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台》

《高陽台》

《高陽台》宋詞。散套首牌。宋詞中有很多《高陽台》作品。

《高陽台》宋詞。散套首牌。宋詞中有很多《高陽台》作品。
1·周密 《高陽台·送陳君衡被召
2·張炎 《高陽台·西湖春感

周密《高陽台·送陳君衡被召》

《高陽台·送陳君衡被召》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車馬,平沙萬里天低。寶帶金章,尊前茸帽風欹。秦關汴水經行地,想登臨、都付新詩。縱英游,疊鼓清笳,駿馬名姬。酒酣應對燕山雪,正冰河月凍,曉隴雲飛。投老殘年,江南誰念方回?東風漸綠西湖柳,雁已還、人未南歸。最關情,折盡梅花,難寄相思。

作品賞析

觀題面可知,這是一首送別之作。陳君衡,名允平,一字衡仲,號西麓。素與公瑾交厚,攜游倡和之作今尚存多首。宋室傾覆以後,陳允平應元王朝徵召,至大都(今北京)作官。周密則隱居不仕,“以無所責守而志節不屈”著稱(王行《題周草窗畫像卷》)。臨別之際,詞人感慨特深,只是未曾道破罷了。

《高陽台》《高陽台》作品
“照野旌旗,朝天車馬,平沙萬里天低”。起句破空而來,寫陳允平奉召北上途中場面,旌旗搖搖,車馬隆隆,行色甚壯。“朝天”,謂朝見天子,而字面上與“照野”屬對。前兩句是儀仗,後一句是途景。前主後賓,相互輝映,很見氣概。“天低”似從唐人“野曠天低樹”詩句(《孟浩然《宿建德江》)中化出。“平沙”而“萬里”,已見大野平闊,復加“天低”二字,則其氣象愈顯得宏闊而雄渾了。以上三句是遠景,是背景。接下來兩句寫近景,寫征人:“寶帶金章,尊前茸帽風欹”。寶帶,絲織的印綬。金章,官印。這兩句寫陳的裝佩和風貌,突出了他的榮寵顯達。“茸帽風欹”,略帶得意之態,饒有風趣。

篇首至此是實寫,可以看作一個層次。以下則承接“平沙萬里”,想像對方在北地的享樂生活,是虛筆。“秦關汴水”泛指中原一帶,這句依然就行途寫來。“想”字統領以下數句。登高賦詩,令人懷想往日之從游。笳鼓指北游之樂器。“疊鼓清笳,駿馬名姬”是“縱英游”(縱情歡游)的寫照。這兩句同整個上片一樣,充滿豪壯俊爽之氣。

過片曲意不斷,以“應”字遙接上片“想”字,繼續寫陳允平。燕山雪飄,“冰河月凍,曉隴雲飛”,是北國冬日景象。“月”、“曉”說明夜飲達旦;沉醉而至於“酣”,則他鄉即是吾鄉,別的一切自不須理會了。

《高陽台》《高陽台》作品
接下來,筆下陡然一轉,指向自身。“投老殘年,江南誰念方回”。方回,賀鑄字。黃庭堅詩云:“解道江南腸斷句,世間惟有賀方回”(《寄方回》)。公瑾以方回自比,謂殘年垂老,隱居江南,又有誰來念及呢?“方回”,當包括所有眷戀前朝的江南遺民而言。“東風漸綠西湖柳,雁已還、人未南歸。”由“江南”至“西湖”,進一層。天氣漸暖,早已迫不及待的大雁向北飛去了,而故人仍不見南歸,空辜負了西湖之春。與人相形,加重一筆。上面四句是構想,寫別後的淒涼孤苦,以及對故人的思念,筆姿搖曳,意折層深。結拍三句疊進一層:“最關情,折盡梅花,難寄相思。”劉宋時陸凱《贈范曄詩》云:“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周密詞用此詩意,又另有所寓。從上文“誰念方回”、“人未南歸”等語尋繹,作者對陳允平的晚節不固,應召仕元是有微辭的,只是表達得比較含蓄。“折盡梅花,難寄相思”,看似情誼無限,相思苦極,實含難言之意,責怪、失望、感傷等等,盡在不言之中了。故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謂“下闋但賦離情,於陳君衡出處,不加褒貶之詞,僅言江湖投老,見兩人窮達殊途,新朝有振鷺之歌,而故國無歸鴻之信,意在言外也。”則其寄意委婉,述情忠厚,與一般贈別之作有異,讀詞者宜加留意。

