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師範學院

桂林師範學院

國立桂林師範學院的前身是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創辦於1932年,校址在桂林雁山,是中國近代早期的高等師範學校之一。著名教育家楊東蓴為首任校長,1936年併入廣西大學。國立桂林師範學院是廣西高等師範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是一所有過輝煌戰鬥歷程的高等學府。這所高等學府在它存在的40年代,承擔著培育廣西和西南各省中等學校師資,地方教育行政人員和高深學者的重任。曾以強大的教授陣容,高水準的教學和學術質量,以及民主進步的優良校風和學風而馳譽社會,躋身於當時西南有影響的高等院校行列。

基本信息

桂林師範學院

國立桂林師範學院是廣西高等師範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是一所有過輝煌戰鬥歷程的高等學府。這間高等學府在它存在的40年代,承擔著培育廣西和西南各省中等學校師資,地方教育行政人員和高深學者的重任。曾以強大的教授陣容,高水準的教學和學術質量,以及民主進步的優良校風和學風而馳譽社會,躋身於當時西南有影響的高等院校行列。作為廣西的第一所正規的師範學院,它堅持民主進步的辦學方針,開拓了廣西高等師範教育事業。為廣西教育事業培育了大批的中學教師和教育幹部,為廣西的高等師範教育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並使建國後一脈相承的廣西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大學,得以順利發展壯大,影響至為深遠。

國立桂林師範學院的前身是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創辦於1932年,校址在桂林雁山,是中國近代早期的高等師範學校之一。著名教育家楊東蓴為首任校長,1936年併入廣西大學。

1941年,廣西省政府為了適應廣西教育文化建設的需要,接受當時西南聯大教授曾作忠博士的建議,決定籌辦師範學院,並任命曾作忠為廣西教育研究所所長,負責籌辦工作。他接受廣西當局的任命,辭去西南聯大的教職,回到廣西,決心在廣西創辦一間第一流的師範學院,造福桑梓,造福社會,為了實現這一辦學主張,他聘請他的老師林礪儒教授為廣西教育研究所的導師。1941年10月,林礪儒到桂林擔任廣西教育研究導師,11月,協助曾作忠籌建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校址設在桂林市六合路江蘇省立教育學院舊址。1942年4月,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更名為廣西省立桂林師範學院,曾作忠任院長,林礪儒任教務長,負責教務工作。

省立桂林師範學院在曾作忠和林礪儒的經營下,以培養進步的人才適應進步的社會為目的,銳意革新。按獨立學院的規模和廣西教育發展的實際,師梡除將師專原設的教育、史地、理化三科改系外,增設國文、英語兩系,使成為擁有五個學系和附屬中學的獨立學院。在課程的設定上,採取師範加大學的辦法,專業與學術並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與認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並重,同時兼顧中西古今,博採學術的精華,各學系的專門學科知識都按大學教學要求編排,英語是各系必修的,還增設哲學、經濟學和國際政治學。當時桂林是抗日的大後方,名流學者進步人士雲集,師院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兼收井蓄,多方設法延聘思想進步,學識淵博的專家和學者到院任教講學。最初五個學系受聘的系主任是:教育系主任林仲達,理化系主任謝厚藩,國文系主任張世祿,史地系主任陳竺同,英語系主任陳翰笙。林礪儒任教務長不久(1942年8月),他即將早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書時的學生黃現璠(時任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史學教授)招回聘入桂林師範學院任史地系教授兼廣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員,以充實史地系和廣西教育研究所教學和研究實力。除此之外,梁漱溟、閻宗臨、吳燕生、吳世昌、張映南,宋雲彬、曹伯韓、穆木天、譚丕模、楊榮國.汪士楷,張錫昌、徐寅初、石兆棠、歐侶予倩、高天行、王西彥、方管、周慶陶、彭慧、張畢來等先後受聘到院任教講學或擔任系主任。他們當中許多都是在全國學術界有造詣有名望的名師宿懦。師院提倡學術研究自由,求真理,明是非,給師院的教學育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林礪儒的教育哲學,黃現璠的上古史,汪士楷的西洋近世史,宋雲彬的中國近代史,譚丕模的中國文學史和清季思想史,謝厚藩的普通物理學,楊榮國的古代哲學和孔墨思想,徐寅初的經濟學,穆木天的西方文學和詩淪,高天行妁盾洋文學史,歐陽予倩的戲劇,方管的詩選,曹伯韓的文字訓詁,石兆棠的哲學,王西彥的文藝學等課程,宣揚東西合璧的先進意識,闡述學術梢義,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達到當時較高的水平。

