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家世》

《陳寅恪家世》

《陳寅恪家世》為陳寅恪故里的一位作家所著。得地利之便,作者打開了沉睡在陳寅恪故里荒野林莽間有關陳寅恪家族彌足珍貴的歷史檔案。

基本信息

(圖)《陳寅恪家世》陳寅恪家世

《陳寅恪家世》為陳寅恪故里的一位作家所著。得地利之便,作者打開了沉睡在陳寅恪故里荒野林莽間有關陳寅恪家族彌足珍貴的歷史檔案,這些史料的神秘性、惟一性和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是至目前為止國內惟一尚存的有關陳寅恪家世的惟一真實可信的權威史料,書中諸多史料從未見任何經傳。

基本信息

書 名: 陳寅恪家世
作 者: 葉紹榮著
I S B N : 7-5360-3401-6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1
頁 數:514頁
開 本: 21cm

編輯推薦

文史大師陳寅恪,乃中國當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曠世奇才,其學貫中西無與倫比的淵博學識,其豐碑巍峨般的學術成就,被學界公認為“前無古人,後難得有來者”。《陳寅恪家世》一書,真實、立體、全面、生動、充滿思辨而又令人信服地描繪了陳寅恪家族諸多先賢悲壯而又色彩斑斕的人生傳奇,對與陳寅恪家族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同時代諸多歷史人物的生存世相、生命內涵以及對其家族的影響亦有描述。

陳寅恪簡介

(圖)陳寅恪陳寅恪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今修水)人。早年赴日本留學,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歸國,後入上海吳淞復旦公學學習,宣統二年(1910)赴歐洲留學,先後在德國柏林大學和瑞士蘇黎世大學學習語言學。次年歸國。1913年赴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經濟部留學。1914年歸國,一度任蔡鍔秘書,參加討袁之役。1918年赴美國,入哈佛大學,從朗曼習梵文巴利文。1921年轉往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梵文研究所習東方古文字。1925年歸國,應清華學校之聘,與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同為國學研究院導帥;清華改制後,任中文、歷史哲學三系合聘教授。1930年後,兼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第一組(歷史)主任、故宮博物院理事、清代檔案編委會委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赴香港大學講學,任中文系主任、1941年起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5年應牛津大學之聘,赴英國任教,兼治眼疾。1947牛返國,任清華大學教授。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底,轉任廣州嶺南大學教授。1952年後,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等。1930年在其所撰《陳垣敦煌劫餘錄序》中最早提出“敦煌學’的概念,指出“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在該序中,就北京圖書館所藏八千餘卷敦煌寫本提出九個方面的研究價值,即摩尼教經、唐代史事、佛教文義、小說文學史、佛教故事、唐代詩歌之佚文、古語言文字、佛經舊澤別本、學術之考證,為敦煌學研究指明了方向。撰有《大乘稻芊經隨聽疏跋》、《懺海火罪金光明經冥報傳跋》、《有相大人生天因緣曲跋》、《須達起精舍因緣曲跋》、《韋在秦婦吟校箋》、《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蓮花色尼出家因緣跋》等多篇論文;還在《敦煌石室寫經題記彙編序》、《元白詩簽證搞》等論著中,利用敦煌資料補史、證史、大多數敦煌學論文收入《金明館叢稿》、《金明論從稿二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及《元白詩箋證稿》三書也使用一些敦煌資料;還撰有《寒柳堂集》、《柳如是別傳》等。

作者簡介

葉紹榮,男,1956年6月生,江西省修水縣人,系該縣文化館創作輔導幹部。當過知青、教師、記者、編輯,1990年7月畢業於江西教育學院中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作家協會理事、國家級二級作家。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以小說創作為主,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日出蒼山》一部,小說集《蒼生野史》一部,另發表中、短篇小說若干,總計約200餘萬字。《日出蒼山》先後獲第三屆江西省穀雨文學獎、第二屆江西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二等獎。