作者簡介

《高陽台》周密相關書籍
周密(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又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華不注山人,南宋詞人、文學家祖籍濟南,流寓吳興(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間為義烏縣(今年內屬浙江)令。入元隱居不仕。自號四水潛夫。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詩畫音律,尤好藏棄校書,一生著述較豐。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志雅堂要雜鈔》等雜著數十種。其詞遠祖清真,近法姜夔,風格清雅秀潤,與吳文英並稱“二窗”,詞集名《頻洲漁笛譜》、《草窗詞》。

其詞講究格律,文字精美,詞風與吳文英(夢窗)齊名,並稱“二窗”。為宋末格律詞派的代表作家。早期多惆悵之作,如〔木蘭花慢〕《西湖十景》,韻美聲諧,中期以後轉為憂傷淒楚,多抒發思國懷鄉之情,如〔拜星月慢〕“膩葉陰清”、〔秋霽〕“重到西泠”、〔玉京秋〕“煙水闊”、〔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等。他善自度曲,也有過分追求形式美的傾向。著述頗豐。《齊東野語》可補史傳闕文,《武林舊事》掌故見聞廣博。另有《癸辛雜識》、《浩然齋雅談》。詞集《苹洲漁笛譜》,入《彊邨叢書》。《草窗詞》2卷。又編有南宋詞集《絕妙好詞》,輯132家作品,有《四部備要》本、中華書局排印本。

張炎 《高陽台·西湖春感》

高陽台(西湖春感)
作者:張炎
接葉巢鶯1,平波捲絮,斷橋斜日歸船2。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3。更悽然,萬綠西泠4,一抹荒煙。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5,草暗斜川6。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7。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閒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8。

作品注釋

1.接葉:茂密的樹葉。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卑枝低桔子,接葉暗巢鶯。"
2.斷橋:在杭州白沙堤東、西湖孤山側面。西湖十景有"斷橋殘雪"。
3."東風"三句:薔薇開於暮春,故云。
4.西泠:西湖橋名,在白沙堤西,是內外湖的分界。《武林舊事》:"西陵橋,又名西林橋,又名西泠橋"。

《高陽台》張炎《高陽台·西湖春感》
5.韋曲:在陝西長安城南明德門外。唐代的名門望族韋氏世居於此,故名。此處借指南宋時達官顯貴的邸宅。
6.斜川:在江西星子、都昌兩縣間的湖泊中。陶潛有《游斜川詩並序》歌詠其景。此處借指山林隱士的居所。
7."見說"二句:謂遠居海上的無知鷗鷺也感染了詞人的哀愁。
8.啼鵑:杜鵑,又名子規。傳說蜀帝杜宇死後魂化為杜鵑,泣淚滴血,啼聲悲愴。

此詞是張炎南宋滅亡後重遊西湖時所作,抒發其亡國之恨。《藝衡館詞選》引麥孺博雲"亡國之音哀以思"。陳廷焯在《白雨齋詩話》評是詞為"淒涼幽怨,郁之至,厚之至"。

上闋起句寫春深美景,平和舒緩。"接葉、""平波"兩個雙聲疊韻詞的嵌對和諧精妙。"能幾番游"句詞意陡變,言良辰短暫、美景難留,悲從中來。薔薇花雖艷,但春已遲暮,令人扼腕嘆息。"更"字再生頓挫,謂春未消逝,西湖泠橋已現出了淒清荒蕪的景致,至此傷春之情自然轉入了亡國之恨。

下闋以"韋曲"、"斜川"代指西湖昔日文人雅士雲集之地,"苔深"、"草暗"則寫眼前的荒涼冷落,極嘆今昔之變;見說新愁"句暗用辛棄疾《菩薩蠻》"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之意。"無心"句既說現在的倦怠失意,又點出自己從前的貴胄弟子身份。結句遙應開頭,"掩門"對"開簾","飛花"對"卷絮","啼鵑"對"巢鶯",首尾一氣,餘音不絕。

相關條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