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

《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

《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發表於1999年11月13日,是廣西師範大學教授黃現璠誕辰一百周年,為了紀念這位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民族學家、教育家,廣西師範大學舉辦了“黃現璠教授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座談會”。會後收集座談會上各位代表的發言和黃老生前友好惠撰的紀念文章,編印成《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

基本信息

目錄

前言

黃現璠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講話…

在黃現璠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致詞

憶黃現璠教授

深切地的懷念巨大的鞭策

——紀念壯族著名歷史學家黃現璠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

《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封面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封面

對恩師黃現璠教授的點滴回憶

風範長存

——紀念黃現璠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

一代好人

薪盡火傳功德無量

——黃現璠教授誕辰一百周年紀念

黃現璠教授治學和工作精神給我們的啟迪

緬懷黃老的恩情

老牛不怕夕陽短

——回憶恩師黃現璠教授

毋用揚鞭自奮蹄

——回憶黃現璠教授

無盡的思憶

——回憶恩師黃現璠教授

黃現璠教授二三事

披肝瀝膽為人民

——憶黃現璠教授

歷史的反思

——紀念先父誕辰1百周年

黃現璠先生年譜

內容提要

黃現璠教授誕生100周年座談會會場圖一黃現璠教授誕生100周年座談會會場圖一
前言

今年(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廣西師範大學歷史系已故教授黃現璠誕辰一百周年。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我們舉辦了“黃現璠教授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座談會”。現收集座談會上各位代表的發言和黃老生前友好惠撰的紀念文章,編印成此紀念文集。

黃現璠教授出身貧苦,但自幼好學,積極進取,曾就讀於廣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三年,北京師範大學九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二年。歸國後,一直從事史學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後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學院歷史科(系)教授。曾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民委委員、中央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委員、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會長等。歷任廣西桂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委員、廣西省人民政府委員、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副組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灕江業餘大學校長等職。他一生坎坷屈折,坦蕩磊落,且治學勤奮,學識淵博,著述豐碩,尤在壯族史研究中建樹卓著,堪為二十世紀中國優秀知識分子中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文化科學教育事業的改革深化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新時期,黃現璠教授的那種自強不息,孜孜以求,對中華民族進步執著追求的奮勉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嚴謹治學作風,無疑將是後來者的風範楷模。

這次我們編印紀念文集,承蒙黃現璠教授生前友好和門人弟子惠撰鴻文,特別是現已九十一歲高齡的畫壇泰斗陽太陽先生欣然為紀念文集題簽,我們在此,謹致萬分謝忱。文集編排中的錯漏疏遺處,懇望讀者指正。
紀念黃現璠教授誕辰一百周年組委會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內容摘錄

憶黃現璠教授

作者:鍾文典

(廣西師範大學教授、廣西歷史學會會長)

在這個盛大的紀念黃現璠教授百年誕辰的大會上,系和學校的領導對黃老教授的道德文章已經做了介紹,我深有同感,在此就不重複了。藉此機會,讓我就黃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幾件舊事,說說我對黃老的認識。

我是1952年秋從北京回到廣西大學史地系工作的。當時黃老是史地系的教授兼學校圖書館館長。每周學習時間,總有機會見面。1953年秋院系調整,我們又都留在廣西師範學院歷史科(系)任教。當時全系的教職工不足十人,而且都住在南區宿舍里,黃老和我僅一路之隔,因此共同相處的機會就更多了。直至1982年黃老辭世,前後共事三十年,彼此相識相知,有過歡樂,也同過患難。

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座談會上的鐘文典教授(右二)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座談會上的鐘文典教授(右二)

自從認識黃老以後,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勤奮,十分的勤奮!不論在家裡,在系裡,在開會,在聽報告,或者外出參觀,從事社會調查,黃老的手頭必定有書、有筆、有記事本。只要和他同在一起,也就可以看見他在認真地讀書,習慣地側著腦袋在思考,而後用心地在記事本上書寫。即許在“整風反右”、“文革十年”受到衝擊的艱難時刻,他的這種手不釋卷、筆不停寫的習慣也沒有改變,真是“品性難移”!幾十年來,我從未見黃老戴過眼鏡,而他所寫的都是工上整整的蠅頭小楷,從不馬虎了草。據我所知,黃老一生淡泊名利,勤奮治學的品性,早在學生時代就養成了。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黃老所以能在大學尚未畢業就有學術專著問世,此後幾十年,在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中做出大成績,取得宏富的成果,應該說是和他一生勤奮、從不苟且分不開的。這種可貴的無聲之教,對於我等晚輩後學是受益至大至深的。

