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叢花令

一叢花令

一叢花令,是北宋著名的詞人張先所作的一首詞。這首詞的內容主要敘述一位女子她的戀人離開後獨處深閨的相思和愁恨,詞的結尾兩句,通過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對青春的珍惜、對幸福的嚮往、對無聊生活的抗議、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一叢花令

定格: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中仄平平(韻)。
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平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中仄平平(韻)。
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張先
傷高懷遠幾時窮?
無物似情濃。
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
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
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譯文

登上高閣眺望遠方,懷念遠在天邊的情郎,這無限的情思何時才能了結?世間萬物,沒有什麼能比戀情更加濃烈。分離的愁苦正像那紛紛亂亂的柳絲,更有那東街上飄飛的白絮,令人心煩意亂。想當初,心上人騎著馬兒漸漸遠去,一路上塵土飛揚,我到哪裡去辨識情郎的行跡! 池塘中春水溶溶,並頭的鴛鴦在縱情嬉戲,池南池北,小船兒悠然往返。遙想往昔,心上人登上樓梯,黃昏後,我們在畫樓中相偎相依。看如今景物依舊,還是那彎斜月,還是舊日的簾櫳。細細品味,離愁別恨竟是如此深重。真不如那桃花杏花,還懂得及時嫁給東風。

張先詞作鑑賞

感思

此詞寫一位女子她的戀人離開後獨處深閨的相思和愁恨。詞的結尾兩句,通過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對青春的珍惜、對幸福的嚮往、對無聊生活的抗議、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釋義

起首一句,是經歷了長久的離別、體驗過多次傷高懷遠之苦以後,盤郁縈繞胸中的感情的傾瀉。它略去了前此的許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許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對“幾時窮”的一種回答,合起來的意思是傷高懷遠之情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比真摯的愛情更為濃烈的緣故。這是對“情”的一種帶哲理性的思索與概括。這是挾帶著強烈深切感情的議論。以上兩句,點明了詞旨為傷高懷遠,又顯示了這種感情的深度與強度。
接下來三句,寫傷離的女主人公對隨風飄拂的柳絲飛絮的特殊感受。“離愁”,承上“傷高懷遠”。本來是亂拂的千萬條柳絲引動了胸中的離思,使自己的心緒紛亂不寧,這裡卻反過來說自己的離愁引動得柳絲紛亂。這一句貌似無理的話,卻更深切地表現了愁之“濃”,濃到使外物隨著它的節奏活動,成為主觀感情的象徵。這裡用的是移情手法。而那蒙蒙飛絮,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煩亂、鬱悶心情的一種外化。“千絲”諧“千思”。
上片末三句寫別後登高憶舊。尤言:想當時郎騎著嘶鳴著的馬兒逐漸遠去,消逝塵土飛揚之中,今日登高遠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裡去辯認郎的蹤影呢?“何處認”與上“傷高懷遠”相呼應。
過片上承傷高懷遠之意,續寫登樓所見。“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說不遠處有座寬廣的池塘,池水溶溶,鴛鴦成雙成對地池中戲水,小船來往於池塘南北兩岸。這兩句看似閒筆,但“雙鴛”二字既點出對往昔歡聚時愛情生活的聯想又見出今日觸景傷懷、自憐孤寂之情。說“南北小橈通”,則往日蓮塘相約、彼此往來的情事也約略可想。
下片三、四、五句寫時間已經逐漸推移到黃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遠而近,收歸到自己所住的樓閣。只見梯子橫斜著,整個樓閣被黃昏的暮色所籠罩,一彎斜月低照著帘子和窗欞。這雖是景語,卻隱隱傳出一種孤寂感。“又還是”三字,暗示這斜月照映畫閣簾櫳的景象猶是往日與情人相約黃昏後時的美好景象,如今景象依舊,而自從與對方離別後,孑然孤處,已經無數次領略過斜月空照樓閣的淒清況味了。這三個字,有追懷,有傷感,使女主人公由傷高懷遠轉入對自身命運的沉思默想。
結拍三句化用李賀南園》詩中“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之句,說懷著深深的怨恨,細細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還不如嫣香飄零的桃花杏花,她們自己青春快要凋謝的時候還懂得嫁給東風,有所歸宿,自己卻只能形影相弔中消盡青春。說“桃杏猶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東風”的時機,以致無所歸宿。而從深一層看,這是由於無法掌握自己命運而造成的,從中顯出“沉恨細思”四個字的分量。這幾句重筆收束,與一開頭的重筆抒慨銖兩相稱

