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與中國文化》

《陳寅恪與中國文化》本書從文化觀、語言研究、歷史研究、治學原則和方法、詩歌創作等方面,系統地論述了陳寅恪的學術思想。

陳寅恪與中國文化 內容簡介

近年來,由於社會思潮和文化思潮的變遷,陳寅恪研究忽然成為文化界的熱點,報刊上常見談論陳寅恪的文章,出版社出出版了不少陳寅恪傳記和紀念集,有些還成為暢銷書,影響很大。這些著作,對我們了解陳寅恪的生平際遇和學術精神是很有好處的。但對於一個學者說來,更重要的還在於對他學術思想的研究,所以,劉克敵這本著作的出版,是值得歡迎的,它對推動陳寅恪研究和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都能起一種積極的作用。

本書從文化觀、語言研究、歷史研究、文學研究、治學原則和方法、詩歌創作等方面,系統地論述了陳寅恪的學術思想,而旨歸於陳寅恪對於中國文化問題的思考,對人類命運的關注。

陳寅恪與中國文化 本書前言

劉克敵是華東師範大學王鐵仙教授的博士生,前年他的學位論文《陳寅恪與中國文化》提交答辯,鐵仙兄邀我參加答辯委員會,使我得以較早閱讀此文。披覽之下,深被吸引。答辯會後,我即請克敵抽出一章,給我參與主編的學術叢刊《海上論叢》發表。因為稿件的來往, 我們就熟悉起來了。我感到,他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為人也好,踏實,誠懇,厚道。於是情不自禁地向鐵仙兄誇讚起他的高足來了。最近,,忽然接到鐵仙兄的電話,說是克敵的博士論文馬要出版了,囑我作序,而且限期交卷。我雖然欣賞克敵的論文,但對於陳寅恪卻缺乏研究,並非作序的適當人選,而鐵仙兄不允人推辭,也只好勉為其難了。

陳寅恪是中國現代史學大師,但他的成就並不限於史學,而涉及整個文化領域,或者可以說,他是以史學為切入點,去研究中國的文化問題。因為他一向崇尚學術自由,堅守獨立精神,不肯隨俗俯仰,迎合潮流,故雖然學術成就極大,卻長期備受冷落。近年來,由於社會思潮和文化思潮的變遷,陳寅恪研究忽然成為文化界的熱點,報刊上常見談論陳寅恪的文章,出版社出出版了不少陳寅恪傳記和紀念集,有些還成為暢銷書,影響很大。這些著作,對我們了解陳寅恪的生平際遇和學術精神是很有好處的。但對於一個學者說來,更重要的還在於對他學術思想的研究,而目前所欠缺的卻正是系統論述陳寅恪學術思想的著作,所以,劉克敵這本著作的出版,是值得歡迎的,它對推動陳寅恪研究和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都能起一種積極的作用。

本書從文化觀、語言研究、歷史研究、文學研究、治學原則和方法、詩歌創作等方面,系統地論述了陳寅恪的學術思想,而旨歸於陳寅恪對於中國文化問題的思考,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因為在作者看來,陳寅恪的學術活動,是以語言研究為基石,以文化研究為主休到對人類命運的關注為目的,從而建立起獨特的學術思想體系。這樣,作者的眼光就不能停留在陳寅恪本身,而必須擴大到整個文化領域。但陳寅恪的治學另有一個特點,他主張少批評他的觀點,多說自己的話,自覺地建立起自己的學術體系。這種缺乏對話的情景,使後來的研究者要尋找陳寅恪與周圍的學術聯繫,就比較地困難,而具有文化使命感的學者,又決不會滿足於撰寫高頭講章,或者為考據而考據,他的學術觀點總是有針對性的。克敵深入研究,終於發現了一種潛對話或間接對話的方式。這就是說,陳寅恪表面上自言自語,或者講的歷史舊事,卻都有現實的針對性。由此開掘下去,就能透視出他對現實文化運動的態度了。此外,本書在具體論述上的一些見解,也是值得讀者注意的,如:陳寅恪關於對新文學的意見,陳寅恪關於對《紅樓夢》的研究和其他紅妝研究的關係的看法,關於陳寅恪的小說研究與胡適、魯迅此類研究的比較,關於陳寅恪的大歷史研究的提法,關於陳寅恪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評述,關於陳寅恪的學術研究方法等。

由於對學術大師的景仰,研究者容易採取一種仰視的態度,以大師的是非為是非。這樣就會擠壓了自己的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產生偏頗,如果以這種態度來研究陳寅恪,首先就與他本人的學術精神相牴牾。克敵雖然還是學界新人,但他能保持獨立評論的態度,力求作出客觀的分析,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陳寅恪與中國文化 本書目錄

引言 卅載牛衣寒未暖,百年駒隙過如馳

第一章、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喪一身――陳寅恪的文化觀

第一節 花落春仍在�D�D傳統的力量與價值

第二節 取珠還櫝�D�D外來文化的輸入與改造

第二章、文字能教古器新,當年盛事久成陳――陳寅恪的語言研究

第一節 言與道�D�D語言變遷與民族精神

第二節 "我們的母語,遠勝於我們自己"

