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叢花》

《一叢花》

這首詞寫獨居閨中女子的相思寂寞情懷。自從心上人離去之後,每日只能登高望遠,傷心愁苦。春日裡柳絲飄拂,如同女子內心的紛亂離愁。這離愁又如濛濛飛絮,瀰漫無邊,糾纏不休。傷懷的女子想像,“嘶騎”越行越遠,那就更加無處尋覓“郎蹤”,相見無日了。下闋女子回到房中,時間已經是黃昏,繚繞的愁緒卻依然無法擺脫。愁苦極了,居然被逼出一句“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相思之苦痛,獨居之寂寞,怨愁之深沉,皆化解在這句形象的詩句之中。

《一叢花》《一叢花》

詩詞正文

《一叢花》《一叢花》
《一叢花》

張先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詞譜

又稱《一叢花令》。雙調,上片七句,押四平韻,三十九字;下片同。共七十八字。用“南呂宮”。〔平〕平〔平〕仄仄平平(韻)。〔平〕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韻)。平仄仄(去)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平〕平〔平〕仄仄平平(韻),〔平〕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韻)。平仄仄(去)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韻)。

注釋

《一叢花》《一叢花》
1、騎(jì):備有鞍轡的,亦指馬兵或一人一馬。班固《東都賦》:“千乘雷起,萬騎紛紜。”

2、橈(ráo):槳,《淮南子·主術訓》:“夫七尺之橈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為資。”此處代指

3、簾櫳(lóng):指窗戶。櫳,窗格子

譯文

《一叢花》《一叢花》
獨上高樓,傷懷人事,人世間沒有什麼能像相思之情這樣濃。眼前的千條柳絲在風中不斷的飛舞,引發我的遐想。那東邊的大路上,飛絮如雪。心上人坐騎的馬,馬叫聲漸漸遠去,沿途一路風塵,我又怎能看出他的行蹤?樓閣之下,一雙鴛鴦正在嬉戲,池水溫柔。幾條小船來來往往,南北相通。又到了黃昏時節,漸漸地一軟斜月映照著簾櫳,孤獨寂寥真令人幽怨無窮。仔細想來,年華已去,孑然一身,自己尚不如桃花杏花,還可嫁給東風

賞析一

《一叢花》《一叢花》
詞人一開頭就提問:“傷高懷遠幾時窮?”隨即自嘆:“無物以情濃。”開頭兩句概括突出了整首詞的感情基調和思想。接著作者又模擬對方的身份(少女),上闋以“亂柳、飛絮”等意象渲染一種憂愁,以境抒情表達人物離愁別緒和戀戀不捨。下闋寫離別後少女的孤獨生活,用“雙鴛、池水、梯閣”等意象,反襯分手前後的巨大反差,以及悲落心情,最終使少女發出怨恨。整首詞表面寫少女,其實乃詩人本身,他以代入法,更反映作者本身的濃濃思戀之情。短短一詞中,巧妙運用想像和意象,形象生動地把作者對朋友的眷念描繪得淋漓盡致。
“當歌對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無限”,感情是人類的一種本性。感情使人地生活顯得色彩斑斕,如天堂般快樂;但也是感情,讓人痛苦難熬;那離別之愁,那無奈之悲,簡直令人生不如死。而又是這種種歡樂與悲情,構成了精彩。它們如彩燈般點綴著我們的人生。儘管人生不免有黯淡,有代表憂愁的藍色時期;但決對也有明亮,代表激情歡樂的紅彩燈。只要我們學會以情制情,當黝暗的悲情油然而生時,試著利用它融於寫作的激情中,把悲情發散、移嫁,用積極上進之情照亮生活的晦暗。用明亮的彩燈和黯淡的彩燈對比,你會發現生活都充滿希望,藍色也不再憂鬱。

賞析二

《一叢花》《一叢花》
這是一首閨怨詞,寫一位女子念遠傷懷的情狀。上片用倒敘的手法先著意渲染女主人公的愁緒。開首“傷高”二句寫登閣遠望,以愛怨交織的激情向高天遠地提出質問,發泄強烈的傷懷、無窮的悲呼,仿佛自問自答。“無物似情濃”,言世間無物能比我之相思情愛更濃,對“情”做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強調了世間唯有情最濃,揭示了女主人公傷懷無窮的原因。下片寫相思無奈的“沉恨”和空虛。“雙鴛”兩句寫女主人公登閣所見南北小舟交通的池沼。“池中雙鴛”正如當年情侶歡聚愛戀的情景,它引發女子對昔日歡情的甜蜜回憶,也觸動她此刻的孤單寂寞的情懷。更難堪者是“黃昏後”的寂寞,當家家夫妻團聚,情侶“人約黃昏後”的歡聚時刻,自己卻“梯橫畫閣”,悶坐空閨,當年從畫閣豎梯窗下迎候情郎登閣歡會的情事已化為虛空,只剩下一彎冷月斜照窗簾!在極度空虛中,她發出人生之“沉恨”:“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傾訴了人不如物的傷感。整首詞緊扣“傷高懷遠”,從登樓遠望回憶,收歸近處的池沼、眼前的樓閣,最後收拍到自身,由遠而近,次第井然。

作者簡介

《一叢花》《一叢花》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闢為通判。後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石林詩話》卷下)。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

他以登山臨水、創作詩詞自娛。詞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亦作慢詞。其詞含蓄工巧,情韻濃郁。題材大多為男歡女愛、相思離別,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閒適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詞寫得很有情韻。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人稱為「張三中」。後又自舉平生所得意之三詞:雲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歸朝歡》);「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剪牡丹》),世稱「張三影」。《一叢花令》中有「沉思細想,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之句,刻劃閨中怨女的心理活動極為細膩生動。賀裳在《皺水軒詞話》中評此詞尤為「無理而妙」。詩歌在當代也享有盛名。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