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至公堂

蘭州至公堂

至公堂在蘭州市翠英門路,為清代貢院應試之堂。同治年間(1862一1874),陝甘總督左宗棠上書清廷,請求在蘭州設立貢院,獲準。光緒元年(1875年)貢院落成,當時地盤縱140丈,橫90丈,號稱可容納考生4000名,左宗棠題寫匾額“至公堂”。主體建築至公堂、衡鑑堂和觀成堂3座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另有迴廊、廂房等。現占地4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簡介

蘭州至公堂蘭州至公堂
至公堂在蘭州市翠英門路。為清代貢院應試之堂。

同治年間(1862一1874),陝甘總督左宗棠上書清廷,請求在蘭州設立貢院,獲準。光緒元年(工875年)貢院落成,當時地盤縱140丈,橫90丈,號稱可容納考生4000名,左宗棠題寫匾額“至公堂”。主體建築至公堂、衡鑑堂和觀成堂3座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另有迴廊、廂房等。現占地4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至公堂為鄉試取捨重地,其後有鑒衡堂,為鄉試閱卷之所,今為雲南大學圖書館。至公堂前原有明遠樓,樓前東西有號舍,“每號以八尺為度,捨得五尺,衢路三尺,高其檐,寬其壁”。屋內原為泥地,每逢風雨,一片泥水,後改以“蚌殼鋪地,使無涓泥”,道光六年(1821),又“均瓮以磚”。如此號舍,清末之時,竟有5000餘間,號舍四角築有高樓,以為監督之用。時號舍排列整齊,形如長巷,巷口設號柵,便於關鎖。號舍以千字文編號,每號住生員一人。入場後考三次,每次考三天,考生唱名入號,耗時終日,後鳴炮封門,交卷始開,三天吃住,均在號舍之中,而以敲鑼報時。按《重修貢院碑記》載,時“闈中無水,取食於翠湖,日需夫三百名,繞道上坡為艱,門禁啟閉,有時往往缺之”。後在貢院鑿井,水困稍解。今雲大會澤院內,仍有號舍40間,近年又整修一新,可窺見當年號舍風貌之一斑。

蘭州至公堂蘭州至公堂
清末科舉制度取消,光緒二十八年(1903),雲南貢院舉行最後一次鄉試,即告結束。貢院遺蹟,除至公堂與號舍外,還有今雲大正門,舊稱龍門,原左右各有牌坊一座,左為“騰蛟”,內額匾書“明經取士”;右曰“起鳳”,匾書“明經取士”。20世紀60年代,兩坊俱毀。原入門坡上還有明弘治年間立“科甲英雄”牌坊,毀於明末。大門之外,西有貢院坡,明清以來通稱貢院坡,貢院門口的街道稱貢院街,登貢院城修長的石級稱龍門路。貢院街上原有座石橋,是從城內到貢院的要道,稱龍門橋。舊時“一登龍門,則身價十倍”,可謂直上青雲,貢院街後來亦改為青雲街。貢院西邊直至大西門,是當年各州縣應考生員雲集的地方,大有文人如林的氣象,故稱文林街。翠湖西岸的先生坡,則因有館舍供謄錄、考務的先生下塌而得名。翠湖東路還有皇華館,專供考官在考試前後寓居。其中文林街先生坡等地名仍然保存下來。

主體

蘭州至公堂蘭州至公堂
蘭大二院的行政樓頂部鳥瞰殘存的至公堂,它只不過是綠樹掩映下的一座普通古建築而已。在外部裝潢甚美的水泥樓林映襯下,它顯得太不起眼了。翻閱歷史資料我們發現,《甘肅新通志》記載著,當年的甘肅舉院坐東向西,東西約300米,南北約467米,外築城垣,內建棘圍。西南角開貢院門,進門北行為大門,大門左右兩側設點名廳搜揀廳。進大門,自西朝東,沿中軸線分布有龍門、明遠樓、至公堂、觀成堂、衡鑑堂、雍門、錄榜所。明遠樓兩側建南北號房,一次可容納4000名考生參加考試。至公堂南北分設監臨總督署、提調道署、監視道署、對讀所、謄錄所、彌封所、收掌所等。至公堂後為穿廊,穿廊兩側為走廊,中間穿廊緊接內簾門,門左為內收掌署,門右為內監試署。觀成堂左為北衡文署,右為南衡文署衡鑑堂前為北五房和南五房,堂後設有柵欄,中立牌坊一座,柵欄內南側為執事廳,北為受卷所。舉院建築群布局合理,結構嚴謹,氣勢恢弘,可謂蘭州一時之人文勝景。至公堂其實是蘭州大學最初的閱覽室,其歷史可追溯到1909年,1913年以清代貢院遺留的“觀成堂”為書庫,“至公堂”為閱覽室,1946年以後修建二層獨立館舍一座,名曰“積石堂”。

