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勱評傳

張君勱評傳

《張君勱評傳》是一部出版於2010年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張君勱評傳》《張君勱評傳》

《張君勱評傳》全面深入的介紹了國學大師張君勱的文化理念與學術生涯,展示了張君勱的文化理念與政治之間往復游移的一生,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全面評述張君勱思想與生平的研究專著。

《張君勱評傳》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全面評述張君勱思想與生平的研究專著。

作者簡介

張君勱,字嘉森,江蘇嘉定人,哲學家、法學家、政治學家、傑出學者。本書全面深入的介紹了國學大師張君勱的文化理念與學術生涯,展示了張君勱的文化理念與政治之間往復游移的一生,評述了他卓爾不群的哲學理念、中西文化比較觀、人生觀及政治思想,尤其是憲政思想。作者以中國傳統思想在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的創造性轉化為經,以張君勱縱橫捭闔於哲學、文化、法學、政治等領域為緯,突現了一代學人在風雲變幻的中國現代史上的風範。

目錄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

英文提要

第1章 追本溯源:學術與志業的定型

第2章 執兩用中:現代德智主義的建構

第3章 繼往開來:國家現代化的追求

第4章 東西文化之融合

張君勵學術行年簡表

後記

序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家爭鳴,呈現了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凌侵,出現了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志士仁人、英才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向.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嘗,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鑑別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啟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家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云:“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 (《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現了融合中西的傾向,不過梁氏對西學的了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樑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啟蒙思想家,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蒙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出自己的學說體系,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繫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出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鞅掌余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志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訊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制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云:“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志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表示,章氏之學已超越了漢學和宋學了。太炎更自贊云:“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侷促於一曲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志精微,反致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余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云:“其所自述,殆非溢關。”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回到樸學的道路上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