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堂

三公堂

三公堂,唐朝時,溫大雅(溫彥宏)為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二弟大臨(溫彥博)為中書令,封虞國公。三弟大有(溫彥將)為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基本信息

簡介

一門三公,唐朝時,溫大雅溫彥宏)為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二弟大臨(溫彥博)為中書令,封虞國公。三弟大有(溫彥將)為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在其父的教誨下,大雅並其兩個弟弟大臨(即溫彥博)、大有,自小飽讀經史,及至長大成人,都以學識淵博、品行高尚、能文善寫而稱著。溫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太原堂”、“雅儒堂”、“梅香堂”、“預順堂”等。

溫姓源出

1、出自姬姓,以封地名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兒子叔虞於唐,號唐叔虞。唐叔虞的後代被封於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其後代子孫遂以封地名命姓,稱溫姓。

2、出自郄姓,亦以邑名為氏。據《廣韻》、《萬姓統譜》等所載,周初,蘇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溫。公元前650年,溫國被北狄人攻滅,國君溫子逃往衛國,稱為溫氏。後來晉國攻滅狄人,溫就成為晉國大夫郄至的封邑。當時郄至在鄢陵之戰中指揮晉軍打敗楚軍,成為晉國執政大臣,郄氏一家三族權傾朝野,引起其他晉卿的嫉妒。晉厲公對郄氏專權不滿,早就想找藉口除掉國中的這些強宗大族。有一次,晉歷公帶著群臣打獵,郄至打著一頭野豬,派人給歷公送去,卻被歷公寵幸的寺人孟張奪去,郄至一怒之下射死孟張。晉歷公對此大為惱火,說:“這傢伙欺負到我頭上來了!”決定除掉郄氏。這個訊息被郄氏知道了,郄錡便主張先攻殺歷公,郄至卻認為寧可被殺也不能犯上作亂。結果歷公糾合了一批與郄氏有怨仇的臣子滅掉了郄氏。郄至的子孫中有逃到國外的,以封邑命姓,稱溫姓。
3、出自高陽氏,亦以邑名為氏。據《唐溫侯碑》所載,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封於溫邑,其後以封邑名為氏。
4、回族中有溫姓。源自明代融於回民族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的蘇祿東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溫喀刺及後裔。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東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領包括家人在內計三百餘人的龐大使團來燕京訪問,因病逝世于山東省德州的北營村,留下次子溫塔刺和三子安都魯及王妃守墓並定居中國。因溫安兄弟倆皆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又近同於回族,後便融入了回民族當中。其溫塔刺取名子首音為姓(安都魯亦同),遂產生了溫姓。關於溫(安)姓的來龍去脈,在溫氏十六世孫溫壽文於1934年編修的《溫安家乘要錄》中作了詳細記載,頗具研究參考價值。此外,據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載,河北保定地區安、溫兩家回族‘有安溫兩家不分之說”,並‘自言其先世為蒙古人,來自蒙古安塔拉之溫都魯地區。其先世弟兄二人,採用漢姓,系按兩地名之首育分安、溫二姓。”依據這段‘自言”來看,如將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溫都督”的首字一對換,這便是山東德州蘇祿東王之子“安都魯”。“溫哈刺(塔拉)”。這顯然不是巧合。再有,山東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溫安(安溫)兩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採用漢姓”’之共說,顯然是同出一脈。“人名”與“地名”之別,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斷言,山東德州與河北保定的溫安(安溫)兩姓應是同祖同宗。溫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東和河北地區。
5、出自他族改姓:
① 據《唐書》所載,唐代康居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境至俄羅斯一部),國王姓溫,後入中國,自成溫姓。
② 據《通志》所載,北魏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均改單姓溫。
③ 金時女真人溫迪罕氏漢姓為溫;據《唐書》所載,唐時彭城長史劉易從之子劉升流放嶺表,免歸,改姓溫。
④ 清滿洲八旗姓溫特赫氏、錫伯族溫都爾氏漢姓為溫。
⑤ 今台灣土著、布依、土家、黎、壯、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溫季。名郄至。其家族顯赫,世代任高職於晉國。郄至在與楚進行的鄢陵之戰中,出謀獻策,身先士卒,為大敗楚軍立下汗馬功勞,因此被封於溫地,人稱溫季。不意功高震主,遭人猜忌,又恰逢晉厲公廚師孟張仗勢搶奪溫季之鹿被溫季射殺,厲公以此為口實,派人去抓溫季,有人透露訊息給他,並勸他先行動手,殺厲公另立新君,溫季不為所動,乃被厲公誅殺並殃及子孫,有子孫避逃國外,因他以死來表忠心,是古來少有之忠臣,其後子孫尊他為溫姓得姓始祖。

宗族特徵

1、溫姓源起繁雜,但無論出自何支,都為中華大家庭中一員,見面都可稱五百年前是一家。

2、溫姓歷代被載入史冊的人不勝枚舉,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唐代。此期溫姓可謂名家輩出,群星璀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