1943年8月1日,廣西省立桂林師範學院改名為“國立桂林師範學院”,直屬中央教育部,負麥培養西南各省的師資人才。在抗戰期間的1944-1945年,學院的教師學生及家屬帶著一部分器材,於戰亂中歷盡艱辛,疏散、遷移到廣西三江、貴州平越,直至抗戰勝利才返回桂林。1947年1月從桂林遷址南寧,並更名為國立南寧師範學院。1950年再次併入廣西大學,後遷回桂林。

黃現璠(HuangXianFan)

歷史學家、民族學家、教育家,生於1899年11月13日,卒於1982年1月18日。扶綏縣渠舊三合村人。原名甘錦英,壯族。1911年,入私塾開始習四書五經。1913年 ,入初級國小就讀。1917年,入扶南縣渠黎砥柱團縣立振式高等國小,開始系統接受新式教育。1922年2月,入扶南縣萃英學校補習英文;8月,考入廣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1926年8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預科就讀,1928年8月,升入北師大史學系本科,聽陳垣“史學名著選讀”課,王桐齡“中國民族史”課、鄧之誠“中國通史”課、陶希聖“中國社會史”課(注1)、陸懋德“中國上古史”課、蕭一山“清史”課。1929年9月,聽課之餘,在私立“平中中學(注2)”兼教歷史、國文,持續三年。1932年8月,北師大史學系本科畢業,獲“教育學士學位;10月,因學業優異,並有所成,免考升入北師大研究所歷史科學門當研究生,師從陳垣治考據學(注3)、錢玄同治音韻學。張我軍研習日文,兼北師大研究所纂輯處纂輯及北師大教育研究會助理幹事等職。1935年,北師大研究生畢業。11月,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大學院(研究院)留學,師從日本東洋史學權威和田清、加藤繁兩導師治東洋史(注4)。1936年8月,獲廣西省官費留學資格,攻碩士學位。1937年,因七七事變起,抗日軍興,11月歸國。1938年 11月,任西大文史地專修科講師,授“中國通史”課。1940年8月,升任西大文史地專修科副教授,授“中國上古史”課。1941年,應羅香林教授之邀,轉赴中山大學師範學院任史學教授(注5)。1941年5月抗戰期間,與陶希聖、雷沛鴻、薩孟武、董謂川、歐陽予倩、焦菊隱等文化學術界人士一道擔任《國防周報》編輯委員,1942年8月,應曾作忠院長、雷沛鴻所長之邀,轉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史地系任教授,授“歷史文獻”課,兼廣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員。1943年11月,應西大校長李運華之邀,轉回西大文史地專修科任教授,主授“中國上古史”課,兼授“中國文化史”選修課。1946年9月,當選為廣西石刻展覽會評議委員。1949年6月,兼任西大訓導長;12月,兼任西大中文系主任。1953年高等院校調整,西大撤銷建制,轉任新建廣西師範學院史地系教授,兼院圖書館館長,授“史部名著選讀”課。1949年~1957年間,先後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為廣西省桂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委員、廣西省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訪問團廣西分團副團長(注6)、中央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委員、“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副組長(注7)。相繼當選為廣西省第一、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委員, 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注8)。 1957年11月,錯劃為中國少數民族頭號大右派, 同時撤消身兼的9項任職(注9)、並降職降薪。1958年3月~1977年12月作為特邀人士當選為政協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三屆委員會委員。1961年10月,脫右派帽子;12月,重返史地系任教,授“中國歷史文選”課。1966年“文革”爆發,再遭迫害,此後不問世事,潛心著述十年。1978年6月,中央訪問團到桂,舊友費孝通(副團長)、吳西(副團長)專程到其家拜訪暢談。1979年8月,其右派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復任廣西師範學院歷史系教授。1979年~1982年間,相繼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屆中國西南民族研究會顧問、第一屆中國民族學學會顧問(注10)、 《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編輯委員會委員、第一、二屆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會長。1981年夏,在全國政協副主席劉瀾濤的支持下,在桂林創辦“灕江業餘大學”,任校長。(注11)1982年1月18日逝世,享年83歲。1982年2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作出決議,將其骨灰盒安放於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陵園”第一室。1999年 11月“黃現璠教授誕辰一百年紀念座談會”在廣西師範大學隆重舉行,會後廣西師大編印《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注12)一冊和出版了《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一書。目前,廣西師範大學和桂林中學分別設立了“黃現璠少數民族獎學金”和“黃現璠獎學金”。黃氏一生從事高等師範教育四十餘年,桃李三千,弟子滿門,世有“一代宗師”、“桂海學術泰斗”和“學者中的學者”盛譽。他著述宏豐, 代表論著有:《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 《中國通史綱要》 、 《唐代社會概略》 、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 《廣西僮族簡史》 、 《儂智高》 、《壯族通史》 、 《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中國生活學——古代食衣住行研究》。

