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評傳》

《陳寅恪評傳》

《陳寅恪評傳》是由作者汪榮祖著作、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陳寅恪評傳》陳寅恪評傳

《陳寅恪評傳》以春秋筆法對近代聞名遐爾的大史學家陳寅恪的家世、生平、人品風骨、為學風範和學術成就,以及陳寅恪與胡適等學者名流的交往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述和入情入理的評介。“治學為人”與“精誠為國”兩條基線貫穿全書,讀來使人感奮不已。

作者簡介

汪榮祖,原籍徽州,生於上海,長於台灣。畢業於台北大學,後留學美國,獲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歷任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教授,美中交流學者,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研究員,上海復旦大學以及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台北大學等校客座教授,2003年起就任台灣嘉義中正大學講座教授。著作有《史家陳寅恪傳》、《康章合論》、《史傳通說》、《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鹹同光時代》、《史學九章》、《追尋失落的圓明園》、《詩情史意》等十餘種。

圖書前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家爭鳴,呈現了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凌侵,出現了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志士仁人、英才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向,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嘗,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鑑別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啟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家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云:“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現了融合中西的傾向,不過梁氏對西學的了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樑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啟蒙思想家,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蒙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出自己的學說體系,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繫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出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鞅掌余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志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訊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制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云:“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志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表示,章氏之學已超越了漢學和宋學了。太炎更自贊云:“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侷促於一曲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志精微,反致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余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云:“其所自述.殆非溢關。”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回到樸學的道路上了。

精彩書摘

寅恪的祖上原居福建的上杭,屬於客家系統。他的六世祖騰遠才由閩人贛,定居當時的義寧州竹里。騰遠的兒子克繩,當時的學者稱為“韶亭先生”,可見已是讀書人家。克繩的妻子李氏,是李大嶸的兒女。陳、李兩家雖無功名,但都有聲於鄉,所謂“處士之家”。那時是道光年問,國家尚稱富裕,風氣不免“以侈靡相高,親黨問遺豐厚”,但李夫人“常裁之以禮”。寅恪晚年說:“吾家素寒賤”,似乎並不確實。
克繩生四子,幼子偉琳(字琢如)從小讀書,“六、七歲授章句,已能通曉聖賢大旨”,“及長得陽明王氏書讀之,並發警敏,窮探默證”。但也沒有尋求功名利祿,僅以道德和孝義來感化鄉里。據郭嵩燾說,因偉琳事母最孝,而母“體贏多病”。乃究心醫術,“遂以能醫名”。這也就是《寒柳堂記夢未定稿》中,寅恪所說:“吾家中醫之學”的開端。
偉琳雖不入仕,也不求名,但頗懷經世大志,曾旅行江、淮、齊、豫、京師之問,“所至考攬山川,校其戶口、陋寒險易,以推知古今因革之宜,與其戰守得失之數”。這一方面的胸懷與壯志,後來由他的兒子寶箴發揚光大了。
偉琳曾創辦義寧書院,培養人才。當太平軍攻占武昌後,江西也受到侵擾。傳琳組織鄉人為團練,防守義寧,達數年之久。寶箴後撰有《記義寧州牧葉公濟英御城死難事》,和《義寧同仇錄序》二文曾記其事。
寅恪的祖父寶箴,是偉琳的第三子。長子樹年,光緒七年(1881)病故,次子觀瑞早殤。
陳寶箴生於道光十一年(1831),從小就很英毅,後來也表現了相當高超的治事才能,抱負更是不凡。可惜的是,他才能雖高,一生事業並不順利。

圖書目錄

總序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
《陳寅恪評傳》前言
新寫本前言
第1章舊時王謝家
第2章思想在同光之間
第3章較乾嘉諸老更上一層
第4章清華學苑多英傑
第5章轉徙西南天地間
第6章為不古不今之學——佛教史考證
第7章為不古不今之學——唐史研究
第8章為不古不今之學——詩史互證
第9章為不古不今之學——六朝史論
第10章去國欲枯雙目淚
第11章流寓嶺南
第12章論韓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