名句

詞中“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句,使作者獲得了“桃杏嫁東風”的雅號。張先的許多艷詞都是感情淺薄的,而此詞卻情真意切,無論思想方面還是藝術方面都值得永遠為人稱道。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寫一位女子念遠傷懷的情狀。上片用倒敘的手法先著意渲染女主人公的愁緒。開首“傷高”二句寫登閣遠望,以愛怨交織的激情向高天遠地提出質問,發泄強烈的傷懷、無窮的悲呼,仿佛自問自答。“無物似情濃”,言世間無物能比我之相思情愛更濃,對“情”做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強調了世間唯有情最濃,揭示了女主人公傷懷無窮的原因。下片寫相思無奈的“沉恨”和空虛。“雙鴛”兩句寫女主人公登閣所見南北小舟交通的池沼。“池中雙鴛”正如當年情侶歡聚愛戀的情景,它引發女子對昔日歡情的甜蜜回憶,也觸動她此刻的孤單寂寞的情懷。更難堪者是“黃昏後”的寂寞,當家家夫妻團聚,情侶“人約黃昏後”的歡聚時刻,自己卻“梯橫畫閣”,悶坐空閨,當年從畫閣豎梯窗下迎候情郎登閣歡會的情事已化為虛空,只剩下一彎冷月斜照窗簾!在極度空虛中,她發出人生之“沉恨”:“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傾訴了人不如物的傷感。整首詞緊扣“傷高懷遠”,從登樓遠望回憶,收歸近處的池沼、眼前的樓閣,最後收拍到自身,由遠而近,次第井然。

作者簡介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
稱“張安陸”。
張先於天聖八年(1030年)中進士。明道元年(1032年)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書丞知吳江縣,次年為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闢為通判。四年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此後常往來於杭州、吳興之間,以垂釣和創作詩詞自娛,並與趙抃、蘇軾、蔡襄鄭獬李常諸名士登山臨水,吟唱往還。晚年退居湖杭之間。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

