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爭艷

王爭艷

王爭艷,女,1954年出生,1984年同濟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在武漢市漢口醫院(原漢口鐵路醫院)開始了醫生生涯。做了11年的內科住院醫師後,在醫院下設的四個門診站點擔任全科醫生,最後成為一名社區醫生。2009年12月23日正式退休。9月25日,經過36000多市民無記名投票,她從20000多名醫生中當選武漢市“我心目中的好醫生”。2010年6月12日,受聘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兼職教授。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榮獲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2012年2月13日,武漢市漢口醫院聘請王爭艷為醫院名譽院長。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工作與生活  在編上班的最後一天

王爭艷 王爭艷

2009年12月22日清晨。王爭艷起床,簡單的早餐後,騎著腳踏車出門。

天蒙蒙亮,已有病人在漢口金橋社區衛生中心外等候,王爭艷裹著一身寒氣到達。55歲的王爭艷,頭髮花白,腳上是一雙已不多見的翻毛皮鞋。她在那件舊舊的黑色棉衣上罩上白大褂,習慣性摸了一下裝備:左上口袋裡的小電筒,左下口袋裡的棉簽,右下口袋裡的聽診器。一天開始。

王爭艷說話語速快,音量大,常伴手勢,這是長期在嘈雜診室里工作養成的。不過,她有個習慣——從不打斷病人講述,始終微笑著注視對方。接下來,她用雙手為病人做檢查。這是一雙關節粗大、皮膚粗糙的手,多年來,這雙手已像一台精密儀器,可以在病人就診的幾分鐘裡,基本鎖定病源。

不敢喝水,以免如廁。一直到中午12點半,病人稀少,她才敢在微波爐里熱一下中飯——那是家裡頭天晚上吃剩的飯菜。沒有午休,王爭艷始終呆在診室,重複著上午的繁雜。沒有下班時間,最後一個病人離開,王爭艷才能善後:收好一天的病歷資料,脫下白大褂,檢查一下小靈通是否通暢——她的小靈通號碼就貼在診室里。

冬日的太陽已落下,很冷,王爭艷走出大門,深呼吸。這是醫生王爭艷重複了25年的普通一天。這是她正式退休前的最後一天。從這一天起,25年的醫生生涯,在歲月的流逝中劃上句號。

9月25日,她成為30名“江城好醫生”中的一名。這是她醫生生涯中最看重的一個榮譽——她視之為老百姓為她送別的歌聲。

上醫之境

1984年,30歲的王爭艷從同濟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前30年,她隨南下軍醫的父親和在醫院做護士的母親在洪湖市長大。少年時最清晰的記憶來自母親。這位在手術室工作的護士是O型血,常常一邊工作,一邊挽袖子為手術台上的病人獻血。23歲考上大學,途中因嚴重的肺結核休學。這段病人生涯,為王爭艷的人生規劃完成最後一筆:不為良相,即為良醫。

30歲的王爭艷在武漢市漢口醫院(原漢口鐵路醫院)開始了醫生生涯。做了11年的內科住院醫師後,在醫院下設的四個門診站點擔任全科醫生,最後成為一名社區醫生。

一代名醫裘法祖,曾給王爭艷上過大課。裘老仙逝時,王爭艷自覺沒資格以弟子名義送行。但是,25年後,王爭艷依然能背出裘老師在大課上說的一段話:“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後看檢查報告,是為上醫;同時看片子和報告,是為中醫,只看報告,提筆開藥,是為下醫。”

王爭艷自認是個合格的學生。她對每個病人都嚴格的執行教科書所教“視、觸、叩、聽”原則。因此,她自信的說,病人走進診室10分鐘,她心裡就有譜了。黃陂農民劉耀東深有體會。他因持續消瘦四處求醫,做過上千元的檢查仍無果。王爭艷用雙手為他“摸”了10分鐘,問“您是不是得過血吸蟲病?”劉耀東驚訝:“幾十年前的事,您怎么曉得?”——謎底揭曉。

患者王榮華患有世界罕見的“亞急性脊髓聯合變性”,理論上應長期住院。但王榮華窮得連醫保中自己支付的部分都拿不出來,王妻說,丈夫將不死於病,就死於錢。王爭艷的方案是,搶救一緩過勁就回家,她來根據病情調整藥物,王妻拿處方去藥店買藥。這一方案,已維持一個罕見疾病患者的生命十餘年。王妻說,沒有王大夫,就沒有我丈夫的命,我這個家就完了。