今天的至公堂則是蘭大二院的大禮堂,而相距不遠的衡鑑堂則處境悲慘。曾在蘭州市的土地規劃中,以這處堂院的中心為界,分劃給二院及甘肅化工機械廠,一處古蹟被“破了肚”,保護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如今的衡鑑堂已成了一個堆放物品的倉庫,部分已經坍塌,它靠南的牆被一道磚牆一分為二。據蘭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鄧明先生說,衡鑑堂與至公堂、觀成堂這3座古建築是清代甘肅舉院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遺存。

景點介紹

蘭州至公堂蘭州至公堂
從史料記載看,至公堂為甘肅舉院的中心建築,是監臨(用大員監臨,以糾察關防總攝闈場事務)、外簾官(在考場提調監試的官員)辦公的處所。建築制式為十三檁五脊懸山頂,面闊七間21.7米,進深12米,青磚砌五花山牆,琉璃筒瓦屋面。前檐下懸掛青底金字巨匾一塊,上面是左宗棠先生用行楷篆刻的“至公堂”匾額,上款鐫寫“光緒元年孟秋月吉日”及陰文小篆“千古大文章”壓角印;下款刻“欽差大臣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陝甘總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輕車都尉左宗棠書”刻陰文小篆“左宗棠”及陽文“東宮太保恪靖伯”兩方印。堂內金柱懸掛左宗棠撰寫的:“共賞萬餘卷奇文,遠擷紫芝,近搴朱草;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楹聯。今天無論至公堂的匾額還是金柱上的對聯在風吹日曬下,變得模糊不清。據史料載,明遠樓為舉院又一標誌性建築,高三層,全木結構,用於監臨、監試、巡察官員登樓眺望考場內外形勢,居高臨下的稽察士子有無私相往來,及執役人等有無傳遞關通之弊。1919年劉爾炘明遠樓移至五泉山,改名為萬淵閣,今已成五泉公園一景。

這幾乎是一處被人遺忘了的古老建築——至公堂,曾為清朝年間貢院鄉試的取捨重地、蘭州大學的前身,在經歷了百年的風雨剝蝕後,這個拆遷潮流下的劫後餘生者,終於有幸得到了工匠們的重視。“他們是永靖古建公司的匠人們,正在維修至公堂。”保全老梁說。至公堂一側的平房就是保全的值班室,平時,這座高大莊嚴的古建築緊鎖著雙扇木門,有些陰冷。粗壯的槐樹和零亂而又枝葉茂密的松樹,以及頑強的牽牛花等,將這座氣勢恢弘的古建築重重包圍。至公堂和堂前綠樹以及雜草被一米來高、底漆斑駁的鐵欄桿圍住,中間形成了一段綠蔭披拂的甬道,供人進出。

走近至公堂,這座高大的堂屋,記錄著滄桑的門板和被歷史湮滅但依然可辯的大梁彩繪,門廊里黑枯而滄桑的的那些雕樑畫棟以及風韻猶存的黝黑檐頭,仿佛都將人帶入那古老而高雅的世界。泛黃的檐角椽梢以及木質的刻花窗欞,還有人字架屋樑堅固而靈巧。觀其外部,至公堂的主體是完好的,幾年前在一場大風中坍塌的房頂後脊已被修復。它的後牆外則凌亂地堆放著青色方磚,還有被泥土弄髒的青筒瓦

蘭州至公堂蘭州至公堂
說起今天的蘭州大學或者它的第二附屬醫院,幾乎無人不知,但要是提起至公堂來,相信沒有多少年輕人會知道。這座處在醫院大院中心的古老建築,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風雨後,如今像一位垂垂暮年的老人,在默默地傾訴著過往的滄桑。患者和家屬們時常三三兩兩地坐在圍欄上聊天,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至公堂,現在是蘭大二院的會議室,有時也客串護士們的俱樂部。一位老者說:“這裡曾有寶貴的清代古建築群,但後來為了建這個門診樓(正在新建的門診大樓)都拆了。”他說,這棟樓底下就是過去的甘肅製造局。“拆除文物是違法的,但當時的領導拍板了,誰也阻攔不住!”這位蘭大二院退休好幾年的老醫生感慨萬端。