宋 陳亮 一叢花

一叢花·溪堂玩月作 陳亮
冰輪斜輾鏡天長,江練隱寒光。
危闌醉倚人如畫,隔煙村、何處鳴桹?
烏鵲倦棲,魚龍驚起,星斗掛垂楊。
蘆花千頃水微茫,秋色滿江鄉。
樓台恍似遊仙夢,又疑是、洛浦瀟湘。
風露浩然,山河影轉,今古照淒涼。
這首詞是一首玩賞風景作品,但由於融進了感嘆國家興亡的內容,從而使它的認識意義和審美意義驟然加重。全詞景象大開大變,但由於描寫有序、布局有致,又有“玩月”二字貫穿其間,加上詞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提綱挈領,所以,全詞結構仍顯得很嚴謹。
全詞共分三部分。上片起首兩句為第一部分,先總寫月照澄江、水映長空的雄偉景觀。上句由月而及江,下句由江而及月,勾勒出一幅月光水色交相輝映的壯麗圖景。“冰輪”,指月。“斜輾”,即斜照。但何以必用“輾”字而不用“照”字?蓋“輾”字有轉動的意思,用在這裡,不僅與“冰輪”搭襯得當,而且,還給人以運動感,仿佛看到了倒映在江水中的皓皓月輪,正隨著江水的流動而緩緩移動。“鏡天長”,極言波明如鏡,把整個長空都映現出來。“江練”從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澄江靜如練”句而來,謂江水清澈見底,宛如一條長長的白色綢帶。“隱寒光”,則謂月光和水色渾然一體。“隱”字可謂一字傳神,寫出了月光無聲地射照江水的韻致。而“寒”字,既與上句的“冰輪”相綰合,又暗伏下片的“秋色”。這兩句的江月傳神寫照,境界闊大,景象宛然。
從“危闌”句到下片的“又疑是”句是第二部分,寫秋月照耀下的江鄉景色。“危闌”句承上啟下,順筆交代一下“溪堂玩月”的感受,詞人完全陶醉在這畫圖般的景色之中了。“危闌”,即高樓上的欄桿,照應了題面中的“溪堂”二字,說明“玩月”的所在是臨江的樓台。“醉倚”,寫出了作者憑欄玩月賞景的情態,但“醉”字不一定是“酒醉”的“醉”,而是“陶醉”的“醉”,著此一字就把詞人彼時的心態也寫出來了。詞人自我形象的出現,不僅豐富了這幅秋江月夜圖的內容,也使它顯得更有情趣。接下來“隔煙村”數句,便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對“人如畫”的“畫”作了具體的描繪。“隔煙村”句從聽覺的角度寫漁舟夜歸。“鳴木桹”也作“鳴榔”,漁人捕魚時用長木板敲打船舷,發出桹桹的聲音,使魚驚而入網,故云。但詞人只是憑欄所聞,而且又因隔著煙靄迷濛的江村,不辨漁舟從何而來,歸向何處,故云“何處鳴桹”。“烏鵲”三句從視覺的角度著墨,寫了三種事物的三種表現:烏鵲倦於棲息,魚龍(複詞偏義,實際就是指魚)驚而躍起,只有北斗星默默地掛在垂楊梢頭。至於烏鵲何以“倦棲”,魚龍又何以“驚起”,是因為月光明亮,還是因為漁舟鳴桹,詞人沒說,也不必說,何況“倦”、“驚”云云,本來就包含著想像的成分,帶上了詞人的主觀感覺。這三句雖然都從局部著墨,但布局得宜,很有層次,而且靜中有動,使這幅“畫”顯得更有生意。
過片繼續寫景。換頭兩句又從整體上勾勒一筆,為上片所寫之景描繪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背景,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瑰偉壯麗:蘆花千頃,江水迷茫,渺無天際的秋色籠罩著整個江鄉。蘆花是江鄉秋色中最富代表性的景物之一,寫蘆花便突出了江鄉的特點。而雲“千頃”,則極言遼闊無垠,並非確指。至於“水微茫”,這一則是月光水色交相輝映,二則也因為蘆花紛紛揚揚,所以遠遠看去,便有了朦朦朧朧的感覺。
下片“樓台”兩句與上片“危闌”句遙相呼應,把鏡頭拉到自己的身邊來,進一步抒寫憑欄“玩月”的感受。詞人佇立江樓,看到秋江月夜下的清麗景象,恍若夢遊仙境,又仿佛置身於洛水之濱,湘水之畔。洛水(在今河南省),相傳是女神宓妃出沒的地方,張衡《思玄賦》曾有“載太華之女兮,召洛浦之宓妃”的詩句,後來曹植還專門寫過一篇《洛神賦》,描寫了一個人神戀愛的故事。瀟湘,這裡指湘水(在今湖南省),屈原《九歌》中的《湘君》篇和《湘夫人》篇,都和湘水有關,寫的是湘水之神的戀歌。這裡“洛浦瀟湘”合而用之,不僅突出了江鄉之美,給詞人描繪的這幅秋江月夜圖塗上了一層神奇色彩,同時也強化了詞人的覽物之情,流露出詞人對江鄉的熱愛之忱。
結拍三句為第三部分,景象陡然一變,情調轉入悲涼,寄寓了詞人的國家興亡之感。“風露”句極寫寒氣濃重,浩然莫御。“山河”句和篇首“冰輪斜輾”遙相呼應,顯示出時間的推移、景象的變化和詞人“溪堂玩月”之久。但既雲“山河影轉”,境界就更為開闊,整個空間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著,而不僅僅局限於“溪堂”和“江鄉”,它分明織進了詞人的想像。這兩句全為結拍一句蓄勢。“今古”句是全詞的結穴所在,也是作者“溪堂玩月”的最後感觸所在。從古到今,明月無殊,普照人間。但詞人何以會有“今古照淒涼”之感呢?這種感受首先是從嚴酷的現實而來。半壁江山落於金人之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不僅不思恢復,還對主張和堅持抗金的人進行壓制迫害,使他們“報國欲死無戰場”(陸游《隴頭水》)。詞人自己的抗金方略,不但未被採納、不被理解,反遭陷害。現在,詞人登上江樓,看到雄偉壯麗的秋江月夜景色,自然要引起他的無限感慨。詞人還想到了“古”,想到了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南北分裂局面,故云“今古照淒涼”。“山河影轉”句已自隱寓著江山易主之感,最後再以“今古”句一結,就和盤托出了作者感時傷景的悲涼情懷,使全詞意韻和格調為之一變,帶上一層濃重的悲古傷今、感嘆興亡的色彩。這樣就使詞從詞人賞玩風景的情事範圍開拓出去,具有了更多的內容,提高了詞的境界,豐富了詞的內涵。總觀結拍三句,氣象恢宏,意境雄渾,聲情悲壯,含義深遠。
陳亮所作的詞的風格並非單一,於豪邁奔放之外還有幽雅秀麗的一面,而這首詞則又另具風韻,遠非豪邁奔放和幽雅秀麗所能概括。這首詞的內容如題,通篇描繪秋江月夜的瑰麗景象,只在詞的結尾處才透露出作者感時傷懷的悲涼情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