注:

(1)陶希聖在黃現璠著《唐代社會概略》一書"序"中說到:“民國二十年,我在師範大學史學系講授中國社會史,這時,常和我討論的一人就是本書編著者黃現璠先生。”陶希聖與黃現璠雖同年生,但他們的關係是師友關係。既是師生,又是朋友。

(2)"平中中學"由歷史學家蕭一山創辦。

(3)黃現璠、陶希聖合撰《北宋亡後北方的義軍》"編者的話": “黃現璠先生是在師大研究院受陳援庵(陳垣)先生指導的苦讀苦作的研究生…… ”,載《食貨半月刊》第3卷第5期,1936年2月。

(4)《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的黃現璠自傳手跡中談到:"“我在師範大學讀書,今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先生,當歷史系主任,教我們書三年,他誨人不倦,老當益壯,使余欽佩不己。留學日本帝大,該校教授和田清、加藤繁,亦有陳先生之大家作風,給余印象甚深,影響甚大。”

(5)成為壯族歷史上第一位公開表明自己壯族身份的大學教授。1949年以前,少部分離開廣西到外省求學或謀生的壯人,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或害怕遭人歧視,常常不說自己是壯人。1949年以後,也有這種現象。但也出現了2種新的情況:一種人是自己本來是壯族,一直不公開表明自己的壯族身份,外人也不知道他是壯人,此時看到人民政府給予少數民族一些優惠政策,見有利可圖,始認祖歸宗。另一種人是自己本來就不是壯族,但壯鄉是他的出生地,他一般也會壯話,見有利可圖,方假戲真做。黃現璠從不隱瞞自己的壯族身份,不管是家鄉人或到外省求學時的師生,朋友都熟知他是壯人,就連與他從無交往的學界學人也知道他的民族成分。如顧頡剛在其書話1 67頁"近代廣西史學者"一節中說到:"..........今從事調查整理者(指對廣西少數民族),為廣西師範學院教授黃現璠君,予至邕時渠已赴大新縣調查。渠系僮人,所得必富......。"

(6)費孝通兼任廣西分團團長,廣西省人民政府任命廣西民政廳副廳長陳岸和黃現璠擔任廣西分團副團長。

(7)1956年4月19日,全國人大民委遵照彭真副委員長於3月31日會議指示,制定了《關於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各民族社會歷史情況的調查研究工作的初步規劃》,擬定籌建雲南(費孝通、劉冠英負責,方國瑜參加)、四川(夏康農負責,楊辛、胡慶鈞參加)、西北(馮家升負責,陳家齡參加)、貴州(吳澤霖負責、梁歐第參加)、海南島(岑家梧負責)、廣西(黃現璠負責;莫矜參加)、西藏(李有義負責,李安宅參加)、內蒙和東北(翁獨健負責,秋浦專門負責內蒙古)等地區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

(8)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成立於1954年5月3日。會長: 楚圖南,理事有郭沫若、趙朴初、馬寅初、黃現璠、茅盾、曹禹、老舍、夏衍、田漢、丁西林、賀綠汀 、馬思聰 、梅蘭芳、焦菊隱、陽翰生、周揚、胡俞之、范長江、竺可楨、錢端升、錢偉長、華羅庚等等。