黃老給我另一個深刻的印象是他待人誠實,處事坦率,對人對事,喜怒哀樂,皆出本心;從不弄虛作假,也不會弄虛作假;不懂權術,也不畏權勢。他認為應該說的話,就實話實說;他認為該做的事,必盡心地去做;他認定該幫助的人,也不辭辛勞,不避嫌隙,一幫到底。尤其是他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出任全國政協委員以後,更是親身深入民眾,奔走基層,了解民情,聽取各方意見,及時向有關方面反映。經過他的努力,的確解決了不少問題,也使一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同志得到了解脫。當然,他所說的和所做的有些也難免出現偏差,因此遭人之忌,甚至受到批判,而他無怨無悔,那坦誠的性格始終不改。若問他何以如此?他總是天真的回答:“頂不住”。骨鯁在喉,不吐不快,眼睛裡容不得米粒砂子。如果他弄明白自己所說所做的確實不對,他也會坦誠地自我檢討,甚至向被誤會的同志當面解釋、道歉。黃老這種既勇于堅持真理,又敢於修正錯誤的精神,在師生中也是有口皆碑的。

在我認識黃老的時候,他已經“年過半白”。按當時人們的觀念,應入老人之列了。但我發現,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黃老常懷一顆可貴的童稚之心,他的言談舉止,就很有幾分青少年的脾性。1954年,學校從將軍橋搬出王城。那時候,教工之間,師生之間的關係十分融洽,歷史科(系)的女同學有一支頗具實力的籃球隊,經常向男教工挑戰,而且規定教工中誰出場,應由對方點名決定。當時教工本來就不多,經常被“點將”出場的就是黃老,蒙達坦、嚴沛、黎家銓、趙文濤幾位老師和我。我們幾個屬於外行,黃老則“老”、“外”兼而有之。可是,打起球來,最不服老的就是他。每有比賽,他總是主動請戰,每役必當主力隊員,從不做替補隊員。考慮他的年齡,安排他打後衛,他卻情不自禁地到處沖闖,奔跑全場,雖汗流夾背,氣喘吁吁也不稍息,每贏一球,他會高興得手舞足蹈,反之,他則捶胸頓足,習慣地連叫幾聲“呀!呀!呀!呀!”而後高捲袖子,高聲鼓勵隊友努力以赴,似乎隊長和指導都是他。如此的球賽,技藝雖不入流,而歡快的氣氛卻吸引了不少觀眾。黃老一生儉樸,而身體健康。我曾問過他健康之道為何?他回答是:“快樂自可長壽”。妙哉斯言。
黃老出身貧寒,青少年時代飽受艱苦生活的磨難……“文革”十年,黃老同我同是被“審查”的“難友”,同在一起學習、勞動。按照“革命派”的交代,十幾個“審查對象”應該有個組長。於是,黃老首先提出要我擔任,使我有苦難言。事後他說:“你就委曲一點吧,你不會匯報(打小報告),我們放心”。他也深知,這是兩頭難做人的差使。於是,他又自告奮勇,除了集中學習外,日常的值班、“聽會”等事,一概由他負責……有一回,幾位常到黃老家裡請教的“小將”,在“文革”時竟然振振有詞地說黃老如何毒害了他們。黃老聽罷,也是習慣地側著腦袋,照例連呼幾個“呀、呀”,而後不慌不忙地說:“這就難講了!如果說是毒害,也是你們自己送上門來給我毒的,而不是我主動去毒害你們的”。這顆橡皮子彈一出,“小將”們只有虛叫幾聲口號就撤退了。如此遇事不驚,解難題於諧謔之中的事,也成了同志們經常津津樂道的話題。