王爭艷曾不好意思的說,做醫生,對治病是有癮的。不久前,有個甲流病人就診,久治不愈。王爭艷觀察後說,可能合併支原體感染,要抽血。久病之人怒氣一觸即發:久治不愈,又不能出門,不來醫院。王爭艷說,你不來,我親自到家裡替你抽,你不願付費,我出錢替你付,血一定要抽。檢查結果出來——支原體陽性,需要療程治療。

大愛無疆

能治好病,是合格的醫生,能花最少的錢治好病,才是好醫生。25年來,王爭艷只有這么一個心得。

50歲的王爹爹是高血壓病人,在頂級大醫院領到了每月800元的處方單——超過他每月退休金的一半。王爭艷為他調整處方,每月只需80元藥費。王爭艷說,沒有訣竅,任何一種病,都有可開可不開的藥,都有高中低價位的藥物,就看醫生一支筆。

王爭艷從醫25年,平均單張處方不超過80元,至今還常開兩毛錢的處方。她解釋,阿托品,調節心率,就只兩毛錢。

有病友如此推薦王爭艷參評“好醫生”:她時刻為病人著想,是個乾乾淨淨的醫生。

王爭艷笑道,我不是為病人著想,我本來就是他們中的一分子。王爭艷所在的醫院,服務轄區內多是經濟能力不高的居民。王爭艷本人,現在每月收入兩千元左右,丈夫是車工,每月扣除三金的淨收入約六百元。一家三口18年來住的房子不足50平方米,讀大學的兒子,至今還睡在閣樓上。洪湖市老家的老人到漢,一家三口要擠兒子的閣樓,把床讓給老人。

王爭艷說,我是怎么過日子,我的病人就是怎么過日子;高一點貴一點的藥,我下不了手。25年來,最初的不忍逐漸成為習慣,她的處方,就像海綿里的水,越擠越乾。她的生活,也形成了習慣,一分錢一角錢都會攢起來放在小盒子裡留著買菜用。一家人很少上餐館,家裡的電視還是17寸的老古董。

然而,今年3月,幾個同事突然上門,逼著借錢給她,要她到隔壁新區買房,房子都替她看好了——此時金融危機,房價便宜。王爭艷最後招架不住,借款36萬元,買下一套46萬的一樓住房。“逼著借錢”的同事只有一句解釋,這么好的醫生,不該住這樣的房子。

王爭艷不覺得苦。她先後呆過4個門診站點,每到一處,既有老病人輾轉追隨,又有新病人聚少成多。她說,醫生怎么樣,其實同行和老百姓心裡明鏡似的,只看人家說不說,怎么說。

因為病人經濟條件普遍較差,王爭艷有替人墊錢的習慣。幾塊錢的掛號費,十幾塊錢的藥費,她常墊,但是多年來,卻保持著一個紀錄:墊出去的錢,從來沒有不回來的。一個農民工在工地摔傷,連縫合帶藥費30元,病人只有20元,王爭艷墊了10元錢,木訥的民工連個謝字也沒有。第二天,一瘸一拐的病人卻捏著10元錢回來了。

王爭艷常說,她只是盡醫生的職責,病人回報的卻是更加的良善和信任,他們的愛更大。此次評選“江城好醫生”,可以上網和電話投票,但很多人,搭著公汽,輾轉半個江城,來投她一票。

一件制服

王爭艷的母校同濟醫科大學,是全國有名的醫科學府。她的79級同學們,大都比她小十歲,如今正是各大醫院頂樑柱。與她一同分到漢口醫院的3名同學,一名高飛,一名南下,一名已是科主任;只有她,越做越“沉”,起初是該院住院醫師,後來到門診站點,最後做了一名社區醫生。

漢口醫院的負責人說,沒有辦法,王爭艷就是一劑藥,放她到哪裡,哪裡的門診就能“活”。她到金橋社區3個月,這個門診就扭虧為盈。“處方廉價,何能盈利?”局外人不解。內行解釋,說俗一點,就是薄利多銷。

2009年,王爭艷第一次參加了同學聚會,這是79級同學入學30年紀念。10年、20年紀念時,她沒去。她的同學大都住著高檔小區,開著名牌小車,而她,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她不好意思。30年聚會時,有同學出妙招,每人發一件制服,大家穿著同樣的衣服去參加,她答應了。