目錄

劉上洋/破譯孕育文化型大家族的基因密碼

第一編 陳寅恪家世淵源

第一章 竹煅故居

第二章 家族溯源

第三章 客家民系

第四章 家族流變

第五章 垂範後世

第二編 陳寅恪的祖父——一代封疆大吏

第一章 初涉軍旅

第二章 政聲卓著

第三章 宦海奇才

第四章 湖南新政

第五章 群賢薈萃

第六章 魂斷崤廬

第三編 陳寅恪的父親——近代詩壇泰斗

第一章 擘劃新政

第二章 “袖手”神州

第三章 問鼎詩壇

第四章 息影廬山

第五章 耿耿此心

第四編 陳寅恪長兄——現代畫壇巨擘

第一章 畫壇絕響

第二章 命途蹇澀

第三章 丹青人生

第四章 畫壇縱橫

第五章 魯迅至交

第六章 白石知己

第五編 陳寅恪家族的其他成員——滿門賢傑話義寧

第一章 伯仲芬芳

第二章 植物園之父

第三章 綠色情緣

第四章 陳氏芳裔

李晨峰/家族論的凝聚與張揚

書摘

破譯孕育文化型大家族的基因密碼——序

劉上洋

誰也無法想像,贛西北幕阜山這方古老而偏僻的土地,竟能孕育出一個如此聲名顯赫的文化型大家族—— “義寧陳氏”。

“義寧陳氏”的輝煌,因文史大師陳寅恪而聲名遠播。因此人們習慣於將陳寅恪稱之為“義寧先生”,將“義寧陳氏”稱之為陳寅恪家族。

陳寅恪是中國當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其豐碑巍峨般的學術成就,被學界公認為“前不見古人,後難得有來者”。其學貫中西無與倫比的淵博學識,其驚世駭俗卓爾不群的學人風骨。其鍥而不捨的追求、深邃的學術眼光,以及那卓越的學術成就,使之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陳寅恪,這個響亮的名字,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

這個家族的輝煌,委實讓人嘆為觀止:

翻開新編《辭海》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四人分立條目,一家三代祖孫四人享有如此殊榮者,翻遍《辭海》,僅此一家!

陳寅恪家族乃名傾天下的江州“義門陳”後裔,江州“義門陳”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家族文化景觀。史載:江州“義門陳”自唐至宋,歷時320年,聚族3900餘口,並未分異,有田莊300餘處,13世同堂,老幼和睦相處,百犬共槽而食,朝廷屢以“義門”旌表之。

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乃清末維新派著名人士,他領導的湖南新政真正賦予戊戌變法以實際意義,充滿生機的湖南被當時的輿論稱之為中國最富有生機的省份,人們把當時的湖南比作日本幕末明治維新時期的薩摩利和長門。戊戌變法失敗後,陳寶箴——這位“受天下之謗,尤享天下之名”的著名維新人士,被“革職永不敘用”。

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清末進士,曾授吏部主事,但他淡於名利,未嘗一日為官,時有“維新四公子”之稱。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息影廬山,作詩賦文,成為同光體詩派領袖、清末民初詩壇泰斗。

陳寅恪的長兄陳衡恪(字師曾),近代著名畫家,與魯迅同為北京政府教育部同事,且交誼甚厚,常與齊白石切磋畫藝,極受齊老推崇。他把畫,詩詞、書法、篆刻熔於一爐,四美相得益彰,為畫壇所傾。可惜年僅48歲便英年早逝。他的逝世,被時論稱之為“中國文化界的大地震”。

陳寅恪的侄兒陳封懷(衡恪次子),著名植物學家,被植物學界尊為“中國植物園之父”……

陳寅恪家族恰似一座巍峨的豐碑,高高地聳立在星漢燦爛的中國文化的歷史長廊里;又如一道奪目的光芒,灼灼生輝地划過人類文明璀璨的星空……

人們在驚嘆欽慕之餘,不禁連連叩問:為何芸芸眾生,同一片藍天,同一方土地,同是娘生爺養,同是吸納著天地乾坤間的氣息,同吃著五穀雜糧,為何陳寅恪家族英才輩出賢傑滿門?

是冥冥之中的造化?是風水及先人的庇蔭?是其優秀血統的遺傳與裂變?抑或是其他別的什麼?

於是乎,一股陳寅恪研究熱隨之在國內外驟然興起,諸多的學者文人紛紛著書立說,各種追憶、解讀、評註陳寅恪的著作紛紛出版,可謂汗牛充棟。各類研究文章高密度地見諸各類媒體,其內容之豐富、流傳之深廣,可謂前所未有。人們力圖穿越時空的隧道,與文史大師進行心靈的契合與溝通。力圖從浩如煙海的歷史陳跡中.解讀文史大師成功的秘訣……所有這些努力,都卓有成效而且是很有必要的,對人們了解這位文史大師的人生經歷和學術成就無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毋庸諱言,在國內外出版的研究和評介陳寅恪的著作中,有關陳寅恪家世溯源及家族流變的敘述考評是不能盡如人意的。這類著作都有一個缺陷:或是語焉不詳,或是以訛傳訛,或是張冠李戴,或是妄加揣測,因而後世讀者及學者對義寧陳氏先賢及源流演化,莫衷一是如墮五里霧中。

我市作家葉紹榮在這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作為文史大師故里的一位作家, “守土有責”的藝術良知和對同鄉先賢的仰慕,驅使著他認真地拿起筆來,克服重重困難,創作了長篇傳記文學《陳寅恪家世》。儘管因其才力所限,此書的實際狀況與其創作初衷尚有距離,質量也有待提高,但我仍然認為作家的努力和此書將產生的積極影響是不容低估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