育會上海精武體育會相關圖3
陳公哲和現在的副會長賈瑞寶都矢口否認精武會有任何政治傾向。在陳炯明兵變後,陳公哲還在船上與孫中山長談,闡述精武會為何不介入政治並求得諒解。但是精武會的成員複雜也是事實,陳其美是國民黨元老,陳鐵笙是同盟會會員,有位別名虛吾的會友,因為他加入了虛無黨。另一些主力是商界名流,比如稱作“精武三公司”的陳公哲、盧煒昌、姚蟾伯,都各有實業,上海最紅的是永安、先施、新新公司,所以他們三人也叫三公司。這些愛好武術的富人為精武會出錢出力,陳公哲為精武會捐獻了一幢4層小樓作為辦公場所,他還舉例說:“精武會建會花費8000元,地段值2000元,50年後翻了10倍;友人為雛妓贖身,花費10萬金,50年後雛妓雞皮鶴髮,而精武活動無已,無時不在少年時。”深為自得。霍元甲只是精武會的緣起,而精武會能夠延續壯大,完全依靠這些怕惹事的商人。1912年,袁世凱解散社團,精武會因為不問政治,奇蹟般地未被取締;上世紀30年代,南京國術院想把精武體育會合併,變為國立,會員不同意。賈瑞寶說:“如果當時變成國立,就不會再有精武會了。”精武會的經費來自會員的會費和董事的捐贈,根據一份在公共租界警務處的“團體登記申請書”上的記載:精武會創始初期有3458人,一年會費18鷹洋,維持會員50元,12歲以下12元,女會員6元,永久會員150元,永久贊助一次性交納300元,永久維持會員500元,永久董事1000元。精武會員大都家境不錯,董事更是商界名流,也成為精武會的擋箭牌。

理念文刊

上海精武體育會1919年,精武體育會在上海舉行成立十周年紀念活動時,孫中山先生親自題贈匾額,書寫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並擔任該會的名譽會長,還為該會特刊《精武本紀》撰寫了序文。
總會提倡"體、智、德"三育並進和“乃武乃文”、體育以武術為主,逐步確立了初、中、高三級的“精武三十套武術基本套路”;德育上則以“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為精武精神,積極提倡和實行。
精武的體育標語是“體育萬能”,高級學員的會服上綴有三星,代表“體、智德”,黃、藍、紅三色為服裝主色,原因是這三色加起來是黑色,代表社會這個大染缸,三色相除為白色,表示在精武會學習後出污泥而不染。那時學員的會服是天藍對襟短衣,二分黑線,黑色扣紐。這和民初的累贅運動服區別頗大,當時女子運動時要穿白布長袖大襟中長衫,黑色長褲,20年代後才改成白短袖、黑裙褲;男子穿白布對襟長袖上裝,白布下裝,20年代時背心褲衩連在一起,號稱是“天下一統”。在精武會的資料圖片中,運動員都是背心短褲,以儘量展現肌肉為美。
該會曾編輯出版《精武本紀》、《潭腿精義》、《潭腿卦圖》、《工力拳》、《達摩劍》、《粵曲精華》、《新樂府》、《測光捷經》、《醫說》等數十種作品和書刊;還自攝影片5卷66節,曾作專場放映招待駐滬各國領事。1938年日寇入侵,強占了總會會所,上述大部份書刊和影片被毀。後該會遷往南京東路慈淑大樓(今東海大樓)。抗戰勝利後至1946年底,才收回福德里總會會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精武體育會由政府接管,逐步成為虹口區的一個體育場館,繼續舉辦各種體育培訓活動。

1979年以後,精武體育會在上海恢復活動,天津廣州餘姚等地的精武體育會亦相繼恢復活動。1990年始,該會開展了與海外精武組織的聯繫和交流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