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錢處方

一毛錢處方

2010年6月某日,江蘇常州一位市民在市內一家醫院給孩子看病時,僅花了一毛錢,孩子的病就痊癒了。這個一毛錢處方被病人家屬譽為“世界上最便宜的處方。”

由來

一毛錢處方一毛錢處方

2010年6月某日,江蘇常州一位市民張先生在常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為孩子看拉肚子,根據經驗帶了500元錢,但一位叫徐莉的醫生只開了5片一毛錢的藥,就治好了孩子的病。

張先生介紹說,孫女小月2010年16個月大,胖乎乎的十分招人喜愛。就在5月31日的夜裡,小月突然莫名其妙地拉肚子,到1日下午已經拉了六次。看著天真可愛的小寶貝沒有了往日活潑,一個勁地撇著小嘴哭鬧,尿布和褲子髒了好幾次,全家人都為此焦躁不安。2日一大早,他就餵孫女吃藥,並兩次將孫女的大便送去一家醫院檢查。醫生說查出來有細菌感染,醫生開了頭孢克肟等,並說吃藥效果不明顯,必須要掛鹽水方能見效。
2日下午四時,張先生和老伴決定送孩子去醫院掛水。“根據經驗,我們帶了500元。”張先生介紹,他們帶著孫女來到常州第七醫院兒科門診。輪到小月時,接診的徐醫生詳細問了病情,看了在別的醫院的大便化驗單,徐醫生告訴他們說,這次孩子拉肚子是細菌感染,現在沒有熱度,就暫時用不著掛水,先吃吃藥再說。“聽到孩子暫時用不著掛水,我們覺得輕鬆一大半了。”張先生說,徐醫生在病歷上寫了三種藥,知道家裡已有兩種後,徐醫生便在處方單上只開了“痢特靈”一種藥。當他拿著藥方去視窗付款時,收款小姐在裡面說了一句“一毛錢”。“我還以為自己聽錯了,而第二遍聽到‘一毛錢’時,我還將信將疑。”張先生說,收款小姐又說了一句:“一毛錢!”張先生說,當時就顯得不知所措,竟然只要一毛錢,他先是愣了一下,付了一毛錢,到領藥視窗去領了一小包藥,裡面是5粒黃色小藥片。回來後,徐醫生囑咐他們,痢特靈半粒一頓,一日三頓,5片藥可吃三天了。
“要不是我親身經歷,我怎么也不相信看病只要花一毛錢。” 張先生和老伴很有些感慨。一毛錢的藥方也恐怕是當今世界上花錢最少的處方,特別是當今看病難、看病貴的今天,實在是頗為鮮見。

誤解

一毛錢處方因看病貴情況下催生的傳奇一毛錢處方因看病貴情況下催生的傳奇

這是一則被標題誤讀的新聞。事實上,並不是一毛錢治好了這個孩子的病。此前,孩子家長已經兩次到其他醫院便檢,開出“一毛錢處方”的醫生在看完便檢結果之後,開了三種藥。而當醫生獲知對方家裡有其中兩種時,就留下了“痢特靈”這一種。而五粒“痢特靈”,醫院收取了一毛錢。於是,所謂一毛錢處方治好病的誤讀產生了。稍微有邏輯分析能力的人,都應該清楚,治好孩子病的不是一毛錢處方,而是便檢,以及所開的三種藥。
一毛錢處方貴不貴?恐怕不是字面的簡單理解就能做出判斷的。我不知道成本。如果這五粒“痢特靈”的成本很小,小到一分,甚至小到零點零零零幾分,那么即便是一毛錢處方,價格也是不菲的。但為什麼人們枉顧客觀事實,不去做理性分析,而為“一毛錢處方”感慨不已呢?這是因為人們對高藥價、看病貴現象已經深惡痛絕。再加上前不久一些地方出現的藥價百分之一千,甚至幾千的暴利,已經深深地刺痛了國人的神經。所以,一旦看到“一毛錢處方”這樣的新聞,心中形成的反差自然可想而知。即便知道“一毛錢處方”是誤讀,也要把它當做一個美麗的誤讀,來對目前的高藥價、看病貴現象口誅筆伐。

熱議原因

一毛錢處方醫生徐莉正在給人看病一毛錢處方醫生徐莉正在給人看病

醫生只開了一毛錢的處方,並不是說患者只吃了一毛錢的藥,其實還吃了家裡其他的藥,病才完全康復的。一毛錢處方成了傳奇,在這個大處方充斥,過度醫療經常出現的時代,一毛錢處方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公眾把它當成了不胡亂開藥、不過度醫療的象徵。