黃老辭世已經十七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依舊縈迴我的腦際。他淡泊名利,教書育人,辛勤筆耕,著書立說的彰明業績,將是永存的。(原文較長,摘錄於此時有刪節)

深切地的懷念巨大的鞭策

——紀念壯族著名歷史學家黃現璠教授誕辰100周年

覃彩鑾

(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今天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壯族最早的著名教授之一、壯族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黃現璠先生誕辰100周年。我們廣西民族研究所的全體同志與各位同仁懷著崇敬的心情,深切懷念把自己畢生精力獻給教育事業和史學研究事業,為壯民族的復興和廣西民族研究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黃現璠教授。

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座談會上正在發言的覃彩鑾研究員(右二,現任廣西民研所所長)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座談會上正在發言的覃彩鑾研究員(右二,現任廣西民研所所長)

黃現璠教授出生在廣西扶綏縣一個貧寒的壯族家庭。壯民族的傳統文化,塑造了先生勤奮節儉、堅韌正直、自強不息、敬業進取的品格。壯民族的興衰命運,時刻牽動著先生的赤子之心。在舊中國,封建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長期以來,壯族被視為“蠻夷”,備受欺壓和歧視,沒有自己的地位和權利。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實行民族平等、團結和互助政策,壯族開始得到確認,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為了讓世人了解和認識壯族的歷史文化,先生以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開展對壯族歷史文化的調查與研究。50年代初,先生參加了由全國人大組織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擔任副組長兼壯族組組長,深入壯族聚居的廣西崇左龍州憑祥天等德保大新等地進行調查訪問。在交通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先生以年近花甲之高齡,不辭辛勞,冒著寒暑,爬山涉水,深入偏僻的壯族村寨調查訪問,收集了大量的珍貴資料,為後來開展對壯族歷史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直到現在,這些資料仍具有珍貴的價值。跟著黃教授進行調查的部分成員,後來成了廣西民族研究所的基本力量。所以說,這次調查,既積累了研究資料,也鍛鍊了隊伍,培養了人才,為廣西民族研究所的建立創造了條件。在深入調查、廣集資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先生於1957年寫出並出版了《廣西僮族簡史》一書。這一開拓性的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壯族史研究的空白,而且為宣傳壯族、讓世人

黃現璠教授誕生100周年座談會會場圖二黃現璠教授誕生100周年座談會會場圖二

了解和認識壯族、確立壯族的歷史地位、爭取壯民族的自治權利和壯族自治區的建立,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後,先生在艱難的歲月里,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克服重重困難,執著地進行著壯族史的研究,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由先生主持,由其學生黃增慶、張一民編撰的《壯族通史》於1988年出版。全書共70萬字,是第一部篇幅宏大、內容豐富、論述全面、資料翔實豐厚的名符其實的壯族通史,結束了壯族沒有一部通史的歷史。該書凝聚著先生熾熱的民族情感和辛勤的勞動汗水,也是先生奉獻給壯民族同胞的一份厚禮,為壯民族了解和認識自己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利於海內外對壯族歷史文化的了解。先生在古稀之年,仍執著於壯族歷史問題的研究,直到臨終前,仍在寫作《儂智高》一書。先生逝世後,該書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同樣是一本全面論述和客觀評價壯族英雄儂智高的專著。書中以翔實的史料、嚴密的論證和科學的態度,辨證了國內外史學界對儂智高的國籍、起兵性質及歷史作用等問題上的偏頗之說。先生的真知灼見和學術風範,得到了壯學界的高度讚賞。
在紀念黃現璠教授誕辰100周年之際,我們要學習先生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追求真理、勤奮鑽研、艱苦奮鬥、敬業取進和愛我民族的精神,繼承先生的遺志,完成先生未競事業,把壯學研究推向深入。可以告慰先生的是壯學研究後繼有人,壯學研究蓬勃發展,並且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已出版各類研究專著100多本,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內容涉及壯族的社會歷史文化的各個方面。隨著壯學學者同國外學術界的不斷交流與合作,壯族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壯學已開始走向世界。

文集內插墨跡

圖為文集內插黃現璠手書墨跡《自傳》圖為文集內插黃現璠手書墨跡《自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