回來時,她帶回一本30年紀念相冊和一件制服。相冊上,當初的青澀少年,而今神態各異,但制服卻是一統的。兒子笑,不如都穿白大褂去好了。她正色道,白大褂是對病人穿的,制服是對同學穿的,要是年年碰頭,都穿同一件制服,她還是願意經常去與同學、同行、同道們相會。

事實上,王爭艷就是一劑藥

這劑藥采自三種原料。她那O型血的護士母親,常在手術室邊工作邊挽起袖子為病人獻血,她是王爭艷的前傳和同道。一代名醫裘法祖,並不認識自己的學生王爭艷,但階梯教室里一段關於醫者仁心的論述,完成了師生的師道傳承、醫者的精神呼應。數量龐大的病人們,是王爭艷的第三種養分,這些人以信任和良善反哺了王爭艷,他們是這劑藥的受益者,也為其注入驅動力和幸福感。

一劑良藥,應當準確的指向病根,並且是守在普通櫃檯,而非貼著VIP的標籤,站在櫥窗里。

良藥講究對症。藥物和疾病相生相剋的原理,揭示著一些最基本的邏輯:比如醫生是治病的,不是醫藥代表,醫生是站著的人,不是檢查儀器的利潤;比如最好的醫生不一定需要最好的醫院,最響的名頭;比如小處方同樣能使醫療機構獲得良好生存;比如醫生天平的另一端是病人,不是錢、權、地位和上級;再比如溫總理所說的,醫療體制改革的成敗,關鍵在人。

需要指出,藥不是萬能的,所以王爭艷清貧。但是,王爭艷不差錢。很多人得到的,是她失去的;而她得到的,也正是許多人失去的。

一劑良藥的最大價值,在於它值得依賴,值得託付以性命——天使的境界,也莫過若此 。

返聘上班的第一天:2009-12-24

王爭艷 王爭艷

一般情況下,王爭艷早餐要“灌”200毫升牛奶。她知道,一坐到診斷桌旁,就挪不動窩、邁不動腳,連喝水的功夫都沒有。

到醫院,王爭艷先做兩個規定動作:檢查日間病房的重病號;詢問社區甲流感病人的情況(每天要把甲流感情況向區疾控中心匯報兩次)。

8時30分,一樓的候診室里,王爭艷坐到貼有她小靈通號碼的診斷桌旁。病人一個接一個的走進來。

花35分鐘,開47元藥

66歲的吳奶奶住幸福人家小區,因腦供血不足在其他醫院住過院。上午,吳奶奶在老伴陪伴下找到王爭艷。“你就是報紙上的王醫生?我就住旁邊,想找你給我看看病。”

吳奶奶有聽力障礙,王爭艷要大著嗓子跟她喊,有的話還需要吳奶奶的老伴翻譯。接診開始,記者抬頭看了時鐘――9時50分。“樹老根多,人老話多”。單是陳述病情,吳奶奶就講了10分鐘。

王爭艷拿出聽診器,聽診、量血壓……記者按捺不住,出去轉了一圈回來。

替吳奶奶分析了病情後,王爭艷給她開了3種藥,還講解了每種藥物的作用,並指點老人可做高壓氧治療聽力障礙。

10時20分,兩口子拿著藥回來,要求王爭艷把服藥方法寫在藥盒上。兩老告訴記者,這次看病一共花了47元錢,他們對王大夫很滿意。兩分鐘後,前腳還沒離開診斷室的老兩口又回來了,又問了一個剛想起來的問題。

10時25分。一直面帶微笑的王爭艷,才拿起病歷問下一個病人:“你昨天打了吊針,好些沒有?”

這是一個腹瀉的病人,前一天曾化驗過大便。王爭艷檢查了他的口腔,聽診了肺部,還對腹部進行了觸壓……王爭艷認真做著每一項檢查,仿佛面對的不是普通的腹瀉病人。

中午12時,王爭艷統計了半天工作量――11個患者。

記者現場感覺,王爭艷做事不慌不忙、一絲不苟,完全按規定和規範執行。半天高強度的工作,55歲的王爭艷累了。她邁上二樓熱飯時,記者感覺她一下子矮了很多 。

媒體評論

新華網——

要讓更多人享受到“80元處方”治好病待遇,關鍵還在醫療體制和相關制度安排。僅靠幾個好醫生,顯然無法有效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個普遍性的民生難題,……如何剷除這些“病瘤”,良性的制度性安排無疑更值得期待。