再往東,與至公堂緊鄰著一排低矮的紅磚房,以北則是樓層並不高的家屬區,居住的大都是本院職工家屬。再往東還有一個形似至公堂般高大威嚴的古建築物,牆壁和柱子的顏色更顯陳舊,有的地方裂開了二指寬的縫子。芨芨草爬滿了房頂,鋼筋擰成的門栓上掛著一把鏽蝕的大鐵鎖。門前堆滿著各種廢舊建築材料,還有一面紅色底漆的大鼓。隔著寬寬的門板裂縫,可以看到裡面的木頭和屋架,還有幾張破舊的桌子等。儘管上面沒有標誌和文字記錄,但據長期研究蘭州地方史志的鄧明先生說,這個古建築的名字叫衡鑑堂

走出的人才

蘭州至公堂蘭州至公堂
今天的蘭大二院,舊時的確是名副其實的甘肅文化名人薈萃之地。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距離西關十字不遠,也就是今天的蘭大二院才是真正的萃英門,它得名也正在於此。1928年4月,時任甘肅省主席的劉郁芬,在原政法專門學校(甘肅舉院)的基礎上成立了蘭州中山大學,並取“人文薈萃”之意,親手書寫門額:“萃英門”(萃英門於建國後因城市建設已被拆除),現在的萃英門只是一條普通的街名而已,其東起西關十字西口,西行止解放門外北側。也就是今天蘭大二院門前的街道,再向北折至濱河東路白雲觀東側止。

清廷陝甘分闈甘肅舉院的興建,為當時朝廷選拔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對促進蘭州乃至甘肅的科舉考試,開啟了甘肅一時之文氣,對甘肅文化教育事業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光緒元年(1875年)秋,在新建成的甘肅貢院里進行了陝甘分闈後的第一次鄉試,應試者三千人,青年才俊安維峻中解元,光緒六年(1880年)考中進士,傳為一時佳話。光緒二年(1876年)左宗棠又奏準清廷允許甘肅每科增加10名舉人,自此每科鄉試,甘肅可考取40名舉人。此後,從光緒六年(1880年)至二十九年(1903年)甘肅舉院共選取646名舉人赴京參加會試,考中進士11名,其中蘭州地區考中31名進士,特別是光緒十八年壬辰科有同榜進士柴朴孫尚仁王樹中劉積義等4人,光緒二年的丙子恩科、光緒三年的丁丑科、光緒六年的庚辰科、光緒二十年的甲午科、光緒二十四年的戊戌科、光緒二十九年的癸卯科,以上每科都有3名蘭州進士榮登皇榜,這在全國來說都是少見的。對地處西陲的蘭州來說,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在這些蘭州進士中,既有抵禦外敵以身殉國的顏履敬,以死諫諍的御史吳可讀,“文壇泰斗”張國常,一代名醫秦霖熙,蘭州翰林、五泉山人劉爾炘,也有積極參與“公車上書”的王世相等一批與時俱進的精英人物。同時,陝甘分闈和甘肅舉院建立後興起的大批蘭州籍科舉人物,在典籍整理研究、文學創作、學術的交流傳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弘揚甘肅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因為在古代,科舉制度決定著一切,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遠大報負,必然要通過科舉考試的途徑來實現。無論升官還是發財,這是讀書人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為了甘肅、青海、寧夏的秀才們就近考試,省去盤纏路費,免去長途跋涉的勞苦就近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這裡設立了舉院,增加了舉人的名額,同時許多讀書人因此有了實現夢想的機會。因此,說甘肅舉院推動了甘肅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一點也不誇張。

相關信息

蘭州至公堂蘭州至公堂
美食

高三醬肉

高三醬肉為蘭州的傳統名食,始由高彬吾在集各地傳統醬肉製作技藝精華的基礎上,精心研究,滷製而成。因高氏行三而得名,至今已有近70年的歷史,現主要在張掖路西端的福華軒專門經營。高三醬肉以肉質新鮮、色澤光亮,略顯透明,不肥不膩,芳香四溢而聞名遐邇。在製作時,先選用大豬身上肥瘦適宜的臂肉、腫肩肉或剔骨帶皮硬肋豬肉,烙烤至紅黃色,切成二三斤的長條,用馬蓮繩捆好,即可用泡過肉的血水煮肉。先加入適量草果、桂皮、花椒、桂籽、丁香、山茶、大香打包,再加入食鹽、紹興酒、冰糖、豆醬胚,用旺火煮肉至半熟後,再用文火慢煮,則醬肉嫩而不爛,濃味醇香,大有“龍涎麝臍難比其風”之韻味。

