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角井鎮

七角井鎮

七角井鎮位於天山山脈東段馬爾塔拉山南側。總面積10390.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9人。鎮政府距市區210千米。

基本信息

簡介

七角井鎮七角井鎮

新疆哈密市七角井鎮位於天山山脈東段馬爾塔拉山南側。總面積10390.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9人。鎮政府距市區210千米。地處“百里風區”。北與昌吉州木壘縣,巴里坤縣相鄰,西鄰吐魯番市鄯善縣,南接哈密市五堡鄉。東連哈密市柳樹溝鄉,三道嶺礦區。“蘭新鐵路”,“蘭新公路”古“絲綢之路”、312國道及正在建設中的連(連雲港)霍(霍爾果斯)高速公路由鎮區穿鎮而過。七角井常年乾燥,是新疆乃至全國蒸發量最大的地區之一,也是全疆著名的“百里風區”,十三間房平均風速達9.2米/秒,為新疆之最。

轄區

七角井鎮七角井鎮

轄5個居委會,1個行政村(已整體搬遷至火石泉開發區)。轄區內居住著漢族、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藏族、俄羅斯族等民族,總人口2309人,其中農業人口516人。 七角井鎮下轄五個居委會和一個村民委員會。居住著漢、回、維吾爾、哈薩克、滿、俄羅斯等民族,主體民族為漢族。近年來,七角井鎮經濟發展按照“打基礎,調結構,闖市場,抓增收,強園藝”的總體工作思路,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逐步形成了以礦業開發,勞務輸出,園藝種植為主的經濟格局。2004年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787元。

資源

鎮區有芒硝、石灰石、高嶺土、、銅、煤、麥飯石等礦藏資源,並有可供遊覽的柳牧溝、刺梅溝、七角井故城遺址及舊石器遺址等旅遊資源。60年代這裡發現了豐富的食鹽和芒硝,自治區化工廳在鎮區建起鹽化總廠,開發鹽業,形成哈密最早,至今創利最多的化工基地,其硫化鹼、無水硫酸鈉產品曾遠銷國外。

生態

七角井鎮有柳牧溝、刺槐溝等旅遊勝地,還有兩萬多畝的胡楊林,保持了非常完好的原始生態風貌,同時還有七角井飛機場和車軲轆泉羅少偉烈士犧牲紀念地等旅遊資源有待開發。

發展

自1998年以來,七角井鎮農業人口整體向火石泉開發區搬遷,現農業主要集中在七角井鎮開發區,開發區有耕地2400畝,現已逐步形成以葡萄、大棗等園林作物為主的園藝基地,已逐步顯示出較好的經濟效益和比較效益。開發區現有居民220戶,976人,建設以來已陸續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00餘萬元。配套機井7眼;修建“∪”型防滲渠6公里;修建瀝青道路2.5公里;建設商業網點43家;通過實施防病改水工程,修建50立方水塔一座,實現自來水入戶220戶;接通電話94戶,有線電視120戶,入戶率100%;修建680平方米村委會辦公室;完成了農網改造線路8公里。通過幾年的努力建設,七角井鎮開發區正在日益繁榮。

2005年,完成經濟總收入353萬元,比上年增加173萬元,增長96%;人均收入2087元,增加300元。集體經濟淨收入2萬元。全年新定植葡萄14公頃、大棗14.13公頃,已形成100公頃高標準優質葡萄示範基地和26.67公頃大棗基地,全年銷售鮮葡萄300噸,葡萄乾175噸,實現純收入87.25萬元;銷售大棗40噸,實現純收入50萬元,人均收入1372.5元;全年共產羊羔l195隻,豬仔215頭,成活率達到95%以上,出欄生豬400餘頭;年內,對鎮區內砂石和片石進行招商,引資達100多萬元;組織勞務輸出8批133人,創收60萬元;修建防滲渠3千米,新建抗震安居房8戶,加固改造7戶;開展改陋習、樹新風活動和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評選出十星級文明戶18戶,九星級文明戶66戶,八星級文明戶50戶;有119戶農戶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加率達到85%;全鎮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漢族100%,出生人口上報準確率100%;為貧困居民發放低保金15萬元,發放救濟物品麵粉3噸、煤14噸。

歷史

七角井鎮的古史七角井原名七個井,遠在七、八千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息,直到今天還殘存著許多古城、古墓、石器遺址。七角井雖然環境惡劣,卻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至上世紀40年代才衰落蕭條。歷史上,這裡一直是很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屯兵重地。抗日戰爭期間,七角井成為援華物資的一個“中轉站”,負責接運各國援華物資和接待來往車隊。1950年改設為七角井中心區,由哈密地區管轄。1984年成立七角井鎮,1993年撤鄉並鎮。

新疆哈密地區的鄉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