第三章 人境高吟跡已陳,蒹葭墓草幾回春--陳寅恪的歷史研究

第一節 在歷史的轉折點上

第二節 歷史不想信預言

第四章 世外文章歸自媚,燈前啼筆已成塵--陳寅恪的文學研究

第一節 了解之同情�D�D文學批評觀略論

第二節 透過三稜鏡的陽光�D�D文化演變研究

第五章 天賦迂儒"自聖狂",讀書不肯為人忙--陳寅恪的治學原則與方法

第一節 從何出發

第二節 真理自己發現自己

第六章 高樓冥想獨徘徊,歌哭無端紙一堆�D�D陳寅恪詩歌評析

第一節 悲涼之霧,遍被華林

第二節 枉拋心力畫朝雲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陳寅恪與中國文化 文章節選

第一節

了解之同情

---------文化批評觀略論

陳寅恪當然首先是歷史學家,但詩人生活的國度並沒有遠離他,何況詩與史,又怎能分離?史詩,詩史,本來該是同一件事:歷史是一首無盡的長詩,詩歌中蘊含著人類的歷史。如果說在陳寅恪學術生涯的前半期,他還眷戀於歷史長河的深沉與神秘,那么在其晚年,他已被繆斯女神的熱情與美麗所吸引,雖然一隻腳仍留在歷史的領地,但另一隻卻踏入繆斯的花園並為我們奉上以智慧與情感釀成的美酒。《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等,就是其收穫的明證。

然而,由於陳寅恪先生在史學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太引人注目,影響了人們對其文學研究與創作的注意,更何況他自己也曾表示:“研治範圍與中國文學無甚關係”,因此就更容易給人以錯覺,認為陳寅恪不屬於文學。其實,人們不應忘記這樣一些事實:首先,陳寅恪多年來是一直同時擔任中文系與歷史系的教授,為中文系開設過多門文學課程。其次,他的學術研究有相當部分與文學有關或直接談文學問題,即使是一些純粹的其他學科中的考證,在其深處也有濃郁的詩情在流動,給人以美的享受。在他的晚年,更是把研究重心移向文學。第三,陳寅恪不僅從事文學理論與批評工作,而且他自己就是一位詩人。他的詩雖用舊體,表現的卻是新的情感,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均達到相當水平,可謂自成一家,僅此也值得認真研究,最後,正如我們在歷史研究一章所說,陳寅恪的學術研究從整體上看是一種打通各學科的比較研究和文化研究,文學作為中國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會被其納入研究範圍。當然,如果提到文學研究,有一個問題不容迴避:他的古典文學研究已為人們所熟悉,但他對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新文學有何研究或作出了怎樣的評價?我們又該怎樣站在現代立場上去理解他的文學研究?

陳寅恪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祖父陳寶箴雖官至巡撫,卻也善寫詩文。父親陳三立則為清末著名詩人。母親俞夫也有詩集傳世,其舅舅俞明震也是名詩人,共長史陳衡恪(師曾)是民初大畫家兼詩人至於陳寅恪其他兄弟也多精通詩文。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陳寅恪自幼便喜歡閱讀小說詩歌,青年時即已動筆寫詩填詞。留學歐美時,更是大量閱讀西方古典文學名著。深厚的文學修養為從事文學研究準備了良好的基礎,多年留學的豐富閱歷也使他在研究中能有廣闊的視野,從人類文化和世界文學發展的全局中把握問題。早在1919年留學哈佛時,陳寅恪已中西比較的角度,對中國文學作出整體評價,這可視為他早期的文學觀。在《雨僧日記》中陳寅恪認為:“中國之哲學美術(指文學藝術-------引者主)遠不如希臘。……”然若冀中國人以學問美術等之造詣勝人,則決難必也。“自得佛教之裨助,而中國之學問,立時增長元氣,別開生面。故宋、元之學問文藝均大盛,而以朱子集其大成。”顯然,正在求學期的陳寅恪上旨所言不免有些偏激,但卻可看出他對文學的基本觀點。首先,他是把文學放在文化這個大系統中進行考察的,並十分注意文學與政治、宗教、經濟的密切聯繫。其次,他給中國文學以較低的評價,其參照系是西方文學,主種中西對比一直持續到他的晚年,不過後來對中國文學的評價有變,認為並不遜於西方文學,表現出他認識的深化和全面。第三,與胡適等人重在了解西方近代文學不同,陳寅恪、吳宓等更注重對古希臘羅馬文學及文化的考察研究,特別是古羅馬,同年八月三十一日,《雨僧日記》中記有陳寅恪的觀點:“西洋最與吾國相類似者,當首推古羅馬。其家族制度……下至文章藝術,其中細微曲折之處,高下優劣、是非邪正之判,則吾國舊說與西儒之說,亦處處吻合而不相牴觸”。這一點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