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膠》[音樂劇]

《髮膠》[音樂劇]
《髮膠》[音樂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髮膠》又名《髮膠星夢》,改編自約翰·沃特斯(John Waters)在1988年執導的同名電影。講述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巴爾的摩的一個故事。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海報海報

百老匯首演:2002年8月15日
演出持續至今
地點:尼爾•西蒙劇院(NeilSimonTheatre)

創作團隊
作曲馬克•沙曼(MarcShaiman)
作詞斯科特•威特曼(ScottWittman)和馬克•沙曼(MarcShaiman)
編劇馬克•奧唐納爾(MarkO'Donnell)和托馬斯•彌翰(ThomasMeehan)
根據1988年約翰•沃特斯(JohnWaters)同名電影改編
導演傑克•奧布里恩(JackO'Brien)
編舞傑里•米歇爾(JerryMitchell)
舞美設計大衛•洛克威爾(DavidRockwell)
服裝設計威廉•埃薇•朗(WilliamIveyLong)
燈光設計肯尼斯•波斯納(KennethPosner)
音響設計斯蒂夫•C•甘迺迪(SteveC.Kennedy)
演員 瑪麗莎•加瑞特•文諾克(MarissaJaretWinokur),哈維•菲爾斯坦(HarveyFierstein),馬修•莫林森(MatthewMorrison)
倫敦西區首演:2007年10月30日
演出持續至今
地點:沙夫特斯伯利劇院(ShaftesburyTheatre)
該版本與百老匯首演版為同一製作團隊
演員
麥克•鮑爾(MichaelBall),梅爾•史密斯(MelSmith),本•詹姆斯-愛麗絲(BenJames-Ellis)

創作背景

海報海報

製作人瑪戈•萊昂(MargoLion)1998年在電視上看到《髮膠》1988年電影版後,萌生將演出改編成音樂劇,她購買到改編著作權,邀請斯科特•威特曼(ScottWittman)和馬克•沙曼(MarcShaiman)為演出創作歌曲,當他們交給瑪戈三首歌后,她堅信音樂劇《髮膠》將獲得成功。

瑪戈希望羅伯•馬歇爾(RobMarshall)擔任導演,儘管已經與電影版《芝加哥》簽訂契約,馬歇爾仍然同意參與前期創作。馬歇爾對電影《美國麗人》中的小配角演員瑪麗莎•加瑞特•文諾克(MarissaJaretWinokur)印象深刻,安排她與創作團隊見面,威特曼與沙曼相信她非常適合女主角,但不排除在未來面試中找到更合適人選,於是決定讓她參與早期創作,但告知她可能被替換。

2001年底,羅伯•馬歇爾(RobMarshall)投入《芝加哥》的拍攝,傑克•奧布里恩(JackO'Brien)接替導演一職。新創作團隊仍然對瑪麗莎十分滿意,於是她正是被確定為女主角。

原電影中,女主角的母親愛德娜(Edna)由變性藝人迪范恩(Divine),其讓人難以捉摸的性別特徵極富喜劇效果,沙曼認為有必要在音樂劇中保留這一特徵,建議使用聲音特色突出的請男演員哈維•菲爾斯坦(HarveyFierstein)扮演該角色,建議得到採用。

《髮膠》在西雅圖舉行短暫的外省試演後,於2002年8月15日在百老匯隆重開演,觀眾反響良好,菲爾斯坦得到一致稱讚。2003年,《髮膠》全美巡演版在音樂劇故事發生地巴爾的摩啟幕。

2005年,《髮膠》第一個國際演出版在加拿大多倫多演出245場,2007年10月,南非版《髮膠》開演,隨後相繼上演了芬蘭,日本,韓國和義大利版。2007年11月,《髮膠》在倫敦西區開眼,獲得極大好評。2008年,德語版將在瑞士演出,巴西也計畫上演葡萄牙語版。

劇情簡介

劇照劇照

1962年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胖姑娘翠西(Tracy)著迷於科尼•科林斯(cornyCollins)主持的電視節目《城裡最好的孩子》,翠西母親愛德娜(Edna)非常討厭節目裡的現代音樂。節目裡公告將挑選新的少年演員參加未來節目的錄製,翠西希望參加選拔賽,被母親組織,在父親的支持下,她偷偷報名,但在選拔現場遭到考官維爾瑪(Velma)的奚落,她嘲笑翠西的身材,並將趕出面試現場。