(9)1958年2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前一天(1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向大會提出了《關於罷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民族委員會法案委員會和國防委員會中的右派分子黃紹竑等十人的職務的建議》,請大會予以審議。建議如下:“關於右派分子章乃器、潘大逵、曾庶凡、黃紹竑、陳銘樞、黃現璠、費振東、喬傳珏、馬哲民、章伯鈞、葉篤義、程士范、潘鍔鏱、羅隆基、費孝通、儲安平、錢偉長、錢孫卿、歐百川、王天錫、韓兆鶚、丁玲、張東木、謝雪紅、楊子恆、鄭立齊、黃琪翔、李伯球、徐鑄成、黃藥眠、王毅齊、張軫、張雲川、朱君允、畢鳴岐、譚志清、龍雲、李琢菴38人的代表資格問題。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已經向大會提出建議,認為他們已經喪失繼續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職務的合法根據,不應當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因此,常務委員會決定建議大會罷免黃紹竑、龍雲、陳銘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的職務,罷免費孝通、黃現璠、歐百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的職務,罷免張雲川、陳銘樞、黃紹竑、黃琪翔、謝雪紅、羅隆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案委員會委員的職務,罷免龍雲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的職務,罷免黃琪翔國防委員會委員的職務。”2月1日,全國人大一屆五次會議作出了“罷免費孝通、黃現璠、歐百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職務”的決議。

(10)“中國民族學學會”第一屆理事會成立於1980年10月26日,顧問有吳澤霖、黃現璠、李安宅、楊堃、吳文藻、劉鹹、楊成志、方國瑜、江應梁、費孝通、李有義——按出生年序排名。而他們當中只有黃現璠1人是壯人,方國瑜算半個少數民族,其他皆為漢人,他們當中曾任過第一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的人只有費孝通、黃現璠兩人。曾任過第一屆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的人只有黃現璠1人。

(11)“灕江業餘大學”是中國現代最早由社會名流開辦的一所民辦成人業餘大學教育機構之一。1981年9月,黃現璠領導組織民間師資力量開辦的灕江業餘大學”以“成人教育”形式開學,相繼開設了歷史、語文、工業會計管理、商業管理、中醫、土木建設、新聞、法律等大專培訓班以及英語、地方志短期學習班,前後入學的學生達千餘人,他們當中90%以上的學生經過國家考試,成績合格,領到畢業證書,成為大專畢業生,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不少人還成為了各條戰線的局長、廠長、經理、科長,發揮著骨幹帶頭作用。

(12) 《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由中國著名畫家陽太陽題書名。

==參考資料==

1.日本外交部亞洲局監修、霞山會編:《現代中國人名辭典》1966年版第327頁,1972年版第325頁,1982年版第318頁,1986年版第588頁,財團法人霞山會出版。

2.《中國人名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人名大詞典》第1861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3.《中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編委會編:《中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第519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4.中國《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教育大辭典》上冊第1450頁,上海教育 出版社,1998年版。

5.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編:《民國 人物小傳》,載《傳記文學》第72 卷第1期第142頁,1998年1月10日。

6.《廣西古今教育人物》第270頁,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編印,2001年10月第1版。

7.《歷史文化名人在桂林·畫集》第147頁,新世紀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8.《顧頡剛書話》主編 錢穀融、印永清 輯,浙江人民出版社。

9.《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廣西師範大學編印,1999年11月。

10.《歷史文化名人在桂林·畫集》第147頁,新世紀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曾作忠(1895~1977).字恕存,別號素忱。祖籍廣西靈川縣譚下曾家村,出生於佳林。家境貧寒,5歲喪父,靠母親勞動維持生活。10歲人蒙館,12歲就讀於臨桂兩等國小,16歲考入桂林中學。學習勤奮,喜讀進步書刊,深受民主思想影響。1913年秋,因反對並驅趕頑固封建校長被開除學籍。後得佳林道尹賞其才華,得以復學籍。1915年畢業,應聘到柳州中學任教,時年20歲,廣西公立中學最年輕的教師。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堂(北京師範大學前身)英語系,1921年畢業後人北京高等教育研究科深造。他在學習期間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出席蘇俄使館舉辦的座談會,深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1924年在北京高等教育研究科畢業,因才華出眾,受到北京民國大學校長雷殷的賞識,被聘為該校英語系教授,時年29歲,是當時國內最年輕的教授之一。在民國大學期間,因與校長雷殷力主改革校政,遭頑固派反對並被捕入獄,經師友營救獲釋。獲釋後經梁漱溟介紹到廣州投奔李濟深,任李總指揮部政治處主任,並一度主持廣州《民國日報》。李濟深被蔣介石軟禁後離穗赴滬。同年9月,赴美留學,入華盛頓大學研究院攻讀心理學專業。1931年,獲碩士學位,1934獲博士學位。學成回國後,歷任暨南大學、大廈大學、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教授。這個時期,他除了教學和學術研究外,曾與陳鶴琴、譚雲山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和中印文化學會。抗戰爆發後,舉家內遷昆明,任雲南大學教育系主任,次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1年回到廣西,先後任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校長、省立桂林師範學院院長。國立桂林師範學院院長。1947年,因反對國民黨當局強令師院遷南寧而辭職。1949年8月,應聘到廣西大學任教。解放前夕,拒絕去台灣。解放後,任廣西大學文學院院長,後到湖南大學任教。1954年被選為湖南省人民代表。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後平反)。1977年9月9日逝世。