新民網——

王爭艷以行動恪守著醫者的操守,詮釋了醫者的價值。對王爭艷的禮讚,更多地可以解讀為一種呼喚,寄託著民眾對廉價醫療的熱盼。但醫德的生根發芽需要合適的體制土壤,但願獻給王爭艷的如潮掌聲,能讓新一輪醫改回歸公益的航向。

《廣州日報》——

“好醫生”的身上,我們不僅要看到她的高尚醫德,更要為她的清貧“打抱不平”。從長遠來說,我們絕不能寄希望於個別“好醫生”的操守,而應當通過建立良好的醫療制度,從改革分配機制上入手,鼓勵更多的人做一名“好醫生”,而且是一名生活富裕的“好醫生”。

中國日報網——

如果說,王爭艷醫生開的藥方是擠幹了水分的海綿,那么恐怕一些醫生“妙筆”之下的水都很深。在這種情況下,王爭艷的堅守尤顯來之不易。也正因為如此不易,醫改才顯得萬分緊急。

《中國青年報》——

對許多人而言,兩毛錢的處方像是一個遙遠的傳說。王爭艷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為在醫德整體水平滑坡的當下,她恪守為醫者的本分。……醫生本應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職業,一個理想的醫生職業環境,應有助於他們醫德向善。

《北京青年報》——

醫療服務直接作用於人的健康和生命……醫方在相當程度上對患者具有主導和支配作用。這就要求醫生必須比其他職業具有更高遠的道德自覺和更嚴格的道德自律,更能在缺乏外部監督和制約的條件下,主要依靠自己的良心、良知忠實履行職業責任。

《新京報》——

讓病人花最少的錢就能治好病其實是良醫的世界準則之一,也是“黃金標準”之一,只是今天的現實使得這條標準被淡化了,甚至被人遺忘了,因而在王爭艷身體力行這樣的準則時,才讓我們感到彌足珍貴,才讓我們淚流滿面。

社會影響

2010年1月22日,湖北省衛生系統開展向王爭艷同志學習活動動員大會在武漢洪山禮堂隆重舉行。會上,王爭艷同志介紹了從醫25年來的經歷和感受,她的同事、記者和患者從不同角度介紹了王爭艷同志的先進事跡。省政府副省長張岱梨同志出席會議並作了重要講話,省衛生廳黨組書記楊有旺主持會議並對下一步學習活動作了動員部署。

張岱梨副省長強調:一是要充分認識開展向王爭艷同志學習活動的重要意義。開展向王爭艷同志學習活動,對於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改善醫患關係,保障人民民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社會和諧,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二要深刻領會王爭艷先進事跡的精神內涵。要學習她心繫民眾、服務人民的高尚品質;要學習她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信念;要學習她廉潔行醫、甘於奉獻的崇高醫德。三要迅速掀起向王爭艷同志學習的高潮。要推廣武漢市創建“王爭艷工作室”的做法,制定標準和程式,要在全省命名一批“王爭艷工作室”,使人們民眾去“王爭艷工作室”看病安心、順心、放心、舒心,得到最滿意的服務,通過學習活動,使“王爭艷工作室”成為我省基層醫療服務的優質品牌。

楊有旺書記對下一步學習活動作了動員部署,他對全省衛生系統幹部職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要準確把握王爭艷同志先進事跡的時代特徵,二是要努力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三是要切實加強對學習活動的領導,確保活動取得實效。

會議還對王爭艷同志進行了表彰。省政府授予王爭艷同志“湖北省勞動模範”,省總工會授予“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省婦聯授予“湖北省三八紅旗手”。

各市、州、直管市、神農架林區分管市(州、區)長、衛生局長、部省屬及武漢市醫療單位代表共一千餘人參加了會議 ?。

2009年,王爭艷被市衛生局評為“江城好醫生”,被授予 “武漢市優秀社區醫生”稱號。

2009武漢"雙十"揭曉 王爭艷居"十大新聞人物"之首

王爭艷獲“全國醫衛系統先進個人” 2010年1月在京領獎 ?

第七屆中國醫師獎(名單)

中國醫師獎是經衛生部批准設立的中國醫師行業最高獎,其宗旨是通過表彰獎勵醫師隊伍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代表,展示當代醫師救死扶傷、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文明行醫的精神風貌。前七屆是每年評選一次,根據衛生部的指示,之後的中國醫師獎評選每二年進行一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