金城白塔

蘭州古稱“金城”,白塔是屹立於蘭州北山的一座七級八面的塔式建築,南臨黃河;雄偉的中山鐵橋橫跨黃河南北,蔚為壯觀。蘭州廚師精心構思創作的冷葷拼盤“金城白塔”,即巧妙地反映了這一雄偉奇特的蘭州景色。金城白塔的製作方法是:切開午餐肉,和白、黃蝦糕,擺成梯級平台;將午餐肉、鹽水豬肝和黃蝦糕改刀擺為“鐵橋”;用午餐肉、黃蝦糕、火腿、火灌腸製成塔座;將白蝦糕調成的“白塔”架於塔座上;再用蛋卷、肘花、鮑魚、叉燒、鹽水蝦、海帶絲等製成“草叢”,並以蘿蔔、雕花、香菜作葉,春茄圍邊即可。“金城白塔”造型逼真,色澤艷麗,口味多樣,實為難得的飲食“工藝品”。

交通

市內可以坐1路、85路、100路、101路公車到雲南大學站下車,進雲大校園即可看到會澤院樂在景區至公堂

遊覽

至公堂與會澤樓,是雲南大學校園內的兩座建築。比起新蓋的大樓來,它並不惹眼。然而,它卻與雲大,甚至整個雲南文化教育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

雲大的校址,原是明清兩代雲南的貢院,即全省進行科舉考試的總考場。據說,雲南的科舉考試,原先是借學堂或郡府舉行的,到明朝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才單獨修建貢院,地點在城中“長春觀”旁,建院那一年的“鄉試”,考中者達55名,是雲南開科取士以來最多的一年。(見《景泰雲南圖經·新建雲南貢院記》)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遷至保順門(北門)內,今天雲大校址。明末著名的大學士王錫袞,在這裡遭到殺害。過去,至公堂前側,曾有“風節亭”,表示對他的紀念。清康熙年間曾兩次重建、重修貢院,凡監臨、提調、掌卷、對讀、譽錄、密封、巡捕、醫藥,均各有室,另有東文場、西文場、北文場,考生的“號舍”4865間。(見康熙四十七年《重修貢院碑記》)而貢院院的中心建築至公堂和衡鑑堂。至公堂是決定考生命運的地方。衡鑑堂為評卷之地。雲大建校後,衡鑑堂改建為圖書館,至公堂則保留下來。1946年7月,李公朴先生死難經過報告會,就在這裡舉行,著名的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曾拍案而起,在這裡發表了鑠古震今的《最後一次的演講》

蘭州至公堂蘭州至公堂
購物

洮硯
廣東端硯、安徽歙硯齊名,是久負盛名的中國三大名硯之一。其石料出自甘肅卓尼縣東北50多公里處的洮硯鄉喇嘛崖。花色品種有三邊雕花硯、池頭雕花硯、雜形雕花硯、自然雕花硯、素硯等五大類。價格40~850元。

蘭州砂鍋
蘭州砂鍋至少有六千至一萬年的歷史。共有砂罐、砂壺、煨罐、火鍋等20多個品種,最大者口徑一尺五寸,小者如碗般大小,以阿乾鎮與雷壇河所產為最佳。數千年來,蘭州人民不斷繼承並創新砂鍋製造技藝,生產的砂鍋堅固耐用,輕巧靈便,不裂不炸,別具特色。價格40~150元。

最佳旅遊時間

蘭州深居內陸,地處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乾燥,日照充足冬季漫長且較寒冷,雨雪少;春季轉瞬即逝,冷暖變化大;夏季短促,氣溫較高,但無酷暑;秋季降溫快。年平均氣溫9.3;C,年溫差和日溫差較大。去蘭州旅遊的人一定要備件厚外衣,以備不時之需。

附近景區

蘭州至公堂蘭州至公堂

·白塔山
·天斧沙宮

·絲綢古道
·桑科草原
·鄧家花園

·黃河母親
·中山橋

·德哇倉文殊佛殿

相關詞條

蘭州至公堂蘭州至公堂

·甘南八角城

·莊嚴寺

·蘭州五泉山公園
·蘭州白塔山公園

·石佛溝風景區

·白衣寺塔

·西關清真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