回到學校,翠西同樣遭到同學欺負,因被陷害激怒了老師,她被罰和黑人孩子一起上課,在種族歧視嚴重的60年代,大多數人以跟黑人同班為恥。但翠西和黑人同學相處融洽,並從西維德(seaweed)那裡學到很多精彩舞步。很快,她的歌舞才華被科尼發掘,應邀參加她夢寐以求的《城裡最好的孩子》節目,她的出色表演贏得觀眾喜愛。

愛德娜在家接到女兒歌迷的電話,當地一家服裝店甚至邀請翠西擔任廣告代言,愛德娜嘗到了女兒名氣的甜頭,決定當女兒的經紀人。翠西向科尼推薦諸多富有才華的黑人演員,但是科尼不能讓他們都上節目,因為電視台有明文規定,只有在每月“黑人日“,黑人才能上電視節目。翠西非常反感電視台的歧視行為,決定遊行示威,因為遊行,翠西一行人遭到逮捕。

翠西父母為了保釋被捕黑人花掉所有積蓄,但是因為維爾瑪從中作梗,他們沒能救出翠西。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夫婦倆相濡以沫,決定共度難關。翠西在朋友幫助下逃出監獄,並決定參加髮膠小姐選拔賽,以此擴大影響力,號召居民消除種族歧視。

因為在選拔賽上出盡風頭,翠西在節目現場向觀眾推薦了多位富有才華的黑人歌舞演員,受到觀眾歡迎,終於電視節目中的種族隔離被徹底消除,翠西也收穫了愛情。

曲目介紹

第一幕:

早安巴爾的摩(GoodMorningBaltimore)

媽媽我是大姑娘了(Mama,I'maBigGirlNow)

我能聽到鈴聲(ICanHeartheBells)

巴爾的摩螃蟹小姐(MissBaltimoreCrabs)

麥迪遜(TheMadison)

城裡最好的孩子重複(TheNicestKidsinTownReprise)

要帶兩個(ItTakesTwo)

維爾瑪的報復(Velma'sRevenge)

歡迎來到60年代(Welcometothe'60s)

跑去說那個(RunandTellThat!)

高個金髮美女(Big,Blonde,andBeautiful")

第二幕:

大型玩具屋(TheBigDollhouse)

早安巴爾的摩重複(GoodMorningBaltimoreReprise)

對我永不過時(TimelesstoMe)

沒有愛(WithoutLove)

我知道我在哪兒?(IKnowWhereI'veBeen)

髮膠(hairspray

你無法停下節拍(YouCan'tStoptheBeat)

所獲成就

2002年百老匯首演版榮獲 2003年托尼獎(TonyAward)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編劇,最佳曲譜,最佳音樂劇男主角,最佳音樂劇女主角,最佳音樂劇男配角,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樂劇導演獎。最佳音樂劇女配角,最佳舞美設計,最佳編舞,最佳燈光設計,最佳配器提名。
2003年戲劇桌獎(DramaDeskAwards)傑出新音樂劇,傑出音樂劇編劇,傑出音樂劇男主角,傑出音樂劇女主角,傑出音樂劇男配角,傑出音樂劇導演,傑出作曲,傑出作詞,傑出服裝設計獎。另外一項傑出音樂劇男配角,傑出音樂劇女配角,傑出編舞,傑出配器,傑出音樂劇舞美設計提名。
2003年戲劇世界獎(TheatreWorldAward)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最佳音樂劇女配角獎
2007年倫敦西區首演版榮獲 2007年評論圈戲劇獎(Critics'CircleTheatreAwards)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新人獎
2007年晚間標準獎(EveningStandardAwards)最佳音樂劇獎