林礪儒(1889~1977),原名林繩直,廣東信宜市北界鎮甘棠上村人,1889年7月18日(清光緒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生,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成人。他童年隨叔父讀書,1905~1911年在廣東高州高郡中學堂學習;畢業後,考取公費留學日本,就讀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1918年3月回國,1919年4月到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此後終其一生,一直堅守教育崗位,被譽為”最有恆心“的教育家。“五四”運動時,他支持學生運動,1921年,他積極參加北京八所國立高校的罷課索薪鬥爭。1922年,教育界提倡仿照歐美學制進行改革,改國小七年、中學四年為國小中學各六年。這一年,林礪儒開始兼任北京高師附中主任(即校長),決定立即試行新學制。林礪儒組織各科優秀教師自編新教材,當年秋季即按新學制招生。高師附中還在教育雜誌上介紹試行新學制的情況,對全國有一定的影響。1931年7月,林礪儒到廣州擔任中山大學教授兼教務長,其後又兼任廣州師範學校校長。1933年廣東當局創辦勷勤大學,林礪儒參加籌辦工作,勷勤大學成立後,他擔任該校教務長兼教育學院院長。抗戰爆發後,勷勤大學改組,其教育學院於1937年9月獨立成為廣東省立教育學院,林礪儒任院長。該院於1939年9月改名為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林礪儒擔任院長達8年之久。在文理學院,教師可以公開講授馬列主義,宣傳抗日救亡的主張;學生可以研究各種學術問題,組織各種進步社團,進行抗日救亡活動。文理學院的進步自由風氣,引起國民黨特務的妒恨,說文理學院是“紅色學校”、“小延安”,要求改組,並以停發經費相威脅,林礪儒不得不於1941年5月提出辭職。此時,以地下共產黨員為核心的全院師生展開挽留林礪儒的鬥爭。他們發通電,派出師生請願代表團前往韶關向省政府請願。不少學生因此被捕、被開除,一些進步教師也被迫離校。林礪儒憤慨地寫了一首詩:“黃石出任乘小驥,闖入榴園殺桃李,三人貫耳七人鞭,園公聞訊心惘然。”1941年10月,林礪儒到桂林擔任廣西教育研究所導師。次年4月,他擔任桂林師範學院教授兼教務長。1944年日軍進犯湘桂,桂林師範學院於6月撤退到柳州,林礪儒隨校轉移,堅持講課,並初步運用馬列主義觀點寫成《教育哲學》一書。抗戰勝利後,他隨桂師回到桂林,積極參加民主運動。1947年8月,林礪儒到廈門大學擔任教授,他支持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參加罷課、罷教、罷工的鬥爭。1949年4月,林礪儒離開廈門,經香港到北平,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新中國成立後,被推選為第一、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中央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等職。1952起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長。1977年1月20日,林礪儒因胃癌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林礪儒的主要著作有:《文化教育學》、《化理學要領》、《教育哲學》、《教育危言》。

學院狀況

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座落在有“山水甲天下”美譽的國際旅遊名城——桂林市“兩江四湖”景區。學校分信義和甲山兩個校區,校園內林木蔥鬱,鳥語花香,教學大樓錯落有致,是讀書求學的理想場所。學校前身為創建於1938年的廣西省立桂林師範學校,迄今已有70多年的辦學歷史。學校現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6441人,面向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是廣西高等師範專科學校中在校生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學校。學生就業率連續三年達到85%以上,穩居廣西同類院校前列。