可以說,在“看病難、看病貴”已然成為壓在普通民眾身上的新的“三座大山”之一的當下,無論公眾怎么讚美和媒體怎么宣揚“一毛錢處方醫生”的崇高情懷都不為過。這樣的善待患者的醫生越多,越是“生不起病”的普通民眾之福。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一毛錢處方可能只是一個“遙遠的傳說”。時下“看病貴”人人皆知,曾有人這樣感慨:“在醫院,千萬別說你有錢!”如今到醫院看病,即便是普通的發燒感冒,沒有幾百元錢也甭想走出醫院。據媒體報導,某醫院治癌輔助藥蘆筍片的利潤竟達1300%。如此情境下,難怪人們會為“一毛錢處方”驚訝,難怪人們會為開“一毛錢處方”的醫生感動。但人們在感動的同時,更關心的是“一毛錢處方”醫生怎樣多起來。

“一毛錢處方”的新聞之所以引發輿論熱議,顯然公眾還沒有愚蠢到盼所有的醫生不論患者的病情,均給患者開“一毛錢處方”,而是在強烈批評一些醫院和醫生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之餘,寄希望於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大醫療改革力度,從而使醫院和醫生真正做到“小病小治,大病大治,無病不治”。如果能像陝西神木縣一樣推行“全民免費醫療”,從根本上解除百姓的“心頭之患”,那就更是求之不得。這恐怕才是“一毛錢處方”的新聞引熱議、開一毛錢處方醫生受追捧背後的真問題、大問題。

不容樂觀

不能對“一毛錢處方”寄望太高,站在這位好醫生所在醫院的角度,正如該院宣傳科的劉科長稱,一毛錢處方只是個例。言外之意,不外乎是說媒體在宣傳這位好醫生的同時順帶著也為醫院變相作了一下廣告,但“一元錢處方”的做法於醫院並不提倡。而從大的醫療環境出發,儘管醫藥已實行了分家,儘管上面要求對醫生的考核不再只單純地看取醫生為醫院創造了多少經濟利益,而轉向更注重工作量、服務質量等方面的綜合考評。但無奈一些醫院習慣了坐享醫藥暴利,一些醫生習慣了開高價藥拿提成,以及基於時下的各項各業均存在著大量的腐敗,恐怕要想在短時期內湧現出數以萬計的“一毛錢處方”醫生,不說難於上青天,至少是不太現實。

社會影響

要多出現一毛錢處方,要改變醫生的生存模式要多出現一毛錢處方,要改變醫生的生存模式

並不是每一個病人都需要昂貴的藥品才能治好病的,也並不是每一個醫生都喜歡開大處方的。一毛錢的處方確實少見,而一毛錢的藥品治好病,則更少見!因此,一毛錢處方讓人非常感動!假如每一位醫生,都能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那么,“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一毛錢處方”多起來,就不能讓開“一毛錢處方”的醫生獨守清貧。比如開小處方的社區醫生王爭艷。王爭艷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她的同學們現在都是各大醫院的頂樑柱。2009年,王爭艷第一次參加了同學聚會。她的同學們大都住在高檔小區,開著名牌小車,而她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30年聚會時,為了讓她參加聚會,有同學出招,每人發一件制服,大家穿著同樣的衣服去參加。人們也不知道徐莉的收入如何,但可以肯定,如果她長期開“一毛錢處方”,收入也高不到哪裡去。徐莉、王爭艷們抵得住利益的誘惑安於清貧,說明其醫德是高尚的,但從制度層面講,應保證這樣的醫生正常的收入,並獲得尊嚴。
“一毛錢處方”多起來,就不能讓開“一毛錢處方”的醫生獨自承受壓力。徐莉是幸運的,她所工作的常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提倡“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合理用藥”,對醫生的考核更注重的是工作量、服務質量等方面的綜合考評,醫院對醫生用藥不作考核。但是,很多醫生沒有這樣幸運,他們承受著醫療潛規則的壓力。曾有報導說,重慶一位醫生堅持開小處方,結果未完成創收指標反遭醫院倒扣錢。如此壓力之下,很多醫生或許不願意承擔壓力而選擇隨波逐流。
“一毛錢處方”多起來是患者的期盼,“一毛錢處方”多起來,也不能只靠宣傳和號召,根本在於制度建設。只有用好的制度保證小處方醫生的生存狀態好起來,小處方醫生才會越來越多。

在財政對醫療衛生投入嚴重不足的現實下,徐莉、王爭艷、重慶黃醫生等人的事跡其實還證明,培養好醫生是最好的醫療投入,如果整個醫療行業都像她們那樣為病人著想,那么當前本已不足的醫療投入,就會花到刀刃上,而不是補貼進利益集團那深不見底的腰包里。所以,“一毛錢處方”更應成為治療整個醫療行業醫德的“大處方”,讓道德生病的醫務工作者們儘快康復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