音樂劇《髮膠》在當年托尼獎評選中取得壓倒性優勢。2007年,《髮膠》被改編成音樂電影,好萊塢巨星約翰•特拉沃爾塔擔任愛德娜一角。

《髮膠》被翻譯成芬蘭語言,日語,韓語,義大利語,德語和葡萄牙語,其他語言版正在製作中。
2008年7月,《髮膠》全球巡演團在在中國上海大劇院演出

相關評論

劇照劇照
該劇繼承了電影版《髮膠》的幽默風趣,馬克·艾曼(Marc Shaiman)和斯科特·魏特曼(Scott Wittman)的音樂詞曲創作鏇律活潑;語言機智。瑪麗沙·葉瑞特·維諾庫的表演從容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哈維·菲斯泰因,他男扮女裝的媽媽形象以其龐大的身軀,渾厚有趣的嗓音獲得了奇妙的效果,首演之後得到觀眾很高的評價。 除了演員的出色發揮之外,我們還應注意到那些幕後工作者――舞蹈設計師,燈光設計師和舞台設計師為之付出的智慧和勞動。在一個故事越來越難講的時代,這些營造舞台效果的技術變的舉足輕重,正是它們為劇作帶來華麗的場面。由於這些技術的採用,導演可以更加自由的創造離奇的場景,讓人物穿梭於時空,給觀眾帶來亦真亦幻的感受。不應被遺忘的重要人物還有服裝設計師威廉·艾維·朗(William Ivey Long)和髮型設計師保羅·亨特萊(Paul Huntley),前者成功的製作出大量60年代的裝束,使得“懷舊”主題“有根有據”,親切而真實;後者的髮型設計和假髮則堪稱奇觀,尤其是劇終大結局的場面,迎合了本劇的劇名――“髮膠”。

“魅力無法抗拒!曲調如此清新,成功,優美!”本·布萊特里(Ben Brantley)《紐約時報》
“活力四射的演出,讓人愉悅,無法抗拒,再加上傑瑞•米切爾的編舞,使它成為一部最好的音樂劇。劇中的每個角色都令人驚嘆,充滿激情和活力。”《佛羅里達日報》
“如果把《髮膠星夢》比作一種髮型的話,它不是塗了厚厚的髮蠟的那種,而是蓬鬆、捲曲、五顏六色的,十分有趣!優美的曲調,可愛的故事,舞台上充滿了傻乎乎又讓人不能不喜歡的角色。”《斯波坎評論》
“《髮膠星夢》具有不少劇院演出的特點:既幽默又諷刺的劇本,精力充沛的搖滾樂和對社會現象嚴肅的批判,還有——不管你信不信——男扮女裝的演出!《髮膠星夢》具有的這些元素讓它在開幕演出就獲得了一片歡呼”《時代論壇報》
“演員們都很年輕,有活力又熱情。喔,瞧他們多愉快!馬特•蘭茲導演的《髮膠星夢》就像一場狂歡的盛宴。當《無法停止的節奏》的音樂響起時,一切達到了頂峰,讓你不禁跟著又唱又跳。”《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

相關花絮

《髮膠》《髮膠》

該劇從創作伊始,就受到多家媒體、專業評論家以及眾多電影迷的關注,成為當年音樂劇創作界關注的焦點。許多業內人士在看過試驗演出之後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肯定作品對原作的忠實和音樂的出色外,對演員的表現等多方面也提出了不滿之處。比如對特蕾西的扮演者瑪麗沙·葉瑞特·維諾庫(Marissa Jaret Winokur)的表演風格難以認同,認為艾德娜的表演者哈維·菲斯泰因(Harvey Fierstein)嗓音怪異,以及全劇沒有膾炙人口的好歌等等。還有些評論甚至提出了更尖銳的批評,認為根據電影改編音樂劇這種模式本身就很糟糕,這種批評無疑從根本上否定了製片人以及該劇的眾多參與者的努力,令作為旁觀者的筆者也覺得有點過激。儘管批評之聲始終不絕於耳,但總的來說,這些批評對於《髮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意見,創作團隊根據市場和觀眾的反應,及時修正了試演劇目所反映出來的不足,終於趕在2002年8月16日於百老匯的尼爾·西蒙劇院(Neil Simon Theatre)正式上演了。之所以把演出時間安排在八月,除了趕在各個年度專業獎項評獎之前將劇作推出的原因之外,還在於八月份對於音樂劇來講是一個好時機,來紐約觀光的遊客正多,錯過這個季節對於任何一部音樂劇的收益而言,都將是損失慘重。

視頻欣賞

歐美經典音樂劇

歐美音樂劇是當今世界舞台上非常成功的戲劇藝術。歐美音樂劇,包括《歌劇院魅影》在內一大批精品音樂劇及享譽世界的音樂劇大師們,以其精妙絕倫、令人痴迷的藝術魅力,征服了億萬觀眾,創造了票房的奇蹟。2008年10月百老匯原裝音樂劇《阿依達》,登入中國,參演在江蘇南京舉辦的第31屆世界戲劇節,成為國際頂級演出的一大看點和亮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