學校占地面積430畝,校舍建築面積約15.58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價值3685餘萬元,圖書館藏書118.45萬冊(其中電子圖書68.7萬冊)。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師總數為557人,專任教師313人。高、中級職稱教師占學校專任教師的78%。另外,學校還常年聘請多名兼職教授和外籍教師任教。

專業設定

學校設有中文、政治與社會學、外語、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物理與信息技術、化學與工程技術、音樂、美術、教育與管理9個系和社會科學教學部、公共體育教學部、公共藝術教學部、大學計算機教學部、大學英語教學部及培訓部6個部,共有42個高職高專專業。

校風校訓

學校的校風校訓是“勤學慎思·明德篤行”,在長期的辦學中秉承首任校長唐現之先生的“藝術興學”主張,在全區專科院校中率先開設藝術類專業,並作為學校的特色專業重點建設,積澱形成了“秉承藝術興學傳統,以藝術教育為平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辦學特色。1985年成立的音樂、美術兩系,是廣西培養基礎教育藝術師資的主要基地,辦學特色鮮明,在區內外享有一定聲譽。學校以藝術教育為平台,在非藝術專業中開設藝術類課程,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人文素質。利用專業優勢,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

學院成績

2004、2006、2008年學校音樂系學生代表廣西參加教育部舉辦的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珠江杯”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五項全能基本功大賽,分別獲得專科組團體總分第三名2個和第二名1個。

2005年、2006年我校各專業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和“CCTV演講比賽”,多人次獲特等、一等獎。數學系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多次獲廣西賽區二、三等獎。

學校重視語言文字工作並取得了很好成績,充分凸顯了我校在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中的示範性作用。2004年和2007年兩次獲得“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7年獲“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稱號。

2008年9月8日學校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確定為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等級。面對新的機遇,面臨新的挑戰,學校全體師生正繼往開來、勇於創新,為桂林市及廣西的基礎教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歷史沿革

1943年8月1日,廣西省立桂林師範學院改名為“國立桂林師範學院”,直屬中央教育部,負麥培養西南各省的師資人才。在抗戰期間的1944-1945年,學院的教師學生及家屬帶著一部分器材,於戰亂中歷盡艱辛,疏散、遷移到廣西三江、貴州平越,直至抗戰勝利才返回桂林。1947年1月從桂林遷址南寧,並更名為國立南寧師範學院。1950年再次併入廣西大學,後遷回桂林。

1950年10月,廣西省人民政府決定恢復桂林師範學校,桂林女子師範學校併入桂林師範學校,校址從臨桂兩江遷到桂林市。

1983年4月桂林師範學校更名為桂林地區教師進修學院。

1988年3月桂林地區教師進修學院改名為桂林地區教育學院。

1998年12月桂林地區教育學院與桂林市教育學院合併組建新的桂林市教育學院。

原桂林市教育學院前身是桂林市教師進修學校,創建於1977年12月。

1983年4月桂林市教師進修學校更名為桂林市教師進修學院。

1984年7月桂林市教師進修學院更名為桂林市教育學院。

1998年12月,桂林地區教育學院與桂林市教育學院合併組建成立新的桂林市教育學院。

2000年9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桂林市教育學院與桂林市師範學校合併組建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機構設定

黨委辦公室、宣傳部、統戰部

組織人事處

教務科研處(信義校區)

教務科研處(甲山校區)

培訓部

武裝保衛處(信義校區)

武裝保衛處(甲山校區)

財務處

總務處(信義校區)

學生工作處(信義校區)

團委(信義校區)

就業辦

工會

離退辦

圖書館(信義校區)

網路中心

教科所

後勤中心

醫務室(信義校區)

設備科

車隊

公體部

院系設定

中文系

外語系

化學與工程技術系

音樂系

美術系

政治系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

物理與信息技術系

教育管理系

學院領導

學校黨委、行政領導成員

陳文開:黨委書記

義祥輝:黨委副書記、校長

吳江萍:黨委副書記

蔣端生:黨委委員、副校長

唐月忠:黨委委員、副校長

林伯明:副校長

學校中共紀律檢查委員會領導成員

吳江萍:紀委書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